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1q43.blog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虹线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0 followers
Last updated about 1 month ago
about 1 month ago
过去几年,县域消费火起来了。 在这个主题下面,还有一个次生的更具体的词就是“县城婆罗门”。每当有媒体报道某个县城火热的消费趋势和不输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时,无论是在正文还是评论区,“县城婆罗门”这个词总会和“大城市牛马”成对出现。 县城婆罗门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指在某个县域里掌握优势地位与优势资源的一群人。他们可能是县域体制内的中高层,又或者是当地支柱、垄断企业的老板,亦或者是两者结合带点灰色性质的家庭。 作为多年在县域做调研的人来说,当然不会否认县城婆罗门的存在。但将县域消费的爆发,和县城婆罗门这个阶层联系起来,我一直是有一点疑惑的。这个疑惑来自一个非常简单,朴实,直观的冲突——多年以前我去县城调研,和婆罗门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就会开豪车出入当地的高端餐饮。 如果婆罗门一直是婆罗门,那么婆罗门的高消费,又怎么会为县域消费带来增长呢?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县城婆罗门造成县域消费爆发”这个说法,似乎还有更多的漏洞,比如婆罗门规模。 根据七普数据,当时中国的县域平均人口是 39.9 万人,再乘以人口城镇化率 67%。这意味着生活在“县城”的平均人口,不过 26.7 万不到...
about 2 months ago
一 北京,2065年。 三月下旬的风,裹挟着华北平原春季特有的干燥,它掠过城市广阔的肌体,却无法从那些覆盖地表的“植被”中带起一丝一毫自然的、充满变数的声响。城市里弥漫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静谧,只被偶尔掠过的磁悬浮车辆的低频嗡鸣,以及构成这片“绿色”本身的、微不可闻的系统运行声所打破。 卫明,绿管局行动处第二支队队长,正站在那面巨大的、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弧形全息屏幕前,眉头紧锁。 屏幕上,北京的实时生态监控图如同一幅流动的数据星图,被数以亿计的绿色监测点细密地覆盖。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树”或“草”单元,实时反馈着其运行工况、净化效率、环境参数等海量信息。绝大多数点都稳定地呈现着代表“最优状态”的深绿色,构成了一片令人安心的绿色海洋。 但在东北方向,靠近昔日京郊与河北交界的地带,一个微小的像素点,却像一个系统bug般,顽固地闪烁着警示性的淡黄色。旁???跳动着几行被高亮标注的数据,冰冷而扎眼: “监测到异常生物气溶胶:1. 柏科花粉(遗传标记比对吻合旧世界常见种 Sabina chinensis),峰值浓度0.37颗粒/千立方米;2. 蒿属花粉(遗传标记比对吻合旧世界常见种 Artemisia...
2 months ago
自从 2022 年大语言模型上线以来,通过 AI 建立知识库或数字分身成为了许多博主的刚需。因为,对于长期写作、已有许多现成文字的博客主来说,相比于别人有更多的积累。 在实践中,将文字以最简单的 Markdown 格式喂给大模型往往能获得最优的效果。遗憾的是,目前最流行的博客程序 WordPress 没有官方提供将博文导出为 Markdown 文件的功能。...
4 months ago
一财最近有篇文章,《胖东来,一个年度商业“神话”》。 这篇文章的重点没有放在胖东来如何神上面,而是放在了胖东来这个神话是如何传出来的上面。其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的信息点是: 胖东来的走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4 年前后到 2022 年,主要在民营企业家圈子内部,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2022 年至今,迅速破圈,成为许昌文旅名片和网络公共流量。 前一个阶段,一个名为盛和塾的企业经营学习组织深度参与其中;后一个阶段,一个名为联商网的零售行业资讯服务商是重要推手,名创优品在今年 9 月底控股永辉之后其创始人叶国富对胖东来模式的肯定则是最新最有力的加成。 盛和塾是日本企业家们自发成立的研习机构,旨在学习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日本盛和塾 2019...
5 months ago
1866 年,西门子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人类第一台直流发电机。 40 年后,通用电气在 1906 年开始量产真正让电灯普及的第一代白炽灯泡。 在这两者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人类世界依然黑暗,电气的技术革命好像没有发生。 但,这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后世,才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将这 40 年一笔带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电气技术的发展,是他们眼皮底下一天天展开的:第一条电报线路的铺设,第一个电话的接通,第一辆电车的开动,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在真切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只是它没有快到让当时的每个人都在一个时间点集体惊呼“啊,电气革命终于来了!” 我们此刻正站在一个与 19...
5 months ago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话: “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读过的东西,最终会塑造你。 很多人说我写的东西还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我不否认可能我在写作和思考上有些奇巧淫技,但这也和我长期以来积累的阅读习惯和信息筛选方式密不可分。 我最近开始了一项新的实验,那就是把我的个人收藏夹里一些有趣的、有启发性的内容整理成一份 newsletter,定期发送给大家。 先别急着皱眉!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谁要看你的收藏夹啊?”、“收藏夹不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吗?” 没错,凡事尝试对自己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流式管理的人,收藏夹里可能都有很多“一时兴起”的网页链接、有趣的图片、或者莫名其妙的视频。但是,大概率的结果是收藏夹作为第二大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生物脑作为第一大脑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少。...
5 months ago
2022 年 9 月,上海的打工族喜大普奔,庆祝上海地铁终于支持了使用支付宝和微信刷码进站。 在此之前,刷手机进上海地铁,要么需要你的手机支持 NFC,要么就要用上海地铁自研的一个非常难用,以至于一直被人吐槽的 App 叫“Metro大都会”。 在“Metro大都会”App 被高频使用的 4 年里,它在...
5 months ago
2022 年 12 月 ChatGPT 上线,到本月刚好两周年。 在讨论 AI 的未来时,人们的态度常常呈现出明显的分裂。一部分人觉得,这一轮 AI 革命已经到此为止,高潮已过。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仅仅是个开始。网上有句流行的说法——“人们总是高估科技革命的短期影响,而低估长期影响。”但实际上,AI 的短期潜力也被许多人低估了。很多人之所以觉得...
6 months ago
我曾经在重新开始写这个博客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重新开始写一个博客》。在这篇文章里,我解释了为什么在平台与流量的时代,我需要重新建一个信息孤岛。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不希望我的许多内容由平台决定应该哪些被看到。因为我觉得我写的大部分内容可能对他人没有价值,只是对我自己有价值。如果它恰巧对某个他人有价值,我也希望这个他人是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下,经历了一番搜索与挖掘才找到的。 但在建立博客不久之后,我其实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我创作的原动力是面向自己。所以我的很多内容都是碎片化的,或者说是“微博”与“动态”这样的短内容。一部分不能对外发的短内容我放在了 flomo 里,另一部分能发的则发在了我的即刻账户。 这种高频的短内容输出,一方面降低了我博客的更新频率,另一方面它让我的内容输出重新回到了平台分发的逻辑。我之前也在即刻中谈到过“我虽然在即刻只有 2 万粉,但还是太多了。 我需要一个不能被关注,只能被搜索到的微博。” 其实,在发这条即刻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就是在 WordPress 中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微博(甚至不能评论)。...
7 months ago
去年 10 月份,我的随身附件从 Galaxy Watch 切换到了 Apple Watch,这让我在健康 App 上的选择多了好多。 毕竟,众所周知,Android 手表的第三方生态几近于无。Apple...
8 months ago
上周日,经历了休克之后,被 120 拉去急救的人生初体验。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是也算是难得的经验与体验,所以姑且还是写一下。 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周日下午 16:15 左右,我和朋友进了一个文创园的甜品店。我朋友去点甜品,我占了一个桌子等待。我在将包从身上放到旁边的椅子时,手指突然传来尖锐的刺痛。缩手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只疑似蜜蜂的虫子。 我本能的甩手,将虫子甩掉,然后心想完了,这是被蜜蜂蛰了。朋友点单结束后,我和他说我被蜜蜂蛰了,我们查了查 ChatGPT,感觉应该没啥事,把刺挑出来就行了。 然后花了大概 5...
10 months ago
从 ChatGPT 上线以来,有一句流行语说“AI 不会淘汰人,只会淘汰那些不会用 AI 的人”。 然后很多非技术出身的人,对 AI 的认知始终处于朦胧的状态——有时,他们觉得 AI 无所不能,但有时又觉得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