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feedburner.com

電腦玩物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電腦玩物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51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5 days ago

語音變成生產力:7 種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應用情境與工作流程攻略

5 days ago

最近看到許多人推薦了一款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 Wispr Flow 」,我實際測試後也覺得非常好用,除了有正確率、通順度極高的繁體中文辨識修正能力外,還能透過快捷鍵在任何軟體中直接輸入內容(類似即時語音輸入法),加上也有更進階的自訂字典功能、保留錄音歷史記錄等。而且首次下載登入後,還有一定的免費試用額度,確實很值得常常需要打字輸出內容的工作者使用。 其實,我原本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包含寫文章、做報告、回郵件,乃至日記記錄、 AI 問答時,就已經大量利用 AI 語音轉文字的方式來處理。無論使用哪種工具(之前電腦玩物也介紹過非常多選擇),經由現在 AI...

Kagi News 少即是多的新聞閱讀器,AI 策展+摘要+翻譯帶來極簡專注

10 days ago

 「 Kagi News 」是最新推出的一個「新聞 AI 閱讀器」(目前也完全免費),核心哲學為「少,即是多」,每天提供一份極簡新聞清單,透過 AI 策展、摘要、翻譯,讓我們只需 5 分鐘,就能看完今天的新聞重點。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Kagi News...

Perplexity 免費開放 Comet AI 瀏覽器,實測 AI 自動操作網站功能完成重複性工作

13 days ago

「 Comet 」是 Perplexity 推出的 AI 瀏覽器。 Perplexity 是知名的 AI 搜尋、摘要工具,但 Comet...

Google Vids 免費線上影片編輯工具,輕鬆完成教學影片錄製、剪輯、特效、字幕

19 days ago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中除了編輯文件、簡報、試算表,設計問卷表單外,這一兩年還有一個不斷更新改進的功能:「 Google Vids 」,這是一個線上的影片剪輯工具,而且在 2025/8 後開放給所有免費用戶也能使用!免費個人版的「 Google Vids 」雖然有些限制,例如沒有 Gemini...

寫了三年習慣復盤筆記後,我用「持續紀錄」+「改進日記」養成習慣

26 days ago

你也發生過每天寫日記,每天追蹤各種時間、健康、效率紀錄,但留下的都是懺悔日記,或是挫折紀錄,而真正想要的習慣沒有發生、沒有持續嗎?從 2022 年開始,我在 Evernote 當中開始進行自己的飲食運動習慣的記錄,沒做什麼複雜設計,一開始就是單純在筆記上面開始累積一些我看到的、覺得可能有效、想要試試看的健康資訊。並且我在筆記上面製作了一個每日習慣的追蹤紀錄表格,讓我可以記錄每一天的熱量計算,以及每一天是不是有做一些有氧運動,或者間歇性高強度運動。(延伸閱讀:有效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一則 Evernote Notion 覆盤筆記範本下載)一直到現在,已經持續了三年的時間,我每一天都會在這樣的習慣筆記上做一些修改。慢慢的,也對於我的身體健康有了一些正向的改變。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想要來分享這三年來(嚴格來說是將近四年),我從撰寫這樣的習慣改進筆記,獲得了哪些體悟,找到了什麼實踐技巧。延伸閱讀:長期使用睡眠追蹤 App 有用嗎?我的心得分享練習養成各種習慣一年後,我養成了 4 種成長心態養成好習慣不是堅持重複做,放下恆毅力,打破習慣鎖鏈記錄未必保證改變(通常無法改變什麼),但能防止惡化老實說,單純寫流水帳的日記,反而不容易真正有所改變。例如上面這個例子中,前期有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如實記下來」:今天熱量超標、嘴饞吃了零食、忙到沒運動……記錄歸記錄,好像有反省?但真正的行為沒有跟著改變。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單純的紀錄,倒也不是一無可取。在一開始這一段行動沒有改變的時間裡面,有時候看到一些覺得有效的運動方法,有時候看到一些覺得可以試試看的飲食建議,我會把這些資訊連結到這一則任務筆記當中。雖然只是單純在累積資料,雖然只有學習但沒有行動,不過起碼未來有一天如果真的要啟動的時候,這個任務筆記已經累積好了一些可行的方案跟可行的資料。另外一個我覺得持續記錄的好處是,雖然我原本想像中的巨大正向行動改變沒有發生,但是起碼原本好、壞的習慣也沒有往壞的方向惡化。一開始只是記錄數據,但依然值得持續,因為「念頭會留在心中」,「持續的數據會提醒自己」,起碼剛剛開始惡化時,可以意識到並拉回原本狀態(即使尚未向上提升)。我覺得沒有惡化這一點,倒是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幫助,這幾年來工作、生活又比之前階段更加忙碌。難免有時候因為壓力而想要放縱飲食,因為挫折低潮想要完全自己。但是因為有一個這樣持續記錄的表格,就好像有一個不是那麼強大、但是依然存在的拉力,會常常提醒著我不能超標太多,或許偶爾意識到了還是應該做一下運動。這樣一個小小的拉力是有效果的,當我在醞釀跟猶豫掙扎的期間,起碼身體的狀況沒有???下坡,雖然也沒有走上坡,但起碼維持在一個原本的狀態,沒有陷入更壞、更拉不回來的狀態,這樣當有一天真的啟動改變,會處在一個相對比較好的起點。也就是單純做紀錄,讓我可以維持在一個起碼不要往壞的方向走的狀況。開始行動:把「記錄日記」改成「改進日記」改變寫日記的方式,賦予反思與行動調整。數據的「完全真實」不是必要條件,覺察才是關鍵。後來,某個時間點,我意識到:自己只是在記錄,只是在做計劃,但真正的行動沒有跟上。於是我放下繼續設計目標,或是繼續做紀錄的方式,做了一個關鍵調整——改成寫「改進日記」(延伸閱讀:我如何利用...

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about 1 month ago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我的「 AI 版卡片盒筆記法流程」:用 NotebookLM 把外部資料轉換成「自己的有效學習資料庫」,利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技巧,從雜亂資料變成文獻整理,產出融合自己想法的永久筆記,幫助自己快速輸出任務、教案、簡報報告等成果,並且還能利用這個卡片盒持續復盤。如果你目前在建構個人第二大腦的過程,常覺得「整理太用力、輸出太少」,或許這篇文章可以提供你參考。在我提倡的「防彈筆記法」中,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需要也無法建立鉅細靡遺的系統,所以「取捨」之下,我採取「優先專注在:任務筆記」這樣的策略選擇。而這時候,我確實犧牲了一部分「整理學習資料」的需求,甚至刻意不去建立學習系統,而是專注在自己的任務產生、經驗復盤的系統上。(延伸閱讀:收集資料時 3 步驟「任務化」!AI 工具取代不了的整理技巧教學)不過當有了像是 Google NotebookLM 這樣的 AI...

Google Gemini 支援上傳錄音檔, AI 一分鐘轉出破萬語音逐字稿

about 1 month ago

Google Gemini 最近因為升級的修圖功能 Nano Banana ,獲得許多用戶的注意,之前我也分享過這個 AI 修圖功能的教學文章:「用好 Google Gemini AI 修圖升級版教學:整合產品照,編輯人物動作,保持外觀一致性!」,確實可以讓...

工作愈忙愈要即時筆記,多花30秒做三步驟記錄,省下未來N倍重工時間

about 1 month ago

誤解兩分鐘法則,常把人帶進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在上防彈筆記法的課程時,我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esor,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些臨時的、雜亂的瑣事,並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專案和目標。這樣一來,各種交辦不如想辦法當下、快速處理更快,我還需要利用筆記做紀錄,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統嗎?」GTD 不是說:「2 分鐘就能回的,立刻處理,不要推遲。」一個簡單交辦,快速在郵件回應就當結束了,還要多做紀錄,不是要多花一些力氣與時間嗎?我的經驗是:「快回覆 ≠ 不記錄。」兩者不相違背,前者是幫助自己不拖延,後者是幫助自己節省未來工作時間,可以同時進行。反而我常在工作現場看到許多忙碌工作者,努力追著各種交辦,在郵件、即時通中快速做著各種回應:把「溝通系統」當成自己的「工作系統」,最終資訊分散、版本不一致、重工率高,陷入愈做愈花時間的循環。之前「不快速回訊、不整理郵件,專注任務筆記,才是最聰明的整理術」這篇文章也分享過同樣的問題點,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的「快速紀錄」技巧。許多朋友認為只有在處理大專案時,才需要系統化管???。如果我沒有要做什麼「重要的事」,就不需要建立個人整理系統。然而,即使是處理瑣事和臨時任務,也可能遇到下面情況:我處理一個包裹寄送,快速回應完,接下來發生什麼臨時意外,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總之「回應完,就當處理好」,沒有額外花時間整理。但簡單的事情往往會出現比我們想像更混亂的狀況。假設對方需求做了幾次改變、臨時發現需要申請額外單據,這時需要確認一下之前的處理狀況。如果我們前面只是隨手把事情回應完,就會導致自己要花掉非常多時間回頭去雜亂工作流程中去找資料,說不定還會漏掉一些關鍵訊息。於是事情變得「愈做愈花時間」,「愈執行愈混亂」。尤其當沒有大專案,手邊都是雜亂臨時事件的時候,只要有兩三個任務發生上述情況,工作流程就可能陷入漏東漏西,花掉更多時間在重整資料的情況。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隨手就把目前處理的資料、回應的步驟,都「快速記下來」,累積在一個任務、一則筆記當中(防彈筆記法的核心原則)。以後這個任務出現任何變動、狀況,我只要搜尋關鍵字回頭確認即可。這些任務平常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的意外狀況,卻足以讓我們焦頭爛額,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效率和工作品質。這時候當然需要建立工作系統。所謂的目標化、系統化管理,不是要去尋找什麼厲害的專案或漂亮的人生目標,而是針對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對的許多瑣碎、雜亂、片段、臨時的事情,建立起「節省未來時間」的筆記整理方法。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帶來幾個好處:首先,我們會為混亂的雜事找到一個「不會重複浪費時間」、「不會混亂與遺漏」的工作流程。其次,我們會為這些臨時出現的瑣事找到在「下一次重複執行時更有效率」的做法。最後,這些瑣事所累積的微小成果,很多時候也會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有效的目標累積」。接下來,我將直接分享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目標化筆記來重新整理看似雜亂的瑣事、臨時雜事的具體案例,並展示這些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的細節和調整過程。簡單的任務,應該即時記錄什麼?當我們專注在當下快速回應,看起來可能只是回了一段訊息,但背後其實做了很多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大腦分析、資料處理步驟。例如我要回應一個客戶提問,先花兩三分鐘去找一下前一封信確認目前任務最新資訊,然後再花兩三分鐘時間構思出一個回應結構,然後在五六分鐘之內把這個訊息寄送出去。看起很快,但是當下一次有人提出類似問題,或者要追縱這一次的進度時,如果我前面的處理沒有留下記錄,於是我得重新再去確認資料在什麼地方,重新思考自己之前是如何思考。(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等於我要重新浪費原本那四五分鐘整理、構思的時間,這樣的「重工」累積下來,就會感覺時間愈拉愈長,工作愈來愈多,流程愈來愈亂。如果我有記錄,那麼這樣的「重工」時間就能節省下來,日積月累,就是更大量的時間節省。並且工作流程更不混亂,更不容易出錯。但是簡單的任務,也不值得花費太多時間整理筆記,所以如何「最簡單有效」的即時記錄呢?有三個步驟提供給大家:1. 問自己是哪麼任務的回應?把下面內容記錄回任務筆記。2.在任務筆記中,記錄我做了什麼行動?產生什麼資料?3.如果當下有想到的時候,順手寫下一步還要做什麼?例如,最近我在幫客戶們設計教學短影片的腳本,我要跟客戶「解釋一下」這個分鏡腳本的邏輯。我傳了一個 LINE 訊息給客戶,但在我前面提到的「記錄」習慣中,我會這樣做:首先,我打開這個短影片拍攝的任務筆記,延續著目前的記錄,繼續往下記錄這次的回應。我把自己構思如何跟客戶解釋的過程,直接在筆記中打上重點,甚至在筆記中寫上回應草稿,在筆記中設計回應需要的解說截圖。都寫好了,就複製這個回應與解說圖,傳到客戶的 LINE 訊息。這樣同時也就等於完成記錄了。(有時候也會反過來,先回應,再把回應貼回任務筆記。)回應完成後,多思考一下,有沒有要追蹤、要繼續推進的下一步行動,就繼續記在這則任務筆記中。就是這麼簡單的步驟,有時候先在筆記中打草稿再回應,有時候先回應再複製回筆記,但任務筆記就留下了任務執行過程的完整行動、構思、資料。老實說,這樣的步驟,我不覺得會多花多少任務執行時間,就算多花 30 秒複製貼上的動作,但未來節省的工作時間一定比這多得多。簡單的記錄,會成為工作的正向循環只要利用前面簡單的記錄步驟,積下來的工作系統就會成為不斷提升效率的正向循環。行政雜事...

實測分享用 NotebookLM 製作微型中文課程:我的防彈筆記法線上影音教材與 AI 助教

about 2 months ago

Google NotebookLM 是非常好用的學習工具,可以建立自己專屬的文章、影片資料庫,透過 AI 摘要分析,並且 AI 可以根據我的素材來協助我解決問題。或是利用 AI 製作「語音摘要」(podcast)、「影片摘要」、「心智圖」等等學習教材,強化學習的流程。例如在我之前撰寫的這篇文章之後:「我用 NotebookLM 搭建 AI...

用好 Google Gemini AI 修圖升級版教學:整合產品照,編輯人物動作,保持外觀一致性!

about 2 months ago

2025 年 3 月的時候,電腦玩物分享過一篇:「 Google Gemini AI 修圖實測!一句話改圖、換背景、創作連環照片」,那時候開始, Google Gemini 的 AI...

為什麼我的工具、系統沒有真正提高生產力?可能是不夠「簡單」

about 2 months ago

最近在一堂防彈筆記法課後,有位學員來問我:「打造個人的第二大腦系統很棒,但我常常要在手機上工作,沒有電腦那麼方便,這時候就會覺得建立系統變得很麻煩,怎麼辦?」這句話正好說中了許多人心裡的疑問:工具功能愈多、架構愈華麗,生產力卻不一定更高。現在的手機很強大,但無論打字輸入,還是操作複雜功能,都一定沒有電腦上那麼舒適、快速。那麼我是如何在自己的生產力系統無論在什麼裝置上都能順利運作呢?我的核心想法是:具有生產力的個人系統,通常是愈簡單愈好。如果說我們的工作整理系統很繁複,雖然有很棒的架構,但每一次新增資料需要操作很多個步驟設定,那麼就會變成在電腦上執行很容易,在手機上處理很麻煩。(甚至在電腦上操作也不見得容易!)相對的,如果說我們的工作整理系統很簡單,輸入資訊不需要繁複的步驟,搜尋資訊也不需要繁瑣的步驟,那麼在手機上、不同平台上都能更順暢的操作。系統愈「簡單」,那麼:不用在輸入、整理資料上花時間,把時間留給真正的輸出。無論方便,還是不方便的情況,都能隨手輸入、更新,系統才能保持最佳狀態。因為足夠簡單,建立系統不會造成額外負擔,我更能持之以恆的養成習慣。架構與邏輯夠簡單,那麼無論用什麼工具都能實踐,反而不被工具侷限。「簡單」這兩個字,現在已經成為我打造個人生產力系統最重要的指導原則了。(延伸閱讀: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真正的問題是需要「更強的工具」嗎?另一堂時間管理企業內訓中,也有學員問到:他想在下班後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回家要顧小孩、做家事,常常就沒時間、沒動力。為此他換了很多工具,從 Evernote 到 Notion,都試過了???還是解決不了「晚上回家後做不了自己想做的待辦事項」的問題。我給他的回應是:「這不是工具功能不夠強,也不是應該選擇什麼工具的問題,而是想做的事情不夠明確,生活流程的問題還沒真正面對去解決。」(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的生產力工具或系統執行起來總是缺乏動力?也容易放棄?)反而在切換工具過程中,花在研究工具新功能的時間,有可能讓我們一不小心「只有」花時間在架構系統、整理資料,卻變得更沒有時間去推進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例如,為了養成閱讀習慣,想要先花時間建立閱讀資料庫,結果資料庫沒時間建立,也一本書都還沒開始看,這是適得其反。先把真正的限制與問題釐清——是不是下班太晚?能不能調整上班流程,減少一點加班時間?家事是不是全部自己扛?能不能想辦法讓家人分工?「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是讀一本小說、開發一個小工具,還是寫一篇文章?目標要具體可產出,而非只是「想做的事」這樣的描述。當目標具體了,困境清楚了,接著需要思考的是:就算只有 30 分鐘,能不能推進一小步?一定只能晚上做嗎?早上、午休無法進行任何微小行動產出嗎?如果我的目標是讀一本小說來療癒身心,那麼我把時間花在架構書櫃整理系統,或是糾結著晚上沒有大量時間閱讀,其實都沒有必要。不如就在當下、眼前的 20 分鐘,立刻購買一本電子書,立刻打開來讀個幾頁,看到有趣的故事、啟發的想法,或許反思一下寫下心得,或許單純享受,都是更好的時間利用。這跟工具的功能夠不夠?我的時間安排、提醒是不是完整?我有沒有整理出最佳系統?大多數時候都無關。 沒有達到預期的生產力,真正的核心解法往往不是還沒打造一???漂亮的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系統,而是:還沒抓出具體問題去拆解,然後把「立刻可行的下一步行動」嵌入生活流程中。為什麼我主張「簡單系統」?為了讓立即可行的下一步行動更快執行,把時間花在解決真正的問題,我們的系統就應該愈簡單愈好,不能成為開始行動的阻礙。很多人會在工具上設計出一個完美的架構,但是造成:新增一筆資料要好幾個步驟、瀏覽資料要先跳三個畫面、分類規則複雜得連自己都忘了。相反地,若你的系統真的簡單,例如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分享我目前最簡單化的生產力系統架構方法:「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以任務成果為單位,隨手記錄:不需要繁瑣欄位,更方便隨時記錄。用搜尋取代分類整理:不需要記得放哪個資料夾,不需要煩惱要放在哪裡。連結,把資料連結到任務成果筆記:即可完成 80% 的整理各種格式資料統一整理:(文字、網址、圖片、語音)都能丟進來,於是也能同一個地方隨手取用。那麼在手機、平板、電腦上,操作就會同樣順暢,跨裝置一樣好???,並且不用花太多時間整理或維護。能夠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剩下的時間,拿去做真正重要的產出。與其花很多時間做架構圖、時間軸等規劃,不如在任務成果筆記中,多寫下幾則想法、多執行幾步行動,雖然這樣的任務筆記看起來「只有」行動清單跟產出資料,沒有那些漂亮的版面框架,但解決真正工作、生活的問題已經足夠。(延伸閱讀:為什麼我喜歡清單式的筆記法?說說他的優點與侷限)例如下圖這則我的...

ChatGPT GPT-5 比 4o、 o3 好用嗎?一週使用心得,8個應用案例比較

2 months ago

OpenAI 在 ChatGPT 上推出GPT-5,已經有一個多禮拜的時間,經過了這個禮拜實際在工作生活當中的實務案例驗證,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目前我的一些應用案例與心得。GPT-5 推出之後,網路上有許多的聲音覺得更懷念以前 GPT-4o 的版本,所以 OpenAI 也從善如流,在 ChatGPT 裡針對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