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limboy.me

Limboy's HQ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Limboy's HQ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62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7 days ago

理想的文本内容创作、分发和消费系统

about 2 months ago

理论上,一个平台包揽文本内容的创作、分发和消费应该会很高效,就像早期的 Twitter。但这种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弊端: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品不可控: 比如你可能需要长文写作功能,但平台要么不支持,要么将其作为付费功能;你希望内容列表以列表形式展示,但平台只提供 Feed 流。 体验不可控: 平台可能充斥着广告、强制登录浏览、越来越多不必要的功能,以及泛滥的垃圾账号。 内容不可控: 即使内容朴实无华,也可能因不符合社区规则而被移除。或者只是放了一个链接就被降权或关小黑屋。 账号不可控: 账号可能在莫名其妙就被限制,甚至封禁。...

以终为始,面向价值观生活

2 months ago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坐飞机开始有种难以言说的恐惧。害怕被一个钢铁巨鸟带到离地万米的高空,害怕那无法预知的颠簸,更害怕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但生活又是充满着不得不飞的时刻,这反而促使我开始了一场逆向思考:假如我不幸在某次飞行中丧生,回顾这一生,是否留有遗憾? 答案是肯定的。太多经典的书籍和影视剧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太多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还未曾真正诞生,太多互相欣赏的人们还未发展出牢固而深厚的友谊…… 这种「临终回顾」式的思考,出乎意料地有效。最好是在一个安静、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电子设备干扰的场景下去进行,比如洗澡的时候。 这些答案,宛如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指引着我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即使从未系统地思考过「价值观」这个概念,我们也会在潜意识中,对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拥有一套隐形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就是一套隐式的价值观。 将这套隐式的价值观显式化,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做事标准,是否真的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期望相符。例如,我一直认为「学习」很重要,但如果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刷短视频上,那么我的行为就与我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学习」或许在「实际价值观」序列中,但可能排在「享乐」之后。 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细化这些价值观。仅仅停留在「读书」、「创作」、「友谊」这些模糊的概念上还是不够。问自己:我想读哪些类型的书?是文学名著,还是历史传记?为什么这些书对我来说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拓展我的视野,还是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我想在哪个领域进行创作?是写作、绘画,还是编程?「满意」的标准是什么?是得到认可,还是实现自我表达?我期望的友谊是什么样的?是互相支持,还是共同成长? 这些深入的追问与解答,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行动。 例如,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当许多人选择外出踏青时,你却心甘情愿地坐在咖啡馆一隅敲击代码,因为对你而言,创作的价值超越了踏青的乐趣。 又比如,你选择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美剧,而非沉溺于碎片化的短视频,因为你认为美剧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后者。 当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与内在价值观紧密相连,而非盲目随波逐流时,我们更容易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踏实感与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往往存在潜在的冲突。 例如,对事业成功的极致追求,可能不可避免地挤压陪伴家人的宝贵时间。...

AI 辅助编程的崛起意味着什么?

2 months ago

大概半年前,我开始接触 AI 编程助手,例如 Cursor 和 GitHub Copilot。简单试用后,感觉不太顺手,就暂时搁置了。当时我的感受是: Cursor 的存在感太强了,用起来不太习惯,还是更喜欢 VSCode。 但随着 AIDE...

杀死一只知更鸟

4 months ago

这本书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我也是拖拖拉拉,直到最近才读完。书的主题是种族歧视,但又不止于此,也会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个律师,他接手了一个案子,为一位黑人辩护。现在看来不觉得有什么,但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南方)是很敏感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几乎不可逾越。就像拿锤子去砸一面墙,一锤子下去,墙可能没什么变化,但你知道这一砸一定松动了墙的某些结构。 经典的书就是有能力把沉重的话题用想对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就是这样,虽然讲的是理我们较远的种族歧视,但是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都很有趣。尤其是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来观察和讲述这个故事,更增添了一份天真和纯粹。书中的一些情节非常有画面感,比如斯库特躺在轮胎里,滚到了怪人布·拉德利家的院子;从树洞接受到了布拉德留下的种种礼物;用钓鱼竿给布·拉德利写信;自编、自导、自演跟拉德利有关的角色扮演游戏等等。 小女孩的父亲,阿提克斯·芬奇,是一位正直、善良、有原则的律师,他不仅在法庭上为黑人辩护,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们什么是正义和公平。他没有用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书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怪人」拉德利。他被小镇居民视为异类,被孩子们当成鬼怪,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你能了解到他内心的善良和孤独。他就像一只被误解的知更鸟。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隐喻,也正是指代了这种对无辜者的伤害,以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自深深处

5 months ago

想象你与一个渣男/女坠入爱河,对方不仅掏空了你的金库,极大地败坏了你的名声(虽然是间接地),还害你坐了两年牢,现在你在牢里要给 Ta 写封信,你会怎么写,基调是怎样的? 这本《自深深处》(from the depth) 就是王尔德在狱中给波西写的信,你能完全感受到他对文字那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虽然中间隔了一层翻译)以及其中流淌着的真切情感。大概有剖析、反思和哲思这几部分。 剖析:你(波西)是一个怎样的人(虚荣、浮浅、心怀怨恨、贪图享乐,但与我又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视艺术为至高存在,享受与志同道合者的交谈以及由此催生的友谊)。 反思:为什么自己会从神坛跌落到身败名裂的境地(对自己掌控力的过度自信,对你的过度溺爱);为什么明知你的存在会切断自己与艺术的连接又无法舍你而去(你身上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自己的软弱导致无法割舍)。 哲思:关于爱(恨就像杂草很容易就长出来了,而爱则像蝴蝶兰,需要精心打理才能存活长大,要学会爱);关于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有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点,是更完整的体验);关于做自己(一个人必须完全是、绝对是他自己,才会过基督那样的生活)。 这本书可以让你对王尔德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书中的一些思考也能带来触动和碰撞,值得一读。

去喀什旅行

5 months ago

媳妇儿在小红书上种草了长龙航空的随心飞,于是怂恿我一起买了这个服务。然后就开始寻找目的地,本着第一趟就要赚回本的理念,选择了距离杭州近 5000 公里,中国最西部的城市:喀什。 我对这个城市只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对于当地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毫无概念,但既然媳妇儿选择了这里,就只能陪着一起去了。当时的心情没什么波动,甚至有点排斥,因为一想到要坐那么久的飞机(我对坐飞机这事有较大的心理障碍,确切来说是「高空」,所以摩天轮也不是我的菜),还要离开熟悉的地方一段时间,就会怀疑这么折腾到底值不值。 结果是,非常值。我跟媳妇儿都已年近 40,没有孩子,平时也都是各忙各的,交集主要是生活上的一些事。当缺少比较强的 hub 来连接彼此时,两人之间的连接感就容易变弱,而旅行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加强连接、增进友谊的契机。 目的地的选择很重要,最好是双方都不太熟悉的。如果这个地方给两人带来的新奇感程度不一,就不容易有「共振」的体验,而「共同的情绪体验」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手抓饭,如果都是第一次吃,就能分享这道美食带来的惊艳。还有就是「弱攻略依赖」,也就是不用事先花大力气做好功课,也能有不错的体验,不会有太大的坑。 喀什是个很好的目的地,一方面是这里的美食通常是我们没怎么接触过的,而且确实很不错(印象最深的是石榴,榨成汁后不仅好喝,还营养丰富),另一方面喀什古城很好逛(虽然是淡季,很多店面都关门了,但古城的底蕴还在,在其间溜达还是挺舒适的,尤其是太阳照常上班的日子),还有就是这里的风土人情跟东南沿海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成为两人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这里的人通常有自己的小买卖,比如开个饭馆、卖当地特产、烤肉等等,有些硬需求常年不变,就会出现从爷爷辈甚至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手艺,比如「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囊」、「祖传兄弟凉粉」。 临走的前一天,我们去「爷爷囊」那里,买了四个香菜囊,不远万里(literally),从喀什带到了杭州,算是对这趟旅行的一些回味😂。

独立开发之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6 months ago

去年,看了一本印象颇深的书:北方的空地。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杨柳松的人,推着一辆自行车(交通工具兼载货工具),历经 77 天,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的故事。旅途非常艰险,一点小小的意外就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后果(比如帐篷的地钉被吹走)。但体验独特,风景绝美。看完后,印象最深的除了他的那份胆识、勇气和乐观外,还有那非常严谨的准备工作,让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 然后我就想到了独立开发者,他们也像杨柳松一样,独自走进羌塘,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和艰困的环境,试图从中找到一条出路。我目前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独立开发者,思考上肯定会有所欠缺,但还是写下来,作为进入这个领域的前期准备工作吧。 理解独立开发的本质 说到独立开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做一个产品」。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业。特殊在哪里?你需要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通常是一个人、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就像是你决定开一家小饭店。不同的是,你不仅要当老板,还要同时担任设计师、厨师、服务员、采购、营销…所有角色。这听起来很累?确实如此。但这种方式也有独特的优势:决策快、运营成本低、方向调整灵活。 寻找适合的战场 在我观察到的案例中,成功的独立开发者往往都很擅长选择合适的战场。这里的”合适”,不是指最大或最热门的市场,而是要找到: 市场规模适中(足够养活个人/小团队)。 用户需求明确(愿意付费解决问题)。 大公司不感兴趣(或者应对不够灵活)。...

自行车棚效应:我们为什么在小事上纠结,却对大事视而不见?

6 months ago

想象有一个金融委员会会议,讨论三点议程,要点如下: 耗资 1000 万英镑建设核电站的提案 价值 350 英镑的自行车棚提案 年度咖啡预算 21 英镑的提案 会发生什么?委员会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通过了核电站提案。它太高级了,谁都无法真正深入研究细节,而且大多数成员对这个主题了解不多。即使有人了解,解释起来也非常困难。 讨论很快就转移到自行车棚上。在这个议题上,委员会成员可以更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都知道什么是自行车棚以及它是什么样子。一些成员开始就屋顶的最佳材料展开激烈辩论,权衡可能的选择。他们讨论自行车棚的时间远远长于讨论发电厂的时间。...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7 months ago

作者清水洁绝非凡人:正义感、专业素养(重视现场和采访)、很强的换位思考(政治嗅觉)和共情能力、杰出的刑侦和推理能力、做事非常有条理、擅长写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根筋死磕的精神。 这样的人的存在,既是幸运,也是不幸。说是幸运,因为他确实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日本,这除了自身极强的素养外,离不开支持他的上层和可以发声的媒体。说是不幸,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能带来的影响毕竟有限。 但只要媒体还没有彻底腐化,就还有希望。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7 months ago

上一次酣畅淋漓地看完一本第一人称纪实文学,还是杨柳松的 北方的空地,现在想想这两本书的主人公还有那么点相似: 都在挑战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有很大的勇气 有大智慧又非常细心 有很强的韧性 不同的是,杨柳松是一个人在战斗,面对的是极端的自然环境,清水洁是孤勇者,面对的是绝望的社会环境,但得到了被他这股劲儿感染的人的帮助,让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让恶行得以被昭示。 跟 GPT 聊了下这本书(主要是它在输出),分析地挺全面的。 https://chatgpt.com/share/670d35fe-e694-800f-9be9-65ecd63316ce 最后,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洗澡这件小事值得被认真对待

8 months ago

今天早上(严格说来是近中午了,醒的晚😂)在洗澡的时候,忽然觉得应该将「每天早上洗澡」这件事纳入日程中,因为这是难得的一段不会被打扰,不会使用电子设备,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微小但又重要的事。 反思昨天的表现 因为是发生不久的事,所以印象也还算深刻,可以回顾昨天哪些事做的比较好,哪些表现跟理想中的自己还有差距,应该如何改进。还可以回顾下昨天学到的一些知识点。 定期 Review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生活中的很多决策(包括不决策,比如保持现状)是非理性的,可能是为了规避一些风险,或与身边的人保持同步,或满足一些人的诉求。定期 Review 在做的事,自己的状态,对于实现个人的最优解很有帮助。 ‘If today were the...

Rebuilt this site for the next decade using Astro

8 months ago

This site previously used Zola as its blog engine (you ca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