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woshipm.co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70 followers
Last updated about 3 hours ago
about 3 hours ago
“雷总讲梦想的时候,我们都在哭;现在出事了,我们却吵成两派。”这不是段子,而是小米品牌的真实处境。这篇文章讲述小米如何从性价比到偶像化,再到舆论撕裂的全过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一年大概发生超过 25 万起交通事故,汽车交通事故超 15 万起,过去十年来平均每年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人数超 6 万人,其中大多数都不会出现在新闻头条。 也有例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交通事故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不管是特斯拉、问界还是小米。部分原因与这些品牌拥有更高流量有关,部分也与新能源汽车往往运用更多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往往又处在发展初期,争议更大。 今年小米汽车的两起交通事故就属此类。两起事故都引起舆论广泛关注,除了小米自带流量密码之外,更重要的是两起事故都牵扯到当前新能源汽车争议最大的两块地方,一个是智能辅助驾驶,一个是隐藏式门把手。 但类似事故几乎每一家造车新势力品牌都遇到过。智能辅助驾驶不用说,远的有 2021...
about 5 hours ago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内容创作和商业环境中,打造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IP)并非易事。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在过去一年中投入400万元打造IP的实战经验与心得。 这是篇实战复盘,也是上篇文章的微缩版,只剩下实战环节。实战5000字,是我一年的战略战术打法总结。 1. 做IP的前提:裸奔 先讲一个前提,很多人都想做IP,但连第一关——亲朋好友刷到都受不了,拍摄的时候满身敏感点,这也说不了那也说不了,这是做不好IP的。想做IP的要有一个共识:你暴露多少,流量就有多少,我想通了这点后,就直接裸奔了,没啥不能聊的。团队让我聊原生家庭,我就直接讲了一个我此前绝对不会讲出来的故事——我从来不叫我父母。这个视频在全网有接近1100万的播放。引发了很大的争论,特别是代际冲突。私信和评论区里,有人骂得狠,也有人力挺。可能创业几年大风大浪见多了,我早有心理准备——骂也好,挺也罢,感觉都是别人的事。我们拍这个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我之前做了3次IP,都是以没数据告终,我们想确认我这张脸到底行不行。而“我不叫我父母”这个视频,验证了可行性。 2 第一个重点:商业模式升级 接下来直接讲最重点的商业模式升级。我认为,知识付费IP的逻辑在未来不会再成立了,范围再扩大的话就是一切只做单次生意的逻辑都不会再成立了。它核心的逻辑,就是小课引流,私域转化,不期待用户有复购或转介绍。21年我写了篇文章,我如何学习潭州教育搞流量。23年这家公司挂了。原因是只做单次生意,客诉太多,把所有用户都当成杀猪盘宰割。因此我现在看知识付费行业,我非常笃定知道,这种潭州化的趋势做不长久。这个行业我买了很多直播间卖的小课。和潭州的路数并无区别。中国市场大,过去可以靠流量红利,不追求复购,不认真做产品。但到了25年,这套模式的韭菜割尽了,红利彻底枯竭。 我认为知识付费下一步,是我嘴里面的共读营,是行业嘴里面的书课包。它们本质相同:单纯是因为线上课卖不动了,必须“实物+课程”捆绑。 这玩法并不新鲜,K12早就验证了——猿辅导的49块书课包卖得风生水起就是证明。 书课包能卖得动,本质是用户能拿到实物对产品有感知。而任何一个中国人,对书都是敬重的,拆包之后肯定会看几眼。这个模式用到了我的IP丁达尔身上,果然成立。一本书《舌尖上的中医》+7天共读营,后续顺畅转化食补会员和其他关联产品,用户信任度高,复购问题迎刃而解。这个模式我有天然优势。我本身就是做出版出身,2019年我就在做共读打卡营了,已经拿到过巨大结果,如果想沟通这套玩法,欢迎来我线下课细聊。 甚至我认为,IP本身也要升级。IP其实???经火了很久了,不是一个新商业模式了。过去几年,大家做IP,其实就是往身上贴标签,我做流量培训,所以你来找我;我做感统培训,所以你来找我。他的问题是项目有周期,市场越来越红海项目红利周期越来越短。人身上的标签一下子就过时了。我身上的流量培训标签,从21年走到24年,我就不想背了。但要换其他标签不容易。IP也是。我认为IP的下一步,是网红、博主、个人品牌。IP本质是个人品牌。下一步,IP要做的事情,是要让用户记住我们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做某某某的那个人。...
about 5 hours ago
本文将深入剖析商家在聚光投流中常见的问题,从爆量素材更新慢到缺乏抢量思维,从投流账户的僵化到信任度经营的缺失,探讨如何在新的流量格局中找到突破,提升投放效果,避免被市场淘汰。 随着大量同行涌入、小红书用户增长乏力,小红书聚光投流也陷入空耗漩涡。若仍继续坚持投放思路,聚光投流也在默默淘汰商家。目前在聚光投流上,我认为很多商家存在以下问题; 一、爆量素材更新慢 过去1条爆量素材,基本可以投1年,甚至更久。但随着平台把投放素材公开化,素材的差异度逐步降低,特别是图文笔记,同行分分钟就能模仿。 同质化素材,极易造成用户审美疲劳,大家也只能卷出价,价格的比拼让行业更卷。 在当下投放环境下,谁先找到新的跑量模版,投放才能有价格优势。投放模版从素人笔记入手,去筛选近期爆量的素人笔记,去拆解它们的封面、正文,将素人笔记改造成投放类笔记。 二、缺乏抢量思维 日预算设置300就好,不用变,固定预算是很多商家的常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投放,逐步失效。 相比投放成本,时间往往是最大的成本。因为等待,平台红利成本消失,只能白白丢失抢量机会。 在能放量的情况下,我们把后端转化链路做好,然后去抢量!把笔记拿量的能力榨干,不给同行去模仿的机会; 不要问什么时候投放成本最低,就是现在!抢量快速享受低成本投放; 三、投流账户几乎不动...
about 5 hours ago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传统的增长策略已经逐渐失效。SEO和社交媒体的流量不再稳定,用户的行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Lovable的增长负责人Elena Verna在一次演讲中揭示了这一现象,并分享了六种新的增长策略,帮助公司在AI时代实现可持续增长。 你还在依赖 SEO 和社交媒体为产品导流吗?这些传统增长驱动可能面临失效的困境了。我最近听了一场让我震惊的演讲,来自 Lovable 的增长负责人 Elena Verna。她用一组数据直接把现实摆在我面前:自从 ChatGPT 推出以来,那些曾经依靠 SEO...
about 5 hours ago
这篇文章的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面试官,分享了他在面试上百个AI产品经理候选人后总结出的四个“拿Offer”的底层能力。 你好,我是骆齐。 最近大半年,我的日程表几乎被两件事填满:一是追最新的AI进展,推进自己的AI产品迭代;二就是面试大量的AI产品经理候选人。 整个行业都在跑步进入AI时代,人才市场上“AI PM”的title也像雨后春笋。坦白说,简历漂亮的很多,但聊下来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 很多人把大模型当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许愿池”,简历上写满了“基于大模型打造XX”、“利用LLM赋能XX”,但当我深入追问“为什么是AI?”、“AI解决了什么独特问题?”、“这个方案的边界和成本是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空洞和模糊的。 作为一名大厂面试官,我看的不是你会不会用“RAG”、“Fine-tuning”这些热词拼凑出一个听起来很酷的方案。我真正关心的,是你是否具备在高度不确定性中,定义问题、构建系统、并最终交付用户价值的底层能力。 今天,我就和你聊聊,抛开那些花哨的术语,我眼中一个顶级的AI产品经理,到底需要具备哪四项核心能力。 能力一:技术直觉与系统思考力 我首先要强调,我绝不是要求AI PM去写代码、去当半个算法工程师。但你必须对AI技术有足够深的“直觉”。 这种直觉不是让你去背诵Transformer的论文,而是理解技术的核心原理、能力边界和成本结构。...
about 6 hours ago
这篇文章带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Andrej Karpathy的深度访谈。Karpathy是OpenAI的早期成员,也是特斯拉AI总监,他在AI领域有着深厚的实战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看了 Andrej Karpathy 的播客,信息量巨大 开篇泼冷水:未来十年没有 AGI,只有 Agent 这里说一下,Karpathy 是 OpenAI...
about 6 hours ago
你是不是也在做AI产品,却不知道怎么找用户?这篇文章讲透一个AI创业团队如何从“没人用”到“用户自来”,从冷启动策略、渠道组合到用户反馈闭环,适合创业者复盘、产品人复用。 做 2C 的 AI 产品,难点往往不在模型,而在用户的“第一秒钟”。能不能让陌生人愿意装、愿意留、愿意付费,决定了小团队能否活过冷启动。 因为对于小型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获取用户,以及获客成本是否可控。 一旦获客成本高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产品就很难实现健康循环。更残酷的是,AI 工具的复制壁垒往往不高,竞争对手随时可能以更低价格、更大预算来抢用户。 一、广告与投放:最快也最贵的方式 最直接的获客手段是广告投放,包括应用商店优化(ASO)、Facebook /...
about 6 hours ago
OCR技术的演进,正在从“识别能力”走向“压缩效率”。本文深度解析DeepSeek-OCR如何通过上下文光学压缩实现SOTA级性能,以更少的视觉Token完成更精准的识别任务,重塑AI文档解析的工程范式,为产品人和技术团队提供一套可部署、可扩展的智能入口。 之前和 OpenAI 的做交流,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文字,是信息压缩的最好方式吗? 当时没想太多,直到今天DeepSeek 开源了 DeepSeek-OCR用 10 个视觉 token,表达 100 个文本...
about 6 hours ago
“总收入涨了,要保持;跌了,要搞高。”这不是段子,而是很多经营分析报告的真实写法。这篇文章讲述一个数据分析师如何用四步法重构分析逻辑,让建议不再空洞。如果你也在做数据工作,不妨看看这套“有用”的方法。 “做经营分析,要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是很多公司的要求,但现实中,经营分析给出来的结论建议经常让人哭笑不得: 问题一:看到总收入涨了,就说“要保持”,看到总收入低了,就说“要搞高”。同理,成本涨了,就是“要控制”,成本跌了,就是“要保持”…… 问题二:做产品销售排序,A产品排第一,就是“我司优势,要多做”,B产品排末尾,就是“我司劣势,要改善” 问题三:收入=客户数*付费率*客单价,客户数环比跌了,就是“要搞多”,付费率高了,就是“要保持”…… 说了跟没说一样,是这类报告给人的直观印象。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本质上看,这类报告根本没有理解公司的业务增长逻辑,就是沿着利润表,把收入,成本,费用的同比环比念了一遍。 想要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就得搞懂“我们到底靠什么增长”以及“我们的办法行不行”这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识别增长关键 业务增长,有一些固定的套路,比如: 1、高端路线:高质量产品+高端客户 2、薄利多销:低单价产品走量+大批小客户...
about 6 hours ago
在数字产品设计中,等待体验往往被忽视,但它对用户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组件优化等待体验,减少用户焦虑。 打开APP一直在加载转圈、快递位置长时间不更新、预计时间到了外卖还没送达——这些时刻是不是让你越等越烦躁?这些场景一旦卡住,我们都会很着急:系统怎么没反应?继续等下去有用吗? 所以专门对“等待体验”进行针对性设计特别有必要。只要选对设计组件和设计策略,就算是等待也能让操作流程继续顺下去,不破坏使用沉浸感,减少用户焦虑。下面就来聊聊这些等待时刻如何针对性设计~ 01 两种等待类型分析 这里将等待时刻分为可预测型和不可预测型两种类型。 ①可预测型 可预测表示等待完成的时间是明确的,例如清晰告知外卖送达时间、司机还有多久到达、加载还需多久等。用户知道了大概需要等待的时间,对等待有预期也会对产品也更信任。 但如果进度长时间卡住不动或者实际时间跟预计等待时间对不上,这些情况会对产品的信任度造成影响。 就像前段时间我使用tb闪购点过两次外卖,每次送达时间都比预计时间要长很多,点过两次之后耐心耗尽就不想再用了。 可预测的核心是“准确、可视化地展示进度”,靠谱最重要。???计到达时间宁可往长了说,也别吹得太离谱,比如对外宣称12小时达,结果等了一天了还没送到,这种不靠谱的宣传会大大降低对产品的信任度。 设计组件...
about 6 hours ago
AI开发工具的演化,正在从“兼容性”走向“原生工程范式”。本文深度解析阿里推出的 Qoder CLI 与 Qoder IDE 的组合能力,如何复刻 Gemini3 同款操作系统,并通过 Quest Mode 与...
about 6 hours ago
在AI视频生成领域,谷歌的Veo3.1以其强大的功能和高质量的输出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Veo3.1的多项新功能,包括首尾帧生成、多图参考视频生成、广告创意视频制作、街头采访和第一视角演讲等。 大家好,我是激情四射的苍何。 15 号谷歌带着他们的最新最强视频生成模型 Veo 3.1 震撼来袭。 当时我人在高铁上,又兴奋,又难受。 难受的是,除了一言难尽的网络,还有在外面飘了几天,人有点麻了。 不过没关系,经过几天细致的测试体验,我觉得是时候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了。 Lovart 也第一时间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