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woshipm.co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61 followers
Last updated about 13 hours ago
about 16 hours ago
产品分析报告是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之一,但如何写出一份逻辑清晰、洞察深刻的分析报告?本文将以潮玩行业标杆泡泡玛特(POP MART)为例,手把手带你拆解产品分析的核心框架,从市场定位、用户洞察到商业模式,逐步掌握撰写满分报告的技巧与方法。 当接到新产品开发任务时,市场往往已存在功能相似或用户重叠的竞品。此时,深入的产品分析能帮助团队:1) 全面把握竞品功能矩阵与优劣势;2) 识别市场空白机会;3) 制定差异化进入策略。作为产品经理,在启动产品设计前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形成报告,不仅能为产品定位提供关键依据,更能通过发现差异化创新点,为后续产品优化和营销策略奠定竞争优势。 POP MART公司概况 公司定位 POP MART是中国领先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主打盲盒经济与IP运营,覆盖玩具、数码配件、展会等多领域。 核心业务...
about 16 hours ago
此次会连载一套AI Agent构建的系列,主要分为三部分,上篇是速通AI Agent构建的工作流基础,本篇则是通过ComfyUI作为案例来复盘如何快速上手工作流平台,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与窍门,下篇则是借助Agent平台构建一个AI Agent案例,本系列意图主要是帮助大家贯通工作流的搭建形式,并尝试为自己搭建一些可用的AI助手,或是提供构建的方法指引。 不得不提的废话 就目前市面上的图像生成平台真的是越来越强悍,就例如最新版本的ChatGPT 4o、即梦AI等,不仅提示词描述更简单了,图像效果也越来越好,通过几张简单的参考图加需求说明,就可以马上进行高质量的图像融合、局部替换修复、风格转换、效果延展等,甚至即梦以及能够处理中文以及文字效果了。 那你可能在想用ComfyUI做工作流上手案例还有必要么?有的! 原因是专业的业务场景需要专业且复杂的工作流或是Agent来实现,我们学习和掌握的是一套可复用的思维或方法,而不局限于本次所用的ComfyUI,在第三篇的案例构建中,我也会用这套方法熟悉上手其他智能体平台来搭建一个Agent助手。 所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复杂,只为更从容面对瞬息万变的AI应用。 设计目标是什么? 清晰我们的构建目标是什么,业务背景是什么,需求会提供哪些数据,要转化成什么样的结果,一切围绕着目标需求来拆解基本流程与寻求实现工作流的技术平台。...
about 17 hours ago
曾经的跨境电商“当红辣子鸡”考拉海购,在被阿里巴巴以20亿美元收购后,如今却遭遇全网下架的尴尬局面。本文将深入剖析考拉海购从巅峰到下架的背后原因,探讨其在巨头收购后的融合困境、行业环境变化以及巨头战略布局中的得与失。 日前,跨境电商App“考拉海购”已被全网下架,它在2019年9月6日被阿里巴巴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其前身为网易公司,网易CEO丁磊曾亲自为其站台。 七麦数据显示,“考拉海购”App的iOS版下架时间是2025年3月31日15点,安卓版没有明确下架时间,但在小米应用商店、vivo应用商店、应用宝等平台上,“考拉海购”均处于下架状态。 iOS版 安卓版 “考拉海购”App的最后一个版本是5.31.0版,其中,iOS版的最后一次更新日期是2024年6月17日,安卓版的最后一次更新日期是2024年6月20日。“考拉海购”的公众号最后一次更新时间是2024年6月6日,其微博的最后一次更新日期是2024年11月22日,考拉海购的官网和App目前均处于乱码状态。 2019年的考拉海购尚处于巅峰期,其与天猫国际、京东国际、洋码头、苏宁国际、蜜芽等平台皆属于跨界电商领域的“当红辣子鸡”,谁都没想到,它却在最红的时候突然卖给阿里巴巴。 于考拉海购而言,大巨头的接盘,很有可能让它背后大树后更上一层楼;于阿里巴巴而言,有了考拉海购的加入,“考拉海购+天猫国际”组合让它在跨界电商领域没有对手。此前,互联网巨头也频频靠着收购其他独立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来壮大自己,合并或并购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乃是常态,比如58同城和赶集网、携程和去哪儿网、美团和大众点评等,“考拉海购+天猫国际”本应该是一片形势大好。 但时代的变化总是让人措手不及,此后几年,互联网的热门行业是生鲜电商、在线办公、短视频和直播,再接着就是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的浪潮,电商一度成为“夕阳行业”,最受打击的当属于各种垂直电商,比如母婴电商、鲜花电商,跟考拉海购一样爆红的寺库、洋码头、蜜芽都已失去昔日的荣光。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你能为“考拉海购”如今的境遇总结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本质来看,还是以下几个问题: 1.创业成功的概率本身就不高,哪怕腾讯、抖音、阿里巴巴这些巨头也概莫能外。 2.互联网行业的机会在变少,巨头们都在互相卷,可即使到现在也没看到明显的成绩单。...
about 17 hours ago
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当下,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分析DeepSeek等品牌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品牌心智驱动增长。 今年上半年,#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是科技界乃至整个商业领域的最佳案例之一。它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另一个重要的引爆点在于,其发布时机和围绕技术突破的叙事方式,精准切中了大众对于本土AI崛起的集体期待与情绪。 1 月开始,DeepSeek相关话题在微博上持续发酵,#DeepSeek 暴击美国华尔街#、#中国代表回应 DeepSeek 引发轰动# 等话题不断上榜。这样的表现使DeepSeek迅速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国产AI第一梯队”乃至“AI一哥”的认知高地。 这一现象,让许多依赖效果广告的AI友商们措手不及。他们突然发现,当一个品牌凭借技术硬实力与公共情绪同频共振,成功赢得了“公共心智”后,单纯的效果广告投放,在它面前似乎失灵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有趣的趋势正在悄然发生。去年我参加了不少会,发现“品牌心智”、“长期主义”这些词汇,在营销圈被提及的频率显著升高。在流量红利见顶、ROI占据营销舞台中心多年之后,“品牌建设”似乎正在经历一次价值回归。 最近,微博与凯度联合发布的2025年度微博X凯度《品牌心智影响力价值研究白皮书》上篇,也通过深入研究印证了这一点,指出长期主义的品牌价值经营,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
about 17 hours ago
在AI浪潮下,电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企业面临利润薄、用户增长瓶颈、供应链复杂及合规难题,同时面临高端人才短缺挑战。对于个人而言,掌握AI工具、精准提示词编写及适应新岗位需求成为职业发展的关键。 01 行业需求端变化图 (图片来源于艾瑞咨询) 02 电商行业现状 中国电商现在混得还不错,可以说是全球第一梯队。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能冲上34.8万亿元。 话说,这差不多占了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特别是直播带货,都快成半边天了,GMV里有将近一半是直播带出来的,抖音、快手特别猛,增速都翻倍了。 在一些小圈子里,电商也很火。比如社交电商,靠微信小程序和抖音,鼓捣出了1.5万亿元的规模。跨境电商也没闲着,进出口额破了4万亿元,不过欧美那些关税政策有点讨厌,像Temu就被欧盟取消了小额免税优惠。 当下电商企业的依旧有着四大头疼问题: 1.利润薄,价格战打得厉害 现在那些大平台,像淘宝、拼多多,为了拉人头,获客成本已经炒到了182块钱一个人。可顾客花钱反而更谨慎了,客单价跌了11%,平均每单才128块钱。...
about 17 hours ago
小红书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万能宝典”,从装修到旅游,从医疗到婚礼,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其普及性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虚假信息泛滥,如虚假病友卖药;煽动流行文化,可能导致不实信息传播;用户过度依赖平台决策,削弱自我判断能力。 现在屁大点的事都要去小红书上搜搜看。 4月我订婚,刚去小红书抄完了作业;5月我腹泻,又去小红书找灵丹妙药;9月我结婚,还要在小红书上找场地、找拍摄、找婚庆。 我倒还是次要的。 顶要的是互联网上的集美们,几乎都是小红书的脑残粉。 我为什么会用脑残粉来形容呢? 因为我发现小红书正在成为「消费圣经」,不管大事小事,姐妹们尽信小红书。 你怎么装修,你如何旅游,你咋出国,如何考研,怎么谈恋爱,那上面都有方法论。 小红书可真的算是一套「万能宝典」。 就跟当年的百度一样,什么事你都要百度一下。也跟你当年的知乎一样,有问题你就上知乎。 但,但,但,小红书正在百度化,并不是一件好事。 反而暴露出很多难言之隐。...
about 18 hours ago
追求效率易陷入“摘要式认知”陷阱,错过深度理解与认知重构关键过程。“在场”力量能激活知识,深化理解,促进内化应用。现场互动氛围、情境线索、情感共鸣及社会性学习共创,使认知升级、激发创新。应重视现场参与,体验沉浸学习,重启认知引擎。 Peron这两天听了一场2小时的直播,觉得收获很大。 但最后总结下来似乎就讲了三个大道理,这三个大道理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可能在书上读过,在文章里见过,甚至自己也曾信誓旦旦地奉为圭臬。 但,就是那么奇怪。明明是“旧知识”,经过这两个小时的“现场洗礼”,它们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以一种我从未感知过的清晰度和力量感,重新构建了我的认知。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我们出于效率提升的角度,往往只去关注最后的结果(Insights),把此作为获取信息和洞察的全部,我们到底获得了更多还是失去了更多? 我们习惯了用AI快速总结会议纪要,用“5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摘要来替代深度阅读,用“精华版”课程来压缩学习时间。 当我们以“效率至上”为名,将目光仅仅聚焦于那些被精炼、被浓缩的“结论”和“摘要”时,我们是否也错过了认知真正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过程? 01“在场”的魔力:为什么有些认知,非“现场”不可?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场感”带来的认知刷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 情境依赖性学习 (Context-Dependent Learning):...
about 18 hours ago
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备独立思考、自驱力和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分析微信“面一面”模拟面试的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三种特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4月28日晚上,微信「面一面」模拟面试开播,我也是事隔了很久再看产品岗位的面试经验分析。看完之后就一个感觉,产品正道之光从未灭!这场面试我觉得最值得记录的是——微信所看重的产品人需要具备三个特征:能独立思考、有自驱力、有同理心。 确实无比认同,细品一下,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人,别说产品了,是做什么都会成功了吧。 01 独立思考,分辨真假需求 整场面试一共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两个产品岗和一个前端技术岗的面试官和候选人1v1面试。面试流程也跟线下真实流程一样,候选人自我介绍、面试官提问、候选人回答,以及最后的QA环节,面试后还有面试官的总结环节。面试过程细节就不细展开了,我觉得几位候选人都非常有勇气,参加这场公开面试,是值得给予掌声的。我更想展开谈谈面试官的总结部分,这部分我认为是最值得思考的。 第一场面试后,对于产品经理需具备的能力,面试官Regis总结了两个关键点——独立思考以及自驱力。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产品经理针对所面对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目标需要先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并完成独立验证。 就以第一场面试的问题为例,候选人介绍了她所负责的运动饮料项目,她挖掘到的痛点是「运动饮料不方便携带」,因此她建议将饮料改为软糖,既方便携带,又能起到在运动后迅速补糖的功效。Regis当时的问题是,这个软糖跟运动饮料的核心差异点是什么,为什么别人要选择你的软糖而不选择饮料?我想,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想跟候选人确认,「运动饮料不方便携带」这个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痛点、真问题,而不是产品经理臆想或创造出来的需求。 那我们就来一点点拆解一下。这个痛点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运动饮料」、「便携」。运动饮料一般是人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喝的,帮助快速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糖分的。如果只是中低强度的运动,一般用不着喝运动饮料,喝水就够了,毕竟运动饮料糖分相对较高,喝了相当于本次运动无效,白出汗了。从这个定义出发,运动饮料的目标人群范围已经缩小了一大圈,也不具备普适化。 我们再来看看「便携」,便携意味着可能需要长时间带在身上,一般便携的东西都是重量轻、体积小的,那运动饮料需要便携吗?从常见的运动场景上看,健身房、运动团课、球类、舞蹈、徒步、跑步,除了徒步跑步,其他场景似乎都不需要将运动饮料背在身上,只要放在一旁,在休息时能喝上就足够了。这样看,从适用场景的角度又缩小了一圈,同样不具备普适化。而徒步跑步一般长时间、长距离,确实多少得背点补剂在身上,方便中途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糖,以确保身体机能。市面上也不乏盐丸、蛋白棒、能量胶这些小巧且便携的运动补充品,那为什么没有运动饮料做成的软糖呢?是这个蓝海还没有人发现吗? 显然不是。商机这玩意从来不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那我们就得回过头想想,没有这样的产品是不是代表着本来就不存在这样的需求。 刚刚我们也拆解了两个关键词,能看到目标人群和适用场景都非常窄,证明需求本身就很小众。你可能会疑问,需求小众不代表没有,那就还是存在这个需求的不是吗?...
about 18 hours ago
在B端产品管理中,产品经理常常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业务方提出的需求是否真正有价值,还是只是表面的“伪需求”?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了一位资深产品经理的实战经验,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在某东方文旅集团任中台产品经理的时候,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业务方提出了一个需求,我们就按照业务方的想法去做了,但有很多功能都无法支撑业务目标或挖掘到本质,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慢慢沦落为业务方的需求实现工具。 那该如何判断业务方提出的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如何深挖业务需求呢?我作为一个入行2-3年的产品经理,想讲讲我的方法。 判断业务方提出的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要看 他提出的需求能不能支撑业务目标的达成 ? 他提出的需求是不是最优解? 对产品长期价值的影响? 是不是符合产品逻辑/业务逻辑常识? 如果业务方提出的是做某个具体的功能,是个解决方案,那就是个伪需求。 举个例子,在线索管理里有个字段是渠道分类,业务方市场部说,需要在渠道来源中增加10个新渠道选项,抖音直播、快手直播、小红书笔记,现有的20个渠道选项不够用了。 这就是个很明显的,只给出解决方案但不讲需求的场景。我的方法是用5W追问法深追下去,持续问为什么,抓住本质...
about 18 hours ago
在小红书上,情感挽回和复合的话题一直是热门领域,吸引了大量面临感情困境的用户。本文将深入拆解小红书情感赛道的引流获客策略,供大家参考。 在情感领域,恋爱中的分分合合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小红书作为年轻群体集中的社交平台,为情感分享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众多用户渴望从他人经历中获取复合、挽回感情的经验,利用小红书引流能精准触达这部分有情感困扰的人群。 案例1:放弃纠缠 我们竟然和好了! 封面设计:聊天记录截图展现分手时的拉扯对话,直观呈现矛盾冲突,吸引有类似情感经历的用户。真实的聊天场景能引发共鸣,让人有代入感,想了解后续发展。 标题话题策略 爆款公式:情感状态转变 + 结果,即“放弃纠缠 我们竟然和好了!” 。这种制造反差的标题,激发用户好奇心,想知道如何从纠缠到和好。 关键词和情感吸引:“放弃纠缠”“和好”是核心关键词,“竟然”一词增加意外感,吸引用户点击。话题标签虽未展示,但可推测包含#复合...
about 18 hours ago
通过分析腾讯等大厂的成功案例,本文将为产品经理提供实用的成长指南,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从“画原型”到战略规划者的三级跳。 在产品经理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里,大家都怀揣着提升自我、不断进阶的梦想。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聊聊大厂职级体系升级背后那些事儿,特别是像腾讯12级PM这样高级别的产品经理,他们从基础的“画原型”一路迈向具备CEO思维,这中间有着怎样的全局思维与商业洞察的修炼方法呢? 大厂职级体系下的产品经理成长困境 在大厂的职级体系里,产品经理就像攀登者,每一级都有不同的挑战。很多初级产品经理往往局限于“画原型”这个基础工作,就像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产品的功能界面,却忽略了产品背后更广阔的商业逻辑和全局战略。 比如说,曾经有一位年轻的产品经理小李,他在一家大厂负责一款社交产品的局部功能设计。他每天埋头苦干画原型,把界面设计得十分精美,功能也非常丰富。然而,当他把设计方案提交上去评审时,却遭到了上级的质疑。上级问他:“这个功能的商业价值在哪里?它对整个产品的战略布局有什么帮助?”小李顿时愣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只觉得把功能做好就可以了。这就是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面临的困境,他们缺乏全局思维和商业洞察,只看到了产品的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大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大厂中,约有60%的初级产品经理在晋升过程中会因为缺乏全局思维和商业洞察力而遇到瓶颈。他们往往在低级???职级徘徊,难以跨越到更高的层次。这就好比一艘船在大海中航行,如果船长只盯着眼前的航道,而不考虑整个海洋的局势和目的地,那么这艘船很可能会迷失方向。 从“画原型”到具备全局思维的跨越 想要从“画原型”的初级阶段跨越到具备全局思维的高级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产品。就像一位优秀的指挥官,要对战场的局势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 以腾讯的微信为例,微信从最初的简单即时通讯工具,发展到如今集社交、支付、娱乐、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超级APP,这背后离不开腾讯产品团队的全局思维。在微信的发展过程中,产品团队不仅仅关注某个功能的设计,而是站在整个社交生态的高度去规划。他们考虑到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不断拓展微信的功能边界。比如,推出微信支付功能,这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支付手段,而是将微信与金融、商业等领域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产品经理要学会关注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就像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动态,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产品经理也一样,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动向,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产品开始引入智能客服、智能推荐等功能。如果产品经理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一趋势,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就能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商业洞察能力的培养 具备商业洞察能力是产品经理晋升到高级阶段的关键。商业洞察能力就像是一双“慧眼”,能够让产品经理看到产品背后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
about 18 hours ago
搭建数据指标体系,需深入业务细节。关键在于清晰业务场景、目标、流程及确认数据采集,如此方能构建实用有效的指标体系。 一提起指标体系,很多同学像说相声一样,脱口而出“AARRR”“OSM”“UJM”……讲得好开心,可面试官多反驳一句:“我这是销售运营的指标体系!”“说清楚到底O是什么O,U是怎么U的!”就会让很多同学没了办法。今天系统讲解下,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和很多数据分析问题一样,OSM等理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把理论当教条,不深入业务流程之中,不考了具体场景,是没法搭建出好用的指标体系的。 第一步:清晰业务场景 所谓的业务场景,即:数据指标要反映的业务是啥。 它包含了四个方面: 1、业务方目标是什么? 2、业务的流程是什么? 3、业务方做哪些动作影响结果? 4、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有啥数据记录? 很多同学面对具体业务,不知道该怎么梳理指标,本质上是对业务不熟悉。即使不问“销售运营指标体系”,而是问: “销售卖的是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