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farer.org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Stray Episode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2 followers
Last updated 2 months ago
2 months ago
从围城哥哥那里领养代替购买了一套闲置的HP 544+ FLR网卡(就是ConnectX-3 Pro),在家折腾RDMA网卡玩(涛哥有云:班没上够,回家还搞?)。在经历了发现一张卡凉凉,又50块捡了一张,以及又花了50块捡了56G的IB线缆之后,两张卡终于插到了同一台机器里并用IB直连达到了满意的速度(图个啥网上冲浪了一阵发现坑还是很多的,资料也比较零散,所以我也整理一下自己的踩坑经验,供后来的垃圾佬参考。垃圾怎么捡我就不教学了,毕竟基本白嫖,经验不丰富,我只关注软件部分。确认设备存活先确认网卡都认出来了。 lspci |grep Mellanox我的机器装的PVE 8.3,基于Debian 12。但是接下来的所有操作都是直接pve系统进行的,不涉及到虚拟机。装各种包官方的OFED就不用想着装了,早就不维护,新点的系统都装不上。kernel里应该是内置了mlx4 ethernet的driver,如果只用ethernet看起来不需要特意去装,直接就能识别出来。但如果要搞ib,还是需要装一些其它的包。apt-get install rdma-core...
4 months ago
又是一年时光飞逝,繁忙的工作让表达能力跌至冰点,想写点什么又不知从何写起,这篇东西写写删删,一度以为又要永久丢在草稿箱里不见天日了,最终还是努力糊完发出来。工作上搞的东西不方便讲,生怕泄露什么机密被带走。个人的事情又都是鸡毛蒜皮,发出来对其它人也没啥参考价值,于是最后又变成了段子(吐槽)大会。其实2022年底写了一点,只是那篇东西还支离破碎地躺在草稿箱里,甚至都拾掇不出段子,这里掏一段出来给大家鉴(嘲)赏(笑)一下:在上海坐牢的第二个月,突然心态崩溃,活也不想干了,窝在沙发里就开始哭,围观的俩猫看了都觉得尴尬。毕竟人哪有不疯的,只是是否有去确诊的区别。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萦绕在脑海的是什么问题——“人与人之间,为何如此难以互相理解?”是啊,两年过去的现在,这个问题,我还是想不通。今年一整年状态都很差,一直在不停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没有丝毫的节奏感,难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始终有种在走钢丝的感觉,保持平衡已经竭尽全力,无暇顾及更多了。很焦虑,睡眠质量也很差。下半年同事们开始密集跑路,饭局一个接着一个,虽然我长得跟个卡皮巴拉一样看起来情绪稳定,实际上心态已经几近崩溃。坐在饭桌上,听到同事们在宣泄情绪,我的感觉更糟了。这个世界杂音太多,就像早晨4点叫你起床的猫一样,让人浑身无力。情绪稳定是不可能稳定的,只是没在人前发疯罢了。于是在寥寥无几的周末休息时间,都消耗在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上,试图用海量信息麻痹自己焦虑的神经,简直是饮鸩止渴。情绪能量就是这样稀缺,这里多耗一点,那里就少一点。一天班上完,晚上爬回家,一句话也不想说,更别提其它活动了,总之人生已经脱离了正常轨道。真羡慕那些精力充沛的人,下了班还能有劲干别的。每年过年回家都像扒一层皮,社交压力比上班还大,回来得缓好几个月。然而,转眼间春节又要来了。世界还在持续动荡,战争愈演愈烈。而我,依然一年过去,却没有丝毫进步。这个地球很好,下次不来了。年底读完了这本《不原谅也没关系》,在灰暗的日子里带来一丝光亮,如果能早几年读到该多好。今年又把功夫熊猫翻出来看了好几遍,还是很喜欢乌龟大师的那句台词: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
4 months ago
缘起这个活儿本来已整了很久了,前两天和同事聊到相机话题想起来,就简单写一写。ICC色彩特性文件起到一个色彩空间转换的功能,后缀名通常是.icc或者.icm,比如在用校色仪给显示器校准颜色后就会得到一个.icc文件,能够让数字文件中的色彩更准确地转换到硬件显示器上。而在照片处理软件解相机的RAW文件的时候,ICC文件也起到相应的作用,只是方向和显示器显示图像相反——它是把相机中记录的原始数据的色彩空间转换到电脑中的图像文件。所以我们会在照片处理软件处理RAW的地方看到有一堆选项,让你选择自己相机的型号,比如我用的Capture One是这样的:切换到不同的品牌和型号,就会发现图片有很大的变化。想起干这件事的起因,是我发现Capture One 21加了一个新东西:ProStandard profiles 其实就是在这里加了一个新的Profile供选择,号称是使用这个玩意可以在解RAW的时候有更真实的色彩。然而,我买的是上一代Capture One 20,我用买断制软件的原因就是不想一直订阅,很气,想让我再花钱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开始研究怎么从21偷一个过来。方法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ICC文件是业界通用的,没有什么加密措施,直接解包出来放到自己的目录下应该就可以。cd /Applications/Capture\ One\ 20.app find...
11 months ago
PiKVM 是基于树莓派实现的IP KVM工具,它能够把开发板模拟成键盘鼠标,通过USB接入到目标主机,并且读取主机的视频输出,让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远程Web界面对目标服务器进行管理,让家用电脑也可以实现类似BMC的带外管理功能。但PiKVM这个工具在树莓派上的实现是直接做了一个基于Arch Linux的镜像,用户拿到可以直接烧到树莓派里用。我为了支持国产因为贫穷,决定用立创的泰山派来装这个东西。注意本文不是保姆级教程,也不提供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只是记录了我在泰山派上装PiKVM的过程,仅供参考。硬件准备主要硬件是一块泰山派开发板,约200块钱,买2GRAM-16G存储的版本即可。然后是HDMI采集卡,用于捕获服务器的视频流,这个正好以前玩直播的时候搞过一块正在吃灰,拿出来废物利用一下。现在HDMI采集卡也不贵,已经卷到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最后是一根自己DIY的Y型USB线(USBC Y-Splitter cable),用于给开发板供电(带外管理当然得有自己的独立电源)以及把自己模拟成键鼠连接到主机用。PiKVM官方给的图在下面,线的颜色和实际的颜色应该是一致的。要点:接到服务器端的Type-A端VCC要断掉,不要接到电源,据说会烧接USB电源的一端只保留地线和供电线,仅作供电用三个接头的GND地线要相连,保证地的电位一致D- 和 D+ 是正常用来传输USB数据的,用于在我们这里就是用于USB外设模拟总之找两根吃灰的四芯USB线剪断再焊接一下就成,注意做好绝缘。至于PiKVM还可以通过GPIO接继电器连电脑开关的这种操作我就懒得搞了。整体的接线方式可以参考PiKVM的文档。在泰山派这边,由于板子比较小,只有两个USB接口,所以接线方式是Type-C口用DIY的线接主机模拟键鼠和接外置电源,Type-A口接HDMI采集卡采集视频输出。系统准备开发板自带的是个Android系统,我们装PiKVM其实是需要22.04装起来比较顺畅,因为PiKVM需要Python 3.10,然而泰山派官方最高只提供了20.04的固件,我又太菜没整明白如何直接构建一个22.04的固件出来,所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进行:先刷20.04,然后自己升级到22.04。下载ubuntu镜像烧录 https://lceda001.feishu.cn/wiki/IJtRwVu5kiylHykl3RJcQ8ANncY先配置wifi默认有一堆包的版本都被hold了,需要先全部unholdsudo apt-mark...
about 1 year ago
作为一名资深Python CRUD boy,在今天用flask和django干这些体力活已经稍显过时,flask这些年来功能并没太大进步,想用什么还是得自己折腾,在工程化方面比较考验开发者的个人素养。而django的虽然功能完善,但它的笨重在需要深度定制时,又显得束手束脚。近些年来FastAPI异军突起,在成熟度上已经足够赶上这些老古董们。为了让我们的体力活干得又快又好,腾出更多的时间摸鱼,在这里整理下我们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2024年)应该用什么CRUD,技术选型需要注意适用场景,本文选型适用于以下场景:项目前后端分离,或以实现微服务/朴素的HTTP接口为主认证模型简单,最多JWT对于不不满足以上条件的项目,或者在搞外包,建议直接Django,看看Django REST Framework(基于Django的RESTful API框架)和wagtail(基于Django的可定制化CMS)是否满足您的需要技术栈库Pydantic 可以认为它是这套技术栈的核心,它作为一个Schema定义库,能够把配置解析,后面的ORM定义和查询到前面的API定义,参数校验,序列化等事情统一完成,减少手工转换的麻烦,能够极大提升生产力。FastAPI API框架,长得样子和flask很像,但功能更加完善。支持同步和异步,使用Pydantic作为数据模型,可以根据接口参数自动生成API文档。SQLModel 使用Pydantic进行SQL数据库的orm schema定义和查询beanie 如果用MongoDB,那么可以试试这个,也是使用Pydantic做定义httpx 用来发http请求的库,支持同步和异步,用来替换掉requeststyper...
about 2 years ago
最近地球上最流行的事就是,敲电子木鱼,拜AI佛祖。大厂们又分分跳出来表示要开始打造人工智能(咦, 我为什么要说又),资本家们终于找到了个像样的投资标的,直接让近两年趴在风口上的元宇宙突然就噶了。每当潮水退去,才是真正的考验。你看现在仍在闷头坚持Build Web3,而没有转头去造AI的区块链高手,这才是有信仰的Web3人,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要说这次是不是人工智能迈过了什么奇点,要取代人类了?我觉得并不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这事儿一直在稳步推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子,就算你不刷抖音,甚至连手机都没有,但路上遍地都是的监控摄像头,也多多少少采用了名为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可为什么这次地球人反应如此强烈呢?只是因为这次它开始取代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甚至老板,而恰巧吃瓜的大家还基本都是白领罢了。“革别人的命我支持,但到头来怎么革到我头上了?”白领这个群体,就是工作内容中狗屁工作占很大部分的一群人。那么接下来,好玩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又到了年底汇报工作的时候了,你对着一年下来自己毫无产出的工作结果冥思苦想,不知道该怎么吹,最后决定把这几条工作内容喂给ChatGPT,让它帮忙扩写一下,吹个牛,做一份华丽的报告用来汇报。你的老板收到了你发来的长篇大论工作总结,想着这小子怎么这么多话,Too Long Don't Read,于是把这篇ChatGPT写的工作汇报喂给了ChatGPT,让它输出几条干货总结。最终,只有人工智能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更进一步,不只是用Office做写点Word文档、做个PPT之类的狗屁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干,以后甚至开会都可以帮你干了,你看现在B站视频的省流助手的活都被人工智能抢了,所以替你开个没什么用的会更是不在话下。那么,更有趣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某天,你参加公司一个线上会议,连进去发现里面有几个ChatGPT在激烈争吵,而你凭自己的口才根本插不上话。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都涨工资等于都没涨。都用了GPT,就等于都没用。现有的人工智能看上去仍是概率机器,与运行结果确定的代码不同,模型基本是个黑盒,它在输出正确时,一切都好,而当它出错时,你很难解释它为什么会出错,并且很难说清它什么时候会出错。而如果人类犯错,你可以直接惩罚他。所以永远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卷到最后人类没事做,坐牢这种事,还得是人亲自来。大刘在《诗云》问道:“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说不准,我们只是硅基生命的一段引导程序呢?嗨,别折腾你那破AI啦,牛回,速归!
about 2 years ago
今天闲来无事,把这个买了好久一直没通关的游戏《节奏医生》通关了。这个游戏在2021年就问世了,虽然它目前在Steam上还是个Early Access的状态,但毫无疑问,完成度已经非常的高。创意工坊中也已经有大量玩家自制的优质原创谱面可供游玩。这里有个官方宣传片,其实是第一个BOSS关卡的录像,可以先看看这个游戏的风格是不是你的菜——《节奏医生》Rhythm Doctor 游戏宣传片 | indienova 我玩过很多音乐节奏类游戏,感觉这个游戏是最解构主义的,没有之一。其它音乐游戏要么一堆按键,要么满屏滑条需要操作。而节奏医生只需要你按一个按键,在正确的拍子按下去即可。而就这一个按键,也被制作组玩出了花。游戏中的曲目并不像其它音乐游戏都是节奏快速的歌,而就算是个慢歌,用上各种花里胡哨的节奏型,再加上多个音轨的同时轰炸,就算只按一个按键也能让你手忙脚乱,最后只能心碎孵个小鸡。除了单人模式,还有双人虐狗模式,每人一个按钮,合作完成曲子中不同的声部。 游戏采用像素风格的画面,但是视觉效果极其酷炫。准确的说,在游玩过程中你如果发现怎么也过不去,可能不看画面只听音乐按键会好一点。因为这个游戏十分调皮地在你按节拍的时候在屏幕上塞满视觉干扰,不过一旦接受这种设定,还挺带感的,其中有一个关卡,剧情表现男生奔向女生,整个游戏窗口也跟着人物往前跑,十分惊艳。 你扮演一名医院实习生,使用这一个按键跟随音乐来校准病人的心跳节拍,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心跳节拍,每个关卡即是不同的曲子,要用不同的节拍来应对,也会出现多个患者即节拍同时需要按的情况。 游戏剧情也不错,除了感受医护工作者的艰辛,你还将看到:社恐小屁孩谈恋爱,摇滚哥和女咖啡师谈恋爱,住院的老头老太太谈恋爱,吱吱叫个不停的小鸟谈恋爱,只有你谈不了恋爱。 更值得称道的点是这个游戏的中文化做得十分出色,其中部分曲目甚至有中文演唱的版本,让我一度以为这游戏是个中国的团队的作品。 如果你自认为足够硬核,可以来试试这款只需要一个按键就能玩的节奏游戏,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
over 2 years ago
最近读完了这本《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它是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其中对于“人是如何学习和思考的”这个问题做了阐释,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做到更有效率的学习(和教育)。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作者开篇抛出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是“使你免于思考”,思考这里指分析、推理、解决问题。大脑不擅长思考,而是努力去避免思考。大脑对一个问题能保持专注的原因是,对问题有好奇心,并且在开始处理问题时快速评估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的努力,如果太过简单或太过困难,大脑会直接放弃思考,太简单会觉得无聊,太困难就会觉得沮丧导致放弃,只有在合适区间,大脑知道它能恰到好处解决掉问题——能够爽到的时候,才会把思考继续下去。大脑模型书中给出了如上图的一个模型,用来阐释大脑在思考时的机制。思考就是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重组。环境可以理解为遇到的问题,以及它相应的条件规则等。工作记忆是指意识和思考的区域,它只能容纳较少的信息在思考时运用的信息,可以理解为计算机的寄存器或者内存。它的特点是容量及其有限,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就是人如果不采用一些特殊的记忆方式(比如地点桩),对一串随机数字的直接记忆只能记住有限的位数。在思考过程中的临时数据都在这里,比如心算一个算数题,其中产生的中间结果,或者在进行逻辑推理时的中间步骤,都在这个工作记忆区域里。这里的记忆在思考结束后如果没有刻意去记忆,则会忘掉,不会转化到长期记忆中。长期记忆包括事实性知识,比如北极熊的颜色或者九九乘法表,或者一些科学原理历史事件等。它还包括一些过程性的知识,比如做西红柿炒鸡蛋的过程,或者从家开车到办公室的过程。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或者说长期记忆,对于思考是否成功至关重要。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别人在说什么或者写什么。因为工作记忆(内存)容量不够,很难容纳完成思考的所有要点。所以为了能够成功思考,工作记忆需要把一些东西压缩合并,而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可以帮助这个合并的过程,从而节省工作空间。比如我们在做阅读理解,如果我们对文章的内容领域已经有一些了解,则会用更少的精力去研究其中各种领域相关的细节,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目标问题上。还有个例子就是让初学者和大师记忆同一盘棋局,初学者往往把每个棋子认为是独立的而分别处理记忆,而大师会把相关的棋子与记忆里的棋谱模式相匹配(就是所谓的“定势”),一整块一整块进行处理,这样自然比逐个棋子记忆要效率高很多。长期记忆里东西是一张网,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索引结构,里面的东西越多,学习或者思考就越轻松,因为你有更多的机会对工作记忆里的信息进行合并化简,来腾出更多空间去容纳思考过程。如何记住东西既然长期记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东西呢?一个核心的认知学原理是: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也就是说,对需要记忆的东西要有思考。那么就回到了前面的问题,要想记忆,就要先思考,事情必须先进入工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比如东西太无聊或者太复杂而大脑拒绝思考,或者我们压根就没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是没法对事物进行思考,当然也没法记住了。为了更好的记住东西,首先要对事物有兴趣并尽力去理解。大脑对于经常思考的东西会认为它有用,就会记下来,而不常思考的东西就会认为没什么用,就会忘记。记忆的根本上来说是在脑子里构建一种索引结构,利用已知的东西来链接新的东西,链接数量越多,链接健壮性越强,知识就更容易被检索出来。书中给出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式是利用故事。将知识融入进故事中有利于理解和记忆。首先,故事的结构通常具有因果性,便于回想;其次,故事通常都比较有趣,而大脑对有趣的东西更容易保持兴趣;最后,故事容易记忆,在阅读故事的时候通常就会思考其中的一亿,而思考意义对记忆很有帮助。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比如元素周期表之类的东西,可以采用一些助记术来帮助记忆(比如上面提到的地点桩)。当然单纯的背下来是不够的,我们终归要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经常使用它们从而真正掌握。如何理解抽象概念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抽象思维,而我们的大脑喜欢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事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而大多数的知识是具象的。知识分为浅表知识和深层知识。当我们只拥有浅表知识的时候,也就是说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记住了定义或者背下了答案,并不真正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知识有局限性,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在思考中解决问题。而深层知识是我们对知识理解足够透彻深入,理解了问题背后的本质,知识更立体更系统,这样的知识可以轻松迁移,能够把知识迁移到相关联的场景下解决更多问题。为了获得深层知识,为了真正的理解事物,理解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更多的实例,在不同的实例中提取它们的共同的或者相似的深层结构,逐渐把抽象的概念与更多场景,更多模式关联起来,反复训练和思考,来让浅表知识转化为深层知识。练习的重要性虽然我们讨厌刷题,但它在思考中能带来的好处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还是那个反复提及的思考的——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极其有限——导致我们必须反复练习用来简化思考所耗费的精力(或者说工作记忆空间)。例如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基础的计算做得都不熟练,需要在算数上消耗大量的工作记忆空间,那么当然不会有空余的空间用来注意宏观上的解题步骤和策略了。或者说新手司机的时候需要关注很多事,踩多少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看速度表,看后视镜,判断距离,忙得要死。而老司机做这些基本操作则游刃有余,一切都是下意识完成的,不需要分配过多的注意力到某个细节中,甚至还有空和乘客聊天。大量的练习可以让我们把这些基本操作变成一些下意识的动作,或者合并为不怎么耗费精力、不需要思考的自动化过程,这样就能在工作记忆中腾出空间,去应付问题中的关键点。如何让学渣爱上学习这是一部老师写给老师的教育理论书籍,因此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和帮助学渣有一定的讨论。但根据本人多年学渣经验,这些想法很好,但基本上无法实施。这里来说说本学渣的看法吧。在现有的这种批量化教学的模式下,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跟得上(或者说步调一致),往往会出现一种“阻抗失配”的状态,导致学习效率极低。关键是学生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而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节奏,把需要记忆的记住,需要熟练的技能练熟,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其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引导方向,而不是强行推进度,导致大家又累效率又低——这就和打游戏一样,村口的小怪都没有砍顺溜,就催着去打boss,是一件不那么靠谱的事。黑魂模式可能把一些人快速练成高手,然而挫败感很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适应,学渣就是这样被劝退的。总而言之,本书提供的大脑模型是非常有用的,让我对于思考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根据思考过程的特点,我们有机会优化大脑的输出环境,帮助它更好的完成思考和学习的任务。学习是终其一生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如何学习。
over 2 years ago
简介 现在微服务的主流部署方式是用k8s,而微服务又是出了名的开发调试困难,这家名为ambassador的公司(他们也开发了知名的同名网关项目firmwarefirmwareambassador,现在改名叫emissary-ingress了),开发了这个叫Telepresence的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的进行k8s环境下的应用开发,它能让你的本机直接访问到k8s集群内的服务,也可以将集群内的请求流量劫持到本机进行处理,这样就不需要在开发调试中反复进行构建镜像,推送镜像,部署服务的流程了,直接在本地一站式完成,比较方便。 安装 参考安装文档 主要分为两部分: 本机部分(安装teleprecense命令工具): Linux直接安装二进制 # 1. Download the latest...
almost 3 years ago
今天打完了这个游戏的草莓收集,觉得应该为它写点什么。三年前趁着促销在Switch上买了这个知名的恋爱养成模拟游戏《Celeste蔚蓝》,当时花了亿点时间通关了,但是没有完全通关。最近因为疫情防控已经被关在家里已经超过两个月了,工作效率日渐下滑,亟需找点事做转移一下注意力,让自己不至于被混乱的思绪淹没,于是,我又拾起了它。它是一个2D平台跳跃游戏,但却用简单的机制创造出了绝佳的游戏体验。这个游戏的每个细节——关卡设计,操控,美术,音乐,剧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完整而优秀的艺术品。也难怪它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赞美和奖项。我是一个打游戏特别菜的人,也是一个很容易放弃的人,很多游戏打着打着就没继续下去了。但这个难到爆炸的游戏却让我这个手残党持之以恒的玩了下去,Switch掌机的便携性可能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是这个游戏,真的好玩。蔚蓝的关卡设计十分困难,容错率很低,像我这样用手柄操作更是难度翻倍,手稍微一滑,主角Madline就绽放成了烟花。但它并不会惩罚玩家,BGM都不中断,眨眼间我们的主角又回到了关卡起点,你又可以再试一次了。它甚至在过场画面鼓励你——“为死亡次数欢呼吧!”就这样不断地尝试,踩着自己的尸体前进,手残如我,竟然也能逐渐学会如何克服每个难点,学会让自己冷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行动,直到通过难关。于是,在总共死了两万七千多次之后,终于在今天拿到了非隐藏的所有草莓(游戏中的收集要素,通常放在犄角旮旯需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拿到的地方)并且过了前两章的B面,当然一切还没结束,后面还有更难的其它B面C面还有第九章等着挑战,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关,但我知道,山一直在那里等我。虽然它是个难度极高的游戏,但隐藏在重重困难之下的,却是能够抚慰人心的温暖内核。「别放弃,你能做到。」山是有魔力的,它会把你内心的另一面具象化,你逃避,他就对你穷追不舍、向你露出獠牙。但山也在引导着你、鼓励着你,让你在一次次失败后仍能勇敢站起来,并看到自己的进步,向着终点更近一点。Madeline的这趟旅程,就是从最开始的逃避对抗,到最终与自我和解的故事。近来被封闭在家两个多月,这种体验并不好玩。人一闲下来,脑子里就开始不停思考一些事情,陷入到一些情绪里面——抑郁,焦虑,恐惧,自我否定——和Madeline一样。以前不太能理解抑郁的同事为什么工作都无法顺利完成,如今情绪被引爆之后能够感同身受了。准确地说,这些情绪一直都在,只是过去我可以用其它事情去掩盖和填充,它们的影响没那么大。而现在独处的环境,让自己无法躲藏了。而Celeste是少有的能让我内心平静,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的作品。在经历千百次失败之后,成功的喜悦也难以言表。也许最终也很难与自己和解,但我还是会努力尝试。如果你也一样内心挣扎和对抗、精神上充满内耗,或者想体验这个故事,请来玩玩这款游戏吧,你也会有所收获的。与自己和解。和解并不是认输或逃避,而是停下无休止的自我对抗,平静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另一面。「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about 3 years ago
2022年4月5日,清明节,上海日增破万。今天没有早起,因为最近街道送了两波物资,按户送的,我这户只有一个人,加上前三天都在早起努力抢菜和混入小区团购群,囤了一大堆吃的,所以冰箱塞得挺满,可以安心睡觉了。目前主要烦恼是如何把海量包菜和胡萝卜炒出不同花样,让自己不至于吃吐。给猫也囤了很多猫粮,够他们吃很久了,真羡慕猫,没有那么多需要烦恼的。每天都有坏消息,战争,空难,瘟疫,裁员,天灾或是人祸,觉得这个世界糟糕透了。四个星期之前的那个晚上,刚入职半个月,和新同事喝着啤酒吃着烧烤的我,肯定想不到,短短几天之后,自己会被困小区,居家办公直到清明,甚至还没有任何解封的迹象。目前上海的情况看起来就和辐射避难所差不多,人人被困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被迫参与大型社会学实验,好活就是有点烂,烂活但是有点好。本来话都没说过的邻居开始拉群组织团购想办法买菜了,缺少物资的开始互相交换物资了,一个老哥叫nullpointer的微信昵称还炸出来一小区的程序员……大概人类只有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才能组织起来吧。只是有点心疼玩不明白高科技的老年人,还有没日没夜忙碌的配送员,志愿者和医生们。幸运的是小区还没什么确诊,只是在家宅久了生活略有些单调。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鲁棒性还是比别人高出一大截。对于善于自闭的我来说,疫情影响并不大,无非就是把蹲在公司角落里写代码改成蹲在家里写代码,把周末蹲在咖啡馆蹭网改成蹲在家里蹭自己的网,由于还需要自己思考一日三餐,枯燥程度甚至降低了。把之前一直拖延的书拿出来读,却发现自己怎么找不到往常看书的节奏感,不知是因为太久不看书,还是因为过于焦虑。有时候会感叹人之间的差异那么大,以至于难以互相包容。大到国家民族的冲突,小到人与人的冲突。最近在家有天吃得太饱,把B站首页的人工智障推荐了一万遍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给看了,没啥带入感,可能因为我不是文艺青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灵魂,更不能强求每个念头都完全合拍,这个世界有无数种方法,在你失去同步的时候把一切化为灰烬。大概完美的爱情就是真空中的球形鸡,过于理想化并且现实中不存在。最近上海的天气挺奇怪的,室外在夏天和冬天之间反复横跳,室内则保持恒定的湿冷,冻得不想起床。由于呆在客厅过于寒冷,导致只能窝在卧室工作,工作效率有所下降。白天拖延进度缓慢,吃过晚饭之后反倒是效率直线上升,死线就是生产力诚不我欺。《死亡搁浅》的PC版更新了导演剪辑版,于是我又把这个由于手残打了一半卡关的游戏重新下载了回来,准备回顾一下末世送货员是如何把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这个在当下时局的带入感就强多了,但是也没有兴致玩太久,可能是因为上了年纪。偶尔还是会想出去走走,会想起窗外的江南,时间过得很快,春天就要过去了。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希望你都能保重,照顾好自己。
over 3 years ago
本篇讲讲Kratos日志组件的使用方式。 在服务上线后,我们可以使用日志来观察程序的行为、诊断问题或者配置相应的告警等。定义良好的结构化日志,能够提高日志的检索效率,使处理问题变得更加方便。 设计理念 为了方便使用,Kratos定义了两个层面的抽象,Logger统一了日志的接入方式,Helper接口统一的日志库的调用方式。 在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基础架构,可能对日志的打印方式、格式、输出的位置等要求各有不同。Kratos为了更加灵活地适配和迁移到各种环境,把日志组件也进行了抽象,这样就可以把业务代码里日志的使用,和日志底层具体的实现隔离开来,提高整体的可维护性。 Kratos的日志库主要有如下特性: Logger用于对接各种日志库或日志平台,可以用现成的或者自己实现 Helper是在您的项目代码中实际需要调用的,用于在业务代码里打日志 Filter用于对输出日志进行过滤或魔改(通常用于日志脱敏) Valuer用于绑定一些全局的固定值或动态值(比如时间戳、traceID或者实例id之类的东西)到输出日志中 Hel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