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wechat2rss.xlab.app

道哥的黑板报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道哥的黑板报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2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3 months ago

披露18个月前我给投资人看的一个Demo

9 months ago

2024-10-25 12:54 浙江 最近Anthropic的Claude大火,发布了一个通过AI操作电脑桌面的能力。我很开心的终于有人做这个了。那我就披露一个在18个月前(看了下视频的时间是2023年5月10日)我们给投资人看的一个技术demo吧。时至今日已经将近一年半时间了,AI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的第一代产品魁星是一个Chatbot,我给它的定位是Copilot。实际上当时我们还研发了第二个产品,我称之为Autopilot,就是视频里演示的这个。做这个Autopilot的原因出于几个:首先,我不想去卷基础大模型,同时我意识到在基础大模型之上应该还有个东西,来解决大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现在业界的发展不管是GPT-o1还是Claude,基本上都印证了我的想法。实现让AI自动控制工作流、编排各种工具,是这一层的工作。最近ComfyUI这些工具出来,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其次,通过AI和RPA(自动化流程机器人)结合,能够盘活PC时代留下的几百万个单机软件,这是笔巨大的财富。实现对于工具的自动编排???就能进一步放大AI的价值。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kOS架构里还留了一个“Tools Library”,未来要做工具的自动学习(ATL,Automatic Tools Learning),很多人没问过我这个是什么(注意右下角),其实根源在这里。最后,视频里的demo是通过调用了软件的一些API,已经通过控制键盘鼠标的特定坐标来实现的,这依然是一个专家系统。当时思考了一个更通用的实现方式:通过截屏,来实现对屏幕图像的模式识别,从而结构化一个图形软件的界面功能,让AI理解每个button的作用。这件事情恰恰就是今天Claude在做的。当然这件事情需要很多钱。18个月前,我的这些想法太超前,很多人不理解,现在时过境迁,终于可以披露18个月前的一些技术思考,可以回头说说了。祝贺Athropic,希望他们在AGI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而我们KMind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战略,将坚定的执行下去。BTW:“快找找”的App已经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架,大家可以下载了。出于我们运营策略的考虑,我们接下来不会再做任何产品的PR了。谢谢所有关心、信任我们的人。我们继续努力! 跳转微信打开

披露18个月前我给投资人看的一个Demo

9 months ago

2024-10-25 12:54 浙江 最近Anthropic的Claude大火,发布了一个通过AI操作电脑桌面的能力。我很开心的终于有人做这个了。那我就披露一个在18个月前(看了下视频的时间是2023年5月10日)我们给投资人看的一个技术demo吧。时至今日已经将近一年半时间了,AI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的第一代产品魁星是一个Chatbot,我给它的定位是Copilot。实际上当时我们还研发了第二个产品,我称之为Autopilot,就是视频里演示的这个。做这个Autopilot的原因出于几个:首先,我不想去卷基础大模型,同时我意识到在基础大模型之上应该还有个东西,来解决大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现在业界的发展不管是GPT-o1还是Claude,基本上都印证了我的想法。实现让AI自动控制工作流、编排各种工具,是这一层的工作。最近ComfyUI这些工具出来,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其次,通过AI和RPA(自动化流程机器人)结合,能够盘活PC时代留下的几百万个单机软件,这是笔巨大的财富。实现对于工具的自动编排,就能进一步放大AI的价值。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kOS架构里还留了一个“Tools Library”,未来要做工具的自动学习(ATL,Automatic Tools Learning),很多人没问过我这个是什么(注意右下角),其实根源在这里。最后,视频里的demo是通过调用了软件的一些API,已经通过控制键盘鼠标的特定坐标来实现的,这依然是一个专家系统。当时思考了一个更通用的实现方式:通过截屏,来实现对屏幕图像的模式识别,从而结构化一个图形软件的界面功能,让AI理解每个button的作用。这件事情恰恰就是今天Claude在做的。当然这件事情需要很多钱。18个月前,我的这些想法太超前,很多人不理解,现在时过境迁,终于可以披露18个月前的一些技术思考,可以回头说说了。祝贺Athropic,希望他们在AGI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而我们KMind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战略,将坚定的执行下去。BTW:“快找找”的App已经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架,大家可以下载了。出于我们运营策略的考虑,我们接下来不会再做任何产品的PR了。谢谢所有关心、信任我们的人。我们继续努力!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创业一周年,KMind交出第一份答卷

about 1 year ago

2024-07-01 13:30 浙江 一年前的今天,我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在杭州创立了KMind。 KMind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我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在杭州创立了KMind。    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奇迹年,大模型时代风起云涌。到了2023年的12月12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是KMind,志在发明个人AI计算机》,首次提出了“个人AI计算机(PAIC)”的概念,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关于“AI互联网”的理想(应当也是首次提出)。我认为互联网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些弊端,人们需要重新回归到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共享和平等”。    我认为,“AI互联网”的到来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互联网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我有幸比别人更早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因此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之前,我想带领KMind团队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期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对社会做出一点有效的贡献。    KMind公司的使命愿景,是“让数据成为个人的资产,通过AI互联网高效互联20亿人,从而打破大公司的数据垄断,消除数据孤岛”。AI互联网是我们最重要的理想和愿景。经过半年多对AI互联网的深入思考,我坚信它将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改变,会重塑人类的社会性:自从母系氏族社会和语言文字出现以来,人类都从来未曾具备过的某些社会属性,将会因为AI互联网的出现而成为现实。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兴奋得彻夜难眠。因此接下来我会全力推动KMind实现这些想法。未来我还会写一本关于AI互联网的书来阐述这一伟大愿景。    2023年,全球的AI产业几乎都被OpenAI以一己之力推动,ChatGPT风靡一时。但是经历了2023年一年的尝试,我认为ChatGPT把整个产业里AI应用的方向带偏了。对于所有跟风ChatGPT做聊天机器人的产品,我觉得想象力是匮乏的,AI的可能性远远不止于此。只有回归到真正的现实,AI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KMind从来没想过要去做一个比肩GPT或者超越它的大模型,AGI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坚定的认为AI只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应该是取代人,而应该是服务于人。描述“AI会不会比人聪明”这种说法也是愚蠢的,就像今天没有人会去比较“汽车和人的速度哪个更快”一样。KMind将聚焦于,如何通过AI改善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效率,进而改善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AI互联网的实现道路是漫长的,它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在KMind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在2023年12月推出了kOS,它是个人AI计算机架构的实现,是一个真正的智能操作系统,也是AI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快找找kFind...

创业一周年,KMind交出第一份答卷

about 1 year ago

2024-07-01 13:30 浙江 一年前的今天,我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在杭州创立了KMind。 KMind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我和十多位小伙伴一起在杭州创立了KMind。    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奇迹年,大模型时代风起云涌。到了2023年的12月12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是KMind,志在发明个人AI计算机》,首次提出了“个人AI计算机(PAIC)”的概念,并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关于“AI互联网”的理想(应当也是首次提出)。我认为互联网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些弊端,人们需要重新回归到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共享和平等”。    我认为,“AI互联网”的到来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互联网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我有幸比别人更早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因此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之前,我想带领KMind团队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期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对社会做出一点有效的贡献。    KMind公司的使命愿景,是“让数据成为个人的资产,通过AI互联网高效互联20亿人,从而打破大公司的数据垄断,消除数据孤岛”。AI互联网是我们最重要的理想和愿景。经过半年多对AI互联网的深入思考,我坚信它将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改变,会重塑人类的社会性:自从母系氏族社会和语言文字出现以来,人类都从来未曾具备过的某些社会属性,将会因为AI互联网的出现而成为现实。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兴奋得彻夜难眠。因此接下来我会全力推动KMind实现这些想法。未来我还会写一本关于AI互联网的书来阐述这一伟大愿景。    2023年,全球的AI产业几乎都被OpenAI以一己之力推动,ChatGPT风靡一时。但是经历了2023年一年的尝试,我认为ChatGPT把整个产业里AI应用的方向带偏了。对于所有跟风ChatGPT做聊天机器人的产品,我觉得想象力是匮乏的,AI的可能性远远不止于此。只有回归到真正的现实,AI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KMind从来没想过要去做一个比肩GPT或者超越它的大模型,AGI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坚定的认为AI只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应该是取代人,而应该是服务于人。描述“AI会不会比人聪明”这种说法也是愚蠢的,就像今天没有人会去比较“汽车和人的速度哪个更快”一样。KMind将聚焦于,如何通过AI改善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效率,进而改善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AI互联网的实现道路是漫长的,它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在KMind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在2023年12月推出了kOS,它是个人AI计算机架构的实现,是一个真正的智能操作系统,也是AI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快找找kFind...

手把手教你10分钟搭建AI搜索:给开发者的儿童节礼物

about 1 year ago

2024-05-31 17:48 浙江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针对目前大火的AI搜索,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在kOS上做了一个Demo应用,取名为“kFind”,可以理解为它是Perplexity的中文平替。kFind包含了普通和深度两种搜索模式,在PC上的体验地址为:    https://kfind.kmind.com    在手机上可以使用kFind的微信小程序:    如果说,只是做到Perplexity的平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为国内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但我们把kFind给开源了,其意义在于,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kOS来快速实现一个AI搜索,并且kOS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图形化数据舱,用于管理开发者在后台上传的数据,从而实现个性化的AI搜索。    搜索是一个工具,那么类似Perplexity的通用搜索就远远不足以覆盖所有的细分场景。在五花八门的细分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个性化数据的支持。按照我们下面公布的教程,开发者在任何云上,花10分钟左右,就可以部署一个个性化的AI搜索应用,成本大约在几十块到几百块(甚至是免费,如果你享受了一些云的优惠券)。快速搭建教程     第一步:访问kFind项目地址获取资源:        https://github.com/KMind-Inc/k-Find...

手把手教你10分钟搭建AI搜索:给开发者的儿童节礼物

about 1 year ago

2024-05-31 17:48 浙江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针对目前大火的AI搜索,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在kOS上做了一个Demo应用,取名为“kFind”,可以理解为它是Perplexity的中文平替。kFind包含了普通和深度两种搜索模式,在PC上的体验地址为:    https://kfind.kmind.com    在手机上可以使用kFind的微信小程序:    如果说,只是做到Perplexity的平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国内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但我们把kFind给开源了,其意义在于,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kOS来快速实现一个AI搜索,并且kOS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图形化数据舱,用于管理开发者在后台上传的数据,从而实现个性化的AI搜索。    搜索是一个工具,那么类似Perplexity的通用搜索就远远不足以覆盖所有的细分场景。在五花八门的细分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个性化数据的支持。按照我们下面公布的教程,开发者在任何云上,花10分钟左右,就可以部署一个个性化的AI搜索应用,成本大约在几十块到几百块(甚至是免费,如果你享受了一些云的优惠券)。快速搭建教程    第一步:访问kFind项目地址获取资源:        https://github.com/KMind-Inc/k-Find...

手???手教你10分钟搭建AI搜索:给开发者的儿童节礼物

about 1 year ago

2024-05-31 17:48 浙江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近期kOS做了一系列升级,恰逢明天是6.1儿童节,借此机会给所有开发者献上一波福利。    针对目前大火的AI搜索,我们花了两天时间在kOS上做了一个Demo应用,取名为“kFind”,可以理解为它是Perplexity的中文平替。kFind包含了普通和深度两种搜索模式,在PC上的体验地址为:    https://kfind.kmind.com    在手机上可以使用kFind的微信小程序:    如果说,只是做到Perplexity的平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国内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但我们把kFind给开源了,其意义在于,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kOS来快速实现一个AI搜索,并且kOS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图形化数据舱,用于管理开发者在后台上传的数据,从而实现个性化的AI搜索。    搜索是一个工具,那么类似Perplexity的通用搜索就远远不足以覆盖所有的细分场景。在五花八门的细分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个性化数据的支持。按照我们下面公布的教程,开发者在任何云上,花10分钟左右,就可以部署一个个性化的AI搜索应用,成本大约在几十块到几百块(甚至是免费,如果你享受了一些云的优惠券)。快速搭建教程    第一步:访问kFind项目地址获取资源:        https://github.com/KMind-Inc/k-Find...

《计算》荣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

about 1 year ago

道哥 2024-04-23 10:28 广东 拙作《计算》很荣幸获得了图书类的最高奖:第十九届文津奖科普类图书。4.19日我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领取了这个奖项。     拙作《计算》很荣幸获得了图书类的最高奖:第十九届文津奖科普类图书。4.19日我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领取了这个奖项。问世不到半年,斩获此殊荣,百感交集。    我认为当一本书完成后,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而是属于所有的读者们。就像一个画家完成画作后,看画的人对画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样,读者们对于一本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可以说通过一本书,作者和所有读者们建立了联系,产生了共鸣。    《计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完成这本书后,我的作者身份也就转变成为了读者,我也时常会拿起这本书,随手翻到某一页,读的津津有味,每次读也都会有新的收获。《计算》是一本值得反复读十遍的书。    我创作这本书,是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在讨论"计算"相关概念时,发现许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想拉平不同人的认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从搜索引擎或某篇文章里找到的答案并不能拉平人们的认知,认知一个事物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必须付出大量的阅读、理解、思考的时间成本。为此我下决心要写一本关于“计算”的书,我竭尽自己所能尝试把它写得简短一点,但最终成书还是有35万字,这说明要认知这一概念,可能无法过于简短和省略了。    这本书我认为仅需要高中数学水平就能读懂,但由于其蕴含的极大信息量,可能每读一两页都需要停下来不断思考和消化,会读得很慢。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它值得读十遍的原因。知识并不深奥和晦涩,但想理解和认知必须付出思考的代价。    在创作这本书时,我发现市面上大多数计算机书要么是工具书、教科书,要么就是翻译了外国的译作,中国人原创写的计算机书很少。另一方面又发现,讲计算理论的书往往从数学起源讲到图灵、冯·诺伊曼就结束了,讲计算机的书又往往是从图灵开始讲到现代计算机的实现,很少有一本书能完整的把所有事情串联起来。因此当我尝试驾驭“计算的原理”这一重大命题,需要从计算的根源讲到计算机的最前沿时,我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做了一件没人做过的事情。    我想强调的是,尽管本书超过半数的篇幅涉及到对数学史的梳理,但这依然不是一本数学书,这是一本关于“计算”的书。我计划写三卷,第一卷写计算原理,就是眼下这一本,第二卷写计算技术,第三卷写计算经济。在有生之年我会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三卷作品。在写作《计算》时,我参考了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著作,参考了四百多年前笛卡尔的著作,我就在想,什么样的书在两百年后还能够有人读?《计算》能不能做到两百年后还有人在读?我是以这一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此《计算》不会过时。有读者告诉我,读《计算》会中毒,读着读着对世界的看法都变了,这可能恰恰是我想回馈给社会的,“计算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

《计算》荣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

about 1 year ago

道哥 2024-04-23 10:28 广东 拙作《计算》很荣幸获得了图书类的最高奖:第十九届文津奖科普类图书。4.19日我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领取了这个奖项。     拙作《计算》很荣幸获得了图书类的最高奖:第十九届文津奖科普类图书。4.19日我前往中国国家图书馆领取了这个奖项。问世不到半年,斩获此殊荣,百感交集。     我认为当一本书完成后,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而是属于所有的读者们。就像一个画家完成画作后,看画的人对画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样,读者们对于一本书,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可以说通过一本书,作者和所有读者们建立了联系,产生了共鸣。    《计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完成这本书后???我的作者身份也就转变成为了读者,我也时常会拿起这本书,随手翻到某一页,读的津津有味,每次读也都会有新的收获。《计算》是一本值得反复读十遍的书。    我创作这本书,是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在讨论"计算"相关概念时,发现许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想拉平不同人的认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从搜索引擎或某篇文章里找到的答案并不能拉平人们的认知,认知一个事物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必须付出大量的阅读、理解、思考的时间成本。为此我下决心要写一本关于“计算”的书,我竭尽自己所能尝试把它写得简短一点,但最终成书还是有35万字,这说明要认知这一概念,可能无法过于简短和省略了。    这本书我认为仅需要高中数学水平就能读懂,但由于其蕴含的极大信息量,可能每读一两页都需要停下来不断思考和消化,会读得很慢。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它值得读十遍的原因。知识并不深奥和晦涩,但想理解和认知必须付出思考的代价。    在创作这本书时,我发现市面上大多数计算机书要么是工具书、教科书,要么就是翻译了外国的译作,中国人原创写的计算机书很少。另一方面又发现,讲计算理论的书往往从数学起源讲到图灵、冯·诺伊曼就结束了,讲计算机的书又往往是从图灵开始讲到现代计算机的实现,很少有一本书能完整的把所有事情串联起来。因此当我尝试驾驭“计算的原理”这一重大命题,需要从计算的根源讲到计算机的最前沿时,我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做了一件没人做过的事情。    我想强调的是,尽管本书超过半数的篇幅涉及到对数学史的梳理,但这依然不是一本数学书,这是一本关于“计算”的书。我计划写三卷,第一卷写计算原理,就是眼下这一本,第二卷写计算技术,第三卷写计算经济。在有生之年我会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三卷作品。在写作《计算》时,我参考了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著作,参考了四百多年前笛卡尔的著作,我就在想,什么样的书在两百年后还能够有人读?《计算》能不能做到两百年后还有人在读?我是以这一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此《计算》不会过时。有读者告诉我,读《计算》会中毒,读着读着对世界的看法都变了,这可能恰恰是我想回馈给社会的,“计算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over 1 year ago

2024-03-15 17:27 浙江 墨问专栏:唯有独一无二才能生存     应老池(池建强)的邀约,我在墨问上开了个付费专栏,准备在2024年写个集子,名字我定为了“唯有独一无二才能生存”,计划至少写50篇,主要写写平时的一些心得体悟。以后只有大文章才发道哥的黑板报,日常随笔我都去墨问写了。因为是付费专栏,所以写的尺度自然会大一点。    目前写了13篇了,有几篇可以免费试读,我贴最新的一篇试读到这里,请大家品品。---------------------------------------------------01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这个集子开篇的时候,我提到我读《南明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搞明白如何才能成功,如何才能避免失败,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有能力、有资源的人都失败了?当时得出三个结论:顺势而为、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今天我阐述一下什么叫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绝对不是看谁资源多,看谁拳头大。如果只是简单的力量对比,那么根本无法解释历史的变化,也失去了面对复杂世界的意义。顺势而为,是要顺应民心。老百姓们所期望的,心之所向、众望所归,就是该去做的,哪怕阻力再大,困难再多,也值得去做。这叫做“民意”。民意和舆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一种公共情绪的反映,背后拥有着巨大的力量。    而民意又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比过去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强了,这直接反应在了经济的各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在以前股票交易所靠电报传递消息,消息是缓慢的,在人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慢,股价的变化也没那么敏感。后来大西洋电缆拉通,伦敦和美国之间建立了高效的信息通道,连接了空间上的两个市场,这大大激活了股票的交易频次,交易额因此得到大幅上升。而在有了互联网的今天,互联网上的任何新闻的风吹草动,马上就反应到了股价上,这说明股票交易市场是一个近似理想市场,股价对信息的传播非常敏感,这种敏感程度超过了其他领域。但公众情绪却并非理性的,它是一种“情绪”,这又是股市难以预测的原因之一。    民意能决定公司的生死,在一个高速信息传播的时代尤其如此。我记得马云第一次认为安全很重要,是当年看到了“三聚氰胺”事件,直接杀死了一家公司。而互联网在这个事件中促成的信息高速传播,并最终酝酿成民意,是一个直接原因。所以我们真正应该要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信息是如何在公众中传播和形成影响,最终形成了民意。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这可能导致过去的很多经济学理论需要改写了,因为假设前提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观察到互联网的渗透率在过去的二十年逐渐加强,迄今为止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网络宣称已经形成了地球上无死角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覆盖。而随着AI互联网的诞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进一步加强,从而让公共市场更近似于一个理想市场。    铺垫了那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其实是结合最近的一些事件,有感而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震荡的信息时代,任何新闻(不管正面、负面的)都有可能酝酿成一场风暴。在这样的时代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重视民意,其背后反映的是商业伦理和道德。因为借助信息不对称的手段来隐瞒、欺骗用户的手段只会越来越失效,反之待人以真诚、以人为本才能成功。我们回顾一下鸿星尔克捐款的义举,带来了网民们蜂拥支持他的产品,挽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我们再品味一下最近的“理想MEGA车型设计问题”、“农夫山泉产品包装设计问题”等热点事件上,能进一步感受到信息传播酝酿民意后,对公司商业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事件和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业务毫无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over 1 year ago

2024-03-15 17:27 浙江 墨问专栏:唯有独一无二才能生存     应老池(池建强)的邀约,我在墨问上开了个付费专栏,准备在2024年写个集子,名字我定为了“唯有独一无二才能生存”,计划至少写50篇,主要写写平时的一些心得体悟。以后只有大文章才发道哥的黑板报,日常随笔我都去墨问写了。因为是付费专栏,所以写的尺度自然会大一点。    目前写了13篇了,有几篇可以免费试读,我贴最新的一篇试读到这里,请大家品品。---------------------------------------------------01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这个集子开篇的时候,我提到我读《南明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搞明白如何才能成功,如何才能避免失败,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有能力、有资源的人都失败了?当时得出三个结论:顺势而为、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今天我阐述一下什么叫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绝对不是看谁资源多,看谁拳头大。如果只是简单的力量对比,那么根本无法解释历史的变化,也失去了面对复杂世界的意义。顺势而为,是要顺应民心。老百姓们所期望的,心之所向、众望所归,就是该去做的,哪怕阻力再大,困难再多,也值得去做。这叫做“民意”。民意和舆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一种公共情绪的反映,背后拥有着巨大的力量。    而民意又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比过去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强了,这直接反应在了经济的各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在以前股票交易所靠电报传递消息,消息是缓慢的,在人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慢,股价的变化也没那么敏感。后来大西洋电缆拉通,伦敦和美国之间建立了高效的信息通道,连接了空间上的两个市场,这大大激活了股票的交易频次,交易额因此得到大幅上升。而在有了互联网的今天,互联网上的任何新闻的风吹草动,马上就反应到了股价上,这说明股票交易市场是一个近似理想市场,股价对信息的传播非常敏感,这种敏感程度超过了其他领域。但公众情绪却并非理性的,它是一种“情绪”,这又是股市难以预测的原因之一。    民意能决定公司的生死,在一个高速信息传播的时代尤其如此。我记得马云第一次认为安全很重要,是当年看到了“三聚氰胺”事件,直接杀死了一家公司。而互联网在这个事件中促成的信息高速传播,并最终酝酿成民意,是一个直接原因。所以我们真正应该要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信息是如何在公众中传播和形成影响,最终形成了民意。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这可能导致过去的很多经济学理论需要改写了,因为假设前提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观察到互联网的渗透率在过去的二十年逐渐加强,迄今为止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网络宣称已经形成了地球上无死角的互联网接入服务覆盖。而随着AI互联网的诞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进一步加强,从而让公共市场更近似于一个理想市场。    铺垫了那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其实是结合最近的一些事件,有感而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震荡的信息时代,任何新闻(不管正面、负面的)都有可能酝酿成一场风暴。在这样的时代可能需要比以往更重视民意,其背后反映的是商业伦理和道德。因为借助信息不对称的手段来隐瞒、欺骗用户的手段只会越来越失效,反之待人以真诚、以人???本才能成功。我们回顾一下鸿星尔克捐款的义举,带来了网民们蜂拥支持他的产品,挽救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我们再品味一下最近的“理想MEGA车型设计问题”、“农夫山泉产品包装设计问题”等热点事件上,能进一步感受到信息传播酝酿民意后,对公司商业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事件和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业务毫无关系。...

《西游记》里提到了孙悟空多少次?

over 1 year ago

原创 道哥 2024-02-06 19:43 广东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数清楚《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提到了多少次,我相信即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都不知道这个答案。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数清楚《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提到了多少次,我相信即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都不知道自己的笔下提到了多少次这个古往今来最著名的猴子。    在我的上篇文章发布后,半个宇宙官网hikos.cn正式上线,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目前我们开放邀请测试,许多朋友已经拿到了邀请码。在上篇文章中,我着重分析了当前大模型技术的缺陷,并定义了“AI精度”的概念来衡量它,以及我们原创的PAIC(个人AI计算机)架构给出了达到更高的AI精度的解决方案。在本周,我们正式将第一篇关于PAIC的学术paper投递到了arXiv,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arxiv待发布,先给出GitHub的paper链接)。    在今天,我们将公布一个新的ACT:数一数,它能自动化的数清楚任意给定文本中的人物数量,包括各种指代关系。从而“数一数”可以有机会真正解答本文标题中提到的问题:《西游记》里到底提到了孙悟空多少次?    这个问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大多数时候其实不叫“悟空”,而是叫“大圣”、“行者”、“猢狲”、“俺老孙”、“徒儿”、“大师兄”等等别名,这还得包括所有的“你”、“我”、“他”等指代。而当我们真的着手尝试处理这个问题时,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比如孙悟空拔下的毫毛幻化出来的悟空,还算不算是他?再比如,孙悟空给自己的旗子上写上了“齐天大圣”,但是玉帝还只封了他个弼马温,那这时候“齐天大圣”算不算是孙悟空?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即便是人来处理,也会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无论如何,我们真的尝试来数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给出一种通用的算法,能够有效的分析指定文本内容里的数据结构,从而实现让AI系统可以自动化的精确处理数据。按照我们的想法,这个算法应该能通用的、自动的精确数人,进而推广到一般情况,可以精确的数任何对象、关系,从而实现自动化的structure-mining,这个过程,即我此前文中提到的“数据脱水”。    这个“数猴子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很具有代表性。而且虽然没有证明,但我猜测“数猴子问题”可能是AI精度领域里的一个“完全问题”,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场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约到这个“数猴子问题”。比如AI写营销文案、AI做PPT、AI做绘本、AI练口语等等。这些AI应用都无一例外的要求对数据有精确的处理,如果大模型连数数都不清楚、不精确,怎么可能实现真正的实用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这些AI应用没有一个好用的原因,它们中没有一个能把“猴子”给数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