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rsshub.app

少数派 -- Matrix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少数派 -- Matrix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85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8 days ago

记一次CD保护盒定制

15 days ago

前言作为一名不资深“碟佬”(CD 爱好者),收藏常规 CD 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收藏。特别是一些古早的同人 CD,往往做得奇形怪状,例如 32 开本大小的 CD,跟普通 CD 放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前段时间有幸收到了 《現夢 -genmu-》...

AI视频进展速读|7个产品更新,8个创意转绘、广告、动漫案例精选

16 days ago

自24年H2开始,AI视频行业以周为单位高速发展,GenLumio是我从24年开始0-1规划-设计-开发的AI视频项目,旨在为大家带来每周最新鲜的AI视频优秀作品、产品动向。我计划通过这个系列的文章选取新鲜产品动向、优质作品案例为大家介绍。更多案例欢迎访问我的网站:https://genlumio.framer.website/ 一.AI视频模型 & 产品主要更新Runway Gen-4沉寂了大半年差点被大家忘记的Runway终于发布了新模型Gen-4,看了很多国外博主测评在处理复杂动作和镜头超过了Kling 1.6。除了电影镜头、写实风格外,这次Gen-4也注重了动漫风格的支持,此外前阵子推出的首帧风格化也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无限量套餐是Runway目前最受欢迎的套餐,24日之前,新用户有8折开通优惠。Runway首席执行???Cristóbal Valenzuela的作品体现了Gen-4在相机围绕物体和位置连续移动的能力,配合着唯美音乐让人感受到镜头叙事的魅力,这里放了2个案例,更多视频可以访问 GenLumio 筛选Tools - Runway查看。   Kling...

潮汕:景点是为了消食,美食才是正事儿

16 days ago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四天三夜的潮汕之旅,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要说玩,潮汕没什么,只有电动车环南澳岛让我印象深刻。查攻略时,看到潮汕的美食种类之多,以至于要一天多餐。至于那些所谓的景点、建筑,沦为游客们茶余饭后溜达消食的场所,准备好肚子,只为下一顿美食的奔赴。旅行路线是先到揭阳机场-汕头-南澳岛-潮州,最终返程。第一天:北京-汕头第一天,我们是晚上到揭阳潮汕机场。机场有开往汕头的大巴,半小时一趟。一看表刚走一辆。正在我们犹豫纠结时,遇到两个也在询问的本地姑娘(因二人在后文频繁出现,将称她们为好心姑娘),正好拼车。为了避免被坑,和司机沟通交流的任务就让她们上了。站在旁边的我,真的是一点听不懂,听感上有点像泰国话。到地交车费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司机开始联系我,嘀哩咕噜说的高速费,不只是去时高速费,还有他返程的,这是我没想到的。车上闲聊,她俩刚从北京玩回来,一潮州人,一汕头人。顺道打听好吃好玩的地方,看看和攻略是否相符。随机应变的我们,修改行程,按照她们推荐,选择在珠江路下车。没吃晚饭的我们饿着肚子,杀向这条美食街。到珠江路已近晚上十一点,马路上依旧人来车往,店家把桌椅板凳摆在人行道上。这场景,让我们立刻就感受到南方城市的夜生活。第一餐就吃了三样食物——珠江肠粉的肠粉,从旁边的店里买的。在林记猪肚店里,点了猪肚海鲜裸条汤,大众点评打卡送了碗肉酱面,沙茶味,甜甜的。吃完饭回宾馆,路过水果店,又点了几样水果。只是没感觉到便宜,芒果菠萝价格差不多,只不过菠萝,应该是凤梨,更细腻,更甜。街面上好多豆浆店,半夜喝咸豆浆,挺有意思。好心姑娘让我们避雷的是腐乳鸡翅,她们说这玩意从小都没听过,不知道怎么火起来,冒充特色小吃的。第二天:汕头-南澳岛一早来到轮渡广场,就是海边上的一条沿海的休闲大道,人不多,也确实没什么可瞧的。以至于我们当场就放弃了去西堤公园的想法。看到地图标记了十二中离着近,且都在一条线路上,便溜达前往。十二中草莓冰也是好心姑娘推荐。来了才知道,这四周也是个美食街,旁边还有个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在棉城鲎粿小店还吃了鲎粿(hòu guǒ)和蚝烙,算是一顿早午饭。这两个的味道一般般,就是没吃过,尝鲜而已。吃饱后,又去了小公园及其周围的景点,就如每座城市那些半新不旧的复古商业街???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奇这些热门商业街,到底应该如何设计和规划,才能好玩好吃好逛,而不是割外地游客的鸡肋景点。途经一个麦当劳,堆着一帮人拍照,没的玩硬玩。越走越偏,走到了还没拆毁的老房子。秉承着不在景点吃饭的原则,转成打车去吃天山牛肉火锅,此时已经中午两三点。小红书说,吃牛肉要上午去,更新鲜好吃。潮汕牛肉不排酸,越接近宰杀的时间,水分流失越少,鲜嫩度更高。 潮汕牛肉火锅的屠宰场,一般一天分两次宰杀:上午10点和下午4点。 不排酸是潮汕牛肉火锅本质特点之一,这也是越是外地越难以实现的原因。 一顿火锅吃下来,价格更低,就味道来说,也和北京差不多。下午坐公交去南澳岛,吃完饭四点左右,到南澳岛能赶上日落。住宿在岛上也算方便,价格与汕头差不了多少。电动车,是岛上的必备交通工具。刚上岛我们就下车了,远距离看了看灯台,拍了拍照。在一个大逆光的拍照点上,我模仿着刚走的小姑娘给女朋友拍照,嘟囔着这大逆光,那姑娘咋拍的好看。在一旁的北方大妈看热闹憋不住笑,说,不如不拍,拍了也得挨骂。尽管有着好心姑娘的提醒,在小卖部租车询价的时候,还是上了头,100块钱一天我都差点答应。多亏女友拦下,说我们再考虑考虑。当时的我仿佛被老板下了药,傻不拉几的成交。我开始怀疑那种被迷魂诈骗故事,就是因为当事人太羞耻,便甩锅给蒙汗药来掩盖自己的愚蠢。后来询问了一个刚要上车的游客小哥,说是在游客中心租的,50一天。甚是丢人,无言以对。我们又向前坐了一段公交车。经过一番询问和讲价,最终在一个少言寡语的小哥那里租下,60一天,车大坐俩人不挤,动力足能爬坡。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环岛的话,刚才根本没必要下车。当然,这种景色还是搭配夕阳或者日出更好看些。晚上在南澳大排档吃的,主打一个价格便宜,就是味道差点意思,扇贝像是组合的,生蚝小的可怜。还在路边点了碗牛杂吃。 吃完晚饭,带回宾馆一份如如糯米铺的芒果和榴莲糯米糍,味道一般。第三天:南澳岛-汕头-潮州早上九点多出发,骑到中午,距离还车地点五六公里的时候没电了,联系小哥送电池。大概一圈下来要用四五个小时,毕竟省去了不少景点。环岛这件事的趣味在于海边骑电动自行车,迎合了影视作品一贯渲染的浪漫和自由。再加上我没怎么骑过,又多了一拧就走的快感。电动自行车方便,走走停停,整个岛的景区集中在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有待开发。路过一个鱼排,可以吃喝钓鱼出海,俩人价格在300左右,可以再砍。作为体验还是挺好的。时间有限,想着要是还能遇见就去,结果仅此一家。中午吃了王迅推荐的阿武食店,没排队,味道一般。还了车子,坐公交回汕头,再坐半个小时高铁到潮州。抵达潮州正好下午五六点钟,公车上满满当当地塞着从高铁站出来的人,车上游客居多。一位刚从上海玩回来的潮州阿姨热心地充当“售票员”,解答着大家在哪里下车。阿姨顺带感慨着全国各地玩的都是“一条街”,长得差不多。应该是在吐槽各地的旅游商业小吃街。阿姨见多识广,总结出了全国旅游规划套路。期间还和山东游客比起谁的普通话标准,潮州阿姨PK山东大爷也是一景。晚饭在牌坊街附近的十八曲鱼饺解决的,吃鱼丸鱼面鱼饺全家福套餐,还有外边买的反沙芋头、卤鹅货,正好接近八点,前往广济桥,看灯光秀。(不得不感慨时间安排得如此之好灯光秀的样子着实震撼,播放着不知名的通俗歌曲。我只想知道,花多少钱能上。回宾馆前,在附近的七丛松甘草水果买了点水果,都是甘草味儿,淹没了本味。第四天:潮州-北京半夜胃炎,吐了几回身体虚弱。这天安排极为随意,逛了开元寺。还有几个景点要门票,虚弱的我立马放弃,还是去吃早茶吧。中午到韩上楼。大厅通透,像是旅行社吃团餐的地方。韩文公祠,登高望远,桂花真香,沁人心脾。网上购票,从广济桥往回走,蹭导游的介绍,说之前这桥两边都是摆摊儿的。感觉那会比现在更有烟火气。还是牌坊街附近,买了惠来绿豆饼。中午想着简单就吃,随便垫吧一下,吃了永记小吃的咸蛋黄,和吴进平的炸春饼和竹笋粿。这都是当地人会买的日常小吃,价格实惠,味道就见仁见智了。最后,为了买点虾米皮去找菜市场。先去了西新市场,跑空,只在上午营业。出了菜市场正往外走,看到一家开着社区里的咖啡馆,不远处还有果汁店。坐了会,感受了一下当地人的惬意时光。店里坐着不少广式靓仔,是年轻人的聚集点。附近的重建。后来又搜了枫春海鲜市场,类似北京丰台的京深海鲜市场,唯独没有虾米皮。想来也是,能吃大虾谁吃虾米皮啊。遂买了干虾仁,100一斤。还有各种鱼册、鱼丸、鱼饺。买完特产,还空出三四个小时时间。在大街上看初高中放学,猜谁是学霸,谁是跟班儿,谁是校花校草。美女从小就自带光芒。歇了会去市场对面的居民市场,富有当地生活气息,放学的逛吃小姐妹,下班买菜的社畜,还有快收摊的菜摊小贩以及居民楼下的商铺。这里的价格更是接地气,12块一份的猪脚饭,老板不吝啬地往泡沫塑料饭盒里放着猪脚,一下子复古了起来。带着隆江猪脚饭和一份鲜切水果到机场,蹲在地上,囫囵吞枣地冒着呕吐的风险大吃特吃猪脚饭,好吃又便宜。

「客制化键盘???购买观望」近期值得一看的套件与键帽 2025.3-2025.4

16 days ago

键帽GMK CYL Motif 母题&Motif65二月中旬,Akuko Labs发布了GMK Motif系列的帖子,一款以中世纪现代主义风格为灵感的键帽,并由此衍生出了套件Motif65。「模糊艺术与功能界限,挑战了传统布局的僵化结构」先来聊聊键帽设计,键帽以键盘中部的三列键为轴心切割色域,有点像是模仿昼夜交替的晨昏线,左侧以柔和温暖的浅米色为基调,右侧则是低调深邃的深炭灰,附着在基底色上的斑点则是以钴蓝、朱红、墨绿、琥珀黄、荧光粉五种较为亮眼的色彩,同时也作为这套键帽的字符色以及Mod键区的基底色。功能键区在基底色的基础上引入具有强烈是绝对比的图样,既有类似电话线或是航插线般蜷曲、漩涡般流动的抽象线条,也有如单只瞳孔这般带有些许让人心理上有所压迫感的图形,以及大量用于装饰的抽象图样,而大量的抽象图样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装饰性。这些图样本身并未被赋予固定意义,每个人心里都有对图样的独特联想与情感,也是我认为这套设计的厉害之处——对设计开放的解读空间。但话又说回来,这套键帽以Mid-Century Modern(MCM),也就是所谓中古风为灵感来源。我们一般聊到中古风,想到的大部分都是家居装修风格,设计简约、外形服务于功能性,以及对于装饰的需求。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的风格,相较于传统的现代设计的低调实用和工业化的外观。中古风会带有一些复古,并经常大胆地辅以鲜艳的点缀色,或是干脆大面积地使用生动活泼的色彩。但如果说中古风在家具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大抵是「奇形怪状」,例如几乎圆形的沙发、奇形怪状的咖啡桌、棱角分明和干净几何形状的各种桌椅板凳等等,宜家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设计。请不要会错意,这些奇形怪状并非完全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有机的,它的图形视觉,是需要唤起一些东西的本质的,或许是人体工学的,或许是仿生的,无论如何,中古风设计虽然看似玩味十足,但背后都有严谨的功能考量。家具中的奇形怪状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机构成。这么看下来,这套设计似乎也不是那么中古,它确实在设计中融入了复古色彩和几何线条,但在功能键的处理上做了解构性的设计,而图案本身也并无太多功能性的暗示(例如回车和退格做一些相斥的心理暗示)。键帽信息:材质:ABS材质高度:原厂高度工艺:二色+UV个人评分:8综合来讲,这确实是一套很不错的设计,但GMK代工,我又觉得有些可惜。GMK王道字符确实没错,但之前GMK做歪键等事故让我很难不担心,在定价高昂的同时,这套键帽的多色个性部分均是UV而成,相较现在市面上的PBT二色+热升华,逊色不少,何况GMK的UV还有比较明显的覆膜感,只能说一言难尽吧。可能选择GMK代工是看中了GMK之前做的多色颗粒混合产品,但这并非什么高难技术,国内的二色厂都能做,而Akukolabs之前也和国内的键设局合作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设计不找键设局,毕竟找键设局,除开产品质量,价格起码能降低不少,利好真正喜欢这套键帽的玩家。再来聊聊这把套件,Motif65的设计风格在圈子里也相当少见,相较于传统的客制化键盘设计,这把键盘的外观设计是相对跳脱的,上盖是比较简单的大圆角梯形,会让人想到RAMA的系列作品,而底壳则是波浪卷边设计,会让人想到夹心饼干的造型,其实说到波浪线条,我会想到Hibi的June,一款硅胶船壳,键盘前后是犹如云朵造型的边缘。Motif65的C口处是云朵底壳的阴刻凹陷,右后方则有上盖颜色对应的铭牌,背板是Motif的抽象化图标,四个边角的脚垫也是图样造型。内胆是Gasket硅胶豆和碰珠快拆,中规中矩。这类键盘的定位会让我想起麦当劳65这样的恶搞产品,如果你喜欢这类有些跳脱和搞怪的造型本身,我是觉得可以考虑购入的,毕竟这类设计在市场上真的很稀少,并且相较很多键盘设计,这款键盘的整体设计是完整且有趣的。不过我个人会觉得Motif65的边框比例有些一般,不太具有美感。「将乐趣、功能性、一体化设计和开箱即用融为一体的主题键盘设计」这把键盘是以成品的形式销售,除开套件本体,还包含GMK Motif 6x配列一套、轴体75颗,主题数据线一根以及一些配套配件,售价是2760。其实这就让人有些难受了,放在海外可能这个价格还挺不错?仔细算来,套件本体的价格并不算贵,但GMK代工的键帽,即便是开团来补充Moq的数量,进价依旧不菲。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键帽由国内工厂代工,起码能再下调小几百块,对消费者也更友好。键盘本体给人的第一观感说不算有多么惊艳绝伦,但配合主题键帽、定制轴体和主题线材,作为一个作品来说,是相当完整的。比较让我意外的是,这款作品在国内几乎没有任何讨论度。但我觉得真的是挺好的产品设计,键圈是很需要这样的新质设计,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讨论,跳脱一些设计的范式。GSA Ping Master二月末,York发布了GSA Ping...

AI智能体的一种可能:服务型游戏进度追踪器和代肝代练

17 days ago

本文最初发布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和机核网,发布时间2024年7月21日。有修改。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过网络游戏代练和打金工作室这一现象,并且到了服务型游戏成为目前地表上最吸金的电子游戏商业模型的时候,这种现象还被整合为了整个游戏行业生态的一部分。但是因为我玩游戏一般都是5~50个小时就毕业,玩的最长时间的《GT赛车》(Gran Turismo)又是个必须要自己上手的模拟器类,所以代练这样的东西对我这种打工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出于工作、调研和兴趣等多重因素,我不得不品尝各种各样的服务型游戏。从《扩散性百万亚瑟王》(拡散性ミリオンアーサー)到《LoveLive》再到《坦克世界》(World of Tanks),这些游戏断断续续玩了几十个小时,总体感受虽然不是很深,但确实没有体会到近几???抽卡游戏那种很强烈的“作业感”。所以,以前的种种经历就让我在玩《命运2》(Destiny 2)《狂野飙车9》(Asphalt 9 Legends)《尘白禁区》和《鸣潮》这种更现代化的、肝度更强的抽卡服务游戏的时候,就会更容易产生疲劳感。不过像是《命运2》由于是强调匹配的游戏机制,我作为休闲玩家也不会去碰一些门槛很高的副本和赛季武器。单纯打一打突击任务,推进一点赛季进度,偶尔肝几个小时刷一刷光等啥的,只要附近有玩家,根本不会翻车,所以等打折之后买几个资料片整合包给Bungie意思一下依旧能获得比较轻松愉快的体验。但到了《尘白禁区》和《鸣潮》,这种繁重的作业感来的就非常快了。由于采用了类似“米池”[注1]的设计,加上资源和素材的不断细分以试探单一角色或者整个游戏的收入上限,从我个人体感来看(当然体感肯定是跟现实情况有误的,欢迎指正),在2017年的《崩坏三》和2018年的《狂野飙车9》之后,游戏设计朝向重度体验发展的抽卡类服务型游戏就在这条商业模式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插播个题外话:在那个时间段,《崩坏三》和《狂野飙车9》等产品的体验距离《星际战甲》《极限竞速:地平线》这类真正的主机/PC端游戏相距甚远,因此在体验感上要比近两年在游戏机制上设计更成熟的抽卡服务游戏更容易触碰到疲劳期,反而是《原神》之后的游戏,小部分资源深厚的开发商为了尝试获得公式化的成功而不断深化的游戏玩法,要比早期的手机端抽卡服务型游戏好玩、耐玩了不少。当然,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一些尝试学习《全境封锁》《刺客信条》等机制的国产抽卡服务游戏的失败,正是因为对玩法机制的完全错误模仿而导致的。我每次上线《尘白禁区》和《鸣潮》的时候,就总会感觉我的短期记忆力缺失似乎相比以往加重了很多。因为我进游戏除了拿每日奖励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查看我所需要刷的不同角色的所需素材,不同武器的所需素材,后勤/声骸(也就是《原神》的圣遗物)升级所需的材料和资源,强化角色碎片数量,以及在商店购买资源和抽卡所需的代币数量。这些素材、资源和代币在每个游戏中,注意是在每个游戏中林林总总加起来至少有13~15种,如果活动期间额外临时加入的代币或资源的话,每个游戏需要一次性管理的素材、资源和代币至少有17种甚至更多。这种设计就对我这种核心成长期总吃碳水,缺乏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摄入,没有参加过奥数班和什么记忆力强化班的小镇青年感到极端疲惫,即便《尘白禁区》的新角色又大又圆,即便这款游戏加入了一键收菜系统,但由于新的活动玩法过于强调角色强度,而我在提升强度的过程中又要考虑十几种素材、资源和代币的分配,我还是在新活动上线之前光速退坑了。有这时间干嘛不去上班呢。我自己虽然极偶尔使用阿里的通义千问和抖音的豆包AI,但还是会关注生成式AI的各种花边消息。2024年和今年是生成式AI的又一个大年,所以很多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和产品也在我的好奇范围内。像是年初NVIDIA在GTC上展出的Project G-Assist游戏助手,Google SIMA代理,去年6月发布的《英雄联盟》AI陪练Backseat.AI,WWDC 2024演示的Apple Intelligence都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我在2024年3月份的时候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写了一篇名为《从Vision Pro推演苹果LLM生态建设》的文章,结尾大致预测了苹果人工智能可能会在WWDC上的呈现方式,我也确实预言中了绝大部分内容。但像是Math...

爆肝 5 小时,我用 Flowith 做了一款问卷数据清洗工具来解决真实工作问题

18 days ago

最近开始学 Agent,看到很多人推 Flowith,于是想起来捣鼓下。其实很早就知道这个产品,画布式,多线程,在当时都是 chatbot 类形态的产品中独树一帜,记得李楠中在《脑放电波》的一期节目中还提起过。但到底没有去用。Flowith 呢,似乎也不温不火,直到 Manus 爆火,因为邀请码的问题,Flowith 抓住了机会,而成为前者的平替,也是坐上了一程顺风车。至于我呢,因为工作中,要做数字人的需求,得了解下智能体的原理,和公司算法部的工程师沟通,让我用 Coze 或者 Dify,自己体验下。Workflow...

从混沌到清晰:五年 Obsidian 多笔记库管理策略反思

18 days ago

在数字笔记的世界里,随着我们收集的信息和想法不断增长,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成为一个关键挑战。我之前曾分享过如何设置多个 Obsidian vault(知识库),以便在手机端和电脑端更方便地收集和整理想法。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如何通过多库策略来管理自己的笔记、同步内容和参考资料,从而构建一个既高效又清晰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什么需要多库设置?在使用 Obsidian 的早期,我曾将所有内容放在一个库中 —— 自己的笔记、参考资料、网页剪藏等。随着内容增长,我发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问题:启动速度变慢:单一库中的内容过多导致 Obsidian 启动和操作变得缓慢编辑体验下降:在处理大量内容时,笔记编辑和整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内容混杂难以区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内容混在一起,影响思考的清晰度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容根据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的建议,我们应该区分自己的内容和他人的内容。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说,笔记包含几种类型: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通常是快速捕捉的想法或信息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指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内容,经过处理和整理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基于他人的文章文献,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本质上还是自己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对他人的内容进行加工,不仅能避免剽窃风险,还能加深理解,这与费曼学习法的原理相似...

刘慈欣《诗云》既视感:Suno AI中涌现“歌云”

18 days ago

刘慈欣在《诗云》里描述了“神”通过穷举的方式创作了世间所有的诗歌,却无法筛选出优秀作品的故事。在生成式AI普及的今天,我们即将看到科幻走进现实,Suno AI已然让我在音乐领域感受到了“歌云”的震撼。谨以此文,分享关于AI音乐的一二。“诗云”有感我读过许多科幻作品,刘慈欣的《诗云》是为数不多的令我十分印象深刻的一部小说,以至于当我深度使用Suno AI的时候,便第一时间想到我遇到了“诗云”。《诗云》中,一个外星文明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歌,穷尽了太阳系的大部分能量,列举出了所有可能的字词组合,最终,他们“借助伟大的技术,写出了诗词的巅峰之作”,却还是选择了认输,因为他们“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诗云》描述的是“技术与艺术的对抗”,这个主题语也是刘慈欣小说选集本出版社的宣传语。 ——来自百度百科印象里第一次读《诗云》时,我还在读大学,虽然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至今仍记忆犹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能通过无限穷举的方式将所有文字组合进行尝试,进而创作并拥有所有的诗歌,这种想法很有趣。能想到这种点子,我猜大刘一定没少经历绞尽脑汁却写不出稿的窘境~当年读完作品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创作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作品数量,而是把作者本人的阅历和思考,通过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建立连接读者心灵的桥梁,最终创造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撼。这不仅针对文学作品,对于音乐、影视甚至游戏同样适用。试想一下,如果你事先知道接下来的文章是由AI生成的,你还能够保持平常心去阅读吗?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强烈的抵触心理,直接关掉文章。而如果是由人类创作的呢?哪怕作品质量并不太高,读者也多半会“再给个机会”,因为读者相信别人的故事或许能带来新的启发。创作的技巧分高低,但创作的初心却不分高下。因为受到《诗云》的启发,作为自封的诗人与独立音乐人,我开始更关注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当然,这绝对不是我多年断更并“暂时退出”文坛与歌坛的原因——我纯粹是因为懒~“歌云”出现科幻之所以是科幻,是因为故事走不进现实。然而,有生之年,我在刘慈欣的《诗云》中看到的情节似乎真正地走进了我的生活,只不过,这次是以“歌云”的形式。作为一名独立音乐人,我更感兴趣于歌曲创作本身。然而,一首歌曲的发布需要诸多环节,除了作词作曲,还需要编曲(伴奏制作)、录音、后期处理等环节。以往,歌曲编曲和后期制作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因为这方面不是我感兴趣或擅长的。随着Suno AI等AI音乐生成服务出现,让我看到了帮我解决编曲问题的希望,并且在试用后发现真的可以帮我解决实际问题。要知道,伴奏编曲是歌曲创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编曲可以让歌曲情绪表达更饱满、整体更加抓耳,甚至可以说决定了听众是否在前奏就直接切歌。为了获得AI生成音乐的版权和商用许可,我订阅了Suno AI的专业版,使得我每个月我拥有大量歌曲生成的次数,并远超目前的需求。为了不浪费每个月剩余的次数,上个月我决定尝试用随机的音乐生成提示词,在每个月的快结束的时候,将剩余的点数全部用来生成歌曲。当我的播放列表被几百首AI生成歌曲填满时,我突然意识到了“歌云”时代的到来。在《诗云》中,如何从穷尽所有汉字组合的“诗云”数据库中筛选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我面对如此大量的歌曲,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作品同样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需要从几百首歌曲中判断哪些具有实际价值,哪些可以用作视频的背景音乐,哪些能给我的新歌创作带来灵感等。“歌云”出现,“诗云”挑战走进现实。“歌云”的局限以Suno AI为代表的“歌云”是否能彻底解决音乐人创作的问题呢?答案显然是:远远不够!个人体验下来主要问题是:音质不够好。虽然今年(2025年)的音质已经相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但仍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噪音和低音质,如果遇到了,那么这一段素材基本就废了。对模型的掌控力不足。提示词对生成结果的影响有限,归根到底还是模型能力不够,如果用户被动适应模型生成的音乐,那么结果还不错,如果想主动掌控一切,那么为时过早。缺少MIDI和分轨输出。由于目前AI音乐产品的技术路线限制,只能生成完整的音频文件,无法生成MIDI或音频分轨文件,导致无法高质量融入音乐发行的流水线,不太具备替代音乐工业的可能。音乐同质化严重。听多了就会发现AI音乐也存在“AI味”的问题,并且不小,现在已经能在短视频平台听到不少AI味明显的视频BGM了,体验很不好。总结下来,目前Suno AI对我这种佛系音乐人还是比较友好的,无非就是做命题作文罢了。对我来说,音乐创作是一种本能。随着和弦、节拍就能创作出旋律,更何况是一段成熟的伴奏?反正能提成本获得大量成熟的伴奏,还要啥自行车?管它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呢?再说,命题有时候也会正巧对上心中所感呢~不过,如果打算直接用Suno AI给客户交差,那就只能祈祷客户好糊弄并且Suno AI恰好听你指挥了。目前音乐业内主流的做法是通过AI工具获得灵感,然后再手工“扒带”,照着抄一遍音乐,这样就能完全掌控作品接下来的流程了。毕竟,抄袭自己具有版权和商用许可的AI音乐,怎么能算抄呢?虽然Suno AI等产品在生成式AI音乐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期待有更好的技术出现吧。“歌云”飘向何方?伦理与法律私以为,目前音乐领域的AI研究并不是为了证明“技术能够超越艺术”,而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艺术。从目前的社会共识来看,AI对音乐领域的冲击不会让其消失,因为人们不会接受花费宝贵时间欣赏的作品背后,竟然是一个“没得感情的机器”。哪怕是完全由AI创作的作品,最后面向公众的也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此外,在目前的社会共识和法律法规下,AI无法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这也就限制了AI的性质——被人使用的工具。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使用AI工具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以自己的名义发布,但要承担作品的法律责任。举个例子,一个人用笔写了一篇恶意的文章,最后追责的对象是写文章的人而不是那支笔。将来生成式AI的法律地位可能就和笔类似。因此,对于从事创作行业的人来说,更应该在AI浪潮趁早上车,让AI成为如虎添翼的工具,赢得时代的先机。即使将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创作了所有的旋律,以至于任何一段新的由人类创作的旋律都可能与人工智能的作品库雷同,被判定为“抄袭”,那也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判定,并不是创作者的主观所为。即使真的到了那样的时刻,相信人类社会的法律也会作出调整,来保障人类创作的权利。冰冷的音符或文字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灌注了创作者的情感,创作者的创作才有了价值。那么,人工智能对音乐领域而言是否会成为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呢?我认为不会。一方面生成式AI音乐对于独立音乐人而言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另一方面位于音乐工业的制作环节的从业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加持,可以让音乐人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AI如果能解决编曲、混音???问题,可以大大降低独立音乐人出新歌的成本,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会编曲、但并不打算专注于编曲的人而言,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技术与应用AI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很多,目前最具备实用价值的方向应该算是辅助音乐制作人的AI工具。目前相对成熟的是音频处理方向,例如混音、修音等。然而,从音频到音乐,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主流音乐生成式AI的输出结果是混缩后的音频,而不是分轨或者MIDI文件,那么对音乐人的帮助就小了很多,因为混缩后的音频通常难以进行进一步的编辑和调整。下一代AI音乐产品应该不仅能够生成混缩后的音频,还能生成分轨音频或MIDI文件。这样的技术将使得音乐人能够更自由地调整轨道参数,包括音符、音色、节奏等。如果能做到这些,AI音乐才能说成了!除了由AI直接生成音乐,我认为还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缝缝补补。前文提到目前音乐业内主流的做法是通过AI工具获得灵感,然后再手工“扒带”,照着抄一遍音乐。既然可以手工扒带,为何不能用AI来扒带,这方面已经已经有了一些开源项目,并且仍在快速,可以作为一个补充性的技术融入AI音乐工作流。多动脑子。让推理能力强的模型(如DeepSeek R1)学习乐理和编曲等知识,通过MCP协议操作音乐制作用到的DAW宿主软件,想人类一样用软件一步步完成编曲制作。目前已经出现了DAW软件Ableton...

REDMI Buds 7S 半入耳降噪真无线耳机体验 - TDS REVIEW

19 days ago

这篇文章是 TDS Studio 在少数派上的第六篇文章。在少数派发布的 TDS REVIEW,我们会去除掉海外分发所用的双语标题,重排内容前瞻部分。前不久我们详细地评价了小米 Buds 5 系列的两款产品,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不过我们有一个自购的一直没有写,就是 REDMI Buds 6...

16 款安卓个人记账 APP 大横评

19 days ago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公众号 - 十二横评通过记账 APP 你可以了解金钱流向控制消费,掌握资产动态分析收入,本文将评测 16 款安卓系统上的个人记账 APP,并通过打分的方式选出卷王PS: 用 IOS 系统设备的读者也可以看看,因为这 16...

RemNote 中文英文分离字体定制完整指南

19 days ago

在使用 RemNote 时,中文字体显示不是很好看,我希望实现中文和英文使用不同字体的效果。例如,中文采用常用「霞鹜文楷 Mono」字体,而英文字符使用系统默认字体,以提高阅读体验和视觉效果。RemNote官方文档提到此类需求只能够通过CSS来实现,本文即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自定义 CSS 实现这一目标。一、问题背景RemNote 默认不支持直接修改字体,我们只能通过官方提供的 Custom CSS 功能修改界面样式。默认情况下,当我们指定一个字体时,所有字符(包括中文、英文和数字)都会统一使用该字体,可能会出现英文显示效果不佳的情况。我们的目标是:普通正文的中文使用「霞鹜文楷 Mono」字体。普通正文的英文字符自动使用系统默认字体(如 Inter、Segoe...

用 AI 秘书治好了我的「数字仓鼠症」——如何让 AI 劝自己阅读

19 days ago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我做了一个工作流,能够让 AI「看到」我的稍后读文章列表,并定时帮我总结还没读的文章 「欠账」 发送到邮箱。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收入「稍后读」,这两年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相信也是很多人常用的一种输入知识管理办法。特别是今年,我把个人笔记系统转移到 Notion,并分成了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