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feedburner.com

電腦玩物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電腦玩物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48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1 day ago

實戰 ChatGPT 4o AI 生成圖片的工作應用:教學、社群、寫作、簡報 10 種圖解案例

1 day ago

在前一篇文章介紹了 ChatGPT 4o AI 圖片生成的能力後(實測 ChatGPT 4o 超實用全新 AI 圖片:生成正確中文、寫實照片、資訊圖表),我就開始研究,ChatGPT 4o AI...

實測 ChatGPT 4o 超實用全新 AI 圖片:生成正確中文、寫實照片、資訊圖表

5 days ago

OpenAI 今天推出了全新的「 AI 繪圖」功能,這次的更新讓 ChatGPT 上的 AI 圖片更加實用,兩大重點是:「可以在圖片中正確生成文字,包含中文!」以及「用正確知識繪製寫實照片,重現更真實的物理場景。」以應用來說,現在你有機會讓 AI 直接畫出一張中文宣傳海報,或是設計出一張課堂上解說科學原理的知識圖表(例如本文開頭圖片,就是用 4o AI...

Google NotebookLM 幫你書籍、錄音、影片一鍵畫出心智圖,快速記住學習地圖

10 days ago

Google NotebookLM 是我很常使用 AI 工具之一。可以上傳大量的文件、簡報、網頁、錄音檔、 YouTube 影片作為「我的資料庫」,讓 AI 從我的資料庫中整理、分析、生成各種需要的筆記、報告、說明等等,在工作與學習上都非常有幫助,而最近 NotebookLM 開始推出一項新功能:「為資料庫畫出一張互動心智圖」,透過心智圖快速理解資料庫中所有內容的重點、邏輯、流程與架構。當我需要「用特定專案資料,輸出新內容」的時候,我會用 Google...

Google Gemini 免費AI 修圖實測!一句話改圖、換背景、創作連環照片

17 days ago

你拍下一些照片,卻覺得照片的背景不夠完美?你是內容創作者,但找不到文章合適的配圖?你是電商賣家,想位產品設計更吸引人的配圖?你是老師,需要為教材找出一系列搭配的示範圖片?以前,我們修圖可能需要 學 Photoshop,需要花很多時間調整細節,或是要下載各種修圖 App,還要在圖庫中翻找適合自己的圖片檔案。但現在,只要一個 AI 指令,就能讓我們需要的照片「瞬間改造完成」。如果你想體驗看看類似的工作流程,可以試試看前兩天推出的 Google Gemini 免費 AI 修圖!只要「一句話」,你就能改變圖片,換背景、改風格、添加新元素,甚至創造連續漫畫。(類似功能,在 Google...

用 ChatGPT 陪我讀英文原文書:5 個強化學習、筆記整理到行動轉化的 AI 技巧

19 days ago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如何「邀請」 AI 一起來陪我閱讀英文原文書的工作流程。為什麼說是「邀請」呢?因為我不是讓 AI 幫忙摘要整本書的內容,也不是讓 AI 去閱讀然後我自己不讀。我認為「閱讀」這件事情還是要自己去讀、去吸收、去消化(延伸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的深讀、反芻、拆解三步驟)。所以,邀請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個 AI 「跟著我一起讀」,可以跟我討論,可以陪我一起整理,有時候教我一些不熟悉的知識,甚至可以幫我複習,那閱讀的速度與效果都可以加倍。我自己過去每一年可能頂多挑一兩本英文原文書來閱讀,但現在有了 AI 的陪伴,速度提升,理解力也加深了,變成每個月都可以讀一兩本英文原文書。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如何邀請 AI,主要是...

我如何利用 Evernote 範本、每日記事 + AI 設計「原子習慣日記」

23 days ago

每次開始專案流程、撰寫文章報告,每天早晨重新規劃行程、進行運動鍛鍊時,你是否經常發現自己在重複規劃任務的筆記格式?我們日常許多任務都是有重複性的,例如專案規格、課程計畫、部落格文章架構、旅行準備清單,或每日習慣養成的記事,其實有固定的步驟、版面、基本邏輯,若是每次都要從頭開始,就讓工作失去應有的專注與效率。所以,透過「筆記模板(範本)」可以「快速複製最佳經驗」,不再每次從頭設計,節省大量時間。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分享 Evernote 最新「改進後」的範本功能、每日記事功能,以及我如何利用這兩個功能,結合 AI 教練,設計出我的「原子習慣日記」工作流程,也會提供範本給大家參考。透過建立簡單卻強大的原子習慣筆記,每天輕鬆規劃、復盤行動,真正推動你渴望的改變。我平常會使用哪些筆記範本?例如我自己平常就會準備下面這些 Evernote 筆記範本,隨時遇到類似任務時,就先套用基本架構再說:一個出國自助旅行規劃的範本,裡面有從購買機票到規劃每日餐廳景點細節的流程,有行李準備的清單,有如何規劃交通的必要流程,還有常常一起出國家人的護照資料等等。這則範本筆記我會在每次完成自助旅行任務後更新,確保他有最新的流程與資訊。而下一次要出國前,我只要直接套用,基本的專案流程就架構好了。我有一則課程規劃筆記的範本,每次接到企業內訓邀約,我就可以先直接套用這個模板。這個課程規劃模板也是每次接課經驗累積下來的結果,有哪些我需要確認的關鍵資訊?準備一堂正式課程需要哪些關鍵步驟?各種課程相關資料在筆記中放在哪裡比較好?經過多年經驗累積,這是我最慣用的架構,所以每一次新課程,就先直接套用。(P.S. 現在還可以透過 Evernote 正在測試中的「註解」功能,加上一些注意事項提醒。不過這個功能還在 Beta ,目前有些不穩定。)我有一則工作上製作知識產品專案的完整專案流程範本,在範本中從專案企劃、專案內容產出、專案行程流程、專案規格資料、專案行銷策略等等,有我累積了十多年經驗後,產生的「最完整的流程清單」。不只如此,這個專案範本中,我也插入了許多專案會用到的行政文案、企劃文件檔案,或是連結到相關資料筆記,等於只要這則筆記,我可以快速找到這類專案需要的所有資料。這可以說是我執行這類專案的最佳經驗,所以每一次要做書籍、線上課程等知識產品,我就先套上這個專案架構範本,再依據這個專案的特殊性調整即可。我當然也有一則寫作範本的筆記,裡面會透過多年經驗累積,引導我每次有新題目時可以如何開始思考?可以測試哪些細節?可以如何拆分行動清單,讓文章逐步推進完成?於是當我每一次開始撰寫一個新題目,就會先套上這個範本。Evernote...

ChatGPT Deep Research 寫出專業報告的 AI 深入研究助理教學,實測 5 種應用案例比較

about 1 month ago

ChatGPT 在 2025 年初針對目前最高階的 Pro 版帳戶推出了「 Deep Research 」功能,並在 2025/2/26 宣布將這個功能開放給 ChatGPT...

如何利用免費 Claude AI 畫出漂亮知識圖表,簡報教學、文章摘要、理論報告必備

about 1 month ago

我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常常要「畫圖」,但不是畫出擬真的照片或情境圖,而是要能放在簡報、報告、文章中的解說圖、流程圖,把原本長篇大論的資訊或理論,摘要出重點,然後用圖解的方式說明邏輯,設計出一看就懂的「資訊圖表」、「知識圖卡」。所以我也常常在研究測試如何讓 AI 輔助畫出這些知識圖表?目前我會利用下面這個工作流程:「讓 AI 解析長篇資料背後的邏輯」->「讓 AI 根據邏輯去設計圖表的架構」->「請 AI 根據架構畫出最終圖表」不少 AI 工具可以完成上述任務,而如果你的需求是:要將大量的資訊,「濃縮」成邏輯架構清晰的圖表。圖表要漂亮但也要專業,用在簡報、報告為主。主要目的更偏向知識整理。那麼我會推薦你試試看用「 Claude...

StoryTribe 不用 AI 用故事圖畫板製作工具,幫簡報案例說個好圖解

about 1 month ago

AI 時代有便利的自動圖解工具像是:「 Napkin 」, AI 分析文本後會生成各種流程圖、心智圖到特殊手繪圖解。這時候,我們會需要一個「自己手動組合」的圖解工具嗎?或許「 StoryTribe 」這個手動製作圖解工具值得參考看看,這款線上工具提供了大量人物、動作、物品的圖像素材,我們自己拼貼組合,透過分鏡圖、 Storyboard 故事板,說出更符合文章、簡報要傳達的情境案例故事圖。我自己試用這個工具的第一時間,也覺得應該會有什麼 AI 功能,幫助我快速把簡報中的一個案例故事,繪製出生動的分鏡圖解吧?找來找去,沒有找到,才發現原來是這個工具的開發者不想提供...

越整理越忙? 3 步驟降低筆記的認知超載,不讓資料成為干擾

about 1 month ago

如果你的第二大腦常常越整理越混亂,或在大量資訊中難以行動,覺得筆記越做越多,但效率反而下降?這代表你可能陷入了「認知超載」的筆記陷阱。這篇文章將帶你用三步驟減少認知負載,並在需要時精準運用資料,完成輸出。利用數位筆記提供的各種特殊功能來蒐集、儲存、整理資料,其實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我們也很容易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很快的,「利用工具」似乎就能建立一個擁有大量資料的數位第二大腦。 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個「有效的數位第二大腦」,那麼我們更需要能夠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主動喚醒需要的資料,轉化成有效的產出。要怎麼建立可以增強輸出的整理系統呢?在我多年的實踐過程當中,我覺得會需要三個核心的技巧:主動喚醒,讓資料在需要的時間出現:讓需要的筆記資料會在需要的特定時間或情境主動通知,於是我們就會更積極的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使用什麼資料。筆記連結,讓資料會出現並只出現需要的部分:一個有效的連結可以幫助我們在查找某些資料的過程當中,主動的連結到當下也需要的相關內容上。行動整理,降低認知負載,讓自己更聚焦在產出:如果我們用專案下一步行動的邏輯來整理我們的資料,那麼我們就更有機會在系統中聚焦在行動,且大幅避免額外資訊的干擾。前面兩個步驟,我之前有相關文章深入討論,今天想要來探討看看如何「降低認知負載」的方法。延伸閱讀:設定提醒還是遺漏、混亂?建立不過度依賴提醒的第二大腦工作流防彈筆記法中如何做好任務筆記的行動提醒?我的主動式提醒方法有效降低認知負載,是打造數位第二大腦的關鍵:我們在建立筆記系統的過程中,往往想要打造一個包山包海的第二大腦。但是,有時候資料越多,對我們來說反而會造成更多干擾,甚至造成認知超載。一旦大腦需要一次處理過多資訊,不只會影響記憶與學習效果,也會降低決策效率,甚至可能讓人感到行動上的疲勞與癱瘓,進而增加壓力和焦慮。這不但讓我們做決策時更加遲疑,還可能讓我們在面對大量資訊與內容時,花費更多時間重新整理,最終導致任務推進停滯。所以我常常在防彈筆記法課程中,傳達一個觀念:絕大多數無法跟當下或未來專案任務連結的資料,不如放下、不去整理,留在網路上。當真的需要這些資訊時,再把它們整理到任務筆記即可。否則,如果我們還要花力氣去整理那些「未來有可能、但其實不一定」會用到的資料,就等於是在我們的第二大腦裡創造更多造成認知超載的內容,讓太多額外的資料在不需要的時候干擾我們。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關鍵方法,幫助我們打造一個能有效降低認知超載、提升真正行動效率的數位筆記系統。第???步:如何利用「任務目標」來進行有效的資訊過濾。第二步:透過「下一步行動清單」與「連結」客製化資料摘要、分層管理。第三步:透過搜尋,防止過多不必要的資料干擾。下面就透過具體案例跟大家分享,降低認知負載的筆記系統可以如何操作。第一步:如何利用「任務目標」來進行有效的資訊過濾?當我提到「絕大多數無法跟當下或未來專案任務連結的資料,不如放下、不去整理,留在網路上。」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樣要如何累積知識?會不會導致自己封閉在一個小資訊圈而無法有更多創意?如果當下都沒有目標時難道不去學習任何資訊?(延伸閱讀:別怕失去什麼,看到好像不錯、好像有用的資料,最好不要收集)但是當什麼資訊都要稍後閱讀、吸收整理的時候,也可能變成目標過多,多頭馬車之下,反而形成「認知超載」,最後感覺什麼都想做,但沒辦法決定真正要做些什麼。所以我給自己的方法是:「收集跟自己真正專案、目標、任務有關的資訊即可」,這些資訊會逐步強化我去推動這個目標的知識、方法,讓原本就想做的目標更有動力去做,然後真正推動有效產出。當我們的目標有真正的「產出」時,上面的許多疑惑就會不攻自破:如何累積知識?累積真正能幫助目前專案決策的知識,於是專案有愈來愈有效的方法步驟。會不會導致自己封閉在小資訊圈?不是讓自己只讀某種資訊,而是把各種隨機讀到的跨領域資訊,去跟自己真正的專案連結,這時候反而可以為原本封閉的專案激發更多創意。如果當下沒有目標怎麼辦?從看到的資訊去反思可以設計什麼目標實踐,這時候沒有值得實踐目標的資訊自然就該放棄,反之則就開始建立可以聚焦的目標。例如,我今天看到了一篇科學實證角度如何善用多巴胺機制克服拖延的文章,聽了一集 Podcast 討論如何更好的睡眠,繼續閱讀一本叫做《The Sovereign Child》的親子教養書籍,也看到社群上熱烈討論著電動車新舊世代車款的不同。這個當下,我正在進行一個「親子一起做好生活管理」的目標,我閱讀的書籍就是在這個目標下的學習,所以我把今天讀到的書中重點,整理成如何做好親子生活管理的幾個具體策略。而不經意看到的多巴胺機制文章,我連想到或許可以利用為生活管理中某些刺激動力的機制,於是把裡面的小技巧,去跟「親子一起做好生活管理」中已經有的策略做連結,讓這些策略之後更容易推動。聽完 Podcast 聊睡眠,這可能不是我目前真正遭遇的問題,但我很喜歡裡面的一些內容,於是我想到,或許可以將其中技巧,做為「親子一起做好生活管理」下個階段提升睡眠品質的任務,也整理到同樣的目標筆記中。而大概瀏覽了幾則電動車比較訊息後,我意識到這跟自己目前真正在推動的目標無關,於是我提醒自己趕快離開,也不需要筆記與研究。因為,等到自己真正有需求時,那時候的最新資訊才是我需要理解分析的。就像我在「防彈筆記法」中一再強調的:以專案、任務為導向的筆記方式,上述真實案例中,我並非單獨去整理書籍閱讀的筆記、習慣養成的筆記、睡眠主題的筆記、電動車資料的筆記。相反的,我是聚焦在把我自己真正需要的部分,整理連結到「親子一起做好生活管理」的目標筆記中,並「自在地放下」那些現在不需要的內容。於是這時候我會因為這種「降低認知負載」,進而「強化目標決策認知」的筆記方式,更有意識、更有動力、具備更足夠知識、理解更具體行動,去推動改進,產出有效的成果。這是打造「降低認知負載」的第二大腦最關鍵的原則。如果你擔心,這樣會不會最終只完成了目前的專案,但未來的專案完全沒有任何準備?我想這是不用擔心的。一來 Google、 AI 如此發達,現在要隨時找到基本資訊做出架構整理,已經速度飛快。而我們每天僅有的 24...

「習慣循環筆記」比提醒 App 更有效?四階段筆記法幫助我養成習慣

about 2 months ago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下載了很多習慣追蹤 App,設置了提醒,每天打卡,但一兩個星期後就放棄了?或者你試用「21 天養成習慣」的方式,卻感覺自己只是在機械性完成任務,依然沒有真正的改變?如果習慣養成不是靠提醒與數據,那麼更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我自己也已經很久沒有安裝習慣養成類 App,後來也慢慢不再研究。而是改成依靠「寫筆記」來達成我的習慣養成目標。為什麼習慣養成類工具不一定有效?為什麼呢?因為習慣養成類工具的某些設計,可能剛好和養成習慣背後想要達成的「目的」衝突:養成習慣是為了設定規則嗎?寫下要遵守的法則,設定要重複的待辦清單,壓力更大,覺得養成習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習慣養成,真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只是能夠好符合規則的人嗎?養成習慣是為了重複提醒嗎?有了提醒,不想做的反而更不想做,時間沒到不想做,時間到了沒空做,只能怨嘆自己意志力不夠。但習慣養成,真的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生活作息符合時間表的人嗎?養成習慣是為了達成強制鎖鏈嗎?為了維持習慣鎖鏈,逼自己做一些簡單行動,但就算重複做了21天,好像沒有什麼改變真正發生。但習慣養成,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可???連續做到某一件事情嗎?仔細想想,例如養成一個「閱讀」好習慣:其實跟什麼時候讀不一定有關係(早上?下午?晚上?好像都可以)。就算沒有每天連續閱讀好像也無傷大雅(今天比較忙,難道昨天的閱讀就會無效嗎?)。甚至如何閱讀也可以有多種變化(電子書?紙本書?看重點?聽說書?)。而更關鍵的養成習慣目標,反而是為什麼閱讀?如何有技巧的學習?能夠輸出什麼成果?因為我們一定是遇到什麼狀況,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才想要透過養成習慣來創造改變,重點不在習慣的規則、提醒、循環本身,而在背後那個真正狀況的解除。所以比起多漂亮的習慣、多長的持續時間、展現多大的意志力,習慣養成的重點還是在於能夠「解決我們真正的問題」。所以近幾年來,我自己會透過持續覆盤目標的「習慣循環筆記」,幫助自己不糾結在習慣本身,而能更有效的聚焦在要創造的改變與成果上。(延伸參考,我之前跟孩子一起養成寫日記習慣的方法:最簡單養成習慣方法是「解決問題」,不靠時間表、獎懲與意志力)「習慣循環筆記法」(Habit Cycle Notes)如何幫助我們?正反案例分享我的方法是寫一則習慣養成筆記,會經歷下面四個階段的循環,構成有效的目標筆記,或許可以把這個方法稱為「習慣循環筆記法」(Habit Cycle Notes):1️⃣ 觀察筆記:寫下現狀,找出真正的問題。2️⃣ 知識筆記:學習相關知識,轉換為具體策略。3️⃣ 復盤筆記:執行行動,記錄效果並調整行動。4️⃣ 目標筆記:累積經驗,設定更有效長期目標與習慣。下面是一個利用「習慣循環筆記法」(Habit...

Raphael 目前免費無限制 AI 繪圖,不需註冊登入也能生成圖像下載

2 months ago

很久沒有介紹 AI 繪圖的相關工具,一方面是我的工作以文書為主, AI 生成圖片對我來說是輔助(例如簡報中的配圖、文章中的配圖),另一方面是工具很多,但我自己後來主要使用的無非就是 ChatGPT 內的 DALL-E,以及 Cnava AI ,其他工具研究得也少。倒是最近常用的 Nap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