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blog.feimind.xyz

海布里天井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海布里天井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2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2 months ago

Connect ‘Maybe Mars’ and ‘Pettis’

2 months ago

乔布斯一句很经典的短语在中文互联网被反复引用:’connect the dots’.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蝴蝶效应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两个认知领域在某个区域的重合,但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背后,当你发现存在某种联系的时候,似乎这两件事都变得不一样了。 Maybe Mars,又叫作「兵马司」,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但熟悉独立音乐的听众应该如雷贯耳,包括主理人老杨和老板 Michael 一起运营的传奇 livehouse D22,目前还保留有独立精神的乐队,基本都会跟兵马司有些关系。我一直以为这种独立精神只是被音乐和这个厂牌所继承,但最近发现一本出版于 2013 年的经济学书籍,作者正是这位曾经传奇摇滚夜店和厂牌的创始人,Michael...

Vision Pro 试用

3 months ago

预约体验了下 Vision Pro。学习成本高。这都还没到软件,硬件部分就已经很不 apple 了。拿起 Vision Pro 的动作,两个绑带的使用方式,面罩带在眼睛上的位置,真的很难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地理解或者正确完成。设备重量决定了使用时长。这点被吐槽很多,但对我而言真的太重,也难怪体验时间被限制在 30 分钟内。空间视频。确实很惊艳,除了蝴蝶停在手上,最喜欢的是回放录制的空间视频了,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整个视频体验可以说是 Vision Pro...

书桌

3 months ago

小学的时候,我的房间里有个书桌,上面有台灯,书架,还有我写作业的地方,很平常。父母总是要求把桌面收拾干净,不能有杂物,草稿纸,橡皮碎屑。整理桌面是件无聊并且重复耗时的事情,后来我发现了偷懒的捷径,杂物全都扔到抽屉里,桌面就清爽多了,一步到位。 最近小红书的 TikTok 难民给我类似的感觉,大家的交流如此美好,以至于给我种「世界大同」的错觉,可回到世界新闻,世界依然一分为二。小红书本身就很像「我的书桌」,但这次的感觉更加强烈,我不否认我们需要一个干净的桌面,但就像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一样,桌子下的炸弹总是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也许这就是人性使然,只要桌面整洁,就是「合格品」,我们的对话环境就是安定且平等的,甚至想要提及「抽屉」的都是不识时宜之人。 又想到前段看到的《好东西》,作为「桌面」,剧中的设定可谓无可挑剔,小孩也确实是上海最幸福的无疑,但 what's the point?从这个角度,我愿称之为「女性视角的新闻联播」。一切理想化刻板化的设定都会是最好的呈现,但我依然会想到抽屉,想到那些还没有整理,见不得光的杂乱,因为它我拥有了整洁,但也因为它我才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也许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吧,看看别人的桌搭,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人生,但更大的那部分没办法晾出来讨论,是真的可惜。 最近几年总是觉得发生过的事情没什么痕迹,好像过去也就过去了,再也想不起来任何细节。也许跟大环境有关,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没有了长期讨论的土壤,一个热点接一个热点,背后的情绪无非那几种,但始终对房间的大象视而不见。 可能打开抽屉,才是发现好东西的第一步吧。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年度问卷:2024

4 months ago

新年快乐又到了新的一年,似乎总结和回顾成了惯例。并没什么不妥,向自己和别人展示能体会到的一些不同和变化,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只是如果形式千篇一律,就有点乏味。所以今年有兴趣发一篇,也是在哪里看到的下面这个问卷。问题本身的质量,我不置可否,但因为是别人设计的,所以应该能够帮助我发现一些平时没注意的东西吧,如果能对你有帮助,那就更棒了。以下大标题为问卷问题,正文为我本人回答。(涉及个人隐私部分的回答,会脱敏处理)What did you do this year that you’d never done before?去了一些新的地方有些是一直都想去的,有些是因为演出才过去。但无一例外,感受都很好。还报了一个旅行团,体验很好,当然目的也???较特殊旅行的预期在我这里,就是见识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所以旅行对于我,「我」的部分是很低的,我可以不喜欢这里的气候,生活,饮食,但这不是我不去体验的理由。所以我比较自豪的一点是,去过那些地方之后,我基本都能理解很多当地人行事背后的逻辑一个不好的事,一整年没有系统性运动有很多因素,但这是我今年最不满意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在这个年纪就中断了运动习惯,所以这里要给自己一个警钟What cities/states/countries...

万物皆可模拟游戏

8 months ago

正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本人并没有任何主办音乐节的经验,但消费还是颇有一些。所以看到今年音乐节的一些趋势,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想表达下这方面意见。 举办地点一个趋势是,江浙沪地区频繁露脸,而且逐渐「去城市化」。也就是说,音乐节更加青睐那些地方乡镇,或者野外自然景区。这本不是坏事,体育场或者城市空间本来有限,场地设置在野外意味着更低的场租,更低的人流管制成本,以及更大的场地面积,也就约等于更大的票仓。从乐迷的角度,虽然人多几乎等于体验下降,但一般来讲,票仓越大,意味着可以花更少的钱看更大的腕。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但与此同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产生了:外地甚至本地乐迷的通勤成本。如果把一场音乐节的花销拆分:演出相关:门票,周边,甚至是啤酒烤串这类消费非演出相关:大小交通,住宿,甚至是工作请假这里的趋势就是,非演出成本这两年是在疯狂增长。城市之间通勤,在到乡镇,最后再到景区,开车还好,如果公共交通出行,真的是噩梦。还有就是景区住宿往往性价比相比城市会更低,这也很好理解。所以这些成本其实无形中都转嫁到了乐迷身上。阵容设计两极化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从主办方的角度,由于票仓的扩张,我就需要有「票房保证」的队加入。这是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那几只队我想大家也已经看过太多次了。这其实也是之前已经有人在提出的「音乐节同质化」现象。这点我表示理解,从商业的角度没人想亏钱,想要不一样是很需要勇气的。所以今年当我看到一个细分领域的音乐节走出一个不一样的路线时,还是很期待的。至少目公布的阵容里,我觉得会是真心喜欢后摇的人愿意去的。这是音乐节往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做大做滥,还是保持小众特别。从商业也包括行业的角度,这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并没有偏好。但没有区分的市场,是真的会变成一潭死水。主办方能力这点其实没啥聊的,从音乐节官宣开始,主办方的能力就在接受乐迷的监督。想要提及的是:主办应当是服务乐迷和乐队的组织,所以他可以享受商业上的回报。目前国内一些乐迷会把主办方放在类似「活菩萨」的角度去仰望,是让我有些反感。把乐队带到现场的是乐迷,而不是主办,这点我私以为跟国内风气很相似,监督者对「公仆」感恩戴德,,公仆则可以为了自己的考量随意转嫁成本,很有意思。当然最近最想吐槽的还是一个计划安排非常「拖沓」的音乐节计划:地点放在舟山的一个小岛上,所以要么住岛上民宿,要么需要在舟山住宿,之后通勤往返当然安排了接驳巴士,但体感和现场调度如何,不得而知阵容非常硬核,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对我来说基本都看过了,只有两只澳洲队其实还挺感兴趣。考虑到这种阵容会吸引过多「闲杂人等」我大概八月中就决定 pass 了Set + 接驳巴士 + 票务信息,直到前两天刚刚公布,甚至现在还没开票,真的很难想象二十天之后的现场会是什么样子信息公开后毛估了一下,从上海出发的成本:演出相关:三日通票 799非演出相关:(合计 1670元)高铁至宁波,宁波至象山:190元,7小时返程同样 190元住宿:至少3天,按照亚朵标准 350*3...

大排档也能 300 杯

9 months ago

贫道我个人对于网络自媒体始终有一种戒心,尤其是美食博主。很多人除了美食啥都能聊,感觉就是一档坐在饭桌上的谈话节目。所以往往我检验美食视频的美食含量,就是看他如何讲解我熟悉或者吃过的食物。这次 食贫道 撞枪口了。这家煲仔饭去年就已经去过,首先人均五十左右吧,煲仔+菜心,仅此而已。但最厉害的还是排队,饭店四点开门好像,我提前了十分钟到,已经是下一轮的 11 号了,总排队时间是半个小时左右。所以,这个价格跟排队时间,我是觉得有太多更好选择(比如财大附近一家)。如果是正常节奏前往,我估计45分钟排队起步,不是很值得(且周围没有洗手间,得去麦当劳)我觉得不光是视频,一些美食公众号也总能跟老板谈笑风生,但你自己真正去吃的时候,这些 talking 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口味体验都是实打实的感受,所以当我说「一档坐在饭桌上的谈话节目」时,食物其实已经成为了开启话题的一个由头,我们更在乎视频的质量,画面的优美,主持人的综艺感,和我们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只是对于一个纯粹想知道东西好不好吃的人来说,这显得我非常迂腐。 至于 三百杯,其实早就收藏了宁波店,但看到上海店的菜单,我真的怀疑这是一期推广。人均 256,与老店不同的「赚钱套餐」,还有实在让我难以共情的市区「打工人」。真的很难想象住在市郊的打工人在店里豪掷三百之后,再地铁/打车回家的场景。我情愿走几步去旁边的啤酒狗旗舰店。说回吃的,大概只有韭菜长鱼盖饭会是吸引我的,但绝不会是宵夜,这里面的菜每一个都是超油超硬核,很难想象我会在九点之后吃下这些依然心安理得。当然,我依然期待去宁波店,那看上去确实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小酒馆,如果你打开大众对比下菜单,就知道我在说什么。积薪下线积薪作为一个前中文博客收录平台,前阵子刚刚下线。原因很简单:作者认为简中 blog 的质量太低,没有收录的价值。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做某事是某人的自由,我们无权干预,但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一些预设,其实是挺有有意思的:首先,简中...

Livelog | 聊聊观演礼仪

9 months ago

Livelog 系列是我对于现场音乐表演的纯主观反应和想法记录。这期比较特殊,想骂骂一下那些在 livehouse 里面给我带来不好体验的那些人,并期望这篇文章能够减少大家未来遇到他们的概率。在公共场合,我们或多或少会注意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人的一些影响。在 livehouse 这些影响会被放大,因为人员密度更高,距离更近。大家对声音也更敏感,但总有些人「习惯成自然」,影响他人而不自知也,每当想起我总是怒不可遏。这里提供一篇很好的参考,其中也覆盖了大部分我想强调的部分,所以直接贴出来,也希望大家多支持「主唱死了」。二十四条 LIVE 军规适用于 Livehouse 、地下电子俱乐部及音乐节 仅为观演提醒及避坑指南,警戒刻奇与滤镜 请勿以专辑评价/预估现场;专辑与现场是两回事...

Livelog | YĪN YĪN

9 months ago

Livelog 系列是我对于现场音乐表演的纯主观反应和想法记录。因为现场音乐的限制和独特性,点评不可避免仅针对本次表演,请注意甄别。乐队来自荷兰的迷幻摇滚乐队 YĪN YĪN,终于来中国了!感谢日本 Fuji Rock,乐队顺路来到 北京上海,让国内观众终于能够目睹这支「异国情调」的异国乐队。乐队四人配置,吉他贝斯鼓+键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鼓手跟贝斯,技术和情绪感染力都太强了,现场确实过瘾。 整体感受调音,灯光无可指摘,毕竟沿用整个 fuji 团队,有几个灯光打得很惊艳,这种细节如果你很熟悉某个场地的话,感受会很明显:「原来这灯还能这么打」乐队状态也很好:全场乐队比观众 high,不停不停地在用中文喊:shanghai,嗨起来!反观台下,不知为什么蹦得倒是不多,也许是太热了吧最后的签售环节好像是取消了,乐队很诚恳地抱歉,并透露后面「还会再回来补签」,猜测是合同问题?几点感受乐手技术过硬,现场几乎没有失误。也难怪一个成立不到七年的团可以在东亚打开市场,鼓手在现场的状态很难让人不喜欢关于「异国情调」:YĪN YĪN...

Livelog | 荒事乐队

9 months ago

Livelog 系列是我对于现场音乐表演的纯主观反应和想法记录。因为现场音乐的限制和独特性,点评不可避免仅针对本次表演,请注意甄别。乐队荒事,来自于长沙的前卫摇滚乐队。这是一支非常难得的乐队,因为他拥有双鼓,双吉他,双键盘,还有贝斯,但乐队成员只有五个人。如果你反应够快,大概能猜到队中基本都在身兼多职。我认识荒事大概是在 21年的一期播客,杨海崧聊到最近推荐的专辑时,推荐到了荒事的唯一一张全长专辑《坏螺丝》,我也至此开始了解到这支乐队。后来乐队来过上海,但因为国内无脑的风控措施,没有前往,荒事也宣布休团,两年后,我们终于见面了。荒事对于音色,歌曲结构,包括大小调转换的使用,是我见过的国内乐队中最频繁也是最成功的,所有的段落都为主旨服务,也都为情绪存在。我大概能理解杨海崧推荐他们的原因,背后的逻辑跟他是完全相通的。如果你喜欢后摇,那么荒事大概率能招你喜欢。 另外关于《坏螺丝》,名字其实来源于美国著名的西雅图2018年地平线航空Q400事件。维基百科这个事件可以说出现在很多的音乐作品中,除去这里的坏螺丝,我还记得 Fazzy 的《他偷走了西雅图的天空》这些作品的讨论的核心都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以及人生目的的讨论。如果你回看 Richard 跟塔台的对话,也许也会激起你的一丝涟漪吧。 整体感受受到现场调音的限制,荒事的音乐在现场很难发挥出 CD 级别的声场和效果,但你不想去现场看五个人操作七件乐器吗?🤣主唱的发挥也很稳定,就这点已经赢了大部分国内团,尤其对于迷幻/前摇来说,这点对于休团两年后首场来说,令人佩服双鼓之于我,没有太大的震撼,但双鼓的配置确实可以完成很多节奏型上的变化,加入更多的打击音色,但我始终不认为这对于乐队的创作是个优势同理还有 右侧合流...

很好,路也很长

about 2 years ago

在 2023 年,对于中国大陆的「一般」影视剧观众来说,《漫长的季节》会是一部评价爆棚的好作品,我也聊聊我观剧过程中,我的角度所看到的一些东西。「南大案」我应该是在前两集就被吸引住了,整个案件基本「复制」了已经成为都市传说的「南大碎尸案」。相似的目击证人,「死者」身份,尸块处理方式,对于和南京或者这个案件比较熟悉的人,都很难不被吸引住。我印象中,在这之前还没有看到过有改编该案件的文艺作品出现过。现实中该案件已经二十多年过去,虽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结案,但应该没人会对此案的真相大白抱有幻想了吧。不得不说,编剧对「南大案」的挪用,确实是大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东北元素」说实话,这是我觉得全剧最可有可无的一个背景设定。你把他放在南京也完全可以成立,整个「东北」的故事背景除了配合「德马大帅」系列梗以外,我认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全国都在下岗,大城市都有过重工业工厂,火车么蚌埠也有。当然放在东北也没毛病,很多「喜剧」桥段不在东北确实失色不少,但对于这部剧来说,「东北元素」不应当作为一个看点。另外,除了东北幽默,似乎目前的国内喜剧桥段设计上,还真的没有太好的替代方案。后摇 & 后朋打死我都想不到,一部当代影视剧能够启用这么多的后摇/摇滚乐队作品作为插曲。蛙池 今年的 live 肯定形势大好了,除了海朋森,法兹,还有一支后朋克乐队「固体李逵」,我认识这支乐队是因为上个月他们刚刚帮 李高特四重奏 做了暖场。确实是支还不错的后朋,但能够给一部「主流」电视剧做配乐真的是让我大为震惊,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吧。当然整个选曲都是今年作品,肯定有资方的要求,但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国产剧中仍然是先锋了。团队素质这里我把 摄影,剪辑,服化道 统称为...

食品安全非小事

about 2 years ago

记得22年,一位旨在「揭露饮食安全问题」的短视频博主突然爆火:虽然过去十几年大家吃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贵,但谁都没想到食物反而越来越不干净纯粹了。那位博主的动机这里不做讨论,但我现在觉得类似情况可能也出现在食品以外的行业中。 比如最近两天,《流浪地球2》正式登录流媒体,我也有幸欣赏到了「中国科幻的顶峰之作」。是的,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在春节档花上一百多坐到电影院里去欣赏。多陪家里人聊聊天,回到生产队有得是时间,对吧。像很多人提到的一样,视觉效果很棒。大场面嘛,都不让放鞭炮了,戴上3D眼镜看一堆核弹爆炸又何尝不是一种赛博共产的新年习俗呢😄. 就像我在前几年的商业大片片尾中看到的那样,越来越多的视觉团队中出现亚裔、中国人的名字。这里算是我的知识盲区,但似乎国内团队近年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承接世界范围内的影视特效单子。这的确是一种能力,但我猜测这种能力特别像是「攒机」:预算有多diao,活就有多好。我个人认为,哪怕导演团队是毕志飞领衔,月球也可以炸得很逼真。因为钱到位了。 片中有几句台词其实挺让人深思的,想通的话绝对值回票价:人类啊,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彼此毁灭上。这句话背景是,人类核弹头的密码保险机制因为设计及其复杂,导致破解工程庞大,拖延了进度。表面上看,意思是:你说你们,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互相防着对方身上了。但这是核武器啊各位,只要发射一枚就能触发核战争的连锁反应,如此可怕的毁灭力量,不论怎么进行监督和防护都不为过吧。举个例子,你能想象有这么一个国家,他整个的控制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上,没人能撼动他吗?如此强大的权力,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监督和审核机制的话,最终世界局势等几个小孩打架又有什么区别。所以错在核武器密码吗?当???不是,错是错在了人。错在了人对独裁的忍耐和屈服。中国航天飞行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可能是因为身在互联网行业,年龄焦虑更加明显。提到按照年龄一刀切的政策,我第一个想到「计划生育」。诚然大多数的政策都有好的出发点,但在2023年,大多数国人对于「一刀切」政策还抱有好感的且还活着的应该也不多了吧。这些政策里没有人情味,没有个人选择,不考虑行业特性和发展,也不容许「专业意见」。我作为一个领导,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按照我的方法论,大家冲啊!1w年前,愈合的股骨还有谁能拥有这样的资源,在1万年前摔断腿然后愈合?他肯定是个领导吧,至少是村支书 🌚这里的发言哪次不重要?照着念就好这句其实没什么,就是纯粹想到前赵发言人😊 其实主旋律电影陪伴我们已经快一百年了。他是使命依然在,但近些年它跟新冠一样,在不停地变异,不停想要钻进你的身体里。最近十年因为行政结构的调整,影视行业算是旗下的工具之一了。我打过一个比方,曾经送给你都不吃的💩,晒干了磨成粉加到蛋糕里,掏钱看的大有人在。就好像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曝光就「没有问题」。我不认为长期摄取这种养分对「人」有什么好处,我也曾经认为事情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样:只要你配合我们加💩,我就给你延期,延到你赚够钱为止。 进身体,进脑子的东西,我现在愿统称为「食品安全」。这是个「安全问题」。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WFH 的9个月

over 2 years ago

一些经验但更多是教训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