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plink.anyfeeder.com

第一财经周刊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第一财经周刊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39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11 hours ago

智元疑似借壳上市,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about 17 hours ago

记者:陆彦君表格整理:陆彦君、吴洋洋|制图:程星编辑:吴洋洋Key Points智元否认借壳上市,但资本市场已在将上纬新材当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交易;宇树已提出IPO计划,智元可能会跑到它前面;与大模型公司相比,人形机器人花钱的地方更多,融到的钱却更少;众多机器人公司中,智元是少数软硬件都做,toB和toC都覆盖,且同时探索多个技术路线的公司;全栈技术研发、进入行业上下游构建生态,这种做法有很强的华为风格;人形机器人的端到端时刻还没有到来,在此之前,找到足够的钱活下去是第一要紧的事。同行们还在忙着找钱时,智元机器人花21亿元买了一家上市公司。7月8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通过其持股平台将收购公司至少63.62%、至多66.99%的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注: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实际控制人。根据收购价计算,此次控制权交易总价约为21亿元。拿下上纬新材6成股份之前,智元还投资过数字华夏、富兴机电、首形科技、灵初智能、安努智能、希尔机器人、灵猴机器人、千觉机器人等近10家行业上下游公司。不过,这些公司都是和智元处在相似阶段的初创公司,上纬新材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而且由智元控股。这笔收购因此被外界视为智元借壳上市的第一步。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借壳上市只要收购方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变更,再将其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在资产、营收、净利、净资产、股本等方面满足相应标准——比如要求标的公司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后,就能完成借壳上市。智元否认此次交易是借壳上市,声称公司「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改变或调整的明确计划」,也「暂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含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重大重组的明确计划」。即使目前交易尚不构成借壳上市,也不排除之后智元可以再通过将资产注入上纬新材完成上市。此外,智元仍然有可能继续独立IPO。这让它实际上握有两个选择,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选择最有利的时间、以最有利业务发展的方式上市。此前,有消息称宇树科技已经开始筹备在科创板IPO,最早在今年年底前向交易所递交材料,目标上市地包括科创板和港股,其中科创板为首选。无论借壳上市还是未来IPO,智元目前都还算不上真正上市,不过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将上纬新材当作「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交易。收购上纬新材的交易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纬新材股价一开盘就获得了涨停。截至7月9日收盘,上纬新材股价上涨20.05%,总市值达37.67亿元。即使现有交易不构成借壳上市,手持一个上市公司也使智元多了一个融资渠道——在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都仍然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却又融资不易的人形机器人领域,这能不小程度上减轻它的资金压力。与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花钱更多,融到的钱却更少作为2023年才成立的初创公司,智元的上市议程早得令不少人意外,这可能与行业的艰难现状有关。人形机器人领域真正「破圈」始于2025年的春节晚会。自宇树登上春晚舞台以来,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与规模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总规模首次超过百亿元。不过已经在这个市场上存活了几年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在过去两三年过得并不容易。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23年至今,AIGC领域在过去三年的累计投资事件有313起,平均投资规模约为每年215.6亿元。同一时期,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事件只有190起,约为AIGC的一半,平均投资规模约为每年75亿元,只有AIGC的1/3。智元和宇树算是人形机器人领域估值最高的两家公司,都在150亿元左右。而且与其他同行比,智元的融资能力也堪称最强,自2023年创立以来,它已累计获得8轮融资,高瓴创投、蓝驰创投、腾讯、上海张江集团等风险投资机构和产业方以及国有资本均是其投资方。。不过它们实际获得的融资规模并不及AIGC领域的大模型公司。以AIGC领域的智谱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成立以来仅融资就拿到了160亿元,比智元和宇树的估值还高。同样以AGI为目标,人形机器人公司从一级市场获得的资本比大模型公司更少,但它们要花钱的地方更多——尤其智元,它押注以软硬一体化的方式开发机器人,即同时投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这使它的经营成本可能比侧重于硬件投资的宇树高出至少一倍。根据宇树创始人兼CEO王兴兴6月26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的数据,宇树年营收已超过10亿元。作为一家仍在技术投入期的公司,合理估计其运营成本也是相当规模。智元的年投入如果以10亿元的两倍——20亿元估算,其现有融资规模已难以推动它走得更远。而且,它不像宇树那样已经通过专注硬件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收入,这让它通过上市融资的需求比宇树还要迫切。智元对此回应称,该估算对公司成本估计不准确,且智元营收已在快速增长,未来很快会实现盈亏平衡。「烧钱」的Hard创业模式众多机器人公司中,智元少数软硬件都做,且同时探索多个技术路线。除了自研机器人模型,智元还自研机器人的硬件本体。根据智元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的说法,智元「第一天就坚决认定通用机器人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如果你只做灵巧手,或者只做一个模型,你可能成为一个模块化的供应商,如果要真正做出走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机器人,必须要打通从感知决策到执行,从本体到大小脑的全栈闭环链路」。对初创公司而言,选择全栈自研意味着在技术、资金和人才密度方面都面临挑战。行业内一些起初坚持软硬一体化的公司已经开始向外寻求合作。比如银河通用,它此前也像智元一样坚持软硬一体化,但今年以来,它开始和侧重硬件开发的宇树频繁合作。6月,银河通用发布首个端到端具身VLA模型——TrackVLA时,就使用了宇树机器狗完成长程验证。6月,银河通用发布的开源人形机器人全身遥操作系统OpenWBT,也使用宇树G1作为实验样机。有消息称,两家公司背后的共同投资人尹方鸣撮合了两者的合作。智元目前仍在强调从硬件到软件的同步迭代,同时,它也在并行推进多条技术路线——其内部目前有不同背景的领军者主导的不同实验室、研究院。其中,彭志辉本人领导一个叫X-Lab(也叫「稚晖君实验室」)的实验室,灵犀系列机器人就出自该实验室;EI(Embodied Intelligence)-Lab被定位为前沿技术孵化引擎,由北大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董豪管理;2024年加入智元的姚卯青领导智元「具身智能研究院」,加入智元前,姚卯青是蔚来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总监,负责感知算法;今年年初,智元进一步招募了美国头部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创始人Sergey Levine的学生罗剑岚加入,后者成立并领导了一个新的「具身智能研究中心」,负责强化学习方向的探索。2023年最初成立时,智元的目标是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当年8月推出首款通用机器人远征A1,面向B端市场。到了2024年,其产线就扩大到了C端和产业链上游的数据采集等多个领域。2024年8月的发布会上,智元一口气发布了5款机器人,包括to B场景的远征系列(远征A2、远征A2-W和远征A2-Max),以及面向to C领域的灵犀系列(灵犀X1与灵犀X1-W)。随着产品变多、战线变长,今年2月,智元调整了组织架构,设立远征、灵犀和Genie三大产品线:其中,远征系列主做足式机器人,面向工业巡检、特种作业等场景;灵犀系列面向消费级市场;Genie系列主要做具备双臂的轮式机器人,用于在真实场景中采集操作数据。2024年9月,智元还自建了约4000平方米的数据采集工厂正式启用,这也是中国首个数采工厂。三大产品线主要成员分别在上海、深圳和北京,产品线负责人分别是王闯、魏强和姚卯青。其中,王闯是前大疆激光雷达负责人,魏强在今年年初加入智元,他先后任职于松下、京东、华为、跨境电商公司安克创新等企业,从事智能硬件研发。今年1月,智元宣布已量产1000台机器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宇树。2024年,宇树人形机器人交付量就已突破1500台,此外,它还交付了2.37万台机器狗。这些人形机器人不少都是被各大院校的机器人相关研究中心或者个人爱好者买去的,让机器人进入工厂代替机械手臂或部分人工,目前还没有成为现实。想要做具身智能界的华为,但这对一个初创公司是个不小的担子坚持软硬一体化、同时探索多个技术方向并同时进入to B和to C两个市场的同时,智元还维持着一个庞大的机器人生态。就在2024年那场一口气发布了5款机器人的新品发布会上,智元宣布了一项开源战略,在硬件、软件、数据集等方面做部分开源。并且,也是从那场发布会开始,它开始与众多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其中包括与软通动力合资的软通天擎机器人、与卧龙电驱合资的希尔机器人,以及与东阳光、富临精工、蓝思科技、均普智能等成立的合资公司,持股比例从5%至20%不等。智元当时希望通过这些合资与投资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同时使智元成为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OpenAI将GPT做成大模型领域的基础设施一样。」智元机器人商业拓展负责人胡静萍去年8月对「新皮层」称,未来很多公司并不需要亲自投入机器人本体的研发,智元会通过技术开源让机器人本体的价格变得更低,同时这些公司也不需要再从零开始开发适合其场景的机器人大脑,只用接上智元的机器人大脑API接口就可以了。这个战略转型被认为与智元创始团队的华为背景有关。今年3月,智元在一次工商变更中把邓泰华推向了台前,后者开始正式以智元董事长兼CEO的身份面向市场。邓泰华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在华为工作了超过20年。智元联创兼CTO彭志辉曾担任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的全栈研发工程师。在已经进入的多个领域,华为都以全栈技术研发和生态构建著称。人形机器人常被拿来跟智驾类比。在智驾领域,特斯拉纯视觉端到端方案在2020年验证成功,这一突破迅速为迷茫了近七八年的智驾行业指明了方向、带领行业走出低谷。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在等待类似的算法启蒙时刻——特斯拉的Optimus也还没找到这一时刻,起码没有公开,在这一时刻出现之前,找到足够的钱——无论是赚来的还是借来的——活下去,对所有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都是第一要紧的事,对智元这样的全栈投入者尤其如此。-END-智元与硅谷机器人公司Pi联手了,目标是AGI|机器人系列⑤机器人系列|④智元发布GO-1和灵犀X2,一个致敬DeepSeek,一个致敬乔布斯机器人系列|①智元:想让所有机器人都接入智元的大脑识别下图二维码,参与2025金字招牌大调查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7月刊 文章原文

文科生毕业第一课:与现实和解

1 day ago

记者 | 何昕晔编辑 | 孟佳丽2024年年底,“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登上热搜。起因是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30多门文科课程,涉及20多个系,主要涉及人文学科。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从英国肯特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到国内的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全球高校纷纷削减甚或撤销文科专业。今年3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出“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至40%缩减至20%”,更是激起社会各界对“文科无用论”的广泛热议。不少人将此视作一个信号:连顶尖高校都在减少对文科的投入。这场文科“退潮”,影响的远不止大学。新高考改革将“选科——专业——就业”紧密相连,在“就业导向”的牵引下,高中教育也开始出现将文科边缘化的现象,历史课“空班”等情况频出。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科,涵盖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它们构成了理解人类与社会的基础,但在现实中,文科生却频频陷入“就业难”的困境。2021年,央行在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里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观点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文科价值的质疑。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培养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曾是扩招的重点。新东方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显示,经管类和法学类等文科专业的扩招数量均高于理学类专业,而同期工学、农学的招生总名额甚至在缩减。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文科毕业生总量不断攀升。文科的“边缘化”已不仅是观念争议,而是成了一场现实博弈:就业难反过来促使高校缩减文科招生数量。4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轮调整中,人文社科类成了首要被优化的对象。大学究竟是传承知识的学术殿堂,还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无论答案如何,现实已经摆在眼前:越来越多文科生在求职季陷入迷茫。AI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在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文科生该如何立足职场?01文科生为什么越来越难找工作?周思是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2024年秋招中他投了45家公司,却只收到了两个offer。最终他接受了南京一家农化企业的海外销售岗位。在观察过身边同学的求职过程后,周思觉得自己已属幸运,“身边有大把人一个工作都没找到”。但他也清楚,自己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调整了对岗位的预期。“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你肯定选不到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工作,总会有点不如人意的地方。”同样的自我调整也发生在刘羽琦身上。他本硕都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专业,2024年从文物与博物馆(文博)专业毕业。因博士申请不顺,他从今年2月开始找工作,主投高校教务和公司行政类岗位,但几个月下来,刘羽琦没有收获任何offer。他统计后发现,自己的简历回复率连1%都不到。低回复率、低薪资、难对口,是当下文科生求职时面临的普遍困境。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当年4月中旬,人文社科类毕业生offer获得率仅为43.9%,低于理工类学生的49.4%;2023年,人文学科类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更低,仅为41.3%,较平均值低9.1个百分点。长期从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服务的麦可思的调研结果也显示,2023届就业落实率最低的3个专业全是文科类:美术学、心理学和法学。从签约率看,文科类院系同样处于“尾部”。北京交通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经管、法学、外语、新闻传播等学院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签约率明显偏低。即便找到工作,文科生的起薪也并不亮眼。麦可思的调研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薪资排名前20位的专业没有一个来自文科。在毕业3年后、5年后的薪资榜上,除经管类,其他文科专业大多数居于末位。求职市场碰壁,倒逼文科生把目标投向体制内。猎聘的数据显示,约30%的2024届人文社科类毕业生会选择考公或考编,而理工科结业生的这一比例仅为14%。还有不少人将留学和教培作为备选。周思法语专业的同学中有近4成选择继续深造,其他大多选择考公或进入???培行业。刘羽琦则说他所在的文博专业班一共有24个学生,其中只有3个人选择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北大社会学系的董佳晨也有类似感受:去市场化公司工作的是极少数。董佳晨直到研二还在体制内和市场化的工作之间摇摆。求职前,她积累了6段实习经历,在投递了约20家公司后,只收到了美团商业分析和好未来的offer,最终她选择了前者。为什么文科生越来越难在市场中找到位置?同道猎聘集团副总裁把冉认为,文科生的优势更隐性,和岗位的匹配度不易量化。而在如今技术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在强调实操和结果导向的市场逻辑中,文科生所擅长的表达、理解、思辨等软技能往往容易被边缘化。自19世纪产业革命以来,文科和理科的分化加剧,日本社会学家吉见俊哉在《“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一书中指出,随着产业革命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理科”站在了技术主导的社会的前沿,“文科”则被留在价值反思的位置。到了今天,这种结构性差异仍在制约文科生的职场可能。此外,高校当前的文科教育存在学术训练泛化、对就业不重视的问题。董佳晨说她的学院以学术氛围见长,但在就业指导上几乎缺位,“不打算做学术的人只能自谋出路”。本科毕业于南大历史系、后保研到浙大新传的文科生杨路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一个与文科生求职相关的账号。对文科生群体就业情况的长期观察后,他发现头部高校对文科生的培养或许有用,但很多普本学校依然采用纯学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既无实习支持,也缺乏职业指导,导致本就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的文科生雪上加霜。此外,部分高校针对实习的规定掣肘了学生的实践。刘羽琦提到,学校要求实习必须和专业“对口”,导致他不得不去考古所和博物馆实习,而放弃了原本可以进入游戏行业实习的可能。董佳晨也表示身边有不少同学在明确就业目标后,还是会被导师以从事学术工作的标准“绑架”,只能瞒着导师偷偷实习。02专业无用?不等于无路可走尽管眼下文科生在就业市场遇冷,但从更长的职业周期来看,文科生并非一直走在下坡路 上。麦可思的数据显示,法学专业近年来就业率一直很低,已连续多年成为本科“红牌”专业,但202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与医学专业毕业生并列第一。2024届本科就业满意度Top 20的专业中,除了法学,还有8个人文社科专业。从毕业5年后情况来看,2018届毕业生中教育学和文学专业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最高。麦可思分析称,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长期职业发展中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艺术领域,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文科生进入职场的“起点”可能较低,但在长期职业发展中,他们常常能够获得更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在董佳晨看来,文科生可能具备更长线的发展能力。在企业内部的晋升过程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1、+2到+3,每一级向上汇报都需要信息的传达精准有效。”换个角度看,文科生的优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更深入互动之后才能充分展现。复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李岩原本打算学医,后来阴差阳错学了新闻学。大学期间,她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明确职业方向,而是广泛尝试,累计完成了广告公司、传统媒体、咨询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5段实习,并最终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产品策划。李岩认为,???闻学训练提升了她的表达、自我呈现和信息处理能力,也让她从一个内向的人变得更敢于公开表达。这些能力都让她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此外,李岩认为,新闻学也训练了她的写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并让她拥有了看待事物的更多元视角。李岩的经历是目前不少文科生转型的缩 影。杨路的社交账号里有一个“每天一个文科生出路”专题内容,主要讲述文科生能从事的不同岗位的进入门槛、工作内容、薪资等情况。通过长期观察,杨路发现文科生在当下很难找到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他建议文科生还是早点接受这一事实,尽早主动探索,了解职场和不同行业的真实情况。“目前仍有许多人执着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求职中‘没用’。”在杨路看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难专业对口,这是一种“不幸”,但长期看也可能是一种“幸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早或晚都要面对职场。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去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找到匹配两者的方式。”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可能被迫更早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寻找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专业所学。从长期来看,这或许会成为一种优势。在对毕业生的访谈中,许多人都强调了实习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大量数据也支持他们的这一判断。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能成功拿到offer的最主要原因是“有相关实习经历”(38.9%)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28.5%)。实习,不再只是简历中的一行描述,而是真正建立职业方向感的过程。董佳晨认为,文科生需要更早为求职做准备,并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优势、能力、兴趣、职业规划等。“实习一方面是在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更多的是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董佳晨建议,把实习当作自我验证的机会,尽可能地去尝试、对比,和行业前辈、同龄人交流,借由这个过程不断认识自己、校准方向。03文科生的突围,不止在“专业”里虽然是一名文科生,但周思从高中起就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大三辅修了化学,这帮助他拿到了农化公司的offer,“销售岗位的门槛不高,但我之所以能进这家公司,和我辅修化学有很大关系。”他观察到,那些掌握小语种、辅修了第二专业的同学在求职中更容易拿到offer。这种“跨界能力”正在成为文科生突围的新钥匙,高校也在加速顺应这种趋势。复旦大学在近年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跳出文科来谋交叉”,并将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新文科”是教育部于2018年8月提出的文科教育改革方向,强调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文理融通。2025年教育部公布新增的29个本科专业大多是交叉学科,文科领域的专业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区域国别、智能影像艺术、数字戏剧等。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交叉早已显现。复旦大学自2022年起在全校范围内推行“2+X”的培养模式。“X”指多元发展路径,每位学生除了必须完成通识教育和本专业课程,还可以获得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习机会。复旦新闻学院的学生刘青雅对《第一财经》杂志介绍,在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下,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每位同学还可以选两个课程包,可以是自己专业的进阶???程,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刘青雅选择了社会学作为“X”。她还提到,虽然学校支持学生跨学科自由选课,由于理工科课程对学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要求比较高,且选修课程会算进个人学分和绩点,文科生还是很少会选理工科专业的课程。除了课程设置,高校对专业的定义也在松 动。复旦大学正在推动“从专业到项目”的改革,学生不再被单一专业限制,可以围绕兴趣选择由多个学科支撑的学习项目,获得更有弹性的学历结构。电子科技大学也在2023年首次推行“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学生可以按需设计跨专业方案。2023年和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有16名和73名本科生的自主设计培养方案通过审核并生效。这一系列改革的底层逻辑,是对职场新需求的响应。麦可思研究负责人谌超分析称,在当前就业环境中,“数据素养+人文关怀”并重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文科生从事的岗位的能力需求已从经验直觉驱动逐步转向数据理性驱动,数据分析和理性决策类能力在文科岗位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这一趋势也在用人市场得到验证。近期,小红书大模型团队启动“人文训练师”的招聘,明确邀请有人文背景的人加入。把冉指出,“AI浪潮带来了技术平权,获取各类专业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专业之间的差异被弱化”。在她看来,AI普及之后,人的独有价值更加突出,对人才的审美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更高,“这是文科生的新机会”。今年5月,五源资本发起了一场“72小时AI生存挑战”活动,共有7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其中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陈郅悦。陈郅悦在媒体采访中称,如果没有AI工具,自己几乎没有可能真正写成产品,而现在只要能清晰表达需求,就可以与AI搭档,把一个点子变成demo、变成产品。目前,陈郅悦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开发者,在AI工具的帮助下成功“转码”。对文科生而言,当下正是自我审视与探索的关键时期。这种探索,既体现在能力的精进与提升,也关乎认知观念的革新与突破。短期来看,文科生就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其中也蕴含着新的机遇。访谈中几位文科生对未来都持开放心态。他们并不确定眼前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心中的“理想职业”,但大多将其视为一次对现实世界的试探。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带来新的理解、经验和可能性。在任何时代,职场并非一成不变,起点也永远不是归 宿。(应采访对象要求,周思、刘羽琦、李岩、刘青雅、杨路为化名)实习生何思锦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识别下图二维码,参与2025金字招牌大调查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7月刊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

【活动报名】为什么最值钱的社群,都在“不赚钱”?——揭秘用户资产暗能量,解锁社群新物种@深圳前檐

3 days ago

QuestMobile报告显示00后线上社交时长下降,线下体验消费年增长37%,吴晓波频道最新研究说76%的年轻人愿意为兴趣社群付费。而霸屏热搜的“社群”二字,正在被严重误读!当品牌疯狂内卷私域流量,当商场用折扣绑架会员,成都麓湖业主却用0预算的话剧社,拉高房价 23%(2024贝壳数据);四川明月村陶艺社因为日本设计师的信任感,为其免费改造公厕,足足省下200万。图片来源:麓湖生态城官方公众号情绪价值之后,社群正在成为商业的“新氧气”  但:  ·烧钱运营的社群为何90%沦为“死群”?  ·资本追捧的社群经济是否存在估值泡沫?  ·大湾区“供应链王者”如何把工厂变成社群实验室?  7月26日,一场颠覆认知的对话即将发生,第一财经YiPark发起的大湾区创新商业YiSalon邀请CCC成都社群大会、科特勒咨询,邀你潜入社群引力场核心—— 理论奠基者、实践破壁者、价值解读者首次三角对撞!图片来源:麓湖生态城官方公众号#   嘉 宾 介 绍...

你的一票,重写品牌江湖地位!| 2025“金字招牌大调查”启动

4 days ago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网络上,大家明明把“不买立省100%” 当做口头禅,但生活里我们肉眼可见地看到一些暗流在涌动:某某金铺门口大排长龙,某某盲盒IP一上架就被抢空,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身边的朋友脚上的运动鞋换成了更贵的新品牌。 在折扣店人头攒动和网红新品上架秒空同时发生的当下,我们觉得消费大盘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升级或降级,景气或低迷来形容。 这种复杂情况的背后,是每个人的消费决策正在经历一场对所有品牌来说都无比残酷的“精准升级”。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怎样的品牌和产品才能突出重围,受到消费者喜爱,更能兼顾消费者???性价比”“质价比”“心价比”的审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 为弄懂这种变化,“2025年金字招牌”大调查正式启动!欢迎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这是《第一财经》杂志第十七次展开“金字招牌”调查,本次调研覆盖了6大生活场景的56个品类、 1000+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这份问卷,了解大家过去这一年里更青睐消费,更为热爱的品牌。(结果我们会在10月的《第一财经》杂志及微信公众号公布~)有你的意见和态度,“金字招牌”榜单才更有价值!我们还将抽取完成问卷的1名受访者获赠:价值780元的小仙炖礼品卡1份+半年《第一财经》杂志Lite版年度订阅权限1份;2名受访者获赠:价值400元的秋林里道斯礼品卡1份+半年《第一财经》杂志Lite版年度订阅权限1份;50名受访者获赠:半年《第一财经》杂志Lite版年度订阅权限1份。📌问卷填写Tips:1️⃣问卷中的品牌选项依照数字-英文/拼音首字母的方式排序,如果你在某个品类的品牌选择上早已心有所属,可以想想首字母,很快地找到它们。2️⃣问卷总计16页,系统会随机分配15个品类给到每位受访者。完成一份问卷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哒。但由于随机分配机制,问卷系统无法动态保存断点续填,因此在开始填写问卷前请留出充足的填写时间。最后,再次支持!期待大家的参与~-历年评选结果2024年金字招牌榜单>>点击阅读2023年金字招牌榜单>>点击阅读2022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21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20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19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18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17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2016年金字招牌榜单>>点此阅读关于第一财经“金字招牌”大调查“金字招牌”公司人品牌偏好度大调查是《第一财经》杂志自2009年发起的年度调查活动,旨在通过问卷调研梳理各个行业最受公司人欢迎的品牌。这项已连续举办16年、由消费者投票选出的品牌偏好调研已成为国内最具公信力的消费市场民意调研之一。点击“阅读原文”也可直达问卷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

智能周报|大模型下半场:人才与资本大战重启

4 days ago

撰文 | 新皮层小组编辑 | 王杰夫本周最重要的智能新闻都跟钱有关。不过与前几次不同,如果说之前的融资新闻大都围绕估值和未来,那么现在新闻的关键词更多是套现、退出和现实。本周六,有消息称OpenAI斥资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交易于周五告吹,Google成为截胡者,它将支付24亿美元用于获得Windsurf的技术授权并聘请其顶尖员工,同时不会持有Windsurf的股权和控制权。貌似这又是一次「聘用收购」,就像Google之前对Character AI,微软对Inflection,亚马逊对Adept做的那样。不过今天一位硅谷投资人Jordi Hays在X上披露了更多内情——与之前的类似交易中收购资金会照顾到绝大部分员工不同,这一次Google的24亿美元由Windsurf创始人、十几名工程师,以及优先股股东共同瓜分,其余100多位普通员工没有任何补偿,他们持有的Windsurf期权和股权将大打折扣。AI行业的投融资走向这一步并不令人意外,这个行业与AI本身一样,都将马太效应发挥到了极致。过去的科技公司中,技术当然重要,但产品、市场、销售同样不可或缺,但AI公司里,核心技术人才意味着一切,OpenAI CEO Altman一个月前曾在播客中提到,Meta为了组建「超级智能团队」甚至抛出了1亿美元的签字费挖人。在大公司们挥洒数十亿美元挖人的另一面,是创业公司们积极上市融资的渴望。本周有传言Momenta正组建团队准备进入无人配送车市场,考虑到这家公司自去年递交上市备案材料后迟迟没有动静,此举被解读为上市拓展新业务也就不奇怪了。除了Momenta外,中国最当红的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智元和宇树也都在本周流出了计划IPO的消息。其中智元在7月8日晚间通过其持股平台以总价约为21亿元收购了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约65%的股份,后者主要产品是高性能环保耐腐蚀树脂,用于风电叶片制造、轨道交通防腐工程。这起奇怪的收购案自然被认为是智元打算借壳上市,但很快就遭到否认,智元表示「公司赴港上市目标不变」,此次收购只是「帮助智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此外,知名AI创业公司Anthropic、Mistral也在本周都传出了新一轮融资的消息,金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以下内容由「新皮层」团队制作,欢迎关注。Key PointsPerplexity和OpenAI相继推出AI浏览器;ChatGPT测试新功能「一起学习」;钉钉更新「AI表格」,想把每张表格变成AI应用;Hugging Face推出像瓦力的桌面机器人,你可以给它编程各种动作;xAI发布Grok 4,最高月费300美元;Momenta正组建团队进入无人配送车市场;Manus承认裁员,公司和产品都离开了中国;传宇树科技计划于科创板IPO;智元目标依旧是港股上市;亚马逊考虑再向Anthropic投资数十亿美元;Mistral正在洽谈筹集10亿美元融资。Perplexity和OpenAI相继推出AI浏览器7月9日,Perplexity正式发布了名为Comet(意为「彗星」)的AI浏览器。目前,Comet仅面向订阅用户(200美元/月)开放。用户可以在浏览网页???继续与Perplexity的AI助手交互,它能自动识别用户正在浏览的内容并回答用户问题。另外,它还可以代替用户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在LinkedIn中筛选值得建联的人并接受他们的好友请求、预定会议、回复邮件、查看购物网站确认Switch...

科技 循环 共生 在世博会遇见绿色未来|《世博双城记》第3期

6 days ago

在2025大阪世博会,遇见触手可及的绿色未来!走进日本馆的“生命之间”,见证微藻的奇妙新生——从实验室到工业原料,看Hello Kitty怎样展现生物制造的潜力。探访松下馆“NOMO之国”,亲手感受废弃家电“重生”为建筑钢材的循环力量,体验环保新材料构建的可持续世界。沉浸哥伦比亚馆的冰晶秘境,聆听水循环与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交响,感受自然的诗意。从废弃物转化、资源循环,到产品重塑... 世博会正在用前沿科技与人文思考,鲜活演绎“循环共生”的可持续蓝图。 一起打开视野,体验绿色脉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路径。《世博双城记》由世博会博物馆与第一财经联合呈现,跨越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至 2025 年大阪世博会的 15 年时光长河,邀您一同探寻两座世博之城在城市发展中的多元路径、创新实践与未来图景。节目将以全球视野解码上海与世界的深???联结,以东方智慧勾勒未来城市的理想模样,让上海在对话世界中汲取养分,让东方文明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诚邀您持续关注,共赴这场横跨时空的世博文明之旅!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

来辩!短视频、短剧,这些让人上瘾的新娱乐方式你喜欢吗? | 话题征集

6 days ago

今天,我们的娱乐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打开手机,推荐算法带着精准拿捏你兴趣的短视频、短剧以及各类图文内容占据你的目之所及,让你一刷上瘾根本停不下来。对此,有人说好,也有人说坏。正方认为,新技术和娱乐方式促进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释放个人潜力。反方认为,新技术和娱乐方式一步步消解文化的意义,消解专注力,降低创造力”。你更支持谁的看法?你对此有什么特别想表达的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交流。我们会把大家多元的观点收集起来,在杂志和微信上大家一起分享❤️ 文章原文

养老焦虑与生育迟疑:被困在时间裂缝的一代人|专题优惠

7 days ago

今天是第36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2015至203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56%至14亿,2050年或翻倍近21亿。同时,我国老年人口预计到21世纪中期占比达20%至4.8亿,即每4个老人中就有1人在中国。几乎没有悬念,中国将成为日本之后第二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2050年,距离我们还有25年。过去这二十多年来,关于老龄社会的危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老年人的猜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与此同时,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在少子化浪潮中摇摇欲坠,“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思潮持续影响着低生育率。养老与生育,这两个宏大命题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缠绕。2015年中国全面实施两孩政策,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可积极的生育政策未能延缓少子化和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在少子化与老龄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也呈现出独特的人口结构:从年龄、性别到空间,都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一时间,社会上弥漫着对老之将至生活的不确定性的焦虑,对生育可能带来的职业停滞与经济重压的迟疑。当这两份担忧同时压在心头,我们猛然看清:那些关于“以后”的个人选择,其实牵动着整个家庭的现在与未来,甚至悄悄改变着我们共同生活的底色。 想到这里,心生一丝恐慌,但很快就发现,市场的反应远比我们预想的更迅速、更务实。 走上街头,仔细观察,“银发经济”的类型远比想象中丰富:缓解孤独的老年版“抖音”,学习知识与现实技能的老年大学,培训专业护理人员的机构,还有针对老年客群需求的旅游公司。市场对老龄化社会给予了最直接的回应——它正在努力填补制度与个体需求之间的鸿沟,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解决方案。 母婴、托幼等和婴幼儿相关的行业,也第一时间承接了少子化给行业造成的压力,同时,很多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想要提高民众生育的意愿,从发放补贴到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及社会福利体系,采取了各种措施。而在医疗领域,辅助生育的各种技术一直在为女性的权益争取更多空间。 或许还可以看看隔壁的日本。在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中,其所关注的范畴:就业与所得,健康与福祉,学习与社会融合,已超出了健康护理这类基本生活需求,将老年人作为延迟的“中年阶段”来看待。在良好的医疗支持下,新一代老年人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延续年轻时代的生活方式。 而在生育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人口结构问题。如今,低生育率这一现象逐渐蔓延到几乎所有发达和较发达经济体。在现代社会中,生育观背后折射出的是更多元的生活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选择。以上尝试,无论是市场的自发探索,还是政策的积极推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养老需要解放老人的生产力与活力,生育支持则需帮助减轻家庭育儿的分担——而这,正是《第一财经》YiMagazine 2019年11月刊《当我们老了》与2023年8月刊《低生育率,怎么破?》两期杂志试图为读者梳理的观点和内容。 这两期杂志,组合成理解当代中国人口与代际困境的关键拼图。它们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提供认知的深度和思考的面向。当你理解了养老体系如何运转、低生育率因何形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绞缠,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家庭决策甚至社会参与,都将拥有更清晰的坐标。△滑动查看2019年11月刊《当我们老了》内页。△滑动查看2023年8月刊《低生育率,怎么破?》内页。生育率与养老全解析组合刊原价98元,优惠价78元(包邮到家)👆扫码即可直达购买页面内含:  《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08月刊《低生育率,怎么破?》 1本(价值48元/本)...

第一财经2025年度品牌力量评选正式启动案例征集!

7 days ago

今年,第一财经未来商业秀全面升级,开启品牌力与创新力的年度大考!你还记得每年夏天都要做那个“品牌测验”吗?每年,杂志都会搜集成千上万读者的真实心声,推出品牌偏好度大榜单——金字招牌。 过去七年,《第一财经》YiMagazine都会在9月公布金字招牌结果,并举办未来商业秀,把行业大咖聚在一起聊趋势,也向对品牌、市场充满好奇的公司人敞开大门。迄今为止,未来商业秀已覆盖60+消费赛道,链接2000+品牌与品牌人。2025年,经过七年淬炼,我们想把未来商业秀办得稍微不一样。过去,我们有货真价实的民意数据,但大多以单个品类为维度。本届【2025年度品牌力量】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发起,聚焦七大关键词:1、历久出新典范 / 经受时间考验和周期冲击的有历史的知名品牌2、年度全域实践之星/ 全渠道整合协同的优秀案例3、年度增长代表作 / 市场影响力,销量最快增长4、年度现象级单品 / 货架与社交平台双 C 位爆款5、年度声量制造者 /...

买二手,现代人生活的“复健” | 新刊发售

8 days ago

中国经济转型之际,二手交易同步活跃起来。二手货,也俗称“旧货”。2023年中国旧货交易额为13200亿元,同比增长5.6%,线上交易额约为5520亿元,同比增长15%。乍一看,这组数据似乎与常识不符:改革开放近50年,中国社会早已摆脱物质匮乏状态,公众为何会消费“旧东西”?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会发现二手商品在人类历史中从未缺席。东汉末年的书籍记载,长安城“槐市”便是交易二手书、二手乐器的场所;19世纪巴黎诞生了持续至今的“跳蚤市场”。全球很多地方都经历了从物质丰裕到“用完即弃”的浪费时期。现代二手经济的特征不仅是循环再用,更是消费品类的多元化和情感与兴趣驱动。闲鱼等平台上可交易的商品已从实物扩展到积分、服务,甚至承载人们隐秘的需求。而“古着”概念重新定义了二手不可替代的高价值属性,让绝版唱片、初版书籍等在二手市场价格百倍于原价。二手交易是对消费祛魅的过程——将人的注意力和真需求锁定在一件物品上,这种稀缺体验,正是构建健全消费社会的基础。融合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趣消费及⽂化诉求在内的⼆手经济,是健全消费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活的“复健”有故事 Cover Story综述——繁荣的二手,健全的消费当经济经历过高增长再进入平缓期,二手商业就会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雨水的农作物一样,结出更多果实。△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C2C——闲鱼为何万能?狭义的“二手电商”之外,万能的闲鱼提供了对“闲置再利用”的多维观察视角。△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B2C——在中国做二手市场服务商如何做好二手市场的服务商?转转和多抓鱼讲述了各自的摸索之路。△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二手车——二手车生意,离成熟还远2015年,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彻底改造中国的二手车市场,但新能源车的浪潮可能会做到这一点。△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观点·日本——三浦展:古着不算小众,而是日本社会的消费常态日本人很习惯过和二手为伴的生活。Mercari是日本最大的消费者二手交易平台,这款App的本土下载量已占到日本总人口的1/4。日本社会研究者三浦展在《孤独消费论》这本书中谈到他对“???着”(二手时尚服饰)的兴趣日益高涨。△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观点·欧洲——叶晓薇:欧洲时尚品牌的“维修”新生意6月3日至5日,yehyehyeh 创新社创始人叶晓薇在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了第17届全球时尚峰会(Global Fashion Summit)。这个会议被称作“时尚界的达沃斯论坛”。从她的视角,我们也能了解一些欧洲当前热门的消费理念。△ 购买新刊即可读到本文话题——超一手·二手生活图鉴二手商品的交易之所以开始盛行,正是因为二手商品满足了人们“低价不低质”的消费诉求。△...

“行动者”施耐德电气:构建全球脱碳生态圈

8 days ago

【编者按】随着ESG多项国际准则生效实施,ESG的发展进入新纪元。2024年,ESG理念迎来2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节点,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第一财经联合推出“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节目,通过对话20位中国企业家的形式,结合实地走访受访企业的实践成果,探讨中国企业领导者在可持续发展、ESG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洞见、成果和领导力。本期“ESG+20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系列访谈”,对话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施耐德电气于2003年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赵国华常年生活在中国香港,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跨国企业高管眼中的可持续企业领导力是怎样的?电气行业又是如何以创新与合作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如果人们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全球网站上搜索施耐德电气,会出现14个结果,这不仅有施耐德电气全球总部的ESG进度报告,也能够查询到施耐德电气分布在全球13个国家的13个子公司的ESG报告。对此,赵国华谈到了他的理解,“世界是一个整体,但世界又是全然不同的。”他表示,推动全球以及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一家公司无法独自成功,需要团队行动,与供应商、客户、周边社区以及股东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取得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大”,而是要“做快”、要及时做出反应。只有在实现了高度本地化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做快”。作为一家专注于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全球性企业,施耐德电气早在2003年就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20年前,施耐德电气已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其中国的供应链企业普及,并积极引导供应商加入UNGC。近年来,施耐德电气加强中国中心战略,携手中国伙伴共同打造新质生产力。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鼓励公司的团队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各地区的本地化组织,因为这些本地机构具体推动工作落实,“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我们有责任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我们共同进步。”赵国华介绍。施耐德电气在赋能中小企业过程中,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在脱碳领域,施耐德电气与供应商合作开展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全球性项目——“零碳计划”。通过这个“零碳计划”,施耐德电气与全球前1000 家供应商进行非常密切的合作,其中有270家是中国企业。施耐德电气为这些供应商提供方法指导、具体措施和技术支持,以实现2025年减少50%碳排放的目标。“这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而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目标。”赵国华表示,目前“零碳计划”已经帮助全球1000家供应商平均减碳达42%。减碳对于供应链带来的优势在于,促进企业节能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现在全球或中国的许多客户都希望变得更环保,而为了更环保,他们就需要绿色供应商。我们每帮助一个客户减少了其碳排放,提高其能源效率,就碳减排方面而言,这些客户在成本上就更具竞争力。”赵国华是施耐德电气中国市场启动团队的一员,三十年来一直在中国工作,回顾在华经历,他表示,“在与中国企业及中国人交往过程中,我发现非常令人高兴的是,他们会非常迅速地采纳实施新想法,好像从来不认为新想法有可能会不适用。每个人都对新方向和新想法感兴趣。”如今,中国已在许多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电动汽车领域、电池领域等。未来,这个世界将会更多地由绿色电力实现电气化并更加高效,“得益于数字化技术,这一愿景是我们与中国以及中国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新技术,对所有人在未来几年的能源使用进度情况进行现场跟踪。”赵国华表示,“好消息是,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保持未来几年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目前,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解决全球70%的碳排放问题。”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访谈完整内容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

《第一财经》杂志× 哈佛/三联/中信书院 联合会员​,超越单一视野

8 days ago

🎉 渴望一次获取:✅ 顶尖的商业洞察 与 管理大师的深度智慧?✅ 多重视角洞察商业世界?✅ 前沿商业资讯 与 高品质新知好书?机会来了! 我们联合顶尖伙伴,为你精心打造 “三大超值联合会员”,助你用更优价格,体验前所未有的阅读深度与广度!👇联合一《第一财经》杂志×《哈佛商业评论》数字联合会员🎁  包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