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fireside.fm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44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18 days ago

【随机波动158】与严艺家聊《混沌少年时》:当男孩杀人,当世界发疯

18 days ago

一位13岁的少年何以至此?这是近期热播的Netflix剧集《混沌少年时》想要通过4个小时的时间尝试回答的问题。这四个小时,既是观剧者的四个小时,也是剧中人的四个小时,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让剧内剧外、虚构与现实的时间重合。在一种漫长的、没有喘息的连绵时间里,我们与英国北部一个工人阶级小镇中的四口之家,一起坠入深渊,又挣扎着浮出水面。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老朋友、心理博主严艺家。艺家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生活在英国伦敦,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也在公立系统和第三方机构里担任儿童心理治疗师,接触来自不同种族、阶级背景的需要帮助的青少年。作为一位亚裔女性治疗师,来访者见到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在工作中,她也没少遇到敌意与歧视。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内心的“移民者”,在情感上,我们都经历过不同形式的迁移与远行,而她的“外来者”身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来访者内心的漂泊不安。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流派的儿童心理治疗师,艺家不断带着我们回到人的婴儿时代,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去解释这个复杂世???的种种难题。无论是杀人的少年、厌女的incel,还是发疯的总统,他们的行为模式似乎都在最原初的阶段有迹可循。但艺家也坦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心理学的分析并不能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并非孤立,都深深嵌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里。当一个关在房间里的小男孩被互联网的厌女思潮捕获,追问他父系家庭的暴力“基因”是一个面向,追问政府的责任,追问疫情后公共体育设施投入的削减也非常重要。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严艺家,心理博主,新浪微博@严艺家 [03:50]英国的公立心理治疗:免费但排队 [05:20]儿童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范围:0-25岁 [09:40]《混沌少年时》第三集:心理咨询的司法评估 [15:30]“少数族裔女性“这一身份在咨询中的作用:外化来访的内在冲突...

【随机波动 X her edition】陈英:我们誓死捍卫的,是一种可以出去呼吸的自由

about 1 month ago

1946年,罗马,一位名叫迪莉娅的女性被一记耳光唤醒,由此展开忙碌的一天。她若无其事地向施暴的丈夫问好,与满嘴秽语的公公轻松地开着玩笑,在嘈杂声中为丈夫和三个孩子做早餐。接着,她走出家门,为人打针、缝制衣服、修补雨伞,赚取收入,回家交给丈夫。每一天,她都往返于家庭内部和城市之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一天,又是相同的。这就是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讲述的故事,它展现了二战后一位普通意大利女性的生活图景:对糟糕的生活,报之以轻松、玩笑、姐妹间的闲谈以及从内心散发出来的生之快乐。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以这部电影为起点,和意大利文学研究者陈英漫谈意大利电影、文学、历史。在她看来,迪莉娅的家庭空间虽然令人窒息,但她并非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她总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观看、漫步、也奔跑。「女性绝对不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社会空间缺乏的状态。我们誓死捍卫的就是一种可以出去呼吸的、可以在天台上抽根烟的自由。」 她也认为,20世纪的意大利历史既是被战争笼罩的历史,也是女性解放的历史。女性虽然不直接参战,但经历了两次战争和整个社会的变化,她们在关键时刻用行动选择了未来的方向。迪莉娅的人生也是如此。在某个瞬间,她决定自己的人生将不再这样度过。她走上街头、开始奔跑。于是,死气沉沉、日复一日的垃圾时间结束了,女性的历史开始了。 最后,我们也和陈英老师聊了聊意大利文学在中国???译介,以及学习意大利语带给她的影响:意大利语改变了她的思维和情感,也让在山脚下长大的她,开始爱上了大海。 【嘉宾】 陈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译者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3:09]《还有明天》里有非常珍贵的呼吸感和自由感 [04:24]《还有明天》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传统的继承 [09:44]...

her edition 预告:与陈英聊《还有明天》

about 1 month ago

在 her edition 的第三期节目中,以电影《还有明天》为起点,我们和意大利文学研究者陈英漫谈意大利电影、文学、历史。在她看来,迪莉娅的家庭空间虽然令人窒息,但她并非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她总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观看、漫步、也奔跑。「女性绝对不要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社会空间缺乏的状态。我们誓死捍卫的就是一种可以出去呼吸的、可以在天台上抽根烟的自由。」 本期节目将于明日(4月10日周四)12:00在「随机波动」与「her edition」同步更新。 her edition 是一档由女装品牌 edition 与「随机波动」共同发起的播客节目,通过多元对话,联结一幅当代 Gentlewomen...

【随机波动】触屏时代的触觉饥渴

about 1 month ago

从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壁画中上帝与亚当之间的轻触,到智能手机时代人手与屏幕之间时刻不停的点触,触觉真是既古老又前沿的一种感官。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它曾被贬低为低等的、爬行动物的欲望,也被想象为高等的、外星生物的语言。我们从在母亲的子宫里开始,就在用触觉认识世界,通过触摸,我们理解了形状和质地,理解了空间和位置,也理解了情感和关系。 如果说视觉常被认为与思想相关,嗅觉是直觉的代名词,听觉暗示了一种权力关系的话,触觉,则永远与情感难舍难分。冬夜里的毛毯既温暖了我们的身体,也让我们的心灵不孤单;一杯热咖啡和一封情真意切的来信一样,能让我们???受到朋友的善意;击掌和触碰能让运动员在团体项目中表现更好;沮丧难过时一个拥抱可能胜过千言万语。生物本能让我们偏好柔软的织物、光滑的器皿、温热的食物,然而这些温柔质感的背后,是一双双粗粝的手积年累月的劳动,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触觉的实践。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愈发“无接触”的时代,或者说,单一、平滑的触觉经验,正在逐步取代我们对复杂材质的具身性感知:滑动替代了翻页、打字替代了手写、购买替代了手作;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传染病的全球流行也重新定义了我们舒适的社交距离。或许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重新谈论触觉,重新找回一种温柔、亲密的身体感受。 启发我们对触觉产生兴趣的,是不久前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幕的「百年一触:Loro Piana的世纪之旅」展览。展览不仅回顾了Loro Piana品牌的百年历史,也打破了传统的美术馆展览“只能看不能摸”的惯例,无论是蓟花的坚硬还是羊绒的软糯,我们都可以不通过语言的转译,直接通过皮肤去感受。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10]Loro Piana展览《百年一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随机波动157】在我深深的怀旧里,有变老,有不满,也有悲伤

about 2 months ago

从软盘到鞋套,从windows98到千年虫病毒,从《侏罗纪公园》到《小鬼当家》,从世纪广场到世界之窗,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气象更新的千禧年代,一个被全球化、进步叙事和技术乐观主义笼罩的一个“黄金时代”。20多年后,它成为了一代人怀旧的对象,从???花样年华》的重映,到“中式梦核”的流行,童年和故乡的不可返回,与逆全球化和技术悲观的浪潮一起,制造出流行病般的哀伤情绪。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想跟大家聊一聊“怀旧”。它的“症状”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士兵身上,他们因远离故土而陷入萎靡厌战,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怀乡病”是可以医治的,而治疗的重点就在于重振士兵的男子气概。进入20世纪以来,“怀旧”已经从一种可医治的疾病变成了一种不可医治的病症;从一种地方性的病症,变成了一种现代病、世纪病。同时,它也从一种空间概念,变成了一种时间概念,从对家乡的怀恋,变成了一种历史的心绪。 哈佛大学斯拉夫文学与比较文化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将怀旧分为“反思型”和“修复型”两类,前者是《花样年华》式的,故乡和过去的失去已是既成事实,返乡的动作是持续延宕和未完成的,怀旧的主角被窒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常规界限之中;而后者则体现在历史和现实中各类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运动中,它们把想象的家园与实际的家园混为一谈,甚至借助各种阴谋论编造出替代性的历史记忆。 今天,更多普通人用“怀旧”的行动来抵抗来势汹汹的技术革命对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占领。放下手机就是一种怀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怀乡人……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王学习,青年学者   [00:10]广告1号:快去看《初步举证》和《还有明天》 [04:30]广告2号:《随机图书馆》预售开启 [05:30]《花样年华》重映:我们已经比周暮云和苏丽珍年长了?!...

【妇女节·随机信箱】时间带来遗憾,以及更多可能

2 months ago

又是一年三月八日,所有女性的节日。随机信箱再度开启,我们向听众朋友们征集了女性与时间的故事。巴黎欧莱雅推出企划#没关系,每一步都值得#,本期节目是其系列节目的一期——「没关系,多晚都不算晚」。让我们将过往的经历化作未来的勇气,把每一个与时间的故事都定义为新的节日。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迟来的顿悟,落后的行动,30岁才开始享受运动,40岁才开始理解母亲;又或者是一些未开掘的天赋、被压抑的热爱,比如50岁才开始画画的牛晋美阿姨,和80岁才开始写作的杨本芬奶奶。妈妈常说,等你考上大学我就自由了;我们也经常感叹,如果小时候有一件舒服的运动内衣就好了。 感谢朋友们的来信。从大家的讲述中,我们看见,时间不可避免带来遗憾,同时也创造着无限的可能。 有人的妈妈结婚四十年第一次独自旅行,看见属于自己的风景,拍下自己做主的照片;有人三十几岁辞掉工作出国读书,与美国女房东形成新的“精神联盟”。多晚都不算晚,她们都在某种出走中构建起了新的女性生活的轮廓。 无论是几十年后重述幼儿园遭遇霸凌时的颤抖,还是关注自己和其他女性被不合适的内衣裤磨破皮肤的疼痛,多晚都不算晚,女性依靠言说与选择做出决定,这也是一种自我觉察和自我关照的行动。 有女孩在来信中问「十八岁之后的每一次出走都像是在黑暗里找寻烛火,所以姐姐,二十五岁之后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另一个女孩在信中答「时间刮掉我心中腐烂的部分,又重新填补上宽广。我与时间并行,即使慢别人好些个路口,但没关系,我也走到这里了,每一步都值得」。她们是全然的陌生人,两封信却仿佛对话一般,好像在说着:没关系,人总是会长大的,未来总是会到来的。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6:23]妈妈拍下了属于她自己的照片 [16:26]我们在人生的新篇章里遇到了彼此...

【随机波动156】从Jackal到路易吉,人们为何爱“杀手”?

2 months ago

在《豺狼的日子》里,杀手“豺狼”外型优雅,特制的武器来源于3D打印;在真实的世界里,26岁的路易吉(Luigi Mangione)也是用一把3D打印???手枪,杀死了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CEO,以“老钱风”穿搭现身庭审,在一个流行语是“吃掉富人”(eat the rich)的时代里闪耀着某种英雄光芒。 在《豺狼的日子》里,“豺狼”在孤狼和丈夫的身份之间游走,也在孤狼和邦德的形象之间反复横跳。他一方面是零工经济时代的讨薪人,另一方面也充当着保守势力的打手——毕竟,在出版于1971年的小说原著中,他的刺杀目标是法国总统戴高乐。 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看另一个杀手故事《杀死伊芙》,同样是拿钱办事的杀手、正邪双线的呈现,对比之下,“豺狼”叙事的裂隙和局限逐渐显现。而当我们把《杀死伊芙》与吴宇森《喋血双雄》等电影的“双雄模式”——暴力一方面赋予了亲密以合法性,同时也惩罚了对彼此产生感情的男性,让他们受伤甚至死亡——相对比,我们发现,《杀死伊芙》实现了一种对bromance的戏仿,可以说是帮历史上所有双雄电影集体出柜!撒花! 除了暴力、超能与刺激,当我们观察娱乐工业生产的这些杀手故事时,对伦理与法律的纠结和反思本身也构成观剧感受的重要一环。谁有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是否真的存在正义的私刑?或许,每个人都同时承受着个体暴力与国家暴力的双重风险,并在这样的处境中,从杀手故事里收获爽感也感受恐惧。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2:30]1971年小说《豺狼的日子》vs...

【随机波动155】送别熙媛

3 months ago

2月3日,立春。大S徐熙媛的家人在这一天发布声明,称徐熙媛在日本去世。这则消息,连同徐熙媛作为东亚女儿、女明星、妻子、母亲以及剥离种种身份的徐熙媛本人的一生,令人叹息又愤恨,扼腕又不甘。于是我们用这期节目,送别熙媛,像送别一位远方的朋友。我们希望用她喜欢的方式,笑着,闹着,怒骂着,啜泣着,也愤愤不平着。 我们希望通过反复讲述来缅怀她、铭记她。我们回顾她用关怀和照护编织的女人世界,在那里,人与人的关系如河流般流淌,顺从和赞美不一定代表屈服,也可能是出于怜惜和心疼。我们赞美她的鲜活生猛,她在每一次爱与被爱中践行全然的主体性和自由。我们愤怒于女性的这种自由往往被更大的结构限制和加以利用,它伤害女性的身体,也损害女性的心灵。我们严厉谴责如绞肉机般持续吞噬女性的父权制度和如潮水般蔓延的厌女症,以及利用这一结构收割流量和关注并以此变现的个体和平台。 最后的最后,我们希望熙媛一路走好。希望在每一个春天,我们都会想起她,然后健康地、健康地活下去,活到希望出现的那一天。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安小庆,传媒人✖️写作者。曾任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人物》杂志主笔。代表《她们和她们》《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作品两度入围“全球真实故事奖”,获得该奖项2020/2021“特别关注作品”。 [06:00]在菜场得知消息,五彩的世界瞬间黑白 [08:30]最愤怒和心痛的是,好人没能等了正义 [13:39]开一个线上追思会,回顾我们眼中熙媛的一生...

her edition首期预告:董洁的播客首秀

3 months ago

her edition是女装品牌edition与随机波动共同发起的一档女性访谈播客。her edition意在呈现“属于女性的篇章”,每???女性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通过劳动、创造和关怀,女性形成自己版本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对话,呈现这些女性的故事。对于世界提出的问题,回以女性的答案。 欢迎你在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791e460e9b113a495cb61d4 )、微信音频、苹果播客、豆瓣、网易云及喜马拉雅等平台订阅收听。2月3日起,我们一起展开更多新故事。 第一期和我们聊天的人,是演员、edition风格大使董洁。

【随机波动】致信白素贞:好好一条蛇,何苦变女人?

4 months ago

赵雅芝、叶童版的经典剧集《新白娘子传奇》构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也带来了一个久久徘徊我们心间的疑问:白蛇有法力有道行,为什么非要变成一个女人,来凡间吃苦受罪?这一切是因为爱吗,或是出于反抗礼法的巨大勇气 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传说里,我们都能看见蛇的形象与女人的身影彼此交叠。《白蛇传》的故事在历史上不断更新、持续流变;日本传说中的清姬,也是爱而不得的女人化身为蛇的代表;人人皆知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是蛇发女妖,她也是戈耳工三姐妹中唯一的凡人,是被波塞冬强暴的姑娘。为什么神话故事中的妖怪总是女人呢?作为想象的产物的神话,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投射。 白蛇想做女人,也有一些真正的女人想变成兽,变成非女人或非人。安吉拉·卡特改写了《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女人的皮肉被层层舔掉后变成了美丽的野兽,由此改变自己被凝视、被交易、被侵犯的命运。更决绝的故事是韩江的《植物妻子》,女性放弃食物、语言、欲望,最终放弃肉体和人性,实现了终极的逃离。这一类由女人变为非女人、由人变为非人的故事,最深入地发掘了关于“女性是什么”的真相。 在新世纪,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对神话中女性命运的重写和反英雄的重述,包括李锐重述《白蛇传》的故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重述奥德修斯妻子佩内洛普的故事,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电影《芭比》——另一个非人类想要变成人类女性的故事。《芭比》对于男性第一性、女性第二性做出了调侃和扭转,并跨过时间长河呼应了美杜莎或蛇女神话的终极问题:美杜莎如何被塑造为他者?美杜莎的“凝视”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 就这样,借由关于蛇与女性的故事和思考,我们也录制了一期结构如蛇一般、头尾相衔的节目。蛇总让我们想到蜕变、转化与重生,在当下,白蛇和芭比的“身份认同”又可以如何讲述和理解呢,这或许也可以构成每个人借由神话故事重新理解自己的文化的一个契机。 本节目由随机波动与Prada联合推出,也欢迎大家关注Prada品牌播客的第一季内容「蛇年说蛇」。该系列节目由策展人、写作者汪汝徽参与策划并主持,通过与来自艺术、建筑、电影等领域五位嘉宾的对谈,透过多元视角审视蛇的形象,探索其于不同语境和艺术形式中的角色。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0:28]《白蛇传》给我们带来的童年困惑 [05:04]在Prada品牌播客听巫鸿老师讲艺术史中的蛇...

【随机波动】一月份过夏天的快乐大抵如此

4 months ago

念叨网球两三年,在这个1月,我们终于达成了现场观看大满贯的心愿,并凭借一些好运气看到了辛纳、保利尼和萨巴伦卡、阿尔卡拉斯的比赛。YEAH! 虽是为澳网而去,我们也没错过夏季墨尔本的自然风光。南半球的森林是如此特别而新奇,圣基尔达礁石上的小企鹅、大洋路边求偶的笑翠鸟、皇家植物园里巨大的狐蝠,还有盘旋在罗德·拉沃尔球场上空的鸥鸟,让我们目不暇接(以及包上落屎)。 在短短七天时间里,我们不仅观光了、看球了、吃喝了、购物了,而且热情满满地运动了!之琪适野在抵达当天就与同一栋公寓楼里的澳洲男生打了国际友谊赛,建国则参加了周末墨尔本一个公园的Parkrun活动。此外,我们还发了两期节目并录了一期节目(也就是你正在听的这一期)。我们邀请了同样前去澳网观赛的网球教练、JoJo’s Club网球社群主理人JoJo一起聊天,可能不是很正经,然而确实很欢乐。 感谢Airbnb的邀请,让我们在雅拉河南岸的公寓里体验了一把中年版“留学”生活,一起查资料赶功课,一起煮面条切水果,一起看电视吃外卖,一起洗衣服做卫生。还没回到北京,已经在期待下次和朋友们一同旅行、一起看另一个大满贯啦。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JOJO,网球教练,JoJo’s Club网球社群主理人...

【随机波动】要试一试,才知道精神能引领身体走到哪里

4 months ago

雪山,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在和《比山更高》的作者宋明蔚长聊三次之后,在云南和西藏与雪山许多次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每每刚感到与雪山的距离拉近一些,便几乎立即意识到:那是遥远、古老而巨大的存在,人迹罕至,飞鸟禁绝,是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无法企及之地。 新年伊始,小明老师与《比山更高》一书涉及到的两位攀登者、始祖鸟运动员周鹏和刘洋三人一同做客随机波动,在还没下过雪的北京回望他们雪山之上惊险而精彩的攀登经历,以及他们各自对于阿式攀登、攀登精神和风险等等问题的理解。刘洋和周鹏不约而同都强调了阿式攀登中精神的力量,攀登首先是精神而非身体的需求,精神也引领和支撑着攀登者在绝境中走向极限,超越极限。 阿式攀登当然是一项高风险的极限运动,但如今致力于中国登山高级人才培训班(CMDI)的周鹏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和享受攀登。对于在大学里教书的刘洋而言,攀登是十一假期里一次“听劝的”出行,是一次休假计划和一项业余爱好。与山体、岩壁这种地质运动造就的庞然大物密切关联的运动,在这次聊天中变得寻常,不比一颗网球更严肃,不比一次跑步更凶险。这背后是他们的专业而全面的能力,是他们丰富的经验、高度的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雪山会越来越近吗?我们看到,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拉近了城市居民与雪山的距离,我们在沙发上就能看到无人机飞过未登峰拍下的影像,或运动员攀登雪山的实时直播,始祖鸟的专业装备和山地课堂也为更多攀登者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周鹏也提醒我们警惕将野外作为城市生活替代品的心态,我们去山里不是为了逃避或替代,而是为了真正享受户外的独特的乐趣。 _说明:本期节目录制时,周鹏老师身处北京密云的白河岩场与我们连线。朋友们可以借由零星噪音,想象岩场的场景与氛围:) _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刘洋,始祖鸟运动员,2024年两次入围金冰镐奖 周鹏,始祖鸟运动员,亚洲金冰镐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