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blog.yitianshijie.net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一天世界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84 followers
Last updated 4 days ago
4 days ago
目前爲止,我人生中發的最有價值的帖子是這張,做過的最令自己驕傲的事是讓中文引號在共產中國得到普及。個人而言,這就是一種公民反抗:身爲共產中國人,我不要用共產中國的標準。如果妳覺得我把這件事的「功勞」攬到自己頭上有點荒唐,那麼我要承認,我確實永遠無法給出證據說這是自己的影響,and that is the point。互聯網本來就應該這樣。
8 days ago
「我對日本沒有興趣」2.0: 昨天晚上臨時被叫去打工,來了一組日本客人 一開始跟他講中文似乎沒聽懂,以為是我講話太小聲聽不清楚,結果是日本人聽不懂中文 後來她就直接跟我說「Nihonjin!」 日本人什麼日本人 這裡是台灣,不會中文至少講個英文吧 以為大家都聽得懂日文嗎氣死我了 害我突然要講日文整個都卡卡的 所以很討厭在台灣認識日本人,沒有幾個是會講中文的 也不想被發現是日本人 懶得講日文 (點此讀豎排版)
13 days ago
@hezuruy 最近,像這個中國人一樣把電源插座上的蓋子揭開或是膠布撕掉來偷電的人越來越多了。還有人在無障礙衛生間裏偷電,導致帶小孩的家長等很久都用不了。不能遵守規矩就回國吧。(譯自日文) @mranti (1, 2): 日本人指責中國小姑娘在插座充電是在偷電。不是,日本電費到底有多貴?這國家現在比較雞毛,又是草莓又是偷電的,中國人在熟悉之前還是少去旅遊為妙。 剛才我發帖諷刺了日本人指責在公共場合為手機找插座充電是盜竊電力的行為(電氣竊盜罪),在日和在台推友基本都在為日本辯護,甚至批評中國人劣根性。當然你在日本久了,覺得日本做什麼都正常。實際上全世界範圍日本這麼是過嚴執法,其他國家就是阻止即可,畢竟就是幾分錢的事。所以赴日國人要警惕。 到底是不是中國人、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死板的問題另說。如果那插座上真有膠布或蓋子,這就變成了一個設計問題,更具體說是 affordance 的問題。@M0NoM0USu: 如果有蓋子或膠布就說明不能隨便用,這麼簡單的事在中國溝通不清嗎?(譯自日文) 我相信,無論哪國,看到插座被蓋住,總會有那麼一瞬間覺得「這能不能用啊?」不過也確實有人緊接着覺得撕開然後再蓋上不就完了嗎,並且視這種思考方式爲「靈活變通」。觀察原圖,插座裏似乎是插上了那種兩腳的塑料片,很容易拔出和復原。落在地上的那片大概是被用電者拔了出來。想起前幾天聽說的例子,京都某條路入口擺了塊石頭,意指此路不通,無奈外國人看不明白,只好改用文字說明。這一定不只是中國人的問題,但不代表這不是問題。...
16 days ago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說機器翻譯字幕 + 人工校對的錯誤量是人工翻譯的七倍。最近剛好看到了一部當紅中國電視劇的英文字幕。舊日港產片的英文字幕也很粗糙,不過偶有拙趣。現在這種自動英文字幕根本是垃圾,隔幾分鐘就會看到逗號出現在行首。別的就不用說了。 (點此讀豎排版)
16 days ago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nonymous/アノニマス (@anonymous_10314) ‘I...
25 days ago
有樣學樣,也來玩玩「Now that you can remember everything l’ve ever typed here, point out...
27 days ago
看到三個水槍手討論中國有沒有種族歧視。我想說 racism 在任何一個足夠流行的中國社交平台上都俯拾皆是,而且無比自然。例如很多移居日本的中國家長說「我家孩子是中國體質,不抗凍」(抱怨幼兒園給孩子穿、蓋得少)。有人可能覺得誰會歧視自己的孩子,但 racism 是指以種族爲依據進行思考。思考後的具體行爲有時是歧視,有時則是相反。
28 days ago
和「祛魅」有關的另一個詞是「規訓」。它們都算是過去十年進入大衆語彙的學術概念,被某種難以言說的時代情緒連在了一起。我每每看到事物被「祛魅」後人們非但不感到惋惜,反而有一種「總算看明白了」的釋然。看明白了的另一證據就是「拒絕被規訓」。 粗線條地說,拒絕被規訓(discipline)大概總歸是好事。不過我不確定它和《小王子》裏的狐狸說的馴化(tame)是不是一回事。按照狐狸的說法,一個人只能理解自己馴化了的東西。如果規訓和馴化是一回事的話,拒絕被馴化是否等於無法被理解?聖艾舒比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說在商店裏買不到朋友,那是一九四三年。現在能買到了。 (點此讀豎排版)
about 1 month ago
跟進一下二零二四年二月的這篇「新浪漫主義?」。靈性和宗教回潮有不少零散的證據。《衛報》今日報道了「faith-based」娛樂的火爆。《紐約時報》則介紹了「prepared citizen」運動:接受軍事訓練,爲可能到來的末世做好準備。 不過別忘了「英文有個詞叫 decadent,意思是說在頹敗的氛圍和時勢下仍然保持美態。」 (點此讀豎排版)
about 1 month ago
祛魅一詞在中國很不少見。近年見過最令人反胃的用法是王志安的觀衆留言請他就某事件做一期節目,「給 XX 也祛祛魅」。今天又見到「在哪裏待久了都會祛魅」。 翻查資料,祛魅(disenchantment)是 Max Weber 提出的概念,講的是宗教式微後的現代世俗社會在科學的幫助下漸漸瞭解了很多事物的原理,因此再也感受不到那種基於信仰而非知識的魅力。按照這個說法,號稱無神論的中國何需祛魅?問題或許出在「祛」字上。如果我們還能認同無論來自何方的「魅」是一種好東西的話,爲何要用表示驅除穢物的祛字?Dis- 實在應該寫作中性的「去」。沒有人比中共更擅長祛魅。去魅則是生活在中共治下國家的結果。當我們被要求區分中共和中國人時,中國人對祛魅這個詞的濫用可以提供某種參考。 (點此讀豎排版)
about 1 month ago
抱怨日本互聯網行業「慢」和「落後」,就好比抱怨日本人英語差,抱怨孩子在日本學不好英語一樣: 美國和中國互聯網快和「先進」,它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好了嗎? Ghibli 的電影是由英文好的人做出來的嗎?(大家喜歡的日本流行文化產品有哪些是由英文好的人做出來的?) (點此讀豎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