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blog.feimind.xyz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海布里天井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5 followers
Last updated 16 days ago
16 days ago
看到一个帖子挺有意思,当然纯属插科打诨:如何在 live 的时候显得吉他 solo 很专业?首先,假装你闻到一股臭屁味,但不知道从哪来的,所以左顾右盼,表情难受逐渐,似乎定位到了方位,仔细品鉴,更加痛苦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遂大爆发 其实音乐进程大概率跟 CD 是相同的,但吉他手或者所有乐手在现场的表现真的对听众有很大的影响。都不用说摇滚乐,即便是流行乐演唱会,参加过的人应该都会有所体会。我想音乐的魅力本身并没有减少,但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乐手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对我们的反应,这点是 CD 绝对没法赋予的。所以你说 CD 和...
about 1 month ago
最近苏超(苏北超级联赛)火得离谱。 你应该刷到过那种视频,现场锣鼓喧天,观众席跟菜市场一样吵,旁边有人吼着「铲他!拉他!」裁判都快压不住场。有人说:「你看,中国足球不行,江苏足球行」产生这种火爆现象,我觉得跟英国足球中的社区归属感, 有异曲同工之妙。英国足球的源远流长?因为根在社区我对英超很熟悉,很多英超英冠球队其实是从小镇社区踢上来的。什么叫社区?就是你小时候爸妈带你去旁边球场看球,邻居在隔壁看台上跟你爸一起骂裁判骂球员灌啤酒,球员跟你逛同一个超市,甚至是你的邻居;你放学跟同学踢野球,参加球队的免费青训,甚至成为职业球员。大家都梦想穿上本地队的球衣,甚至一起踢上英超。这种「我支持的就是家门口的球队」的归属感,是英国足球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比赛的根源。我能在「苏超」看到类似的归属感别看江苏地图上平平无奇,真要比地域归属感,苏北苏中苏南能吵一年。同一个地级市的不同乡镇都能因为口音和老黄历互相看不顺眼。这种天然的地域归属感,是「社区感」最好的土壤。现在给了个“足球比赛”的理由,所有人都能光明正大地站队,拉上街坊邻居去球场喊口号,输了被隔壁镇笑话,赢了直接刷爆本地群聊。苏超让普通人有机会正大光明地玩地域梗,但又不伤「表面」和气。当然不止这些社区情绪是根本,但苏超能火,还有一些更「当地」的原因:交通方便:地级市之间高铁就跟坐地铁一样快,想去客场看球,一两小时能打个来回。这点跟英国也很像场地够多:近十年大搞基础设施,球场场地密集且条件不差老百姓有钱有闲:经济水平高,周末家旁边看场球、吃顿夜宵不心疼大环境需要消费场景:经济要搞活,政府默许甚至鼓励地方搞点能带动消费和烟火气的事,其实这是最关键的因素能火多久?作为一个体育赛事,我不认为单靠「地域梗」能够将热度维持到第二年,归属的下一步是奉献,成为球迷,你需要持续陪伴和付出,如果没有荣誉和物质回报,我觉得这是很难维持的。说到底这是草根,是业余比赛,如果不能持续挖掘观众的热情,我并不看好这样的赛事能够维持。当然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那只无形的手,如果它觉得不需要推了,那一天就会是赛事的终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职业足球面临的死穴之一。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about 1 month ago
今年上影节只看了五部,不是出差,不是穷,是只抢到了五张票。现在电影节抢票已经很像是一种「为了表达你热爱而必须忍受的仪式」了。抢票难,排片乱,影院体验也越来越看运气——但你明明知道这些,到了点,还是会打开 App,心跳加速地准备“下单抢票”。我今年的五张票分别是:《孤寂午后》《无声挚爱》《坠落》《47路》还有《天空的另一边》。《孤寂午后》:导演是怎么做到既冷静又残忍的?这部是最让我服气的。题材涉及暴力,故事走向大多数人看简介就能猜到,但整部片子看完的感受是:你以为你早有心理准备,其实没有。导演的控制力很强。他不靠重复堆叠暴力画面来制造冲击,而是通过剪辑节奏、镜头留白和对素材的调度,把一种长期积压的张力稳定地推到观众面前。那种压抑不是爆炸式一瞬间到达,是持久的、慢慢吞噬你。纪录片如果只停留在信息和情绪的传达层面,那肯定不够。但《孤寂午后》很罕见地做到了一个结构精密又情感诚实的平衡点。观影过程中我好几次问自己:这真的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无声挚爱》:感同身受是我这次唯一一部在电影院里掉眼泪的片子。我不是容易在影院哭的人,上一部可能还是《Coco》。但《无声挚爱》用了一个非常克制、也非常聪明的结构,把你一步一步地拉进去,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退路。家庭情感类题材最怕的是刻意,但它没有。它几乎没有什么情绪提示音,也没有特别“设计”的台词,但最后的高光处理真的精准,像是在你内心最软的一块敲了一下。我很喜欢这种信任观众的创作方式,它不解释太多,但你能感受到创作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相信你会懂,而你也确实被带到了那个点。《坠落》:选错影院,基本等于没看电影本身不难看,故事结构完整,通篇那种海外移民的绝望和压抑也都在。问题是我选了一家非常“有特点”的影院:观众说话、手机亮光、饮料吸管搅拌声,这些都还算正常。最要命的是字幕机有接近一半的时间是坏的,或者不同步。我花了一整场电影的时间在“看画面 + 猜字幕 + 忍耐周围噪音”之间切换注意力。结果就是,电影没看进去,只有疲惫感非常真实。这事怨不了电影,也怨不了观众某个人,只能说「一个好的观影体验」本身已经变得越来越稀有,甚至值得被庆幸。《47路》《天空的另一边》:对不上频道就像错过一班车这两部没有太多可说的,不是不好,只是对我来说没有形成记忆点。《47路》是标准的历史改编故事片,好看但不出彩;《天空的另一边》试图拉到一个很宏观的角度,画面唯美,但有挺多硬伤的。看完之后,情绪没有沉进来,更多是一种“好的,我知道了”,但不会再反复想起的那种。为什么每年都说上影节体验差,大家却还在抢?体验真的不如以前。不是“变差了”,而是“没有进步”。票价涨了,排片还那样;影院设备换了一批,问题照旧;字幕、排队、吵架……常年稳定发挥,谁都知道会出问题,但每年都还得碰运气。然后你再看看票还是秒空,黄牛还是猖狂,豆瓣首页还是有人发“终于抢到首映场”的截图。你会发现电影节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只是看电影那么简单了——它像是一年一度的集体仪式,是你告诉自己“我还在乎”的方式。我当然也抱怨。我坐在坏掉的字幕机前时真的咬牙切齿。也许以后我会看更少的场次、避开某些影院、变得更「挑剔」一点。但就像这次一样,只要有一两部让我重新投入进去,那就够了。五张票,也能换来一次完整的上影节。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about 2 months ago
观看途径:周五十一点多 YouTube 直接观看纯享歌曲视频 (感觉比开会员还爽)无其他任何外采片段,甚至没看排名,观看顺序也是随机个人评价角度:喜欢的不喜欢的 直接给出我的评价吧(按观看顺序):GAI 演唱曲目:《白鸽》总评:6/10喜欢的:伍佰这首歌如果可以,建议你先听一下 2021年 疯医乐队在滚石撞乐队中对于《白鸽》的改编,如果你还觉得摇滚乐是值得尊敬的,那你应该觉得这是《白》应该有的改编方向GAI 的情商是高,保留歌曲的精华,顺带手还能在歌里面都能夸自己的贵人不排除这是写给他自己的歌不喜欢的:我可能就是不喜欢 GAI不喜欢任何不尊重原曲精神的改编,今天的白鸽就是被养在笼子里的观赏鸟或者肉鸟不理解可以听下刚刚疯医的《白鸽》,或者看看歌词前方啊 沒有方向身上啊 沒有了衣裳鮮血啊...
about 2 months ago
日常看的电影,书籍,甚至是听到的专辑也算不少,但终究是没能有个地方可以去存放,去检索。之前这项工作放在豆瓣,但大环境的影响,能搜到的词条在变少,且先放在这吧。电影《罪人》7/10上影节大热门,来自《黑豹》导演的新作优点:布鲁斯派系音乐大合辑,音乐爱好者会喜欢说白了是一部血浆B级片,非常爆米花其中有一段挺「视觉奇观」的长镜头,但不看也没什么损失缺点过于冗长,或者说节奏偏慢画幅的反复转换我不是太明白,甚至很出戏,但能理解大银幕上冲击会更强吧明白其中包含的种族议题,但我都看B级片了还要接受成人再教育 基顿两部短片《Day Dreams》《The Blacksmith》9/10依旧上影节大热门,已经是一百年前的默片喜剧优点:短小精悍,每部在 30 分钟左右但在这个时长下塞进了足够多的 game 点,我在这一个小时里至少有 4 次大呼「卧槽怎么想到的」,实在是太强的剧情设计能力,厉害厉害摄影上似乎是用到了很多先进的手法,比如用到类似「透明鬼魂」的特殊效果,不知道怎么实现的,也是很有创新另外就看看当时人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本身也挺有意思 《宇宙终点之旅 Ikarie...
about 2 months ago
自由漫游的理由听上去没有奖励没有剧情没有驱动,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是非常自由的场景。但这种「自由」似乎跟「无聊」又一线之隔,类似「我可以在 GTA 里面开一天的出租」,这种正反理解都没有问题的句式。我并不批判任何一种状态,只是想到每个人对「限制和自由」的理解,真的是微妙但又截然不同。 另一个出现在我闪念胶囊的例子:伦敦的门总是期望虚拟中的「真实」,但恰恰又在「真实环境里」去做根本不真实甚至是跟现实相反的事,哪种举动是真实的呢?那是否行为的对立面就是「虚伪」?好像又不是。 没有 judge,只是突然联想到。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about 2 months ago
观看途径:周五玩了会死亡搁浅,十点多 YouTube 直接观看纯享歌曲视频 (感觉比开会员还爽)无其他任何外采片段,甚至没看排名,观看顺序也是随机个人评价角度:现场演唱质量歌曲选择+改编主观审美偏好 直接给出我的评价吧(按观看顺序):单依纯 演唱曲目:《李白》总评:5/10演唱:单依纯的高音挺稳定,但这次反而在中低声部有些瑕疵,几次不稳定的气声歌曲:救命,常石磊放过单依纯吧,我个人是真的不喜欢这种「似乎是出于娱乐目的做出的」偏实验歌曲。常石磊如果你不认识的话,「high 歌」你应该听过,是的有点不敢想象,这样的唱作组合真的会成为中国的碧梨么😨有兴趣可以去听听 张醒蝉的新 EP 或者去年专辑,这种「新」是我觉得值得推广的「新」补刀:单真的应该要考虑不要每首歌都用相似的处理方式,太不动脑子了 范玮琪 演唱曲目:《最初的梦想》总评:4/10演唱:真的一言难尽,应该正常听众都能听到整首歌的各种...
2 months ago
给「歌手」们打分时,我们在给什么打分?其实我也不太确定,我只知道每个现场、网络观众的标准和关注点都不一样,但恰恰每个人的票数又都是平等的,可能这也是这档节目每年都能给自媒体带来不少流量的原因。如果只看名字,「歌手」很明显是将注意力留在了演唱者身上:很明显,演唱技巧是必需的声音音色、音域广度也很重要如果只是这样,「歌手」没道理存在这么久,话题那么多,那么「歌手」除了考察歌手本身,还有什么维度?选曲:很明显歌手拥有演唱歌曲的自主选择权(似乎也包含改编权)某种程度是其音乐审美的体现公众营销:打造「人设」,拥抱「第二增长曲线」场外因素:太多… 直接给出我的评价吧:揭榜歌手:马嘉祺(挑战白举纲,成功)演唱曲目:《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总评:6/10选曲 + 音色:很好,很适合;不确定是有人指导还是自己挑选,马的声音很干净纯粹,很容易就「唱得干净」歌曲呈现:完全没有表达,你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理解这首歌的含义,但作为听众完全感受不到他的情绪,就好像是听印度语的诗朗诵,声音很好听,但不知道想表达什么阿云嘎(挑战陈楚生,失败)演唱曲目:《余温》总评:8/10选曲 :我觉得阿云嘎有点自???一个综艺舞台,面向大众的综艺舞台,你选择用 音乐剧的一个片段,其中的一个片段去比赛,我不知道他在期待发生什么他是觉得中国音乐剧靠他几分钟的演绎就可以复刻黄磊当年的话剧风潮么?从这点给我的感觉就是,阿云嘎过于自负,或者就是瞧不起对手歌曲呈现:再一次,我没看过这部剧,呈现歌曲的技巧肯定是没毛病,我也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情感,但也因为缺乏前后剧情,我真的有感情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感动 歌手排名:单依纯(演唱《天空》)总评:7/10选曲:猜测是为了迎合社交媒体,打造人设,连续两场选择类似的 trance 曲风,加上 「00后」标签(虽然她是九零后)这场直接瞄准前辈+模板的王菲歌曲呈现:技巧上,我这种业余歌迷是挑不出来问题但连续两场我的感觉就是,充满技巧没有情感。如果第一首我还不太确定的话,那么第二首直接把自己跟王菲放到探照灯下面了比如,如果是我,可能会通过重新编曲的方式,换一种唱法(毕竟都有常石磊了),但她没有(也可能就是想拿「小王菲」的人设再看具体的呈现,原唱我觉得更私密,更像是一个人坐在草原上看星星喃喃自语;单的呈现则更「热闹」,像是护着喊着在别人面前秀自己华丽多彩的天空但也因为采取了跟原唱类似的唱腔,后来者是肯定吃亏或者不受欢迎的最后,单今年的横空出世,我猜测跟华纳的运作有关系,中国大陆还没有自己的 碧梨 或者...
5 months ago
乔布斯一句很经典的短语在中文互联网被反复引用:’connect the dots’.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蝴蝶效应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两个认知领域在某个区域的重合,但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背后,当你发现存在某种联系的时候,似乎这两件事都变得不一样了。 Maybe Mars,又叫作「兵马司」,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但熟悉独立音乐的听众应该如雷贯耳,包括主理人老杨和老板 Michael 一起运营的传奇 livehouse D22,目前还保留有独立精神的乐队,基本都会跟兵马司有些关系。我一直以为这种独立精神只是被音乐和这个厂牌所继承,但最近发现一本出版于 2013 年的经济学书籍,作者正是这位曾经传奇摇滚夜店和厂牌的创始人,Michael...
5 months ago
预约体验了下 Vision Pro。学习成本高。这都还没到软件,硬件部分就已经很不 apple 了。拿起 Vision Pro 的动作,两个绑带的使用方式,面罩带在眼睛上的位置,真的很难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地理解或者正确完成。设备重量决定了使用时长。这点被吐槽很多,但对我而言真的太重,也难怪体验时间被限制在 30 分钟内。空间视频。确实很惊艳,除了蝴蝶停在手上,最喜欢的是回放录制的空间视频了,可能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整个视频体验可以说是 Vision Pro...
6 months ago
小学的时候,我的房间里有个书桌,上面有台灯,书架,还有我写作业的地方,很平常。父母总是要求把桌面收拾干净,不能有杂物,草稿纸,橡皮碎屑。整理桌面是件无聊并且重复耗时的事情,后来我发现了偷懒的捷径,杂物全都扔到抽屉里,桌面就清爽多了,一步到位。 最近小红书的 TikTok 难民给我类似的感觉,大家的交流如此美好,以至于给我种「世界大同」的错觉,可回到世界新闻,世界依然一分为二。小红书本身就很像「我的书桌」,但这次的感觉更加强烈,我不否认我们需要一个干净的桌面,但就像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一样,桌子下的炸弹总是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也许这就是人性使然,只要桌面整洁,就是「合格品」,我们的对话环境就是安定且平等的,甚至想要提及「抽屉」的都是不识时宜之人。 又想到前段看到的《好东西》,作为「桌面」,剧中的设定可谓无可挑剔,小孩也确实是上海最幸福的无疑,但 what's the point?从这个角度,我愿称之为「女性视角的新闻联播」。一切理想化刻板化的设定都会是最好的呈现,但我依然会想到抽屉,想到那些还没有整理,见不得光的杂乱,因为它我拥有了整洁,但也因为它我才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也许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吧,看看别人的桌搭,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人生,但更大的那部分没办法晾出来讨论,是真的可惜。 最近几年总是觉得发生过的事情没什么痕迹,好像过去也就过去了,再也想不起来任何细节。也许跟大环境有关,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没有了长期讨论的土壤,一个热点接一个热点,背后的情绪无非那几种,但始终对房间的大象视而不见。 可能打开抽屉,才是发现好东西的第一步吧。 🙋 也欢迎点击查看我的数字名片,更多个人项目。
7 months ago
新年快乐又到了新的一年,似乎总结和回顾成了惯例。并没什么不妥,向自己和别人展示能体会到的一些不同和变化,是没有什么坏处的。只是如果形式千篇一律,就有点乏味。所以今年有兴趣发一篇,也是在哪里看到的下面这个问卷。问题本身的质量,我不置可否,但因为是别人设计的,所以应该能够帮助我发现一些平时没注意的东西吧,如果能对你有帮助,那就更棒了。以下大标题为问卷问题,正文为我本人回答。(涉及个人隐私部分的回答,会脱敏处理)What did you do this year that you’d never done before?去了一些新的地方有些是一直都想去的,有些是因为演出才过去。但无一例外,感受都很好。还报了一个旅行团,体验很好,当然目的也???较特殊旅行的预期在我这里,就是见识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所以旅行对于我,「我」的部分是很低的,我可以不喜欢这里的气候,生活,饮食,但这不是我不去体验的理由。所以我比较自豪的一点是,去过那些地方之后,我基本都能理解很多当地人行事背后的逻辑一个不好的事,一整年没有系统性运动有很多因素,但这是我今年最不满意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在这个年纪就中断了运动习惯,所以这里要给自己一个警钟What cities/states/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