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feedburner.com

電腦玩物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電腦玩物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3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2 days ago

Readwise Reader 如何自訂 AI 中文摘要指令?我的 prompts 分享

2 days ago

Readwise Reader 是近年來最受歡迎也最強大的「稍後閱讀工具」,雖然需要付費使用(可免費試用一個月),但它結合了 RSS、電子報訂閱,可匯入電子書筆記、 PDF、 YouTube ,也可隨時擷取感興趣的網頁文章,可以說是把「所有數位閱讀可能的來源管道」做了整合,用一個統整的閱讀器統一瀏覽。當然還不只如此,閱讀的過程我們可以畫重點、做分類,還可以結合 AI 進行摘要。而最近, Readwise Reader 針對其...

待辦清單到底有用無用?避開完成焦慮,符合人性的使用待辦清單

4 days ago

待辦清單的效率陷阱?「待辦清單」幾乎成了一講到時間管理就好像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僅是一張簡單的紙條或是數位清單,更是許多人記住與管理無數工作生活事務的方式。然而,這個看似有用的工具真的就是時間管理的最佳解藥嗎?或者它更常是一個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焦慮的效率陷阱?在時間管理課程中,我最常被問的一種問題是:「如何把待辦清單做完?」或是「如何列出做得完的待辦清單?」比起帶來安定與動力,待辦清單似乎更常帶來做不完的恐懼。不斷累積而總是過長的待辦事項往往使人感到壓力山大,因為它提醒我們還有多少事情待做,而時間卻總是不夠用 。我自己的體悟是,直覺上很容易把待辦清單當作時間管理中心,同時把下面三種事情交給待辦清單來做:「記住交辦」、「提醒去做」、與「要求做完」,這反而會讓待辦清單變成效率陷阱,甚至成為工作上的干擾!「記住交辦」:當我們把所有通知都放入待辦清單,例如被提醒要買個東西、接到一個電話指示,最後就會獲得一個非常瑣碎,又缺乏目標的流水帳,表面上幫我記住,事實上永遠不可能做完,也難以再管理。甚至可能開始避而不看待辦清單。「提醒去做」:有時候我們會在待辦清單上設定無數提醒,希望自己不要忘記那些要做的各種事項,但過度的提醒,尤其是對各種瑣事的提醒,可能轉移了我們對真正重要事項的注意力,反而降低了我們的整體生產力。提醒變成干擾的情況,可能更常發生。「要求做完」:打勾完成事項,好像是使用待辦清單必然的功能。"完成"雖然是時間管理中很重要的指標,但是如果把"做完"當作待辦清單的指標,似乎太過高估自己做計劃的能力,以及低估環境變動的彈性,當我們覺得自己可以設計出明天、後天完美完成的待辦清單,事實上那往往會是一個做不到的清單。所以現在的我隨然還是規畫每週、每日的待辦清單,但我不是把他們當作記住交辦、提醒一定要做完的清單。我讓待辦清單回歸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引今日空檔時可以選擇的行動而已。不打勾沒關係,只要能夠告訴我今日方向,反而給我更自由去調配自己的時間、喜好、動力、重要與緊急任務的彈性。延伸閱讀: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間歇日記結合每週清單,要事完成率大提升區分任務筆記、待辦清單,從被動交辦,到主動選擇把被交辦的事情全部都列上待辦清單,不是很直覺的做法嗎?但是這樣一來,待辦清單上就會充滿著:還不確定為什麼要做、做了有什麼效益的事情。還很模糊不確定要怎麼展開行動的事情。不需要現在就開始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然後這些交辦如果全部都擠在待辦清單上,更會把待辦清單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淹沒。最後待辦清單反而失去了判斷輕重緩急的功能。那要怎麼辦比較好呢?我自己的流程是這樣:任何交辦,第一時間先寫進兩種筆記:(參考:防???筆記法)暫存箱:收集那些跟其他專案、任務無關,也還不知道如何執行的臨時交辦。專案、任務筆記:如果交辦跟特定任務有關,直接寫進任務筆記中。專案、任務筆記逐漸累積,會整合出任務陸續被交辦的細節,這時候可以從專案、任務目標的角度,調整這些交辦的執行順序。也可以在專案、任務筆記中,針對交辦拆解我需要執行的下一步行動。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不記錄交辦,那「待辦清單」還要用來幹嘛呢?待辦清單對我來說,應該是過濾出不同專案、任務筆記中,那些需要今天、這週執行的行動。這樣一來:專案、任務筆記是各種交辦、資料有序整理後的記錄,真正幫助我們不要忘記,可以快速找到。而「待辦清單」則是「主動選擇」出我決定要做的行動。透過第一步先做出任務筆記、待辦清單的區分,我們可以把待辦清單變成一個主動的清單,而不是被動接收的清單。有些時候,待辦清單反而不能有嚴格提醒回顧我們真正的工作流程,有些時刻當下溝通就會成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例如每天臨時但重要的意外需要處理),有些時刻則是自己心中很明確的知道要做什麼、想做什麼。這時候,還需要回到待辦清單確認?不在待辦清單上的就不做?還是趕快執行當下這個重要行動再說?這時候直接執行當下要做、想做的那件事,不一定就比跟著待辦清單執行不好,因為無論我們怎麼使用待辦清單,無非就是希望自己在單位時間內有優質的產出,這也是生產力真正的定義。而至於這個產出有沒有需要被待辦清單嚴格限制?好像是不需要的。就以我自己的寫作習慣為例,寫作這樣的創意思考流程,用列出待辦清單或設計一大堆行動提醒,反而往往是做不到的。我哪有辦法事先規劃自己什麼時候有靈感要完成什麼寫作步驟?什麼時候有想法要思考哪個寫作題目呢?或者應該說,就算我這樣規劃,事後往往大多數都不可能照著規劃去執行。所以在規劃寫作這類創意思考任務時,我會這樣做:先設定出有機會完成的「寫作成果」即可:例如兩到三個題目覺得應該有機會寫成完整的心得文章,就先把這三個成果的任務筆記開設出來。很多時候各種想法就是在執行別的任務時被刺激出來的,反而不是在刻意執行寫作任務時產生,有想法就記錄到寫作成果筆記,累積久了,其實也就推進不少。不是用提醒的方式去寫作,通常創意思考的工作愈被提醒愈不想做、做不了。而是設定「寫作時空」,預設進入特定的時間或空間,就可以開始寫作。當開始寫作時,不被待辦清單所侷限,而是寫自己當下想寫的,甚至有可能在兩三個題目之間跳躍,能夠產出內容往前推進,都是有效的累積。延伸閱讀:跟分心和平共處,不一定要移除干擾也能專心致志的專注力策略這時候,我還是會把要推進的寫作題目設定在待辦清單上,但跟傳統「一定要做」的待辦清單有了不一樣的提醒意義。因為平常我累積了很多正在研究、想要撰寫的題目,有些可能還在很初期的測試與累積想法的階段,這些我不會放入待辦清單,而是收集在自己的寫作筆記中即可,有想法就隨時補充進去。但是我通常會在今天的待辦清單中列出2~3個寫作題目(近期最想寫的),每當進入寫作時空,這幫助我先聚焦在這2~3個寫作題目優先推進,不一定要寫哪一個,也不一定要寫完,甚至有可能最後真正產出內容的題目都不在這3個之中。但是這樣的待辦清單,可以幫助我減少猶豫迷惑的時間,更快進入可以推進的任務切入點,我不要求要照章行事完成,甚至更多時候都保持彈性,目的只是有一個指引,可以更快進入產出狀態即可。有些時候,待辦清單不一定要全部做完其實工作上的很多任務也可以這樣安排待辦清單,例如我今天可能要想個企劃案、回覆某個客戶提案、撰寫某活動文案。當我把這三件事情列在今天待辦清單時,不會刻意去設定幾點幾分做的提醒,也不會刻意去安排前後執行順序,就是讓他們經過「主動選擇」後,出現在今日待辦清單上即可。而在實際工作流程中,遇到空檔又一下子不知道做什麼(腦中這時沒有出現任何強力提示,甚至開始覺得迷惑),那就打開待辦清單:「挑一個現在最想做」的任務來做,能不能做到打勾完成也不是那麼重要,有持續累積成果、往前推進就是好事。這樣一來,在保留彈性與自由的同時,也聚焦在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反而更能有效利用時間。要不然,強制性的待辦清單讓自己一打開就做不下去第一步行動,一旦提醒時間過了又開始重新安排,甚至陷入焦慮後悔的循環,反而無法成為有用的待辦清單。延伸閱讀:不想做就別做!感性自動聚焦時間管理法如何設計符合人性的待辦清單?我的待辦清單使用步驟我也會使用待辦清單作為時間管理的輔助,不是把待辦清單當作牢不可破的時間管理中心,而是幫助自己減少迷惑、看到目標、增加彈性的選擇清單、指引清單。以下是我自己實現待辦清單的步驟:1. 主動選擇我會在週日晚上快速瀏覽一遍重要的專案、任務筆記,搭配進攻行事曆,「過濾」「選擇」出下週我需要推進的任務,列上下週的待辦清單。2. 簡化焦點:我自己有個選擇的小法則:「每天起碼一個長期目標,三個近期專案,保留一些空間給臨時出現的瑣事」,每天不是要列出很多待辦清單,反而發現太多時可以先移動到其他日期。待辦清單在這個階段是幫我確認每天最重要任務的清單,而不是所有要做的事情的清單。延伸閱讀: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3. 保持彈性:我幾乎不會在待辦清單上設定任何時間提醒,也不太做精密的排序,這也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規劃待辦清單時間。(千萬不要時間都花在規劃,反而沒有時間執行。)每一天的清單不需要告訴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我更喜歡:「當我有一個空檔,打開今天的待辦清單,可以挑得出一件當下想做的事情來做,而且這件事情還足夠重要。」4. 記錄成果:我不會把隨時跑出來的「臨時交辦」記錄在待辦清單,但相對的,我會把自己不在預期中「完成的成果」記錄到待辦清單。例如,客戶傳來一個課程調整需求,這樣的臨時交辦,先記錄回課程任務筆記中,而非直接寫上待辦清單。例如,我忽然有了靈感,意外地完成了一個課程演練設計,這樣的臨時完成成果,我反而會記錄到今天的待辦清單上。為什麼呢?因為今日的待辦清單上愈多完成的成果,會讓我更有動力去推進剩下的成果。並且一天回顧時,也會更清楚看到自己把時間花費在哪些成果上,更有成就感,也更有辦法做修正。延伸閱讀: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5. 每日調整:待辦清單上會不會有今天做不完的事情?會。待辦清單上會不會有些事情一直沒有在空檔被挑出來做?會。待辦清單上會不會臨時有重要任務需要插入進來?當然也會。當我們待辦清單足夠簡化、彈性,調整其實也不用花掉太多時間,我自己習慣每天早上調整一下,把昨天沒做完的適度改寫行動,看看今天是否能找到方法推進?把可能變得比較不重要或重要的,在接下來幾天的待辦清單調換一下位置?讓待辦清單可以成為我今日空檔時有效的指引即可。延伸閱讀:5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比起完成清單,把待辦清單當作是減輕壓力的檢查清單如果你常常覺得待辦清單變成自己的壓力來源,而自己總是管理不好待辦清單,但又需要待辦清單的指引,否則每天的工作就像是無頭蒼蠅?那麼,或許可以試試看上面分享的方法,讓待辦清單跳脫完成清單的思維,變成:以主動選擇、記錄成果的角度,讓待辦清單成為我的輔助指引,而不是我的強制管理。那麼,或許在待辦清單的幫忙下,我們可以有更多完成,更有滿足感,也減輕原本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畢竟,專案、任務已經夠有壓力,何必讓待辦清單反而帶給我們更多壓力呢?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跟分心和平共處,不一定要移除干擾也能專心致志的專注力策略

9 days ago

有時候,我發現自己為了避免分心,安裝了各種隔離社群的外掛和設置了一堆限制,試圖阻擋自己隨意瀏覽網路,以免一上網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幾小時的時間。然而,即使使用了這麼多防干擾工具,當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不想做任何安排好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工具似乎仍然無法真正讓我保持專注,甚至讓我更加煩躁。不過,另外一些時刻,當我沒有設置任何隔絕干擾的外掛,也沒有進行任何額外的限制,僅僅是因為那天我有一項非常想要(需要)完成的任務,即使那個任務有點困難,我也常常會發現自己能夠不知不覺中專注於那項任務五、六個小時,期間完全沒有想到要打開社群網站,也沒有隨手打開即時通或郵件,反而就這樣自然獲得了更大的專注力。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專注並不完全來自於外部的限制或工具,而是我自己對某項任務的渴望與投入。當我們有明確且迫切要挑戰的目標時,似乎自然能夠集中注意力,避免被外界或內心的干擾。如果從這一點來看,採用移除干擾、增加專注的技巧或工具,不是完全不好,只是反而脫離了真正的目的:往前推進好的成果、通過任務挑戰。會不會最後變成在找各種專注音樂,設計各種移除干擾的工具,煩惱著自己怎麼就是無法專注投入到重要事情上,然後時間就全部花光了?延伸閱讀:為什麼隔離干擾也不會讓你專心?關於專注的5個思考平衡專心與分心、生產力與創造力、壓力與放鬆如果我們重新定義:專注力並非完全不受干擾的狀態,而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創造出更多有產出的優質時間。這時候或許我們可以跳出「專心就是沒有外界干擾」這種過度簡化的思考,理解到分心就是我們內在的某種反應,因為有內在分心的需求,所以我們更容易回應了那些外界的干擾。那麼,有沒有可能讓自己「跟分心和平共處」呢?讓適度分心成為提升專注力的一種有效工具,幫助自己在追求生產力的同時,也不失去創造力和樂趣,又能減少那些喘不過氣來的壓力。有一次當我在家裡非常專注的處理一篇文章的時候,處在一個腦袋有點打結,但還是很想一鼓作氣突破關卡的狀態,於是工作時間開始不斷增加,忽然,孩子走到我旁邊說:「爸爸,你生氣了嗎?」我好奇說:「我沒有生氣啊?」原來,孩子發現我的眉頭都皺在一起,誤以為我不開心,還用手指幫我把眉頭舒緩一下,告訴我以後不要這樣。孩子對爸爸的關心很溫暖,但也讓我反思,剛剛那樣的狀態,我強迫自己去專心,但真的是一種最高生產力的狀態嗎?如果說剛剛那個大腦卡關的時候,我讓自己稍微放鬆,脫離一下思考枯竭的狀態,或許走動一下看看有沒有誕生新想法?還是跟孩子玩個小遊戲,讓大腦在放鬆狀態重新處理之前的訊息?或是就讓自己的思緒像脫韁野馬般漫遊一下,會不會靈感忽然發生?無論如何,這跟剛才盯著螢幕卻無法有效產出的狀態相比,起碼可以讓自己脫離負面的壓力,更有機會獲得新的啟發。如果從控制注意力的角度來看,「專注力」不一定只能是維持一個非常長時間的全神貫注(因為一般人在日常環境中太難做到,而且就算這麼專心也不一定有好的產出):更好的專注力有沒有可能是,在專心與分心休息、壓力與適度放鬆之間,做出有效的切換。與其克制分心,不如善用適度分心的正向效果:我自己感覺要很長時間進入專注狀態不是那麼容易,當然有時候確實也能進入這樣的長時間心流。例如寫到一篇真的靈感噴發的文章時,不過,通常在進入這篇文章的心流狀態之前,其實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挫折、分心、停頓的糾結,但或許這才是最真實的生產力狀態?延伸閱讀: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一個關鍵步驟而且就算進入了心流狀態,好像也還是會一邊做一邊忽然跳出許多思緒,大腦跑到其他可能相關、可能無關的事情上。這或許有四周環境的干擾或影響,但更多的是我內心的本質就是如此。那麼,與其讓自己去限制這些分心,不斷糾結,但還是無法進入專注狀態,還不如正視這些糾結,反而讓適度分心帶來正向的效果:促進新想法的產生:與其逼自己只看著眼前專案,有時給分心一個有效漫遊的空間,幫助大腦跳脫當前的思維模式,不僅舒緩分心,更有可能給當前專案帶來新的想法。增強學習和記憶:與其逼自己一路把書讀下去,有時忽然有額外想法,適度的分心讓大腦去延伸聯想,反而可以鞏固和處理前面獨到的訊息,產生自己的想法,有更好的學習、記憶效果。情緒調節:與其在很痛苦的壓力下盯著專案卻毫無進度,適當的分心可以暫時從負面情緒或壓力中抽離,給大腦和情緒一段恢復時間,減輕壓力,更有動力回到專案。改善問題解決能力:面對複雜問題時,尤其腦中想不到解法的時刻,有時候「放下」一段時間,讓思維自由漫遊,反而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促進大腦休息和恢復:連續長時間的專注會導致大腦疲勞,適當的分心活動能讓大腦休息,恢復精力,從而提高後續的工作或學習效率。不過,我們當然也不能過度的分心,那麼如何實踐「善用適度分心」的策略呢?識別「需要專注」與「可以適度分心」的時刻關鍵在於學會識別需要專注的時刻與可以適度分心的時刻。例如,在工作時如果腦中突然浮現另一項工作的想法,這可能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但是這樣的分心有其道理,而且不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就像之前有讀者問我:「閱讀到一半應該打斷自己,停下來寫一則想法筆記嗎?」我的回答式,當然要,比起讀完那本書,如果說腦中出現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忽然有一種衝動想要自己解釋一遍(我似乎常常會這樣),這時候,應該要停下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就算打斷閱讀也沒關係,因為比起閱讀,自己的腦中都出現了難能可貴的想法,不就是更好的產出,還不寫下來嗎?或許我們可以用下面這些策略,面對適度分心的情況:記錄跳出的想法,但不要立即處理:可以稍作思考並記錄下來,但先不處理,這樣不會真正分心。留下記錄可以幫助大腦平靜下來,這些記錄未來還能助於其他專案和任務的推動。學習或閱讀時的念頭,給自己一段時間思考並寫下:當學習、讀書或看教學影片時,如果腦中冒出額外的想法,立刻記錄下來,甚至允許自己暫停思考一下。這避免了被持續的想法干擾,同時允許有益的思緒漫遊,反而會激發更好的想法。遇到專案挫折時,停下來面對這個情緒:遇到困難或壓力時,而想透過上網分心逃避,此時應該快速記錄下當下的想法和情緒。給予自己一段時間記錄並恢復,這有助於情緒恢復後更有效地回到專案工作上。延伸閱讀:我如何將負面情緒寫進防彈筆記系統中?這樣做任務更容易推進這三個適度分心的策略,實際上可能會幫助自己產生更好的新想法和解決方案。例如,在記錄情緒的過程中,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解法,這或許比一直逼自己專注於該專案上更有幫助,同時也獲得了適度的休息、恢復和舒緩。我們時常會因內在不穩定的情緒、疑惑,或是新想法的冒出而感到分心。試圖抑制這些分心的念頭,往往不僅無法讓我們真正專注於當下正在進行的事,還可能讓我們轉而進行其他更危險的分心活動,如無目的地上網或查看電子郵件。因此,當這些分心的念頭浮現時,不妨給予它們一定的自由漫遊空間。我的最佳處理方式是透過寫筆記來記錄這些想法,無論是記錄在相關的專案任務筆記上,還是僅僅記錄在一個空白的頁面上,這樣做不僅能夠適度舒緩分心的念頭,一旦將它們記錄下來,我們更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恢復平靜。更重要的是,這些被記錄下來的想法,未來可能成為解決新問題、推動新專案的重要資源,因此我們不應輕易放棄它們。讓分心連結有挑戰的目標,有目的性的引導注意力有效的專注力技巧,其實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引導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僅是透過大量的克制和限制來避免分心。試圖抑制自己的分心往往會產生反效果。相反地,如果我們能將分心的時刻導向有效的目標,即便是讓自己短暫分心,不僅能更加快樂、減輕壓力,這段分心的過程還能帶來有益的成果。如果我們設計了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清楚知道每天需要推進和學習的核心目標是什麼,那麼無論我們是分心去閱讀文章,暫時停下工作去讀一本書,或是讓思考自由漫遊,只要我們能把接觸到的任何訊息與我們想要聚焦的目標相連結,甚至為目標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那麼我們所花費的分心時間就不再是時間的浪費,反而可能成為專案中有益的解決辦法。我自己經常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寫文章寫到一處卡住,或是做專案計劃做到一半卡住。我會選擇讓自己暫時分心做其他事情,而不是繼續強迫自己在痛苦中堅持下去。可能是處理另一項任務,推進另一項學習的進度,或是讀一些我本來就想讀的書。重點是,只要我們在心裡保持對卡住的專案目標的問題意識,那麼當我們處理其他任務時,從其他任務中得到的經驗可能就成為原專案的新思路。例如,我在憂慮某個專案的過程中,去和其他作者或客戶討論不同的專案,忽然想到了一種類比的解決方案,可以應用在我原本卡住的專案上。或者我在閱讀一些感興趣的文章時,腦海中仍然思考著要寫的那篇文章,而這個分心的過程反而幫我找到了一個新的想法,可以運用回原文章中。因此,我們的分心其實也不算完全是時間的浪費,???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將專心和分心的時間引導到有目標的方向上。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無需刻意克制自己,也能達到專注力所希望達成的效果。延伸閱讀:如何從生活小事培養專注力?我的 5 個親子練習技巧經驗談還是需要避免顯而易見對自己有害的分心來源嚴格來說,不一定有什麼分心來源是真正有害的,這裡「有害」的定義應該是:會導致自己長時間完全脫離應該專注的目標,並且無法對現在需要專注的事情產生任何正向影響。這時候,可能每種分心的來源對每個人的有害定義都不一樣,像是創意工作者說不定上上網更容易獲得目前卡住專案的靈感,但專案工作者去看個新聞可能完全無法對專案產生任何影響,還會花費額外的腦力,產生而外的焦慮。例如以我自己為例,上述我分享的「善用適度分心」策略,主要就集中在用寫筆記的方式,讓跳來跳去的想法、思考、情緒,被收集到一個未來用得到的空間,或是順著跳動的思考找出更好的辦法,還是讓煩惱有一個沉澱安放的空間。我其實是把自己那麼內在很想要分心的「注意力」,引導到一個「更安全」並且有機會「產生效益」的地方(寫筆記)。避免這時候不知不覺把「注意力」引導到打開社群網站舒緩一下心情、看個新聞調劑一下,但後者很有可能讓我產生新的煩惱(看到某些自己還沒研究的新東西)、花費額外的腦力(理解某些自己第一次看到的新知識)。當然,後者的這些新煩惱、新理解,不是完全沒有用,而是在這個需要專心地當下,很有可能把我自己導引到一個完全脫離目標專案的地方。所以就算我也有可能在很想要分心時,打開社群、網路「看一下」,但這時候我會去辨識這裡面如果有跟目前專注的事情相關的,就值得思考一下。如果是無關的,那就快速留個簡單紀錄,之後再說。不過如果擔心自己沒有這樣的辨識與自制力,那麼最好還是一開始就不要在分心時,把注意力引導到這些顯而易見有害的來源。延伸閱讀: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如何跟腦中那個跳來跳去,隨時想要分心的想法和平共處的方法,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歡迎試試看,或是提供你的方法一起分享。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可使用電腦玩物老讀者折扣碼 ESOR500 ,獲得 500 元折價喔!)。時間管理、筆記系統、AI 工具相關課程:「課程介紹連結」目前最新著作:《防彈筆記法》訂閱追蹤 podcast...

Canva AI 2024 最新 15 個圖片生成、修圖自動化功能應用案例教學

13 days ago

Canva 是現在非常多人使用的線上設計工具,透過大量的範本與素材,就算不是專業設計師,只要組合各式各樣的模板,也能快速產生可用的圖像,無論是用在網頁文章中的解說圖片、YouTube 影片的封面,各種社群上的圖文搭配,都能節省許多時間。還能製作流程圖、文件報告、協作白板、影片編輯等等。尤其陸續添加的 AI 功能,讓 Canva 對一般人來說更好上手設計圖文影音的工作流程。之前我在電腦玩物也寫過多篇 Canva 特殊功能的介紹:不只是設計工具, Canva 協作圖表報告、專案企劃、筆記範本教學Canva 多人協作白板與計時功能,讓腦力激盪與協作流程圖更簡單用...

Dub.co 新縮網址工具,免費自訂中文短網址、修改來源、生成 QRCode

15 days ago

「 Dub.co 」是最近我新發現並在使用的一款縮網址工具。在「免費版」的帳號中,就提供了每個月可以新增並自訂 25 個短網址(自己設定簡單易懂的網址後綴),還能更換來源網址,自動生成 QR Code 等功能,以及可以自訂短網址網域(免費版就提供 3 個額度)、自訂 UTM 、追蹤點擊數據等等進階管理選項。有需要使用縮短網址服務的朋友,也可以試試看。現代的縮短網址工具往往都提供了大量的社群行銷相關功能與統計分析,「...

從開始者到完成者:如何克服開始者症候群,完成做到一半的任務

20 days ago

「把已經寫到一半的文章寫完,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做完,看似簡單,實則困難。」有時我會發現自己陷入「開始者症候群」,很容易開始新鮮的嘗試,更容易因為遇到挑戰與難關就暫停,然後,繼續開始其他新的嘗試。某些時刻,「好像」多一點新鮮的體驗,是幫助自己擴展視野、突破想法窠臼。但是更多時刻,只有視野和想法,卻沒有真正完成什麼結果,那麼我們累積的是真的有效的東西嗎?為了避免這樣的自我懷疑,可能會轉向更多新開始帶來的興奮感,雖然得到慰藉,但如果依然沒有完成什麼,我們就陷入了想要改變卻無法改變的循環,因為只有完成才能造成改變。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或許就是:把已經開始做到一半的事情,先完成吧!問題是,如何讓自己從開始者,成為一位完成者呢?(延伸閱讀:擺脫生產力成癮,別再為效率而筋疲力盡,我的5個真實案例分享)放棄還是完成的選擇,只能二選一嗎?當然,不是說所有的事情一旦開始就要完成,確實有些事情等到開始做了之後,才發現不適合自己、不需要完成。放棄,有時候或許是更有效能的一條路。但,真的是這樣嗎?假設我們因為覺得自己需要而開始讀一本書、上一堂線上課,讀了幾篇、看了開頭單元,發現有點讀不下去,或是因為各種原因停在那邊,這時候,是放棄並去讀下一本書、看下一堂更新鮮的課程?還是硬把這本書讀完、這堂課程看完呢?關鍵或許在於,「完成」的定義是什麼?是徹底的讀完?是瘋狂的寫滿筆記?還是學會這次學習要教的技能?抑或是解決一個我原本想要解決的問題呢?當我開始想要讓自己成為「完成者」,獲得更多有效的成果累積時,在這樣的時刻,我會嘗試修改「完成的定義」。例如,原本想要逐章逐段看完的線上課,看了第一節就卡住了,那麼把完成的定義修改成「先解決我最想解決的那個問題」,於是挑出看起來最能解決我的問題的中間那兩小節,認真看完,並分析出一個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動手實際去試試看,最後把問題解決。就算解決的只是一個小問題,我也會定義自己「這堂課完成了(或階段性完成了)」,而更重要的是「那個問題被解決了(完成了)」。這時候,我如果沒有動力繼續把這堂課成看完,開始轉移到其他更新鮮的課程、書籍,但我不會「什麼都沒完成」,不至於陷入不斷開始學習新事物,卻不斷放棄學習要產出的成果。而這些完成,就算小,也都是我確實的累積。(延伸閱讀: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成為完成者,不一定是要充滿毅力與堅持我們應該都能體會到如果只是不斷開始,而沒有任何完成,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就好像每一年都不斷開始新的計畫,但如果每一年這些計畫都沒有一個結果,那我們就好像原地踏步,卻又已經消耗了許多開始的時間。這時候通常直覺想到的是要逼迫自己去堅持完成,但這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嗎?或許在這些時刻,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堅持到底、專注有毅力的執行者,畢竟我們一定常常這樣「要求」自己,但最後往往在「開始時」最能專注,只是依然無法走到最終完成的結束。不想當只是追求新鮮事物但遇到挑戰就停下的「開始者」,但也當不了開始行動後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堅持到底的「完成者」,那麼,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當:遇到挑戰與困難時,還是能先產出現在的自己可以完成的成果的完成者。不一定要堅持完成,但也不要完全放棄已經開始的事情,就讓我們先產出目前可以產出的結果,這些結果讓已經開始的自己有所收穫,不會一無所有,就算不繼續下去也有一些可以帶到下一個階段、下一個目標的累積。在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每天會遇到很多新鮮的資訊,其中有些或許引發我想到一些文章題目,但絕大多數的題目可能撰寫到一半的時候總會卡關,可能是覺得好像還有什麼可以試試看的更好方法,或是擔心自己寫得不夠完整。要完成「最後一半」往往是相對困難的,但如果繼續去看一些新資訊,則是相對簡單,於是不知不覺,可能累積了很多想寫的題目、寫到一半的題目,但反而真正產出發佈的文章卻少之又少。這時候,或許可以思考,先分享自己目前可以分享的想法、重點與方法就好。把自己原本題目想要解決的大問題,切割出一個現在自己可以解決的小問題,然後就分享自己解決這個小問題的做法。於是問題變成不是要完成最後一半,而是如何把自己現在有的前面一半,變成一個可以產出的有效成果。那麼,我就不會陷入一直去追求新資訊、一直開始研究新題目,但是卻沒辦法真正有效產出的困境。(延伸閱讀:養成習慣、執行任務遇到瓶頸怎麼辦?寫防彈筆記為何可幫助改變)開始一半,還是完成一半?會什麼後者更有效但是,完成一半會是有效的完成嗎?所以關鍵在於:把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做出有效的限定,把自己原本追求的大目標切割出階段性的產出。這是成為「完成者」的關鍵技巧。我一直很喜歡一段話是:「先決定自己可以花多少時間,然後限定出自己可以完成的成果。」這是我覺得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思維之一。(延伸閱讀:固定時間邊界:不是問工作需多久時間,先問我想花多少時間)傳統的思維邏輯是,不斷增加自己想要完成的的成果,不斷增加自己需要完成的時間,但事實上,因為成果太大、時間不夠,所以最終都沒有「完成」。結果,反而陷入了太多的簡單開始。可是一旦我們完成,就算只是先寫出目前這個階段自己解決問題方法的文章,也會帶來幾個好處:文章的產出,就是為現在的自己做一個總結,建立現在自己的觀點。這些總結與觀點,有助於我們真正發現下一個階段可以進步的方向。產出才會帶來他人的回饋,這些回饋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新的產出。一個產出,就是一個明確的累積,累積多個小產出,也會成為自己真正可見的成績。把手上的事情完成?還是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有時候我們想,下一個或許更好,於是:還沒真正用工具解決一個問題,就換到下一個工具。還沒真正用方法完成一件事情,就開始學下一個方法。還沒真正把做到一半的任務遇到的問題解決,就想說換個任務跳過問題。但是,如果我們都沒有真正去解決一個問題、完成一件事情、突破一個困難,達到階段性的完成,我們又怎麼會知道什麼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工具、方法、環境、工作或是目標呢?我們當然可以替換目標,人生也總是在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目標,但能夠解決當下挑戰的經驗,也是挑戰下一個目標所需要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們追尋的新內容,但不要忽略了,就在我們自己身上,現在目前的情況,其實早就隱藏了許多我們還沒深入追尋過的新內容。(延伸閱讀:不一定要計畫新年度目標,用這五步驟為「現在」找到目標)例如很多朋友常常問我,怎麼有辦法在電腦玩物部落格中多年來一直找到許多源源不絕的寫作題材。很多人期待的是我有什麼收集資訊、追蹤訊息的厲害方法,但其實我沒有,我的回答往往是:「就從自己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然就有源源不絕的題材。」如果我是用前面一種找新資料的方法寫文章,有可能我無法累積出現在這樣的產量與品質。但正是因為我總是從自己身上出發,從那些我已經發生的問題、進行中的任務,已經產生關係的人事物身上去觀察,去繼續解決原本就要解決的問題,去繼續累積我原本就要累積的紀錄,只是用一點點時間把他們轉化成產出。所以這麼多年來,我才能兼顧正職???作、斜槓部落格,加上企業講師、線上課程講師等等多重身分,又能兼顧每個領域內容都有足夠的完成。先解決現在任務的問題,才能解決未來更好的任務的問題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確實不一定是最好、最終的目標(但真的有這樣的目標嗎?)。也並非是說我們必須始終如一,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應該堅持到底。但是如果我們是因為遇到困難而放棄,那麼無法解決現在這個困難的我們,換到下一個目標,一定也有下一個目標的困難,那時候我們就能有辦法解決嗎?相對的,如果我們先完成這個階段的困難,獲得了解決問題的經驗,那麼換到下一個目標,這個解決問題的完成經驗,會幫助我們更能有效的推進下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目標。要不然就算遇到真的適合自己的目標,如果自己毫無排除難關的方法,那麼適合自己的目標很可能最終還是無法完成。(延伸閱讀:我們不小心給習慣太多限制,所以總是無法養成習慣)賦予自己在做的事情樂趣與動機事實上,外在的目標很難直接給予我們樂趣與動機,如果一件事情能夠帶來樂趣,那往往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是因為我們自己可以享受過程中的挑戰,認知到會經歷一些痛苦的階段,但也認同接下來完成後的甜美成果。例如一直持續這樣的文章產出,是文章產出真的有什麼樂趣嗎?對我來說,寫作或許不是這樣的感覺,而是常常在腦袋卡關、沒時間寫作、想要拖延的各種問題情況下,總是幫自己找一個當下可以推進一點點進度的方法、技巧、行動,這件事情本身,讓我獲得某種樂趣。意思是,樂趣、動機是自己為自己賦予的。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大多樂趣與動機來自於那件事情的新鮮性本身。可是一旦一件事情開始進入完成階段,就一定會有許多阻礙、困難、意外,和自己不知不覺的擔憂與懷疑,這時候,樂趣、動機就一定要是來自自己身上。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外在事件給我們動機,那或許就很容易的陷入開始者症候群,只有不斷開始新事件來獲得新樂趣。如果我們練習為自己設計樂趣和動機,那或許我們可以進入完成者的階段,把那些做到一半的事情,產出讓自己真正可以累積的結果。(延伸閱讀:如何???習自律?不是用犧牲、克制與紀律,而是確認我想要)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可使用電腦玩物老讀者折扣碼 ESOR500 ,獲得 500 元折價喔!)。時間管理、筆記系統、AI 工具相關課程:「課程介紹連結」目前最新著作:《防彈筆記法》訂閱追蹤 podcast 節目:「高效人生商學院」(Apple podcast 訂閱、...

3個 ChatGPT 輸入到輸出實驗,第二大腦筆記用 AI 煉成文章報告

27 days ago

能夠有效使用 ChatGPT 這類內容生成 AI 的人,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深刻理解任務專業邏輯的人,能夠設計出有效的提示語,引導擅長文字接龍的 AI 根據專業邏輯生成符合需求的內容。第二類則是擁有第二大腦的知識管理工作者,我們在第二大腦系統中儲存的筆記,可以通過 AI 進行結構化處理,最終有效生成並輸出所需的各種內容。為了證實這一點,並探索 AI 結合第二大腦的可能性,我在這篇文章中進行了三項實驗:第一項實驗,我利用儲存在自己第二大腦筆記系統中的資料,透過 AI...

微軟 Reading Coach 免費 AI 英文朗讀發音教練,遊戲化親子學習

about 1 month ago

「微軟 Reading Coach」是最近我跟孩子一起練習英文閱讀與發音的有趣工具,簡單實用,也有遊戲化的挑戰趣味,目前使用完全免費,很適合推薦給想和孩子練習英語發音的爸爸媽媽或老師。在這款線上工具中,可以用 AI 生成適合難度的故事文章,提供孩子朗讀練習,並利用 AI 聽孩子朗讀錄音,分析其中發音有問題的單字,進行特定詞彙發音的糾正複習。其實這項功能,在疫情的時候(2022年左右)已經開始內建在微軟的 Teams 視訊服務中(需要有特定帳號),作為學校遠距教學時的閱讀練習工具,所以它本質上也很適合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而且 Teams 中內建的版本功能更豐富,有很多出作業、追蹤學習的附加工具。而在 2024...

個人知識管理的時間平衡心法,忙碌中我如何維持高效率輸入輸出

about 1 month ago

前幾天參加了瓦基「卡片盒筆記法實戰課」線上課程的直播活動,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esor 在你有正職工作的情況下,是如何兼顧部落格文章的持續撰寫呢?平時是如何處理資訊的輸入與輸出流程?」這個問題,讓我重新仔細檢討了一下自己平時如何在資訊的輸入與輸出之間達到平衡。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困境:很容易陷入每天無止盡地追逐新資訊,然後發現資訊永遠追不完,就算輸入筆記的資料也沒有時間去做整理。最後,這些資料因為沒有被實際使用、沒有轉化為輸出,開始慢慢遺忘:沒有轉化為輸出的輸入,就算保留在自己的知識管理工具中,也不會成為自己真正知識管理有效的一部分。為什麼會這樣?當覺得自己沒有充分的時間整理資料、閱讀資訊,最終導致更沒有時間進行有效產出時,最關鍵的問題往往在於:「一開始沒有把輸出設定為目的。」那該怎麼辦呢?我自己確實有幾個反覆嘗試與修正後的心得和技巧,去平衡資訊的輸入與輸出,達到更有效的產出。就在這篇文章裡與大家分享。延伸閱讀:從混亂資料到有序任務, 5 步驟輕鬆寫好防彈筆記,應對繁瑣變動四階段寫作法,如何幫我維持長達 17 年輸出動力與克服寫作障礙從限定時段獲取資訊開始:每天兩個輸入時段,兼顧新知與深讀獲得新資訊是一件讓人很興奮的事情,而且在這個時代又特別容易。但正因為如此,我會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隨時隨地都想隨手接收資訊,因為這很有可能讓自己無止盡的消耗掉所有時間(延伸閱讀,我最近才對隨時拿起手機就想獲得新資訊做了一篇反思文章:「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再加上你如果跟我一樣,還有正職工作、有家庭親子生活,沒有很多自主時間時,更要注意無限制接收新資訊可能適得其反。所以,我的第一個方法是:有意識地限制自己資訊輸入的時間。而這反而會帶來許多優點,且聽我慢慢道來。以前在還沒有家庭、沒有小孩的階段,雖然我有正職工作,但是不論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生活中還是有許多時間是可以由我來掌控的。那個時期,我常常把這些時間花在閱讀大量網路新資訊,或是當下熱門書籍上。雖然我還是有持續的寫作與產出,但可能有90%的時間都花在了輸入上,最後才會用剩下的10%時間來進行寫作輸出。那時電腦玩物文章也大多是介紹一些工具的新功能,可以很快寫完,但如果由現在的我來看,可能會覺得那時的文章對於工具的方法與應用沒有進行太深入的探索與分析。而隨著我的空閒時間變得更少,我開始意識到如果繼續保持過去那種輸入的邏輯,我將完全沒有時間來進行產出,甚至只能變成簡單新資訊的搬運工而已。久而久之,我可能也就失去了寫作的動力。因此,我開始非常明確地限制自己輸入的時段,以現階段來說,每天我會有兩個主要的輸入時段:每天早上通勤上班的20~30分鐘,以輸出為目的來完成新資訊的輸入。(以新聞、新訊、電子報為主)每天中午休息的30分鐘,完成重點資訊的深讀,結合輸入與輸出。(以電子書、稍後閱讀為主)我現在設定自己每天早上的輸入時間是搭乘捷運到辦公室的 30 分鐘。我會利用這 30 分鐘,透過我自己慣用的...

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低效循環,提醒無意識行動模式

about 1 month ago

在工作和生活中,待辦清單常被視為推進專案和任務的利器。但有時,真正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甚至提升生產力的,可能是一份「不要做清單」。這種清單上列舉的是那些我們應該在某些時刻避免做的事情,因為這些行動往往不知不覺、習以為常,但卻會無謂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甚至把我們拉入惡性循環的深淵。之前在「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一文中,分享了幫自己設計保護的邊界,追求一個更健康的時間管理,而不是一個無窮盡效率追求的時間管理,獲得了不少迴響。今天,來分享另外一個建立更健康時間管理的技巧:建立自己的「這時候,不要做______,要做______」清單。一個更健康的時間管理流程,不僅要準備完成任務的清單(參考:5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也試試看為自己準備一份「這時候,不要做」的清單。當我們能提醒自己跳出某些行動迴圈,就能更好地保留時間和精力,用於完成那些真正重要的任務,或者過得更開心、更滿足。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這時候,不要做______,要做______」。當然,你不需要完全模仿我的清單,但???可以用類似的邏輯,嘗試編寫自己的清單,提醒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流程中應避免做哪些事。延伸閱讀:如何利用零碎時間?讓空檔成為完成目標的四種關鍵時間九個立即提升生產力技巧值得試試看而且簡單可行我的「不辦清單」:如何從不要做的犧牲,換回工作效率?我的「這時候,不要做」清單:讓我先列出自己的「這時候,不要做______,要做______」清單:覺得好困難時,不要隨時打開郵件和即時通,要先推進這個任務最簡單一小步就好。覺得好無聊時,不要隨手打開瀏覽器或社群,要先打開自己的筆記工具。覺得低動力時,不要開始整理資料或排待辦清單,要先完成一件自己現在最能掌控的有趣任務。覺得有壓力時,不要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習慣,更要堅持原本的生活節奏。覺得有情緒時,不要馬上做出反應,要寫下筆記之後再回應。我還把這份清單,放在 Evernote 「首頁」的草寫本小工具上,每次打開首頁都會提醒一下我自己。(延伸閱讀:建立自己的時間管理入口,以我的 Evernote 系統為例)1. 覺得好困難時,不要隨時打開郵件和即時通我的第一條清單是,當我覺得做不了困難的任務時,或者不想要做繁瑣的任務時,提醒自己這時???不要隨意就打開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而要先推進這個任務最簡單一小步就好。雖然每次打開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總能找到一些隨手可做的事,但這也會讓我把大量時間花在突然冒出來的、簡單但瑣碎的額外事情上。結果可能是大半時間用來處理這些瑣事後,等到一定要回頭做重要的事情時,發現可用的工作時間更少了,原本的事情會變得更困難、更繁瑣,需要花更大的力氣擠出時間來做,甚至很容易因此放棄,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進度。那要怎麼辦呢?後來,我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一旦遇到做不了、不想做的任務時,我會告訴自己不要去找「其他簡單的事情」做。相反地,我會找出「現在這個任務能做到的最簡單步驟」,讓自己開始往前推進一點點。「其他簡單的事情」,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打開電子郵件與即時通,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但這或許會讓自己開始忙碌,卻不是忙碌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現在這個任務能做到的最簡單步驟」或許做了之後事情還是沒有完成,但它已經累積了一點點進度。也有可能在這個簡單的行動之後,會引發更大的動力和更多的思考,發現這件事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於是就可以繼續往下做,推進更多進度。而這往往會幫助我我自己留下更多的時間,帶來更多的動力。(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最後,那什麼時候打開電子郵件、即時通呢?可以「有目的性」的打開,例如我會設定當每工作到一個階段,需要看一下回饋,或是掌握一下臨時緊急狀況,或是中午前、下班前的緩衝時間,再打開來一次性的處理那些臨時的任務即可。2. 覺得好無聊時,不要隨手打開瀏覽器或社群我的第二條清單是:當我覺得無聊時,不要隨手就滑手機,不要打開那些網路瀏覽器或社群 App,而是要先打開筆記工具,尋找一個當下自己感興趣的任務,推進一下這個任務。當然,這條原則和我自己的一個習慣有關,就是我會把所有要做的任務寫在筆記中,所以筆記中就是很多我進行到一半的工作、生活、學習、思考任務。(參考:防彈筆記法)有時我們會有一些(或很多)感覺無聊的空檔,我們想找些事情做,現在最容易找到疑似有事情可做的就是打開網路瀏覽器、社群 App ,雖然這些活動似乎可以消磨無聊時間,但通常回頭看,很可能我們的假日就在無目的滑動中不知不覺消逝,而我可能只是看了一大堆很容易忘記的資訊而已。因此,我為自己設下規則:當覺得無聊時,不隨意打開網路瀏覽器或社群 App ,而是打開我的筆記工具,因為筆記中記錄了我正在處理的任務、我感興趣的休閒活動、我正在學習的技能,或我寫到一半的思考筆記。筆記裡有很多可以做的有趣事情,而且他們做到一半,正適合繼續推進下去。所以當我無聊時,我會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筆記來進行學習、思考、測試,或補充內容,或推進下一步行動。例如,在周末與孩子相處時,也會有一些不知該做什麼的空檔。這時,不要讓上網、看個電視把時間消耗掉了,我會打開我的筆記,上面記錄了很多我和孩子一起做過的活動,選擇一個我們都感興趣的遊戲或活動來做,這樣的時間過後,我們都會覺得更加滿足。(延伸閱讀:我如何建構一個利用空檔時間推進生活休閒興趣的系統?)最後,那什麼時候打開網路瀏覽器或社群...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about 1 month ago

Arc 瀏覽器是近年來獲得很多推薦的新興瀏覽器軟體,我身邊就有許多朋友邀請我去試試看 Arc ,不過之前 Arc 只有 Mac 版本,而近幾年我都沒有使用 Mac 。所以一直到最近(2024年初)推出 Arc 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