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zgq.ink

gq's blog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gq's blog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4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5 months ago

2024

5 months ago

转眼一年又过去,又到了一个回顾自我的时期,过年假期各种事情都暂放一段落时,感触也是最深。 总的来看,这一年做了不少尝试与突破,不过主线上没大的变化,总的来说处于一个稳中求进的状态,也算收获不少。 和往年一样,试着分几个主题,整理一下一年来的尝试与心得好了。 自我 24年的关键字大概是“收敛”,希望自身的有限能量能进一步聚焦于当下行动上。和 @Muyun 聊起这个话题,他提到了“找到自己的时区”,或许也可以说,怎么样让自己的“时区”变得明确和清晰一些,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避免被过多地带着跑。 比较重要的是自身价值体系方面的收敛,在去年已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今年更侧重于执行层面。面对一些事情,我需要有更明确和坚定的选择和决策,而非刻意为了外界认同,去看轻自己、迎合对方而导致内耗;取而代之的是坚定自我立场、以及与他人的观念的互相博弈与平衡。这也要求我自身的价值体系需要足够的健壮,包括不限于对待知识、对待人与人的关系、对待金钱、对待理想与现实、长期主义与短期回报的平衡等等… 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之时,可以让自己能站住脚,即使不认同,也能允许它的存在,求同存异,博其所长去完善自己。 在价值体系有所形成之时,人与人的“磁场”也开始发挥作用,进一步会影响着自身的朋友圈子的更迭。邓巴数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社交圈的上限大概 150 人左右,更亲密的朋友家人可能...

同理心:跨过理工科与人文社科艺术的桥梁

8 months ago

近期在继续尝试整理一些我过去成长经历接受启发的心路历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观察的状态。当然这个视角比较私人,更适合放在博客上,估计未来的博文也会是类似的方向。关于同理心与理工科、人文社科的关系,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认知基础。 过去的我属于是纯纯理工男,对于技术之外的事情不甚关心。也许是跨越多个圈层的成长经历使然,外加高敏感容易共情的性格,让我无法回避很多问题,也因此陷入很长时间的撕裂与内耗状态。 内耗的同时,伴随的是数年的阅读与探索,内心人文与理工的隔阂逐渐打通,回头看有种一步步走向柳暗花明的感觉。前几天刷到小红书网友的帖子,想起这个话题,顺带评论提了一嘴,再看也许可以继续展开整理一下。 一切的开始是 Roger Antonsen 老师的演讲 《数学是理解万物之源》,老师聊到,理解的本质在于转换角度的能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想象空间。 数学的关键 在这个视角下,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学语言,用隐喻和类比的手段,转化为直觉易于理解的视角。而隐喻和类比,背后也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乃至于理工科与人文社科艺术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隔阂。 数学与共情 进一步的打通,来自于...

关于 React App 业务逻辑的组织

8 months ago

上篇文章 聊到了 GUI 应用开发的一些参考原则,接下来打算结合我这几年的 React 应用开发经验,总结一些在 React 生态下,一些比较好的实践方法论。 一切的原则在于用尽可能少的代码及其潜在的沟通成本去实现业务,让各个模块向高内聚低耦合状态靠近;在维护者的精力上,可以更多聚焦于业务逻辑和对计算机本身的思考,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摩擦。 相较于 UI 实现,本文将更侧重于业务逻辑的组织上,主要讨论几个点:...

浅谈 GUI 应用开发

11 months ago

自接触编程起,我一直都挺向往 GUI 应用开发的方向,希望有机会可以做出像千千静听那样能给人一种“哇塞”感觉的软件。自初中开始接触 Adobe Flash / Air 到 HTML5 摸到一些皮毛,再到大学时写 JavaScript 和...

个人网站的再次重建

12 months ago

自从我 22 年中迁移博客 后,事情发展算是比较符合预期,过往旺盛的表达欲也有所集中,从知识管理、人生体系、个人的方向和规划等视角,随着文章的梳理,也经历了一轮重塑。 但在技术层面,我对于这套方案仍有些不满,只是因为工作生活的精力分配原因一直没有投入时间去改。一方面是 Notion 的表达力的有限,以及生成的站点 CSS 样式的结构略复杂,不好定制;另一方面是其 RSS 订阅的逻辑会消耗大量的 Vercel...

2023

over 1 year ago

又到了新的一年,22年的总结还未写完,23年不觉也结束了,就如 21 年底回看 19 年那会的我,可谓非常真实。现在在写博客方面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堆积到年底再去整理与回顾,一些相对成型的想法,其实都已拆分成了单独的博文,只求减少年底回首往事时,想法太多,思绪太杂,导致可能的不必要负担。 总的来看,这两年的经历,更多是一个借着业务变动离开“大厂”的契机,在逐渐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相比于19年那会近似自我革命式的变化,这两年来的转变,算是在预期之内,在方向上没有大的波动。总的而言算在比较平稳的行进状态,只是好像多了一点在社会时钟之下,可能不太属于我这个年龄的从容。 对于这篇总结,我想也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还有这两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书影音游等等几个角度,大概写一写那些对我影响较大的经历与思考。 自我 22 年来感觉对自我的认知要清晰不少,伴随着裁员和新工作的洗礼,还有待在深圳原子化生活的孤独与渺小感觉,也意识到许多问题的背后,关键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动,而非呆在原地等待环境改变。从决策的视角来看,无意识中选择 “随缘”,本质上也是策略一种,更多是随环境和文化而定的被动选择。当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多元交织的环境,“随缘”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这就如一个人在大海中的扬帆航行,是选择随风飘荡,还是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向着心中的彼岸迎风而行? 于是我也开始整理自己...

2023

over 1 year ago

又到了新的一年,22年的总结还未写完,23年不觉也结束了,就如 21 年底回看 19 年那会的我,可谓非常真实。现在在写博客方面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堆积到年底再去整理与回顾,一些相对成型的想法,其实都已拆分成了单独的博文,只求减少年底回首往事时,想法太多,思绪太杂,导致可能的不必要负担。总的来看,这两年的经历,更多是一个借着业务变动离开“大厂”的契机,在逐渐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相比于19年那会近似自我革命式的变化,这两年来的转变,算是在预期之内,在方向上没有大的波动。总的而言算在比较平稳的行进状态,只是好像多了一点在社会时钟之下,可能不太属于我这个年龄的从容。对于这篇总结,我想也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还有这两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书影音游等等几个角度,大概写一写那些对我影响较大的经历与思考。自我22 年来感觉对自我的认知要清晰不少,伴随着裁员和新工作的洗礼,还有待在深圳原子化生活的孤独与渺小感觉,也意识到许多问题的背后,关键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动,而非呆在原地等待环境改变。从决策的视角来看,无意识中选择 “随缘”,本质上也是策略一种,更多是随环境和文化而定的被动选择。当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多元交织的环境,“随缘”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这就如一个人在大海中的扬帆航行,是选择随风飘荡,还是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向着心中的彼岸迎风而行?于是我也开始整理自己 写过的文,以及 博客、知识管理工具 的重构迁移,试图收拢自己在技术领域的关注点,还有日常工作的方法模式。因为 tianheg 和...

适合个人网站的云服务组合

over 1 year ago

回想起来我折腾博客和各类网站已将近 10 年光阴,在维护 0xFFFF 的几年来,也尝试过各类不同的建站方案。当前用到的各类服务,综合速度和成本而言,感觉可能的选择方向差不多已经成型,可以做一个总结。 若你也想低成本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站,且想拥有不俗的访问速度,这里的方案也许可以是你的一个参考。 基本结构 抽象地说,运行一个网站需要的能力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域名与 DNS 解析,二是负责处理浏览器请求的服务器端。从需求来看,域名和 DNS 的能力相对比较固定,而服务器端需要的能力就比较多样,按角色和常用的业务来区分,可以分为这几类:...

适合个人网站的云服务组合

over 1 year ago

回想起来我折腾博客和各类网站已将近 10 年光阴,在维护 0xFFFF 的几年来,也尝试过各类不同的建站方案。当前用到的各类服务,综合速度和成本而言,感觉可能的选择方向差不多已经成型,可以做一个总结。若你也想低成本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站,且想拥有不俗的访问速度,这里的方案也许可以是你的一个参考。基本结构抽象地说,运行一个网站需要的能力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域名与 DNS 解析,二是负责处理浏览器请求的服务器端。从需求来看,域名和 DNS 的能力相对比较固定,而服务器端需要的能力就比较多样,按角色和常用的业务来区分,可以分为这几类:接入层网关、反向代理:接收用户流量,转发到对应的服务静态页面:HTML 网页 / Jamstack...

Web App: 从 HTML 到 Jamstack

over 1 year ago

Web 领域已发展得十分庞杂,就知识规模来说已不是你我一个人可以穷尽。从 Web 前后端开发角度来看,前端当下正流行着 Next.js、Remix 等 SSR 方案、以及 React 后续继续开发的 Server Component...

对恋爱与婚姻的抽象观察

over 1 year ago

年龄渐长,自我开始毕业工作不觉已有数年,同龄人陆续开始步入婚姻殿堂,家人偶有旁敲侧击,网络也在不时推送。听闻身边不少恋爱故事,也经历过一些偏执,对此我其实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迷茫,同时也抱着比较强的谨慎,这方面就一直没能更进一步。 想来在深圳这座复杂城市,有时可能也需要魔法对抗魔法,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拆解它,然后再各个击破。在各类社交软件冲浪观察许久,借此有了些自我定位和选择方向。或许可以针对这方面做点小小的总结,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东西。 理想的状态 最初的一个迷茫点在于,什么是爱情?谈恋爱又在谈什么?也是我琢磨许久的话题,最近也逐渐变得清晰。 说到爱情,就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所描述的各种交往状态,更多的是其感性和不可捉摸的一面。从理性角度去观察,爱情是人类的情感的一类,最初是两个人的生理冲动和精神共鸣所带来的吸引,然后在彼此的好奇与探索、深层次的理解与接纳之间,爱情也由此萌芽、生长起来,慢慢地构建起一个属于两个人的恋爱共同体。 从每个人的独立性出发去看,这样的恋爱共同体,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并不会改变人生来孤独的本质,但能滋养彼此变得更好。作为其中个体,保持完整自洽、平等独立的姿态感觉挺有必要。在这基础上,接纳彼此的孤独、着眼当下、保持进步、相伴成长,会是一种更好的状态。 对于爱情的维系而言,其实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因而在这恋爱共同体的感性之间,需要带着一点理性的内核,各自肩负起各自的责任,以“合伙人”的姿态共同面对生活,遇到问题可目标一致地沟通解决。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愿景和发展目标,彼此努力维系着一个持续稳定的土壤,让这土壤逐渐肥沃,慢慢地也有了进一步的持续培育、开花结果的机会。 好的恋爱需要专注,于世界而言,人不过沧海一粟,但个人的选择其实没有尽头。人生而有涯,弱水三千,更需要的是只取一瓢,安心好好饮这一瓢。珍惜彼此,细水长流,也如许嵩《尘世美》歌词中的一句:“缓缓流淌的爱,芳菲不尽”。 宏观视角的过渡 身边同龄人陆续面临的催婚压力,背后其实隐隐约约也带着某种“使命感”。我的成长环境也算正在经历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认知经历数轮刷新,不可避免正在面临着某种割裂的状态。深深感受到一点是,我们这几代人,承载着一个从传统的“封建大男子主义”,到“现代化的家庭关系”的一个过渡过程 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描述到的,这样的“使命感”也在于,让家族“人丁兴旺”。通过多生孩子、投资教育等方式,期待着发家致富,带挈其他家族成员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夫妻相处模式,更多时候是服务于封建时代留下的宗族观念,女性在家族的视角,也是一个依附于男性的姿态存在,更强调维系家族稳定的一点纪律感觉。用费老的话来说,“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这与西洋家庭以夫妇为中心、构建“生活的堡垒”的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传统的婚姻模式,男性被赋予了一个“家庭顶梁柱”的角色,女性则是一个放弃自己追求、一切围着家庭转的“相夫教子”角色。现在看来,这俩角色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压迫与剥削的成分。在男女受教育、赚钱发展等机会相对要均等不少的现代社会,类似的传统观念也面临诸多挑战,同龄人中恐婚恐育的思潮,除了经济低迷缺乏信心的影响,还有一大部分正是来源于此。...

缓解 Flarum 图片加载时的布局偏移

about 2 years ago

现代的 Web 开发中,CLS(Cumulative Layout Shift)是一个关键的 性能指标,它主要关注用户在 Web 网页的使用中,发生意外布局偏移(Layout Shift)、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导致 Layout Shift 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图片加载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