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limboy.me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Limboy's HQ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4 followers
Last updated about 12 hours ago
about 18 hours ago
大概 4 年前,我注册了一个域名 before.town,因为脑海中忽然闪过「避风塘」,好像正好可以对应英文的 before town,而 town 又可以作为域名的后缀,就搜了一下,果然可以注册,就毫不犹豫地下手了,这一放就是 4 年。 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瞬间,让我们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来,但其实也没有太 Special,这些照片你想与别人分享,但好像又不够精致到值得发个朋友圈或...
10 days ago
前几天在看跑男,有一个游戏环节是这样的:嘉宾通过努力得到一个笔画,目标文字中如果包含该笔画就会出现。感觉挺有意思的,对它稍加改造,于是就有了这个小游戏:笔画猜成语 游戏机制是这样的: 初始显示 20% 的笔画作为提示 每隔一分钟会多 10% 的笔画,最多显示 50% 的笔画 总共有 5...
9 days ago
TL;D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对工具至关重要,目前 Claude Code (CC) 在代码理解和生成质量上相比 Cursor 表现更优。 人机协同新范式:Vibe Coding 能极大提升开发效率,但需要掌握新的协作技巧,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能力圈的重塑:AI...
16 days ago
萌生出做这个 App 的念头源于一个非常朴素的需求:我想在干活时,放一些舒服的背景音乐。这个需求有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但没有太满意的。我希望它是 一个 Mac App。 有丰富的曲库可选(因为很容易听腻)。 界面简洁,功能够用,审美在线。 论曲库的话,YouTube 是最全的,Lofi、钢琴曲、Jazz 等等,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总能找到满意的,听腻了的话,也很容易找到新的。但我不想打开 YouTube,一个是不够方便,另外就是干扰因素太多,还容易被推荐视频吸引而掉进兔子洞。...
16 days ago
昨晚在看特雷弗·诺亚的《天生有罪》,开篇的一段话是这样的: 其中最明显的裂隙存在于南非两大主要的部落之间,祖鲁和科萨。祖鲁人是公认的战士。他们很骄傲,会拼尽全力去战斗。殖民者的军队入侵时,祖鲁人拿着长矛与盾牌就冲上了战场,和对面拿着枪支弹药的敌人血拼。上千名祖鲁人死在了战场上,但是他们从未停止过战斗。和祖鲁人截然不同的是,科萨人一直以头脑灵活而自豪。我的母亲是科萨人。纳尔逊·曼德拉也是科萨人。科萨人也与白人进行了漫长的战争,但是在对手武器装备遥遥领先的情况下,科萨人感受到了武力战争的徒劳,于是一些科萨首领采取了一种更机智的手段。‘不论我们喜不喜欢,这些白人都已经在这儿了,’他们说,‘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有什么长处是我们可以用得上的。与其抵抗他们的语言,不如我们来学学英语。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然后迫使他们与我们谈判。’ 我忽然想到,这段历史的镜像,还挺像我们与「智能手机」的关系。智能手机,就像当年那些无法阻挡的「白人」一样,携带着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强大、迷人,以「便利」和「连接」为名,迅速重塑了世界的样貌。 起初,我们都曾为之兴奋和着迷。它打破了信息壁垒,延展了我们的感官,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慢慢的,我们也感受到了「被殖民」的代价:注意力被无情收割,时间被碎片化,深度思考的能力逐渐退化,真实的人际关系被虚拟互动所稀释。 我们开始焦虑、疲惫,发现自己非但没有成为生活的主人,反而沦为了算法的奴隶。 面对这种困境,我不自觉地成为了「祖鲁人」:感受到了威胁,于是选择了直接对抗。这种对抗体现在行为上,是尝试各种「数字极简主义」,卸载App,甚至想换回功能机;体现在心态上,则是对智能手机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它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种「战斗」的姿态虽然悲壮,但收效甚微,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生活于世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这种全然的抵抗,也让我关闭了探索其正面潜能的大门,比如,我因此失去了在它上面开发App、创造价值的兴趣。 科萨人的智慧给了我新的启示。当物理上的抗争显得徒劳,他们没有选择玉石俱焚,而是转向了一种更高级的策略:理解、学习、为我所用,最终与之「谈判」。 现在,我想成为一名数字时代的「科萨人」。这意味着我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我的 Mindset: 接受现实,放弃幻想: 首先,坦然承认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它不会消失,只会在形态和功能上不断进化。指望通过彻底的「断舍离」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习它的语言」:...
18 days ago
前几天浏览Sivers博客的 Now 页面时,发现这位我长期关注的博主因为被上海吸引而开始学习中文。作为读者,我试着发了封邮件:先是表达欣赏,继而提议成为他的中文学习伙伴。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信——他详细说明了学习进度,还分享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随后的邮件往来中,我们交换了更多个人信息。 这个简单的举动,让我与千里之外的人建立了真实连接。在社交网络触手可及的时代,这看似平常,但电子邮件带来的体验还是不太一样:没有信息洪流,没有算法干预,没有无止境的推送诱惑。就像在数字丛林中意外发现的一条幽静小径,这条由最原始通信协议铺就的道路上,文字在发件箱与收件箱间静静流淌,每个字节都承载着明确意图。 当光标在邮件正文框规律闪烁时,你能清晰听见自己的思考节奏——宛如钢笔在信纸上沙沙作响的往昔。这种交流自带庄严的仪式感:点击发送后,你不会焦虑地刷新收件箱,而是像投递老式邮筒般,任由时间在对话间自然发酵。 电子邮件则像 一壶需要静待滴滤的手冲咖啡,虽然节奏迥异,却各自诠释着数字时代的沟通美学。。当世界将人际关系简化为「点赞」,「转发」的标准化货币时,一封邮件的抵达,依然如同中世纪商船运来的香料,让收件人嗅到遥远大陆的真实气息。 如果你也向往这种纯粹的文字交流,欢迎来信。每封邮件我都会认真阅读和回复。我的邮箱地址是: hi@limboy.me
26 days ago
断断续续从不同渠道听说过洗冷水澡,以及带来的好处,并没太在意:热水澡那么舒服,为什么要折磨自己呢。直到有一次心血来潮试了一下:打开冷水,不给自己思考时间,迎上去。头 1 分钟会有点挑战,3 分钟后,基本就适应了。后来又发现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克服最开始的不适应:洗头。一方面可以避免冷水全部浇在身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注意力,等头洗完后,身体也差不多适应了。 我自己洗完冷水澡的感受是头脑更清醒了,身体会微微发热还蛮舒服的(更具体的洗冷水澡的好处,可以问下大语言模型)。如果把冷水澡比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热水澡比做「容易但无长期收益的事情」,生活中的很多选择都如同在冷热水之间徘徊。热水澡是即刻的温柔乡,让人沉溺于熟悉的舒适区;而冷水澡则是清醒剂,用短暂的刺痛换来长久的活力。 想画画?拿起笔,先画个 5 分钟,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 5 分钟你在画画。 工作内容让你焦虑?啥都别想,先做个 5...
27 days ago
前些日子尝试借助 Cursor(主要是 claude-sonnet-4) 写一个五子棋 Web App,想着这是一个挺成熟的项目,应该不太需要干预,直接 Vibe Coding(依靠 LLM 生成代码) 应该就能搞定。一开始挺顺利的,界面经过几轮 Prompt...
4 months ago
理论上,一个平台包揽文本内容的创作、分发和消费应该会很高效,就像早期的 Twitter。但这种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弊端: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品不可控: 比如你可能需要长文写作功能,但平台要么不支持,要么将其作为付费功能;你希望内容列表以列表形式展示,但平台只提供 Feed 流。 体验不可控: 平台可能充斥着广告、强制登录浏览、越来越多不必要的功能,以及泛滥的垃圾账号。 内容不可控: 即使内容朴实无华,也可能因不符合社区规则而被移除。或者只是放了一个链接就被降权或关小黑屋。 账号不可控: 账号可能在莫名其妙就被限制,甚至封禁。...
4 months ago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坐飞机开始有种难以言说的恐惧。害怕被一个钢铁巨鸟带到离地万米的高空,害怕那无法预知的颠簸,更害怕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但生活又是充满着不得不飞的时刻,这反而促使我开始了一场逆向思考:假如我不幸在某次飞行中丧生,回顾这一生,是否留有遗憾? 答案是肯定的。太多经典的书籍和影视剧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太多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还未曾真正诞生,太多互相欣赏的人们还未发展出牢固而深厚的友谊…… 这种「临终回顾」式的思考,出乎意料地有效。最好是在一个安静、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电子设备干扰的场景下去进行,比如洗澡的时候。 这些答案,宛如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指引着我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即使从未系统地思考过「价值观」这个概念,我们也会在潜意识中,对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拥有一套隐形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就是一套隐式的价值观。 将这套隐式的价值观显式化,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做事标准,是否真的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期望相符。例如,我一直认为「学习」很重要,但如果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刷短视频上,那么我的行为就与我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学习」或许在「实际价值观」序列中,但可能排在「享乐」之后。 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细化这些价值观。仅仅停留在「读书」、「创作」、「友谊」这些模糊的概念上还是不够。问自己:我想读哪些类型的书?是文学名著,还是历史传记?为什么这些书对我来说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拓展我的视野,还是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我想在哪个领域进行创作?是写作、绘画,还是编程?「满意」的标准是什么?是得到认可,还是实现自我表达?我期望的友谊是什么样的?是互相支持,还是共同成长? 这些深入的追问与解答,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行动。 例如,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当许多人选择外出踏青时,你却心甘情愿地坐在咖啡馆一隅敲击代码,因为对你而言,创作的价值超越了踏青的乐趣。 又比如,你选择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美剧,而非沉溺于碎片化的短视频,因为你认为美剧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后者。 当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与内在价值观紧密相连,而非盲目随波逐流时,我们更容易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踏实感与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往往存在潜在的冲突。 例如,对事业成功的极致追求,可能不可避免地挤压陪伴家人的宝贵时间。...
4 months ago
大概半年前,我开始接触 AI 编程助手,例如 Cursor 和 GitHub Copilot。简单试用后,感觉不太顺手,就暂时搁置了。当时我的感受是: Cursor 的存在感太强了,用起来不太习惯,还是更喜欢 VSCode。 但随着 AIDE...
6 months ago
这本书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我也是拖拖拉拉,直到最近才读完。书的主题是种族歧视,但又不止于此,也会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个律师,他接手了一个案子,为一位黑人辩护。现在看来不觉得有什么,但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南方)是很敏感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几乎不可逾越。就像拿锤子去砸一面墙,一锤子下去,墙可能没什么变化,但你知道这一砸一定松动了墙的某些结构。 经典的书就是有能力把沉重的话题用想对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就是这样,虽然讲的是理我们较远的种族歧视,但是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都很有趣。尤其是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来观察和讲述这个故事,更增添了一份天真和纯粹。书中的一些情节非常有画面感,比如斯库特躺在轮胎里,滚到了怪人布·拉德利家的院子;从树洞接受到了布拉德留下的种种礼物;用钓鱼竿给布·拉德利写信;自编、自导、自演跟拉德利有关的角色扮演游戏等等。 小女孩的父亲,阿提克斯·芬奇,是一位正直、善良、有原则的律师,他不仅在法庭上为黑人辩护,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们什么是正义和公平。他没有用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书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怪人」拉德利。他被小镇居民视为异类,被孩子们当成鬼怪,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你能了解到他内心的善良和孤独。他就像一只被误解的知更鸟。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隐喻,也正是指代了这种对无辜者的伤害,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