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1q43.blog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虹线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7 followers
Last updated 24 days ago
24 days ago
最近在网上闲逛,看到一个博主感慨,说自从Kindle退出中国,国内的电子书生态就急转直下,体验变得很糟糕。这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公共话题,评论区自然很是热闹。 粗略翻了翻,留言的大部分读者似乎并不同意博主的观点。他们觉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反倒是提升了。 理由很充分:硬件上,国产电纸书早就把Kindle甩在了身后,无论是开放系统还是手写功能,都更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内容上,微信读书、得到这些App,凭借低价包月乃至免费模式,让读书这件事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花更少的钱,用更好的设备,读更多的书——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吗? 从一个纯粹的“用户”视角来看,这些反驳几乎是无懈可击的。我之前也早就不用Kindle原生系统了,主力设备是文石的电纸书,刷了安卓,然后在上面装Kindle App。国产硬件的好,我举双手赞成。 但问题在于,原博主说的词是“生态”,而评论区里读者们捍卫的是“体验”。这两者有关联,但绝不是一回事。“生态”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拆开看无非就是买家和卖家。一个健康的生态,意味着买卖双方都能在其中活得不错,并且有持续交易下去的意愿。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读者体验”,很大程度上只考虑了买方,也就是我们自己,是否“爽”。 恰好,几年前和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聊起过这个话题,他的一番话,让我对这场“体验”与“生态”的论战,有一些额外的角度。 朋友的原话是,Kindle退出之后,国内严肃电子出版的市场规模“一落千丈”。 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从各种公开的行业报告来看,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总盘子明明还在逐年上涨。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结构性问题被掩盖了:大盘的上涨,基本被网文和教辅吃掉了九成以上。 剩下的那一小块,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出版物电子书”的领地。 而在这块萎缩的领地里,各家出版社的电子出版业务,已经从几年前被寄予厚望的“全村的希望”,迅速沦落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路边一条”。朋友半开玩笑地告诉我,现在社里的共识是,对于那些有点畅销潜质的爆款书,电子版“能不上就不上,能晚上就晚上”。 这听起来完全不合逻辑。电子书没有印刷和仓储成本,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多一个销售渠道,不就等于多一份纯利润吗?出版社为什么会有钱都不赚?...
about 2 months ago
我不怎么吃西贝,是因为它“不够预制菜”。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日常的工作日午餐和晚餐,很少点外卖也很少去堂食,基本有两个选择: 若饭 便利店里的预包装食物(一个规范术语)。 比如,我今天中午的午饭就是一份海大厨的烟熏味预包装三文鱼,一份河北世际德力食品有限公司的开袋即食甜玉米粒,还有一瓶零糖可口可乐。偶尔,如果我早餐没有摄入膳食纤维,我还会买一点预包装的酸辣笋尖来吃。下午 4 点,我会再补充一勺 30g 左右的蛋白粉。 而若饭可能更冷门一点,这个是一个在 2015 年就推出的,模仿硅谷...
2 months ago
这两年,AI 很火,搞什么的都要搞一下 AI+,医疗方面也不例外。 在关注 AI 新闻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 AI 辅助诊疗、AI 病历整理的项目和案例。但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国内医疗体系对数字化的更新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所以,新闻里那种看起来很科幻的 AI 看病,似乎暂时很少有人能体验到。 但最近这几个月,我个人确实是体验到了一些...
3 months ago
在开始讨论标题里的问题之前,你可以先试着听一下这期播客: 这是我在今年 5 月上线的一档全新的播客节目,它完全由 AI 生成。由 AI 搜索资料,由 AI 生成语音,由 AI 生成...
3 months ago
大阪关西世博会会平等的惩罚每个 P 人,也就是不做计划的人。 其实,2023 年年末,我就决定要去大阪世博会了,那时候中文互联网上对于这次世博会的报道基本上还只有那个克苏鲁一样的吉祥物。 但偏偏是这个奇形怪状的吉祥物麦麦,真的很戳我的萌点,当时在日本旅游看到了吉祥物的周边产品,立刻就决定了“要来看看”的决定。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规划行程的时候,已经是 5 月底了。大阪世博会的第一个惩罚已经生效了——你以为提前两个月买票,已经非常宽裕了。但大阪世博会的入场流程里,有一个环节是场馆抽签,它允许你有三次机会抽选想要进入的场馆而无需排队。 而第一次抽签的时间,是参观时间的 3 个月前——哈?...
4 months ago
在三年前,ChatGPT 上线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我们快要遇见《Her》里的萨曼莎(Samantha)了。 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打开手机,与 GPT-4o 或更强大的模型交谈,让它写代码、做研究、P照片、数据分析时,我们内心反而意识到:萨曼莎好像又离我们远去了。 现在的大模型是工具,是仆人,是某种高效但无趣的“伪神”。它们永远在线,永远服从,永远以一种完美的耐心等待我们的指令。一个没有自我、没有脾气、没有“不在场证明”的存在。我们可以随时通过一个 Prompt 让它开始扮演嬉笑怒骂,但却难以让它们真正的产生主动的情绪。 它只是我们主体性的延伸,一个高级的“回音壁”,忠实地反射着我们的偏好、欲望与孤独。 因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我想了很久的产品思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型 AI,首先需要摆脱对我们的依附,拥有它“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跳出“On-Demand”(按需服务)的框架,去思考如何为一个数字实体,构建出它的时间感、它的经验世界,以及最重要的——它的局限性。...
4 months ago
上个月,我决定取消我的 ChatGPT Plus 订阅。 ChatGPT 依然是那个开天辟地的产品,只不过,它所开启的那个“大力出奇迹”的时代,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 如今,我付费的 AI 产品矩阵稳定在了三个:Gemini Pro,Cursor,以及 Notion AI。...
4 months ago
最近,一篇知乎回答1又在一些群里流传开来,标题大概是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失败了。这种“一句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暴论,总是很有市场。 这篇回答的核心论点,我总结下来大概有三条: 技术万能论:现在的垃圾焚烧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什么都能烧,效率高、污染小,所以前端分拣价值不大。 前端无用论:居民辛辛苦苦分的类,到了运输和处理环节又被混在一起了,纯属折腾人,是“形式主义”。 产能过剩论:一些报道指出,上海的垃圾焚烧厂现在“吃不饱”,垃圾不够烧,这不就反证了整个分类体系的荒谬和失败吗? 这些观点层层递进,逻辑自洽,再被一些营销号配上几张真假莫辨的图片,很容易让人觉得“原来如此”,并转发附上一句“早就说了”。 如果我不是之前写过一个和循环经济相关的小册子,做过上海地区一些垃圾再利用行业从业者的采访,我也信了。 那本小册子 2023 年写的,说实话写小册子的时候我和这个知乎的答主一样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充满质疑,因为当时已经过去 4 年了,再加上疫情凶猛,我以为这事儿早就翻篇儿了。...
5 months ago
最近,Labubu 真的非常火,火到我不想专门写一段来科普了。 如果你不知道 Labubu 可以去自己搜,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原价一两百,在二手市场上被炒至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左右的潮玩公仔。 随着 Labubu 爆火,更多的是对 Labubu 一个娃娃炒到上万块的质疑。前两天刚好在群里看到有人转发了雪球上的一段分析: 这种分析,看起来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在任何一个商学院的课堂上,这都是一份可以拿高分的标准答案。但它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用分析“制造业”的尺子,去度量一个“宗教”的价值。 这就像一百年前的马车夫,用“马匹的食量与行进里程”模型来分析福特...
5 months ago
还记得 2010 年左右的博客圈吗?那时候我刚开始写博客,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看侧边栏里那个小小的”友情链接”模块,或者是”博客联盟”的推荐文章。点进去,总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内容。 那时候的博客圈真的很纯粹。大家写博客是因为有话想说,想分享,想连接。没有什么变现压力,没有什么增长黑客,就是单纯地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也想看到别人的精彩想法。 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些内容交换网络,它不止是友情链接,而是在博客之间建立共享的相关文章连接。比如,你发了一篇与淮南相关的游记,在你的博客文章下面就会展示另外几个博主发表的与淮南相关的博文。 这样的内容交换网络有很多,包括在中文世界也有,叫“无觅网络”。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闲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书会带给你什么惊喜。 但是好景不长。大概到了 2014 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的博客圈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中文博客圈尤其是如此。随之而来的,是这类???容交换网络要么变味儿(充满广告),要么倒闭了。而更多的逐利写作者,转向了去平台写作,比如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 在中心化写作平台,相关文章的推荐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那里天然弱化作者的独立属性,希望读者在相关内容的海洋中一直沉迷下去。这似乎让情况从过度孤立,走向了过度连接。 再后来,社交媒体崛起了。Facebook、Twitter、微博,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那些小而美的博客交换网络,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5 months ago
上周,我发了一篇 AI 生成的文章。 讲的是在 AI 时代,文字的消费速度和生产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那篇文章至少 80% 的文字是 AI 生成的,我在文章的结尾直接说明了这一点,于是不出意外的,在评论区里至少有一半的评论在做“AI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