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tmtpost.com

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3 hours ago

Huawei Launches Ultra-Large SSDs to Meet Soaring AI Data Demands

about 3 hours ago

TMTPOST -- Huawei Technologies has launched a new line of solid-state drives...

专利药贡献31亿,现金流大涨215%,以岭药业中报“双优” | 看财报

about 3 hours ago

以岭药业8月27日晚间,以岭药业(002603.SZ)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40.40亿元,归母净利润达6.69亿元,同比增长26.0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4.97%,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这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行业竞争加剧与市场环境多变的背景下,公司不仅实现净利润双位数增长,更在经营基本面、财务健康和研发竞争力上更进一步。核心业务稳健增长,二线品种发力,在丰富且有梯队的在研创新药矩阵持续推陈出新下,以岭药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基本面修复的韧性。净利润增长27%,收入质量大幅提升财报显示,以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40.40亿元,扣非净利6.41亿元,同比增长27.08%,实现强劲增长,盈利能力显著修复。每股收益(EPS)为0.4002元,同比增长26.05%,盈利改善明显。图源:公司公告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提升,达8.32亿元,同比增长214.97%,远高于净利润6.65亿元,现金回收能力持续增强,经营质量明显优化,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4年同期的100.68天大幅缩短至58.48天,回款效率显著提升,应收账款风险降低。图源:WIND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以岭药业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的32.38%下降至21.81%,流动比率从1.49提升至2.05,这是得益于公司主动去杠杆、经营性现金流的显著改善以及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有效管理,其中,收账款规模较年初下降了50%,偿债能力大幅增强,财务结构更加稳健。图源:WIND以岭药业提到,公司专利产品上半年营业收入31.3亿元,其中心脑血管系统和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二线专利品种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2%,二线专利品种崛起,产品梯队渐成,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更大利润空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药管线布局上半年,以岭药业累计研发投入3.9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达到9.87%,继续领跑行业,创新药管线布局持续加速。专利中药方面,数据显示,以岭药业近五年有连花清咳片、通络明目胶囊、解郁除烦胶囊、益肾养心安神片、芪防鼻通片5个新药陆续获批。公开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全国获批上市的1.1类中药新药数量平均每年不到10个。放眼全球医药行业,以岭药业的速度依旧十分瞩目。在研品种中,3个1.1类中药创新药柴黄利胆胶囊、芪桂络痹通片、小儿连花清感颗粒和1个3.1类中药新药已申报新药,5个中药创新药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还有上百个院内制剂作为新药研发的储备。化药领域,创新药研发方面,苯胺洛芬注射液已申报生产,另有三个1类创新药品种进入临床阶段,多个1类创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丰富而有梯队的创新药矩阵,在研产品持续稳定推陈出新,以岭药业有望在中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本文首发钛媒体APP)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李想拯救理想

about 3 hours ago

文 | 定焦One,作者 | 金玙璠,编辑 | 魏佳8月28日,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二季报:总收入302.5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汽车收入288.9亿元,同比下滑4.7%;4-6月共交付新车11.1万辆,同比微增2.3%,但单车收入降至约26万元;经调整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2.7%;平均每卖一辆车赚1.35万左右。当然,相比许多仍在盈利线上挣扎的竞争对手,理想“月均3.7万辆”的销量和盈利能力,还算跑在了前面。但理想三季度销量指引只有9-9.5万辆,同比减少41%到38%。考虑到7月已交付3万辆,8月、9月预计累计交付6-6.5万辆。新造车领域从业者任亮表示,这说明,理想在增程市场有增长压力,以及纯电战略转型很紧迫。对于一家曾经高速奔跑的新势力头部企业来说,理想现在的表现显然达不到市场的预期。自i8发布近一个月以来,理想的港股股价跌幅超过20%,目前市值回落到1786亿港元。不过,拐点似乎已经出现。i8发布后,理想连续三周的周销量都是5000多辆,第34周(8月18日-8月24日)回升到7600辆,环比增长36%。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CEO李想的再度高调。i8发布后,他的曝光度达到了近两年来的高峰:先是在i8上市5天后快速调价,解释配置调整的原因;接着放出了与罗永浩近4小时的深度对谈视频,且在多个场合密集发声。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9月即将发布的走量主力车型i6,被视为理想“完全不能失败的一战”。不止一位从业者认为,李想重新回到台前,实际上也是在为i6这场关键战役做准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坦承了“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的竞争压力,为i6立下“成为中大型5座纯电SUV里最具竞争力产品”的军令状。这一次,李想能否再次力挽狂澜?理想再碰现实“理想汽车的Q2财报整体符合预期,但能感觉到增程车的压力不小。”关注理想汽车的投资人王添对「定焦One」表示。先看核心数据。Q2汽车销售收入289亿元,对应11.1万的交付量,可计算单车收入约26万元。对比去年同期的28万元,下滑2万元。单车收入下滑,说明定价更低的车型L6(起售价24.98万元)的销量占比依然很高。“从2024年Q3开始,L6的销量占比就上升到50%左右。今年也是???此,为维持销量,理想对L系列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促销,同时也在清理老款车型库存。”王添补充道,这也侧面验证,问界M系列改款车发布后,理想的高端车型确实受到了冲击。不过,从毛利率来看,降价促销的影响整体可控。二季度,理想的公司毛利率是20.1%,实际卖车毛利率是19.4%,基本符合预期。对比去年同期,两项指标分别提升了0.6、0.7个百分点。对比同行,理想的毛利率水平依然超过特斯拉和国内多数新造车企业。在造车行业,20%的毛利率常被视为一道门槛,稳定在20%以上,说明经营健康。毛利是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剩下的钱公司可以投入到研发、开店、营销上,只要这些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不超过20%,公司就有可能盈利。费用控制方面,理想保持了一直以来的水平:二季度研发费用率为9.3%,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为9.2%。在20.1%的毛利率基础上,扣除这些主要费用后,理想实现了14.6亿元的经调整净利润,净利率约4.9%。具体而言,销管费用为27亿元。尽管新车型i8上市带来了额外的营销推广开销,但理想还是靠降本增效(主要是员工薪酬减少)省了不少钱,最终,销管费用率环比并未上升,反而有所下降。理想的销管费用率在车企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李想曾透露,理想汽车的品牌市场费用率只有0.6%,即便是几万元的费用也需要经过审核。理想二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8亿元,研发费用率环比上个季度也小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考虑到理想在AI领域的投入,以及下半年还有纯电新品上市,研发投入的节奏相对平稳。从外部环境看,零跑、小米、问界等竞争对手都在发力,理想的销量排名、增程、纯电都面临竞争压力,但从内部看,“抠门”的管理方式帮助这家公司保持了相对健康的费用结构。李想再到台前面对如今的竞争压力,理想需要的不仅是精打细算的管理,还需要CEO站出来,重新点燃市场信心。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李想曾是中国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企业家之一。理想汽车成立的早期,李想几乎每天都在微博活跃发声,从产品理念到行业观察,从技术路线到商业模式,他的微博总能引发大量讨论和转发。那时的李想,自称“微博之王”,锋芒毕露。“他会直接在微博上怼竞争对手,也会公开质疑行业的一些做法。”一位新造车从业者回忆。但随着理想汽车的发展,李想逐渐退到了幕后:微博更新频率明显下降,公开露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研发上,转变为一位低调的CEO。这在当时被视为李想的成熟表现。但现在看来,这种低调可能也让理想汽车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市场的关注度。2024年3月,MEGA的失利让李想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公司的问题。作为理想第一款纯电车,它决定着这家公司能不能做好纯电,但上市后的前几个月,市场表现远低于外界预期。李想开始反思,在内部信中承认两个错误:一是错判了纯电战略的节奏,二是被销量的欲望绑架。那段时间,李想在微博上几乎消失,与此同时,理想汽车进行了大规模的内部调整:组织架构重组、人员优化、战略梳理。紧接着,理想最便宜的车型L6面市了,24.98万元的起售价在当时一度引起争议。但结果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L6迅速成为销量支柱,也为理想的纯电战略赢得了调整???时间。图源 / 理想汽车官方微博来到第二款纯电车i8,市场依然寄予厚望。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入局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变得更复杂了,光有好车还不够,还得有好技术、好生态、会吆喝。这也抬高了市场对造车头部选手的期待值,尤其是对理想这样的老玩家的要求更高了。但i8起初的表现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华源证券8月初针对理想i8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49%的潜在客户处于观望状态,仅7%的消费者已经下定。“增程车用户和纯电车用户的需求确实不一样。”一位接近理想汽车的投资人举例分析:买L8的用户大多是从燃油车换过来的,习惯了传统的配置选择方式;但买纯电车的用户期望的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标配。i8延续了L系列的配置划分逻辑,加之销售策略相对保守,导致市场反响平淡。面对这种情况,李想做出了一个在汽车行业比较少见的决定:上市仅5天后,就对i8进行调价和配置调整,非常“听劝”。调价前后,李想的曝光持续,可见他正在有意识地重新回到公众视野。7月,李想开通了抖音账号,第一条视频就调侃自己当初参加节目时发脾气的片段。8月,他与罗永浩近4小时的深度对谈视频被放出。这场对谈几乎无所不谈,从李想的创业历程到理想汽车的发展轨迹,从对行业的思考到对未来的规划。李想在对谈中也表现得非常坦诚,不仅承认了过去的错误,还详细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方向。这位昔日的“车圈首席显眼包”再度高调起来了,风格却比早期更接地气、更迎合市场。这种“变乖”的高调策略确实奏效——理想汽车不仅获得了大量关注和讨论,周销量也开始环比上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的表态更加直接。他承认理想汽车在迭代速度上的不足:“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所以相当于同行们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管理层同时给出了三个改进路径:回归单品爆款逻辑、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以及重视营销。财报发布后,理想美股盘后上涨超5%。看起来,李想的坦诚表态和调整策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悲观的三季度指引。i6,不能输的一战当然,李想的高调能带来多少实际效果,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对理想汽车来说,真正的考验是9月即将发布的i6。理由很简单。从销量角度看,理想汽车急需一款能够在主流价格区间站稳脚跟、重新拉动高速增长的产品。对一家曾经月销5万辆的企业来说,7月交付量跌破3.1万辆,且连续两个月下滑,压力可想而知。从纯电战略角度看,继MEGA和i8之后,i6必须证明理想的纯电产品能力。从技术角度看,i6大概率是理想当前纯电技术的集大成者。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i6采用原生纯电架构,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VLA司机助手,还有5C超充技术。简单说就是,理想把能用上的新技术都给i6用上了。但在竞争激烈的纯电市场,技术只是基础,关键是用户买不买账。所以,i6怎么定价,是个关键问题。图源 / 理想汽车官方微博截图经过“i8快速调价”???一课后,相信李想对定价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添表示,考虑到理想的纯电局面,i6很可能是“高配置、高性价比”策略,最终定一个既保证有利润空间,又有竞争力的价格。i6要想成功,还有几个关键点必须做到位:产品力得过硬,在空间、舒适性、智能化、续航这些核心指标上不能输给对手;品牌力得跟上,特别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当然,i6也不能再犯'因配置复杂而影响用户选择'的错误”,任亮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营销传播得到位。李想重新回到台前,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即将发布的i6铺路。从李想最近的频繁曝光来看,他大概率会为i6投入比以往任何产品都更多的个人精力,“不只是产品定义和技术把控,更会贯穿产品预热、正式发布,他也会深度参与市场教育、用户沟通。”任亮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表示要让i6成为“中大型5座纯电SUV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他承诺会采用“更贴近用户的新传播方式”,会吸取教训,做好舆情防御。李想的个人IP是理想汽车的重要资产之一,他和公司正通过他个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i6的上市营造一个好的市场氛围。但同时,i6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王添表示,李想的高曝光策略能为i6带来关注,但无形中也提高了市场的期待值。接下来,就要看i6的实际表现能不能达到这种期待了。结语机会与压力并存,也让理想汽车站上了关键的转折点。从销量上看,它仍是新势力的头部玩家,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竞争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剧。从战略上看,理想的纯电转型正面临考验。前两款车型的市场反馈暴露了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经验不足,但也为后续核心发力的i6积累了经验。从李想个人来看,他的角色和姿态也在转变:从早年张狂的“微博之王”,到一度低调的CEO,如今又以高频曝光努力塑造一个“听劝”的企业家形象。i6因此不只是一款车,更是理想汽车在纯电转型上的第三次重要尝试。如果成功,理想就能在纯电领域站稳脚跟,如果失败,可能会影响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三战纯电,i6无疑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华源证券在研报中预测,i6“将触发股价V型反弹”,月销量有望达到15000辆。至于能否兑现这一预期,答案很快会在9月揭晓。*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任亮、王添为化名。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卫龙启示录:一根辣条的中国式进化

about 4 hours ago

文 | 万点研究,作者 | 可儿老干妈、辣条、小当家,这些中国零食都是中国90后甚至80后眼中的“国粹”,和湖南台的《还珠格格》一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长大。不过今天看来,这些小吃已经作为中国“全球化”的先锋,走向了世界,受到全球人民热捧——辣条甚至已经现身到BBC纪录片当中。2016年2月份,BBC拍摄了3集关于“中国新年”的纪录片,片中的两位主持人在典型的中国小吃街(Chinese snack street)上闲逛(roam),手里提溜着辣条。其中一位说出了为辣条的“第一网红”地位奠基的那句话。一夜之间,#Latiao#成为推特热词。这个纪录片的其中一个片段显示,外国人们为之狂热的辣条,在中国街边5毛钱就能买到,然而辣条在国外价格却不太亲民。亚马逊上340克装的卫龙辣条标价10.41美元——比伦敦地铁单程票还贵。这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注意。不过也有八卦小报耸人听闻地说:辣条是世界上最剧毒的零食。这些八卦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辣条作为“零食界第一网红”,已经太重要而不能被忽视了。这根辣条的故事,自此被分成两条“平行叙事”:一个是海外社交媒体里的文化符号,另一个是港交所代码09985.HK的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其赖以成名的辣条业务营收同比下滑3.2%,占总收入比重首次跌破40%,降至37.6%。与此同时,一个名为“魔芋爽”的产品线异军突起,收入同比飙升44.3%,以21.09亿元的业绩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60.5%。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范式转移。卫龙的故事,不再只是一根辣条的逆袭,而是一个传统品牌在健康浪潮、渠道裂变与代际更迭的漩涡中,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所进行的艰难博弈。增长引擎的切换要理解卫龙的转型,其财报是最直观的剧本。报告期内,卫龙实现总营业收入34.83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归母净利润7.33亿元,同比增长18%。每股基本盈利为0.31元,公司决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0.18元。从表面看,这是一份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喜报”。然而,拆解其收入结构,增长的源泉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此消彼长从营收构成来看,调味面制品(辣条)业务营收13.1亿元,同比下滑3.2%。占比从2022年同期的近60%暴跌至37.6%。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下降曲线并非偶然,而是数年的趋势:其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58.7%降至2024年的42.6%,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37.6%:2022年上半年,辣条销量同比下滑13.82%,少卖了超过13000吨。这清晰地表明,辣条市场已触及天花板,甚至开始萎缩。蔬菜制品(以魔芋爽为主), 营收21.09亿元,同比飙升44.3%,占比跃升至60.5%,正式成为公司的顶梁柱。回顾其发展历程,其崛起速度惊人:2019-2024年,该业务营收从6.6亿元增长至3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极高。国海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卫龙在魔芋爽品类的市占率为42%,贡献了超过30亿元的收入。豆制品及其他,收入仅为6418.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8.06%,已被边缘化。增长的代价魔芋爽虽带来了收入,但其盈利能力正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卫龙整体毛利率为47.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因于魔芋爽市场竞争的加剧。尽管卫龙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单包成本做得比行业低0.15元,但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竞争对手以低10%-15%的价格杀入市场,价格战的阴霾迫使卫龙让渡部分利润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魔芋爽的???利率(约47.2%)其实略低于传统辣条(约47.5%)。但其战略价值在于复购率是辣条的2.3倍。更高的用户粘性和消费频次,为卫龙提供了更稳定的现金流和用户基础,这在投资者眼中比单纯的毛利率更具长期价值。另外,2025年上半年,卫龙销售费用率攀升至25%。财报解释,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渠道管控和价格维护”。这直指其线下渠道的顽疾——串货。部分经销商为消化库存,将魔芋爽以低于指导价15%的价格抛售,导致价盘混乱,终端动销下滑。公司虽采取严厉措施(如砍掉违规经销商代理资格),但收效有限,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窜货潮,这暴露出其庞大线下经销商体系的管理困境。与高昂的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微薄的研发投入。2019-2022年,卫龙研发投入累计不足2000万元,仅是三只松鼠一年研发费用的1/5。尽管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增至693.4万元,但仅占总收入的约0.3%。当竞品推出“辣条冰淇淋”、“辣条味香氛”等创新概念时,卫龙的最新研发是一款“辣条味粽子”,被消费者调侃“建议研发部去电子厂打螺丝”。这反映了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仍过度依赖营销驱动,而非产品驱动。意外的救星 魔芋作为传统食材,很长时间以来,只作为地方特产出现在云贵川渝的餐桌上。如今,魔芋这个来自西南的“土疙瘩”,正以各种新奇形态攻占年轻人的购物车。在零食界,“素毛肚”魔芋爽,成为年轻人的解馋神器;在茶饮界,魔芋晶球冰凉有嚼劲,成为咖啡茶饮里的“脆啵啵”;在轻食界,魔芋又化身凉皮、凉面、饺子,成了健身达人的“减脂搭子”。自2024年开始,魔芋在线上平台的声量和互动量大涨。对比2023年,“魔芋”2024年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和快手上的总声量同比上涨191%,2025年光是一季度的声量,就达到了2023年全年的60%左右。实际上,卫龙是魔芋即食零食品类当之无愧的开拓者。2009年,其团队在成都火锅店发现魔芋的Q弹口感,于2014年推出首款魔芋爽产品。彼时的辣条产品正如日中天,当时可能谁也想不到,魔芋爽这条产品线会在十年后风靡全国,甚至扛起“养家”重任。2019年-2024年,卫龙魔芋爽所在的蔬菜制品营收从6.6亿元增长至33.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19.6%增长至53.8%,而辣条所在的调味面制品则由73.1%跌至42.6%。2020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卫龙牵头制定首个《魔芋即食食品》团体标准,标志着魔芋爽从辣味食品中的一个单品升级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品类,吸引更多品牌入局。也是在这一年,中国魔芋整体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随后,越来越多品牌押注魔芋,甚至追着卫龙打,比如盐津铺子。2023年10月,卫龙推出魔芋子品牌“小魔女”,盐津铺子紧随其后推出品牌“大魔王”。在风味上,盐津铺子推出麻酱风味魔芋素毛肚,区别于卫龙的传统辣味;在产品形态上,盐津铺子首创片状魔芋素毛肚,与卫龙的丝状素毛肚形成区隔。魔芋让盐津铺子也尝到了甜头。根据华泰研究的计算,2024年魔芋食品行业中,卫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2%,其次是盐津铺子,市占率达13%。里斯咨询的调研数据也显???,卫龙在魔芋爽品类的心智渗透率最强,达到78%,盐津铺子排名第二,达11.3%。此外,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综合零食品牌凭借其强大的线上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以低于卫龙10%-15%的价格切入市场,直接压缩利润空间。来伊份、劲仔等也纷纷加入战局。根据里斯咨询的调研数据,卫龙在魔芋爽品类的心智渗透率最强,达到78%,但竞争对手正在快速蚕食市场。下游的火爆需求迅速传导至上游。一亩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魔芋的收购价格翻倍,最高达到7元/公斤以上,2025年价格依然在高位盘踞。这背后是供给减少(云南主产区冻害减产)和需求爆发的共同结果。原材料成本的持续上涨,将进一步侵蚀本就因价格战而承压的毛利率。从5毛钱到260亿的逆袭时间倒回1999年8月5日凌晨,漯河火车站出站口,21岁的刘卫平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漯河”二字。彼时的中国零食江湖还处于史前时代。旺旺仙贝刚把“送礼”概念卖给县城供销社,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正在火车厢里用塑料叉子征服绿皮车旅客。而辣条,不过是湖南平江县洪灾后,酱干作坊用面粉替代大豆的权宜之计。刘卫平的母亲在平江做酱干,洪灾那年大豆从7毛涨到1块5,老师傅们把面筋切条拌辣椒面,辣条就此诞生——这段历史后来被卫龙营销部剪成15秒短视频,配上《舌尖上的中国》式旁白:“洪水冲垮了稻田,却冲出了一门百亿生意。”刘卫平选择漯河并非偶然。这座位于河南中部的城市,有着"中国食品名城"的美誉,双汇、南街村等知名食品企业都在此扎根。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完整的食品产业链条和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对于一个创业资金有限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因素都至关重要。最初的卫龙辣条作坊,不过是租来的几间平房,几台简陋的设备,加上不到十名工人。产品也极其简单——就是将面粉加工成条状,然后用辣椒油、味精等调料进行调味。这种工艺在当时的河南、湖南等地已经相当普及,技术门槛几乎为零。但刘卫平很快发现,低门槛意味着激烈竞争。据统计,2005年前后,全国辣条生产企业数量高达2000多家,其中仅河南省就有数百家。在这种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价格战求生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形象也每况愈下。2005年,央视曝光了平江一家面筋厂在原料中非法添加“霉克星”化工消毒剂,整个辣条行业受到重创,企业数量骤减到500家。镜头下那些脏乱差的小作坊,几乎摧毁了消费者对辣条的信心。面对危机,刘卫平做出了一个看似"不经济"的决定:斥资5000万元对生产设备和厂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相当于卫龙全年的营收,对于一家小企业来说可谓是"倾家荡产"。但这个决定最终被证明是英明的。改造后的卫龙生产车间完全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工人统一着装,生产流程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卫龙成为行业内第一家主动公开生产过程的企业。这种透明化的做法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在一个因为不透明而饱受质疑的行业里,卫龙的主动公开无疑具有巨大的差异化价值。消费者惊讶地发现,原来辣条也可以在如此洁净的环境中生产,这与他们想象中的"黑作坊"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生产标准化奠定了卫龙的质量基础,那么接下来的营销革命则真正让这个品牌走向全国。2016年9月8日,三里屯苹果旗舰店外排队的人群收到一份神秘礼物:印???Hotstrip 7.0的铝箔袋,背面用苹果官网款字体写着“比更大还更大”。龙电商总监把微博文案改成“今天,我们重新定义辣条”,配图是咬了一口的辣条截面——像素级复刻iPhone 7广告。这条微博转发破百万,评论最高赞是:“库克看了想报警。”卫龙从海报设计到产品包装,从宣传文案到视觉呈现,卫龙几乎完美复制了苹果的极简美学。这种"高仿"式营销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病毒式传播。这次营销的天才之处在于,它用一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成功地将"低端"的辣条与"高端"的苹果品牌进行了强制关联。消费者在享受这种反差萌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了对辣条的认知。原来,这个童年零食也可以很"潮"、很"酷"。此后,卫龙的营销创新一发不可收拾:模仿时尚杂志的"东北碎花"系列、与暴走漫画合作的表情包营销、愚人节的"卫龙霸业"手游恶搞......每一次创意都精准击中年轻消费者的兴奋点。数据显示,卫龙95%的消费者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其中25岁以下的消费者占55%。这个年龄结构在传统食品企业中极为罕见,也为卫龙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年轻人与零食...

非洲卫生巾之王,来自中国广州?

about 4 hours ago

文 | 刺猬公社,作者|白棉,编辑|陈梅希走入肯尼亚一家日化商店,来到日常卫生用品区,一般都能在卫生巾的货架上发现很多熟悉的欧美全球品牌,比如宝洁的护舒宝产品。与此同时,旁边大概率陈列有一些印有“Softcare”的卫生巾。图源 Softcare官网对中国用户来说,它的名字过于陌生了。这是肯尼亚目前卖的最好的卫生巾,源头却是一个中国品牌。“乐舒适(Softcare)”已成为非洲大陆不容忽视的消费品巨头,是如今非洲第一大卫生用品品牌,主营产品有婴儿纸尿裤、卫生巾等卫生用品,专注非洲、拉美、中亚等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只做出口,是国内用户对它感到陌生的原因。但潜力巨大的非洲市场,已经足以将乐舒适抬到IPO的档口。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24年非洲婴儿纸尿裤和卫生巾的销量中,乐舒适的排名均列市场第一,占比分别为20.3%和15.6%。其中婴儿纸尿裤卖出去超41亿片,卫生巾销量超16亿片。图源乐舒适招股 书乐舒适的财务数字也引人注目。2022年至2024年,乐舒适的总收入由约3.2亿美元增长至超过4.5亿美元,其净利润在同期内从1840万美元大幅提升至9510万美元。2025年8月12日,乐舒适有限公司向港交所再次递交了招股书,二度冲刺IPO。非洲“拓荒”,铺陈渠道作???公司的乐舒适在2022年才注册成立,但事实上,乐舒适起初是母公司森大集团2009年开始的卫生用品业务,近几年利润的高速增长,背后是森大在非洲市场深耕二十余年的助力。森大成立于 2004年,是中国最早进入非洲、南美洲等海外市场的国际贸易企业之一,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由沈延昌、杨艳娟夫妇创立。最初的商业思路来源于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意。1997年,黑龙江青年沈延昌辞掉“铁饭碗”,带着五万人民币来到尼日利亚,成为早期前往非洲的“淘金者”之一。那时的尼日利亚制造业基础薄弱、工业品极度匮乏,就连卫生纸都需要进口。沈延昌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供应商打交道,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第一批供应商人脉。听说沈延昌要回国,熟识的一位尼日利亚供应商提出让他帮忙在中国采购一批20万美元的货物,并愿意预付款。这笔意外的生意让沈延昌意识到了非洲大陆对进口商品的巨大需求,非洲市场需要像他这样能对接“中国工厂”的桥梁。那时只要有人脉、能找货,就能赚到差价,沈延昌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倒手”就能赚钱的好日子并不长久,200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涌入,出口贸易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利润率随即下滑。沈延昌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国际倒爷”模式没有未来,机遇的窗口迟早会关闭。谁能直接掌握买家,谁就能决定生意的走向。2004年,森大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主要售卖瓷砖等家装用品,进军前端市场,从“走出去”变成“走进去”,以跳过“中间商”赚差价环节,更早积累渠道优势。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要知道,被称为“非洲之王”的传音,当时都尚未进入这片市场。不过,沈延昌发现当时非洲的本地分销网络几乎被印度裔商人掌控,他们在这里深耕数代,想切进这一网络并不容易。森大采取了类似“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避开印度商人掌控的一级代理商,直接下沉到社区、村镇,寻找二级代理商并向他们供货,后来传音手机也用到了相似策略。为了建立信任,森大打破了当地“破损由经销商承担”的规矩,超过五箱破损就会主动帮助承担损失。他们还帮助经销商建店、投放广告,对一线工匠设立积分奖励。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笨办法”给森大带来覆盖广阔的渠道和稳定的买家群体,也在后来成为森大最坚实的护城河。渠道策略的价值后来被一次次证明,它使得市场高度灵活,新的产品能迅速铺满货架,应对需求变化。到2009 年,非洲城市化加快、生活必需品需求上升时,森大反应很快,利用现有的渠道网络,迅速切入卫生巾和纸尿裤的新生意。乐舒适产品销售覆盖范围|图源招股书匮乏与痛苦里,生长出市场想要深入理解乐舒适,必须先把目光投向它所根植的土壤——非洲。乐舒适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这片土地。刻板印象里,非洲大陆似乎总是与贫穷、动荡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商业世界的一角,非洲也有另一副面貌。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口呈年轻化结构,且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尚未发展完善,多个???兴市场自然浮现。乐舒适瞄准的,就是与人口增幅最直接相关的市场——卫生用品。非洲地区人口增速全球最快。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测,2050年全世界每五个新生儿中,将有两个诞生于非洲,且这里的城市化进程也正在加速,2030 年代末超过一半的非洲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化地区。但与此同时,这里的卫生用品渗透率却出奇地低。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非洲的婴儿纸尿裤市场渗透率仅为20%左右,而这个数字在欧洲、北美和中国市场是70%-86%;女性卫生巾的市场渗透率同样如此,非洲约为30%,而发达市场则高达86%至92%。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9年,非洲市场的婴儿卫生用品及卫生巾市场规模将突破56亿美元。这片“蓝海”的形成,也反映出非洲大陆难以被忽视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健康观念落后等原因,非洲许多家庭难以维系良好的日常卫生照护。这种缺口在女性卫生用品上尤为明显。牛津大学2016年的一项研究提到,乌干达近90%的女孩无法获得像卫生巾和护垫这样的产品,在月经期间使用布作为卫生巾的替代品。这存在很高的健康风险,另外不允许谈论的月经羞耻也加剧了孩子们的心理创伤。 据尼日利亚媒体 PREMIUM TIMES 报道,尼日利亚一包卫生巾的平均售价从...

6000亿寒武纪,可以开香槟了吗?

about 4 hours ago

文 | 本原财经5.42亿年前,雪球消融,显生宙初启,地球演化漫长岁月中第一个生命多样性大爆发时代到来,史称“寒武纪”;亿万光阴逝去后的2016年,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创立了一家专注AI芯片的硬科技公司,也叫“寒武纪”。2025年8月27日,“茅台魔咒”重演,寒武纪盘中触及1464.98元/股,短暂登顶「中国新股王」,轰轰烈烈载入A股史册。28日,寒武纪二进宫,市值冲破6000亿节点,再度让市场沸腾。天眼查显示,创始人陈天石直接持股28.63%,据此计算,他的身家已经超过1700亿元。这一数字较《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其870亿元的身家近乎翻倍,直追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断层登顶江西首富,涨幅之快令人咋舌。国产AI芯片狂奔,股民们纷纷押注“Fear of Missing Out”,投资者琢磨着寒武纪成为英伟达的概率,陈家两兄弟彻底将这个盘子炒热了。01 寒王再度上神坛在A股市场,寒武纪风头最劲,争议也最大,曾一度深陷业绩亏损、营收增速放缓困境,还被诟病存在大客户依赖症。2025年中报寒王彻底改头换面,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寒武纪2020年上市以来终于实现半年度盈利了,这份业绩堪称“炸裂”。业绩兑现是寒武纪股价暴涨、市值飙升的直接推动力之一。此外,游资与机构的合力助推也功不可没。中国第一游资大佬章盟主,今年一季度增持寒武纪74.75万股至608.63万股,持股比例升至1.46%;在公募重仓持股中,寒武纪排名13,出现在397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加上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市场对于ASIC芯片预期高,AIGC更催生了海量智能算力需求;寒武纪自身也努力乘上这股东风,思元系列芯片加速迭代,成为国产替代的当红炸子鸡,近日DeepSeek-V3.1的国产AI大模型的发布,更是瞬间点燃市场情绪。高盛的研报,在寒王的火上再再再浇了一盆油: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股,并指出三个驱动力。中国云服务商增加资本支出,像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在云计算上砸的钱越来越猛;芯片平台多元化需求,不能只依赖一家供应商,寒武纪新推出的DeepSeek V3.1芯片是专门为下一代国产芯???设计的,符合趋势;寒武纪通过非公开发行进行的研发投资于8月中旬获上交所批准。高盛甚至还提了一个更乐观的假设:如果寒武纪芯片出货量每年增长89%,股价有可能冲到3934元。足足翻一倍的空间,彼时市值或将达到8000亿,这意味着,万亿寒王不是梦?多重利好之下,寒武纪想不上神坛都难,开始洗刷靠“故事”支撑起估值的骂名,创始人80后陈家兄弟的创业经历也被翻出来重读。02 陈家兄弟的天才本色不同于泡泡玛特王宁的草根人设,寒武纪的底层本色是高科技人才。天才少年稀缺,江西南昌陈家,电力工程师和中学历史老师的父母,一下培养出俩学霸兄弟,个个都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哥哥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读了硕士和博士,主攻计算机芯片,他还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龙芯”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师从中国芯片领域的顶级专家,胡伟武博士。弟弟陈天石与亲哥的成长路径几乎一致,中科大少年班读书,25岁拿到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后来也进入了哥哥所在的“龙芯”项目。在中国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较国外落后的年代,这俩兄弟却一致地痴迷AI芯片,连20万的经费都申请不下来。陈云霁感慨:“我们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第一个转折发生在2010年,二人在一次内部报告中做了AI芯片的设想——坚定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这个想法大胆且超前,要知道这时大洋彼岸的英伟达还在卖显卡呢。所领导却被他们的想法打动了,决定AI芯片有前景,项目得到批准,以陈云霁为课题组负责人,组建其研发小团队。2015年,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诞生,此时团队规模仅20人。陈天石后来回忆,“我们刚开始做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方向的时候,AI芯片其实一点都不热——首先,AI不热;给AI做一个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2016年春天,AlphaGo唤醒所有人对AI的幻想,中科院、元禾原点等机构投资看好陈家兄弟的事业,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诞生,其前身正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取名寒武纪寓意“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寒武纪的生物一样大爆发”。弟弟陈天石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哥哥陈云霁没有在公司任职,继续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背后提供技术支持。寒武纪第一次出圈是在2017年9月,寒武纪1A,一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IP,被华为海思相中,集成进了麒麟970芯片的手机Mate10,身在实验室的AI芯片借此实现商业化。搭上华为这尊大神,寒武纪一夜爆红,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首个独角兽公司”。不过,寒武纪和华为的搭档时间并不算长,一年后华为开始高调布局AI芯片,陈天石带领团队从麒麟980开始使用自研NPU,虽遭遇估值大跌,但研发态势更生猛了,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20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喷涌而出,完成“云—边—端”全场景布局。期间,寒武纪先后完成了A轮、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业、阿里巴巴、联想、科大讯飞等。到2020年7月,成立4年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号称“国产AI芯???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大关,市盈率(PE)高达3000倍,开局便技惊四座、睥睨全场、独领风骚。03 穿越漫长低谷站在市值巅峰看寒武纪是始与末,都足够惊艳,但其成立8年不盈利的漫漫低谷期却也难被忽略。从2016年成立至2023年,寒武纪宏大的叙事背后却是业绩年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50亿元。二级市场股价也颠簸起伏,2022年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4月跌到46.59元/股的低点,从高点落下84.35%,市值掉到200多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时华为几乎贡献了寒武纪的所有收入。而2019年与华为分手后的五年里,寒武纪每年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达到了50%以上,但第一大客户的名单却年年变更。这也意味着寒武纪失去华为后,还没有找到一个长期稳定采购其产品的B端大客户,业绩稳定性存疑。与此同时,陪伴了寒武纪天使轮到B轮的元禾原点,选择了在AI浪潮渐起时,激流勇退。国投创业基金、宁波瀚高、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古生代创业也在2023年前后,几乎完成减持、套现、清仓的一系列操作,用脚投下不信任票。这一年寒武纪依然声名在外,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从上年的2.19亿降至0.91亿,腰斩了。销量上也从2022年的22万片,直降至2023年不足2.6万片,同比下降88%。2024年,寒武纪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寒武纪思元590芯片——一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芯片问世。其售价约为6万-8万元/枚,八卡服务器不超过100万元/台。定价比起其它国产主流AI芯片略低,但在推理场景能效比上已超越国际巨头,且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被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等企业抢购用来做云端大模型训练。DeepSeek也宣布,其最新版本适配华为昇腾、寒武纪、天数智芯等国产芯片。产业变迁的逻辑之下,2024年11月29日,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指数,同时被纳入的还有赛力斯、中国中车、京沪高铁、洛阳钼业。当时国信证券研究计算,寒武纪预计净调入资金规模为35.67亿元。被动型基金根据指数成分的无差别买入,明星基金的跟投,“寒武纪被基金抬上市值巅峰”:2024年这一年,寒武纪股价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拿下“2024年股王”称号。业绩上同步迎来改善,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净亏损从上一年度的8.48亿元减少至4.43亿元。同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释放“增收又增利”的拐点信号。市场普遍认为:寒武纪和华为的AI芯片将二分天下,完成对英伟达的国产替代。随着生成式AI火热,中国企业对算力的需求井喷,据IDC预测,到2027年,中国在AI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381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约9%。供给侧海外高性能算力的限制,为国产推理芯片的放量提供可能。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已上市的AI芯片企业,寒武纪具备稀缺性。2025年,寒武纪再度爆发,无论是人气、业绩还是股价都攀上新高峰。最新营收只有英特尔的1.6%,市值却飙升到了英特尔的75%,被无限追捧。一个新王诞生时,市场会发出寒武纪是否被高估了的疑问。从评估成长型企业市值合理性重要指标市销率(P/S,即市值/营收)来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寒武纪、海光信息、英特尔的市销率分别是111倍、33倍、4.2倍。市销率越低企业可能越被低???,寒武纪反而最具备合理性。寒武纪当下就“高枕无忧”了吗?未必。产品层面,寒武纪与国际巨头仍存在客观差距。拿旗舰产品思元590来说,其性能对标英伟达2020年发布的A100芯片,综合性能约为A100的80%-90%,制程工艺上,思元590与H100分别采用7nm、4nm。目前英伟达已推出性能更强的H100、H200,并发布了新一代Blackwell架构。在国内,华为、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同样凶猛押注,寒武纪压力与挑战犹存。软件生态方面的差距更不容小觑。英伟达的CUDA发展迭代十余年,已成为全球AI开发的重要平台,几乎包揽全球近90%的AI软件开发。若开发者想从CUDA迁移到寒武纪的Neuware平台,重写代码、重新优化带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更重要的研发投入方面,寒武纪也需加强。全年下来大概投10来个亿,作为对比,美股七姐妹研发投资强度在千亿美金,国内京东方一年都要投上百亿,比亚迪研发投入是它50倍,市值却只差一倍,找谁说理去。高盛亦预警,包括晶圆供应限制、云端芯片开发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可能加剧,这些因素均对寒武纪的盈利能力构成潜在风险。不过,AI芯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国产替代崛起的大趋势不变。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人工智能+”路线图,披露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在2027年、2030年,达到超70%、超90%,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寒武纪与陈天石要做的,是工艺制程演进迭代,生产出更多匹配市场期待的产品,真正将技术实力持续转化为稳定的盈利能力。中国硬科技回报正当时,穿越漫漫黑夜,终会等到黎明。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国漫剧场版,离《鬼灭之刃》还有多远?

about 4 hours ago

文 | 刺猬公社,作者|星晖,编辑|园长这个夏天,剧场版动画叫好又叫座的热闹场面,正在中日两国的电影院轮番上演。在中国,前有知名国漫IP“罗小黑”多年磨一剑的《罗小黑战记2》,票房突破4亿之际立住了豆瓣8.7分的出彩口碑,好评率放眼全年名列前茅;后有高分国创短片集《中国奇谭》衍生而来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后便以黑马之姿一路突围,截至定稿时累计票房已逼近13亿元……图源微博@灯塔专业版在日本,7月来最火热的院线明星无疑是动画电影《鬼灭之刃 剧场版 无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窝座再来》,其人气和片名长度一样一骑绝尘。截至8月25日,这部剧场版动画的日本票房(约280.2亿???)已经超越《泰坦尼克号》,位居日本影史票房总榜第3名,观影人次突破2030万,仅次于同系列前作《无限列车篇》与吉卜力名篇《千与千寻》。更有趣的是,同样在这个暑假,过往游曳于另一条商业化河流的中国男频网文改编动漫,也罕见地表露出了进军大银幕的决心。8月,最早发力男频国漫的腾讯视频一口气公布了多个IP开发计划,并第一次在远期内容规划中画下好几张“院线剧场版”的“大饼”。再加上此前哔哩哔哩与爱奇艺公布的首个《凡人修仙传》院线项目,各平台长线连载穿插院线剧场版的部署思路,的的确确与《鬼灭之刃》《间谍过家家》等近年大热的日漫IP多了几分相似。以2025年为换代节点进行观测,中日动漫市场的剧场版之路,真的要踏入同一条河流?电影院,当真将成为国漫内容竞争的下一处关键战场?国漫剧场版的断续前事如今,大众认知里的“剧场版动漫”往往指向具备前作基础的动画电影,它们大多是动画剧集延续、衍生的产物。而对于多数本土观众来说,“剧场版”这个词本身就隐含着几分舶来色彩。包括《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在内的诸多海外动漫IP,于它们漫长的生命周期内不断推出院线作品,为不止一代中国乃至全球观众展示了剧场版作品的现代范式。对照来看,在国产动画领域,说起同时符合“剧集基础”和“院线电影”双重特征的种子选手,就要数《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两大国民动画系列了。它们均诞生于本土数字动画产业积蓄势能的年代,并在电视版走红后面向大银幕探索更高一筹的制作规格。只是,相较于起步早、大基数环境下题材多样的日漫剧场版,“喜羊羊”和“熊大熊二”的大电影始终很难摆脱低龄化的创作倾向,因而对其余年龄段观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对有限。2015年后,《喜羊羊》的生肖电影系列在连续3年票房走低的背景下熄火,后来的外传续篇再起炉灶但声量有限,最新作《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异国破晓》首月票房约为6100万;《熊出没》则连年固守春节档,逐渐发展为票房稳健的子供向保留节目。而在非少儿向作品方面,带着原创漫画平台“有妖气”绿色LOGO的《十万个冷笑话》IP,勉力贡献了10年前那段时间为数不多的国漫剧场版。2014年和2017年,《十万个冷笑话》先后推出两部剧场版电影,分别收获1.19亿和1.33亿票房。此后,这一原创漫画IP的开发趋于力竭。到了2021年底,有妖气自己也被B站收购整合,并于次年正式关停。两相印证下,我们大致能看出国漫剧场版在过去所面临的发展痛点。区别于日本台播主导的动画播映模式,我们的动画媒介载体经历过先台后网的变迁。期间,被电视台时代托举起的少儿向IP在电影市场存在天然的圈层局限,而潜在受众更广泛的非少儿向国漫IP又于流媒体发展早期面临平台分散、开发缓慢、国民度有限的难题。于是,与此互文的另一个结果出现了,那就是多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题材向古典文化回归的大趋势。为了寻求大众认知基础和全民向故事之间的平衡,创作者们默契主动舍去了所谓剧场版的创作模式,而是押注名著或神话,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事实表明,这些高度开放而又家喻户晓的经典文本,确实成功填补了本土动画行业在后电视台时期遭遇的IP缺口。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14年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前10名中,仅???《熊出没》系列和最新的《浪浪山小妖怪》属于动画剧集衍生作品,其他上榜选手无一例外均为原创剧本,且主要围绕“哪吒”“姜子牙”“李白”“孙悟空”这些源自中华文脉而非现代动画的经典形象。换句话说,在最主流的动画电影市场上,真正的剧场版国漫其实已经“缺席”了许久。男频IP终于挺进院线?这些年来,随着长视频平台格局企稳,剧集市场完成了彻底的网播化改造。同时,国漫行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内容到商业化维度的彻底转型。和电影市场主打神话新编不同,产量更大、竞争更常态化的剧集类动画全面转向了网络文学改编。以腾讯视频、B站等平台为代表的网播阵地通过与上流网文网站合作,着力于消化30年来中国网文行业所积累的海量IP,玄幻、修真等传统网文品类逐渐定义了当下的强势国漫类别。至于商业化层面,网播动漫成了视频平台稳定付费会员大盘的压舱石。截至定稿时,在腾讯视频App基于过去365天会员开通热度排序的经典畅销榜上,前10名里有5部均为男频网文IP改编的动漫作品,《斗破苍穹年番》与《仙逆》更是包揽了冠亚军。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得益于制作技术发展和人才队伍成型,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年番、多季更等长线连载方式的流行。腾讯视频的《斗罗大陆》与《斗破苍穹》两大国漫年番取得成功后,更多平台把大长篇网文送入了全年连更或高频季更的开发节奏,以此维系长久的会员黏度,并利用持续的情感链接放大IP影响力。于是,过去制约国漫剧场版发展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答——随着流媒体内容生态趋稳,付费订阅的用户心智得到培养,头部视频平台的会员规模达到上亿量级,新生代国漫终于在原著加持下聚拢了大量泛年龄、泛圈层用户,从而具备了发掘院线商机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头部国漫IP长线连载的日子里,腾讯视频、B站等平台已经先后试水了线上播映的特别篇、剧场版,并在特定场景下进行了单片小额付费的商业化实验。以位居腾讯视频经典畅销榜第5名的国漫《吞噬星空》为例,2024年《吞噬星空剧场版:血洛大陆》 网播上线,时长约为93分钟,观影礼包价格为18元。目前,该剧场版站内评分为9.7分,累计评论量超4万。从前排的高赞评论来看,核心用户的付费热情相当高涨。与此呼应的是,同IP下的新一部剧场版《决战原始星》也已提上日程。这些网播端的试探动作,为腾讯视频后续显露的雄心埋下了伏笔。8月上旬,腾讯视频在2025动漫大赏上集中发布近百部动漫作品,并在常规动向之外公布了“One More Thing”——院线剧场版。在唐家三少、耳根、三九音域等网文大神的共同见证下,腾讯在线视频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马延琨带来了《斗罗大陆》《仙逆》《剑来》《斩神》等头部IP的10年开发计划,并宣布以上4部作品为首批规划院线电影的男频国漫IP。根据官方信息,《斗罗大陆之神界传说》和《剑来:十三之争》计划于2027年上映,目前已公布标题。此外,这支跨IP平台、跨受众代际的“梦之队”里还包括步入动漫化正轨已久的高人气IP老牌《仙逆》,以及体现免费网文精品水准的番茄IP《斩神》。更早前的4月,爱奇艺和B站联手打造的《凡人修仙传》首部院线动画电影《凡人修仙传之瀚海迷踪》也正式官宣。至此,在大IP国漫演进近10年的节点上,这些经过年番或季播验证的行业主力作品,终于要以剧场???的面貌排队杀进电影院了。吃螃蟹的机遇与难点那么,加入银幕竞争的大IP国漫,能够像《鬼灭之刃》剧场版在日本市场一样赢得傲人战绩吗?从积极的一面看,众多国产爆款早已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极高上限。庞大的潜在观影人群和复看付费机制,有机会叠加出网播动漫难以企及的超额收益。同时,剧场版的新鲜感和独立性也是长篇作品拉新的稀少窗口,对于集数动辄近百集的年番动画而言尤其如此。所以,不论是要实现商业爆发还是破圈传播,院线剧场版都是国漫IP所需的上好机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制作一部院线剧场版的“坑”显然不会少。一方面,剧场版的吸引力在于其超越日常篇的规格和制作,但这注定意味着更高的制作难度和成本。目前看来,国漫剧场版的创作团队和长线连载团队存在“原班人马”的一致性,那么,在国漫趋于“年番化”、更新焦虑挥之不去的当下,制作方乃至平台方势必要面临资源统筹的难题。要知道,即使行业积淀强如《鬼灭之刃》,大结局《剧场版 无限城篇》本质上也只是取代季播的集中呈现。相比之下,根据腾讯视频公布的长线开发计划,国漫剧场版更接近额外惊喜,独立于番剧连载之外。比如《斩神》IP的10年规划图显示,番剧、剧场版及特别篇的节奏相当紧凑,院线剧场版预计于2028年上线,前后的2027年和2029年分别还有动画番剧第3季、第4季的更新计划。这样看来,制作方的产能压力恐怕不会小,也就更需要产业各方合力发挥。另一方面,登上大银幕的国漫作品不得不面临着剧作上的改编考验。毕竟,哪怕是头部年番连载时,也多多少少会遭遇动态改编引发的争议,稍有不慎就得承受原著迷和动画粉的“混合双打”。而剧场版的内容集中度更高,并且需要平衡新老观众的认知基础,被“审判”的风险有增无减。拍哪里、拍什么、拍多少?剧场版的取舍格外困难。在这一点上,案例众多的日漫剧场版是不错的对照组。从类型角度区分,日本创作者主要将电视版或OVA版内容剪辑压缩为电影篇幅的剧场版被称作“总集篇剧场版”,主打“一鱼多吃”,在高达、EVA等著名动画系列中都有出现。其次,是在原作架构内推进关键剧情点的剧场版,有时也会作为新一季动画的“先行篇”呈现,这是很符合观众直觉的一类剧场版。再次,还有主打原创剧情的外传型剧场版,以及成名IP所演化出的“年货”式剧场版,比如《哆啦A梦》等。这样一条条比照下来,对于现阶段需要打开局面的国漫剧场版而言,后两种改编方案无疑是更适配的选择。腾讯视频、B站、爱奇艺等平台,都已经在既往的线上剧场版试水中积攒了经验,并做出了相似的选择。因此我们能看到,《凡人修仙传之瀚海迷踪》将电影故事的舞台设置在极西之地,对应的剧情在原著中并未被详细展开;《剑来:十三之争》则选取了原著里一笔带过的“剑气长城十三对十三”,同样是一个连原著读者都不知全貌的段落。这种沿着小切口取材的好处,一是能腾出电影版原创剧情的发挥空间,二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独立篇章对番剧正作的影响,尽可能保留长线开发的整体性。更何况,改编得当的情况下,“外传式”作品还能反哺定格已久的原著,用崭新的故事延续IP生命力。总的来说,和剧场版替换正作再切分的《鬼灭之刃》系列比起来,现阶段的国漫剧场版采取的是更为保守稳健的策略。相较于玩惯了OVA、特典、花式剧场版的日漫市场,我们的探索还显得相对初级、简单,但迈出这一步本身就是进步的信号。或许偶发的爆款神话不会骤然到来,但随着行业新模式跑通,属于国漫的新面孔一定会成为影院的新常态。未来,那些好故事将赢得它们本就值得的、更大屏幕下的掌声。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资本炖大鹅

about 4 hours ago

文 | 融中财经全球时尚与投资的版图生变,加拿大鹅(Canada Goose),正站在资本博弈的十字路口。近日媒体报道,加拿大鹅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收到博裕资本与Advent International两家私募巨头的私有化口头报价,对Canada Goose的估值为13.5亿美元。除了这两家私募股权公司,还有其他潜在买家也浮出水面,波司登(3998.HK)、另外还有私募股权公司方源资本与安踏组成的财团也加入了这场激烈的角逐。这并非一场普通的收购战:一边是陪伴加拿大鹅从年营收200万美元的区域小众品牌,蜕变为全球高端羽绒服标杆的贝恩资本,在持股12年后因增长瓶颈与资产配置调整选择离场;另一边,博裕资本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厚资源、Advent International凭全球运营的成熟经验、波司登以同行业的协同优势、安踏与方源资本财团借体育跨界的创新思路,四方势力试图将这个虽遇困境却仍握有抗寒专利与全球认知度的品牌,纳入自身发展蓝图。从私募的“低买高卖”估值修复逻辑,到行业巨头的“品牌互补”全球化布局,这场混战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未来,更折射出全球时尚产业从“单一品牌溢价”向“资源整合价值”转型的深层趋势。加拿大鹅加拿大鹅的故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史诗。1957年,波兰移民Sam Tick在多伦多创立了Metro Sportswear,这便是加拿大鹅的前身,起初它只是一家为工人生产御寒衣物的代工厂。命运的转折出现在Sam Tick的女婿David Reiss发明容积式羽绒灌装机后,Metro Sportswear凭借为极地科考队提供专业御寒装备,在功能性服装领域站稳脚跟。2001年,创始人的外孙Dani...

2025中报复盘:净利最高暴涨近1200%,游戏公司加速拥抱AI、短剧、云计算……

about 4 hours ago

文 | 镜象娱乐,作者丨栗子酒游戏行业愈发向好之时,不少游戏公司的转型脚步却加快了。眼下,游戏行业复苏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是在行业整体发展上,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联合游戏产业研究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同时,国内游戏用户规模接近6.79亿,同比增长0.72%,亦为历史新高点。另一个是在二级市场的整体表现上,过去一年游戏股可谓全线飘红。其中,包括ST华通、巨人网络、天娱数科、吉比特、恺英网络等在内的多家游戏公司,过去一年的股价增长都在100%以上。行业集体向好之下,不少游戏公司的业绩也在加速回暖。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数文化,游族网络、盛天网络等公司净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涨幅分别为156.26%、989.31% 、1186.02%。然而,行业向好固然创造了更有利于游戏公司的发展环境,但更多游戏公司却看向了AI、云计算、短剧、IP等更多业态,基于智能化升级的行业变革趋势,加快自身的转型步伐。长青游戏持续贡献收入,出海变得越来越难基于国内游戏市场的特殊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不少游戏公司都选择进军海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游戏公司的海外收入甚至逐渐超过国内市场。而今,这样的发展局面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从财报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多家游戏公司都在财报中强调了长青游戏带来的业绩贡献。比如完美世界开发的大型3D端游《完美世界经典版》上线至今已有近20年,而在今年上半年,以此端游为代表的 PC端网络游戏为完美世界贡献了18.52亿营收,占比过半,较上年同期增长70.51%。相比之下,新游带来的业绩增长整体提及较少,这与国内趋近饱和的市场环境不无关系。而在海外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确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典型案例如世纪华通,其子公司点点互动开发的《Whiteout Survival》与《Kingshot》成为现象级爆款,在SensorTower近期发布的7月中国出海手游收入Top30中位列前两位,受此带动,顶着ST帽子的世纪华通在过去一年,股价暴涨超300%。世纪华通也在前不久的中报业绩预告中指出,公司收入及利润均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系子公司点点互动表现优异。2025年上半年,世纪华通多家子公司合并营业收入约170亿元,同比增长83.27%,预计产生的净利润在24亿到30亿元之间。然而,在海外市场拿到如此亮眼的业绩表现只是个例,整体上看,国内游戏出海正变得越来越难。一个是在内容侧,海外游戏市场对游戏品质的需求提升,出海门槛提高。另一个是在发行侧,买量成本提升、获客难度加大成为摆在明面上的问题。基于此,中重度游戏出海的风险进一步拉大,更多公司在出海方面看向了轻量级游戏。AppsFlyer最新发布的《2025游戏App全景观察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厂商的超休闲游戏和休闲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安装总量,同比增长159%和48%,反观中重度游戏安装总量,则断崖式下滑43%。而对游戏公司来说,轻量级游戏在长线的业绩回报上难以发挥太大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局面下,不少游戏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比如,三七互娱虽然手握累计流水破百亿元的《Puzzles & Survival》,以及在多个国家/地区畅销的手游《Puzzles &Chaos》,但其上半年的境外市场收入仍小幅下降了6.01%。吉比特、完美世界等也在财报中提到境外收入下滑,分别下降21.01%、34.43%。看向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高投入下短期难改亏损局面需要了解的是,国内游戏出海难度增大,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而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在倒逼行业走向品质升级。同时,叠加国内游戏市场此前集体下行的影响,更多游戏公司着力于新的发展方向便不难理解了。具体而言,作为技术驱动的产业之一,大多游戏公司在自身发展和谋求转型的两大方向上,不约而同地看向了AI、云???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在各家发布的财报中,几乎所有公司都提到AI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尝试将AI技术渗透到游戏开发及发行的各个环节中,以提升游戏整体的运营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对技术感知没有那么敏锐的公司,已经开始被拉开距离。例如,根据掌趣科技在财报中的描述,公司的产品研发目前还鲜少触及AI等前沿技术,反映到业绩表现上,今年上半年,掌趣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23.44%、65.58%,是报告期内为数不多的业绩下滑明显的公司之一。相比之下,也有发展相对“激进”的游戏公司,目前已经不再以游戏为主业。例如,昆仑万维谋求转型之后,逐渐坚定推进AI业务发展,聚焦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地,持续加大在AGI与AIGC等核心方向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随着基础模型能力持续优化及各垂类 AI 应用产品力不断增强,昆仑万维的相关产品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从营收构成看,昆仑万维的收入来源中,游戏收入已经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样,中青宝的发力方向则是云计算。财报信息显示,中青宝目前已经在深圳、成都等多地都建立云数据中心。在营收构成上,云计算业务贡献的收入也逐渐占据最大的比例,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发力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决定了,向科技公司转型的这些游戏游戏公司,在短时间内很难交出亮眼的财报。今年上半年,中青宝来自云计算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75%,公司亏损的局面也没有改变。昆仑万维则“增收不增利”,报告期内,公司虽然拿到37.33亿的高额营收,但净利润却亏损8.56亿,同比下降119.86%。短剧、IP、文旅……还在探索更多方向除了前沿科技,更多游戏公司也在尝试新的方向,以求为公司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开新局面。其中,瞄准短剧出海的风口,昆仑万维旗下的短剧平台DramaWave目前已经在海外市场跻身头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DramaWave累计下载量已突破3000万次,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另根据财报中披露的数据,截至报告期末,平台年化流水收入ARR突破2.4亿美元,单月流水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基于此,今年上半年,DramaWave为昆仑万维贡献5.83亿营收,已经成为公司第三大收入来源。除此之外,更多游戏公司提及短剧,还主要集中在短剧内容的开发上。例如,长期发力影视行业的完美世界,将短剧视为其在影视行业布局的延伸。今年上半年,完美世界的影视业务表现不俗,报告期内,公司出品的《千朵桃花一世开》《只此江湖梦》《嘘,国王在冬眠》等平台定制剧相继播出,贡献了7.67亿营收、近4200万净利润。在此基础上,完美世界强调未来将加大短剧赛道的布局,此前,公司产出的短剧《夫妻的春节》全网播放破5亿。相比之下,吉比特尝试拉长IP开发的内容链。财报中提到,截至目前,吉比特已与多名作家及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合作,并取得《明克街13号》《术师手册》等多部网文IP的游戏改编权,其中《明克街13号》在起点中文网获得超300万次推荐。并且,除了游戏改编之外,吉比特还将围绕IP开发,持续探索漫画改编、自制短剧等其他IP载体形式。三七互娱在游戏+文化的探索上进一步深入,今年上半年,为助力广东农业发展,三七互娱将荔枝文化元素融入《叫我大掌柜》《时光大爆炸》《时光杂货店》《寻道大千》等多款游戏中,帮助荔枝农户拓展销路;浙数文化在数字文旅领域,组建浙数文旅一体化运营中心,推动“浙里文化圈”与“游浙里”两大应用在技术开发和内容运营方面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转型中的游戏公司还在不断探索新的业绩增长点,在这之中,一些业务的营收贡献甚至已经开始越过游戏,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柱。如今,游戏市场整体向好,游戏公司围绕前沿技术加速智能化升级、围绕多元业态优化营收结构,也将在无形中加速行业新一轮的爆发。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运动品牌的成长烦恼:lululemon低谷与新品牌狂飙

about 4 hours ago

文 | 硅谷101消费行业有条做品牌的方法论是,你需要找个尽可能细分的切口、面对尽可能细分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但关于品牌从0到1、从1到10闯出来之后,怎么继续保持增长却成了难题。 lululemon就碰到了这样的困境,它靠给super girl提供瑜伽裤起家,还成了全球第三大百亿美元单一运动品牌,规模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 但因为新晋品牌的冲击,以及在扩张品类和人群的过程中不再独特,lululemon正在经历增速见顶,股价降到???过去62月以来的新低。 伴随lululemon的潮起潮落,运动品牌行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Alo Yoga、Vuori等新兴品牌突飞猛进, 跑鞋正在成为 全球增速最快的细分鞋服品类之一,低调老牌选手亚瑟士在疫情后增长迅猛,连运动品牌面向大众的叙事逻辑都正在发生变化…… 本期《硅谷101》,主播麻花将对话懒熊体育的内容负责人郑浩榕,探索体育户外运动的业务逻辑与暗流涌动:上一代新星为什么走向低谷,新品牌靠着什么迅猛狂飙,这个品类又会有怎样的成长烦恼。它们的起起落落可能不只是公司本身战略的问题,更关系着人们怎么参与运动、又怎么消费和享受运动。 以下是这次对话内容的精选:01...

职业老炮入局,中炬高新刮骨疗伤

about 4 hours ago

文 | 斑马消费,作者 | 陈晓京中炬高新董事长黎汝雄,点燃了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终止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这个宝能系遗留的历史问题,终于被剜除。2025年7月,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黎汝雄作为新任董事长加入,形成职业经理人为核心,融合投资机构、国资股东及职工董事的多元治理架构。同时,搭建新的经营班底。黎汝雄被称为快消虎将,在快消行业经验丰富,但面临的挑战仍十分严峻。今年上半年,中炬高新业绩大降、4大品类收入全线下滑,以及调味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注定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好在,持续多年的“宝火之争”,所引发的内部动荡,已经逐渐平息。业绩大降2025年上半年,中炬高新(600872.SH)交出的业绩单仍不尽人意。8月27日,公司披露半年报,录得营业收入约21.32亿元、归母净利润约2.5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58%和26.56%。同期,扣非净利润约2.63亿元,同比下降22.53%。公司解释称,调味品收入下降,影响了整体收入水平。期内,调味品业务板块销售收入为20.98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卖了4.58亿元。该业务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8.41%。今年以来,公司主动优化供货策略,针对销量领先的经销商实施去库存措施,旨在战略性重塑市场价格体系,重振经销商信心。国金证券研报指出,中炬高新主营业务承压,主要在于聚焦价盘修复。今年前6个月,公司东部、南部、中西部以及北部区域,收入分别为4.36亿元、8.08亿元、4.34亿元和3.1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64%、16.29%、16.12%和9.64%。从品类来看,期内酱油、鸡精鸡粉、食用油及其他,收入分别为12.98亿元、2.55亿元、1.09亿元和3.3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68%、21.98%、49.39%和3.23%。渠道端公司继续下沉战略,加速拓展经销商规模,今年上半年净增经销商245家,期末经销商总规模达2799家。受业绩下滑影响,昨日开盘后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全天跌幅2.61%。终止79亿定增案在披露半年报的同时,中炬高新决定终止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黎汝雄履新伊始,即开始对宝能系遗留问题动刀。2021年7月,公司计划以30.18元/股,向时任控股股东中山润田非公开发行股票约2.39亿股,募集资金79.3亿元,所得资金主要用于阳西美味鲜300万吨调味品扩产项目等。上述定增,乃是宝能系自2019年入主以来,主导的最大一次资本运作,也是彼时调味品行业最大一次定增案。如果扩产项目完全达产,预计实现年均销售收入204.09亿元,年均净利润51.57亿元。届时,中炬高新与“酱油一哥”海天味业(603288.SH)的距离将越来越近。宝能系亲手画下一副壮美蓝图,本质上是要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如果定增案如期达成,中山润田所持上市公司股权将由25%增至42.31%。更大的争议是,上述定增案的前提是处置该公司旗下百亿级的地产业务,这不仅引起监管层关注,也点燃了宝能系与火炬系大战的导火索。在“宝火之争”前,宝能系流动性危机已隐隐而来。2021年8月,旗下钜盛华信托产品逾期;宝能系流动性危机影响迅速蔓延,中???润田所持中炬高新股份不断被动减持。为守住控股地位,2021年,中山润田曾计划12个月内增持中炬高新不低1%股权,但仅增持67万股就草草收场。2022年开始,火炬集团及一致行动人鼎晖系陆续增持,大反攻战役打响。2023年1月20日,火炬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鼎晖隽禺、鼎晖桉邺和Cypress Cambo,合计持有公司14.65%股权,对中山润田(13.75%)实现反超。截至2025年6月末,中山润田所持上市公司股权降至4.40%,且全部处于质押状态。据公告,鉴于资本市场环境以及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划等因素,公司决定终止上述定增案。新治理生态在终止定增案的同时,中炬高新的治理结构也迎来重大调整。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汝雄的“空降”。黎汝雄今年64岁,自1987年起,先后在华润燃气、鹰牌控股、华润啤酒、华润创业以及中信集团旗下大昌行等企业担任核心高管,主导过华润啤酒并购金威啤酒、华润创业收购太平洋咖啡等重大收并购案。其职业生涯集中于电子科技、食品饮料以及汽车分销等行业,兼具企业战略、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复合经验。7月4日,黎汝雄当选中炬高新非执行董事,6天后,高票当选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董事长。放手职业经理人执掌公司,说明“酱油老二”,正在寻求借助外力,构建新的企业治理生态,也寓示着其可能会在资本市场有所动作。此次董事会换届,鼎晖系的林颖,在中山火炬、火炬公有资产经营集团担任高管的刘戈锐、万鹤群成功连任。前董事长余健华被选举为副董事长及职工董事。从董事会人员构成来看,形成职业经理人、中山国资、鼎晖系以及职工董事的新型治理格局。新一届高管团队同样有看点。此次聘任余向阳为总经理、林颖为常务副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陈代坚为副总经理、余曼妮为董秘、屈帅为证券事务代表,成员均是70后和80后,其中,余向阳曾为华润雪花广东公司总经理、林颖曾在华润(集团)及景芝白酒等企业高管、陈代坚曾为华润金控财务董事。余健华在任期内,就曾主导改组管理层,余向阳、陈代坚,以及原华润雪花辽宁公司副总的刘虹等成为团队重要成员。这些华润系前高管进入公司1年多时间,对调味品行业的产品、渠道以及公司核心竞争力等有了新的实践和认知,形成更具战斗力的团队。不过,更大的看点还在于黎汝雄,他如何将华润系快消品经验,灵活运用于调味品具体经营战略之中,外界已拭目以待。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PCB行业盛宴红利旁落,迅捷兴扩产反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 看财报

about 4 hours ago

8月27日,PCB厂商迅捷兴(688655.SH)交出了一份在行业高光下显得格外刺眼的半年成绩单。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92亿元,同比增长27.66%;实现净利润为-276万元,去年同期为盈利398万元。营收在奔跑,利润却跌入泥潭,迅捷兴成了这场PCB行业集体狂欢中,一个醒目而突兀的“掉队者”。面对PCB板爆发性的机遇,迅捷兴提前布局,打出的扩产、并购、激励“三连击”,展现了其不甘于做“掉队者”的决心,甚至透露出一种破釜沉舟的急迫。然而,这份亏损的中报,正为这份宏大蓝图投下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行业盛宴,红利缘何旁落?迅捷兴的主营业务是印制电路板(PCB)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核心产品包括HDI板、高频板、高速板等。与其他PCB巨头锚定大批量订单不同,迅捷兴的独特基因在于其深耕的“样本业务”模式,聚焦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需求。然而,这种模式在当下的市场狂潮中,似乎并未充分享受到红利。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PCB厂商整体稼动率高达90%-95%,二季度景气度持续攀升。研究机构Prismark预测,全球PCB市场今年将同比增长6.8%,而AI/HPC服务器PCB这一细分赛道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32.5%。市场的火热直接反映在同行财报上。胜宏科技(300476.SZ)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增86%和366.89%;鹏鼎控股(002938.SZ)双增24.75%和57.22%;沪电股份(002463.SZ)也录得56.59%的营收增长和47.50%的净利增幅。反观迅捷兴,其“增收不增利”的表现在行业高亢的合唱中显得格外突兀,成为这场盛宴中明显的“掉队者”。对于亏损的原因,公司方面坦言,亏损主要系公司子公司珠海迅捷兴新增产能释放,投产初期其净利润为-1154.13万元。在笔者看来,迅捷兴未能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的红利,也许与其专注样板和小批量板有一定关系。PCB产品按照均单面积划分,可以分为样板、小批量板和大批量板。但根据Prismark的数据,样本和小批量板仅占行业的15%-20%。在行业占比较低的情况下,尽管行业增速较快,但核心市场份额被主营大批量板的企业瓜分。同样专注样板和小批量板的强达电路(301628.SZ)上半年表现同样差强人意,上半年营收增长17.25%的情况下,净利润仅同比增长4.87%。需要警惕的是,由于PCB行业景气度提升,上游的原材料也在涨价。沪铜(SHFE)价格自4月低点71694元/吨一路攀升至8月中旬79060元/吨,涨幅超10%,并维持高位震荡。年初以来,中国巨石、泰山玻纤等企业也发布调价通知,电子纱、电子布等覆铜板原材料涨价。原材料涨价对PCB板企业净利润影响程度较大。根据研究机构测算,覆铜板、铜球、铜箔、半固化片和金盐等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均价变动5%,则对行业公司利润总额的平均影响幅度分别为12.32%、1.51%、1.57%、3.03%及2.21%。在技术迭代加速、成本控制日益重要的竞争中,迅捷兴的“样本+小批量”模式,正面临市场份额局限与原材料上涨的双重挑战。扩产、并购、激励的“三连击”事实上,面对PCB板爆发性的增长,迅捷兴已经提前两年开始布局。扩产是迅捷兴打出第一张牌。迅捷兴先是将IPO募投项目“年产30万平米高多???板及18万平米HDI板”更改为“年产60万平米PCB智能化工厂”,该项目已于2023年底投产。2024年初,公司又火速抛出3.4亿元定增预案,投向珠海智慧型样板基地(一期),甚至不惜以自有资金“抢跑”建设,该项目今年二季度投产,不过由于产能爬坡阶段,导致项目收益不及预期陷入亏损,同时也是公司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至此,迅捷兴编织起覆盖深圳、信丰和珠海的三地产能网络。其中深圳基地定位于快件样板;赣州信丰基地有两个工厂,信丰一厂定位于高多层、HDI的中小批量,信丰二厂定位于智能化的批量工厂;珠海基地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智慧型项目,2025年上半年珠海一期智慧型样板厂投产,释放了72万㎡/年样板产能。除了投资建厂扩产能,并购成为迅捷兴打出的“第二张牌”。2025年4月,公司拟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深圳市嘉之宏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嘉之宏”)的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嘉之宏主营FPC(柔性电路板)及SMT(表面贴装)。嘉之宏2024年业绩亮眼,营收4.91亿元,净利润1986.64万元,同比增速迅猛。同时,嘉之宏2024年营收规模(4.91亿)已反超迅捷兴自身(4.75亿)。若此桩并购成功落地,迅捷兴2025年营收规模有望瞬间翻番,这无疑是其最渴望的“速效救心丸”。股权激励则是迅捷兴打出的“第三牌”。2025年初推出的339.68万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团队:要求以2023年为基数,2025年营收增长≥30%且扣非净利不低于2023年;2026年营收增长≥70%且扣非净利不低于2023年。迅捷兴考核营收和扣非净利润,目标指向明确,既要规模狂奔,也要盈利止血。眼下来看,公司产能处于爬坡阶段,并购在推进中,其规划的宏伟蓝图尚未到揭晓时刻。但这份带着赤字的中报,无疑为其激进的战略打上了一个醒目的问号。(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周健,编辑 | 曹晟源)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