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1q43.blog

虹线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虹线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3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15 hours ago

Minimal Phone 众筹记录:一次美国制造业衰落的个体体验

1 day ago

从我 2024 年 2 月 28 日参与众筹算起,到 2025 年 6 月 27...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8 days ago

最近,一篇知乎回答1又在一些群里流传开来,标题大概是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失败了。这种“一句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暴论,总是很有市场。 这篇回答的核心论点,我总结下来大概有三条: 技术万能论:现在的垃圾焚烧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什么都能烧,效率高、污染小,所以前端分拣价值不大。 前端无用论:居民辛辛苦苦分的类,到了运输和处理环节又被混在一起了,纯属折腾人,是“形式主义”。 产能过剩论:一些报道指出,上海的垃圾焚烧厂现在“吃不饱”,垃圾不够烧,这不就反证了整个分类体系的荒谬和失败吗? 这些观点层层递进,逻辑自洽,再被一些营销号配上几张真假莫辨的图片,很容易让人觉得“原来如此”,并转发附上一句“早就说了”。 如果我不是之前写过一个和循环经济相关的小册子,做过上海地区一些垃圾再利用行业从业者的采访,我也信了。 那本小册子 2023 年写的,说实话写小册子的时候我和这个知乎的答主一样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充满质疑,因为当时已经过去 4 年了,再加上疫情凶猛,我以为这事儿早就翻篇儿了。...

Labubu 哪有泡沫?

14 days ago

最近,Labubu 真的非常火,火到我不想专门写一段来科普了。 如果你不知道 Labubu 可以去自己搜,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原价一两百,在二手市场上被炒至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左右的潮玩公仔。 随着 Labubu 爆火,更多的是对 Labubu 一个娃娃炒到上万块的质疑。前两天刚好在群里看到有人转发了雪球上的一段分析: 这种分析,看起来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在任何一个商学院的课堂上,这都是一份可以拿高分的标准答案。但它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用分析“制造业”的尺子,去度量一个“宗教”的价值。 这就像一百年前的马车夫,用“马匹的食量与行进里程”模型来分析福特...

怀念那些年的博客交换网络,所以我做了一个新的

18 days ago

还记得 2010 年左右的博客圈吗?那时候我刚开始写博客,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看看侧边栏里那个小小的”友情链接”模块,或者是”博客联盟”的推荐文章。点进去,总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内容。 那时候的博客圈真的很纯粹。大家写博客是因为有话想说,想分享,想连接。没有什么变现压力,没有什么增长黑客,就是单纯地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也想看到别人的精彩想法。 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些内容交换网络,它不止是友情链接,而是在博客之间建立共享的相关文章连接。比如,你发了一篇与淮南相关的游记,在你的博客文章下面就会展示另外几个博主发表的与淮南相关的博文。 这样的内容交换网络有很多,包括在中文世界也有,叫“无觅网络”。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闲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书会带给你什么惊喜。 但是好景不长。大概到了 2014 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的博客圈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中文博客圈尤其是如此。随之而来的,是这类???容交换网络要么变味儿(充满广告),要么倒闭了。而更多的逐利写作者,转向了去平台写作,比如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 在中心化写作平台,相关文章的推荐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那里天然弱化作者的独立属性,希望读者在相关内容的海洋中一直沉迷下去。这似乎让情况从过度孤立,走向了过度连接。 再后来,社交媒体崛起了。Facebook、Twitter、微博,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那些小而美的博客交换网络,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互联网的历史长河里。...

为什么人们喜欢鉴定 AI?

about 1 month ago

上周,我发了一篇 AI 生成的文章。 讲的是在 AI 时代,文字的消费速度和生产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那篇文章至少 80% 的文字是 AI 生成的,我在文章的结尾直接说明了这一点,于是不出意外的,在评论区里至少有一半的评论在做“AI 鉴定”。...

文字的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about 1 month ago

全球最大的稍后阅读工具 Pocket 宣布停服,它将在今年 10 月 8 日删除所有账户和用户数据。 实际在 2017 年被 Firefox 浏览器的母公司...

消费靠婆罗门县城,不靠县城婆罗门

3 months ago

过去几年,县域消费火起来了。 在这个主题下面,还有一个次生的更具体的词就是“县城婆罗门”。每当有媒体报道某个县城火热的消费趋势和不输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时,无论是在正文还是评论区,“县城婆罗门”这个词总会和“大城市牛马”成对出现。 县城婆罗门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指在某个县域里掌握优势地位与优势资源的一群人。他们可能是县域体制内的中高层,又或者是当地支柱、垄断企业的老板,亦或者是两者结合带点灰色性质的家庭。 作为多年在县域做调研的人来说,当然不会否认县城婆罗门的存在。但将县域消费的爆发,和县城婆罗门这个阶层联系起来,我一直是有一点疑惑的。这个疑惑来自一个非常简单,朴实,直观的冲突——多年以前我去县城调研,和婆罗门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就会开豪车出入当地的高端餐饮。 如果婆罗门一直是婆罗门,那么婆罗门的高消费,又怎么会为县域消费带来增长呢?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县城婆罗门造成县域消费爆发”这个说法,似乎还有更多的漏洞,比如婆罗门规模。 根据七普数据,当时中国的县域平均人口是 39.9 万人,再乘以人口城镇化率 67%。这意味着生活在“县城”的平均人口,不过 26.7 万不到...

只是个喷嚏

3 months ago

一 北京,2065年。 三月下旬的风,裹挟着华北平原春季特有的干燥,它掠过城市广阔的肌体,却无法从那些覆盖地表的“植被”中带起一丝一毫自然的、充满变数的声响。城市里弥漫的是一种近乎绝对的静谧,只被偶尔掠过的磁悬浮车辆的低频嗡鸣,以及构成这片“绿色”本身的、微不可闻的系统运行声所打破。 卫明,绿管局行动处第二支队队长,正站在那面巨大的、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弧形全息屏幕前,眉头紧锁。 屏幕上,北京的实时生态监控图如同一幅流动的数据星图,被数以亿计的绿色监测点细密地覆盖。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树”或“草”单元,实时反馈着其运行工况、净化效率、环境参数等海量信息。绝大多数点都稳定地呈现着代表“最优状态”的深绿色,构成了一片令人安心的绿色海洋。 但在东北方向,靠近昔日京郊与河北交界的地带,一个微小的像素点,却像一个系统bug般,顽固地闪烁着警示性的淡黄色。旁???跳动着几行被高亮标注的数据,冰冷而扎眼: “监测到异常生物气溶胶:1. 柏科花粉(遗传标记比对吻合旧世界常见种 Sabina chinensis),峰值浓度0.37颗粒/千立方米;2. 蒿属花粉(遗传标记比对吻合旧世界常见种 Artemisia...

【插件发布】WordPress 批量导出 Markdown

4 months ago

自从 2022 年大语言模型上线以来,通过 AI 建立知识库或数字分身成为了许多博主的刚需。因为,对于长期写作、已有许多现成文字的博客主来说,相比于别人有更多的积累。 在实践中,将文字以最简单的 Markdown 格式喂给大模型往往能获得最优的效果。遗憾的是,目前最流行的博客程序 WordPress 没有官方提供将博文导出为 Markdown 文件的功能。...

胖东来是非学不可了

6 months ago

一财最近有篇文章,《胖东来,一个年度商业“神话”》。 这篇文章的重点没有放在胖东来如何神上面,而是放在了胖东来这个神话是如何传出来的上面。其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的信息点是: 胖东来的走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4 年前后到 2022 年,主要在民营企业家圈子内部,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2022 年至今,迅速破圈,成为许昌文旅名片和网络公共流量。 前一个阶段,一个名为盛和塾的企业经营学习组织深度参与其中;后一个阶段,一个名为联商网的零售行业资讯服务商是重要推手,名创优品在今年 9 月底控股永辉之后其创始人叶国富对胖东来模式的肯定则是最新最有力的加成。 盛和塾是日本企业家们自发成立的研习机构,旨在学习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日本盛和塾 2019...

AI 技术的停滞,是革命的开始

6 months ago

1866 年,西门子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人类第一台直流发电机。 40 年后,通用电气在 1906 年开始量产真正让电灯普及的第一代白炽灯泡。 在这两者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人类世界依然黑暗,电气的技术革命好像没有发生。 但,这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后世,才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将这 40 年一笔带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电气技术的发展,是他们眼皮底下一天天展开的:第一条电报线路的铺设,第一个电话的接通,第一辆电车的开动,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在真切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只是它没有快到让当时的每个人都在一个时间点集体惊呼“啊,电气革命终于来了!” 我们此刻正站在一个与 19...

订阅我的大脑

6 months ago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话: “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读过的东西,最终会塑造你。 很多人说我写的东西还不错,思维也比较活跃。我不否认可能我在写作和思考上有些奇巧淫技,但这也和我长期以来积累的阅读习惯和信息筛选方式密不可分。 我最近开始了一项新的实验,那就是把我的个人收藏夹里一些有趣的、有启发性的内容整理成一份 newsletter,定期发送给大家。 先别急着皱眉!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谁要看你的收藏夹啊?”、“收藏夹不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吗?” 没错,凡事尝试对自己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流式管理的人,收藏夹里可能都有很多“一时兴起”的网页链接、有趣的图片、或者莫名其妙的视频。但是,大概率的结果是收藏夹作为第二大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生物脑作为第一大脑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