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rsshub.app

果壳网 科学人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果壳网 科学人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8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26 days ago

张军:做出全球唯一的疫苗还不够,为“物尽其用”再坚守10年

about 1 month ago

从准确的检测开始 厦大团队对戊肝最初的关注,来自一场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暴发的戊肝大流行,十几万人患病,700多人死亡,而其中竟然有400多例是孕妇。 当时,大家对这种肝炎知之甚少,它甚至没有一个准确的分类和名字,以“非甲非乙型肝炎”或者“原因不明肝炎”来称呼它。 直到1990年,经过病毒序列测定,才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 即使关于戊肝,很多科学细节还很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健康问题。 当厦大团队把目光聚焦在戊肝上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临床医生会开展戊型肝炎的检测,即使碰到临床症状很像的病人,也只是让他们做甲、乙型肝炎的检测。 通过跟临床医生的访谈,厦大团队发现,原来这是因为戊肝的诊断试剂“不太靠谱”。“医生们说,有的我们看上去根本不是病人,却检测出来阳性,有的高度怀疑是戊肝,检测出来却是阴性。” 1998年,国际上有一个研究,把常见的戊肝诊断试剂放在一起作对比,发现平均的检测结果符合率只有30%。 戊肝诊断试剂的不靠谱,成了一个共识。而这意味着,到底有多少戊肝病人、戊肝病毒流行的范围、高危人群是哪些,都无法得到回答。 “这么重要的一个疾病,却没有特效药,也没有好的诊断手段、没有疫苗,我们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厦大团队的张军解释道:“那么根据当时实验室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我们决定从诊断和疫苗入手。” 虽然是诊断和疫苗两条路同时走,但诊断试剂的研发要顺利得多,1998年正式立项,2003年就拿到了正式注册文号。2008年,一个英国的研究团队发表文章,认为厦大团队研发的诊断试剂,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是最好的,这个结果很快在欧美传播,诊断试剂得到了井喷式的应用。 很快,厦大团队发现,国内戊肝病毒的感染比例远超预期,有20%~40%的人抗体阳性,说明他们曾经感染过戊肝病毒。...

赵方辉:用数学模型,构建一个没有宫颈癌的未来

about 2 months ago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北京去山西长治,有一趟晚上发车、清晨到达的长途大巴。 赵方辉是车上的常客。 她的目的地是长治下辖的县、乡镇,甚至村,调查宫颈癌的情况。   夜班大巴开启的宫颈癌调查 为什么要坐夜班的大巴? 赵方辉的答案是,它又省钱、又省时。“当时从北京到长治,只有绿皮火车,可时间很长。而大巴晚上发车,就在车上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到了县城,立刻就能开始工作。” 那时,她和团队正在参与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虽然辛苦、忙碌,但大家都有种兴奋感,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HPV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并评价几个新的筛查技术。 中国女性HPV病毒感染率是多少?病毒在人群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播情况?感染后什么时候会发展成癌症?  “当时国内关于宫颈癌和HPV感染的这些流行病学数据是缺失的,我们带着好多问题去调查,每天都像揭秘一样,期待新的结果。” 他们不只是走入基层调研,也生活在基层——住在妇幼院的办公室和病房,跟当地群众一样,去县城的大澡堂洗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真实环境:“比如在澡堂子,你会观察到当时群众,卫生防护的观念其实不强,淋浴时会随便坐别人坐过的椅子,这可能就是一个病毒、细菌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   长治市襄垣县是起点,此后,赵方辉在更多地方展开宫颈癌的防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防治策略会有效,我们会看到证据逐渐地丰富,就开始向政府提供建议。” 慢慢地,她将一项项数据,逐步发展为宫颈癌防控策略,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她形容,整个过程一环套一环,有一种被“陷”进去的感觉。...

夏涵:打破“金标准”,让结核检测更快更简单

3 months ago

提及做结核舌拭子诊断工具的初衷,夏涵讲了自己曾遇见过的一个病例。 那是位来自陕北农村的父亲,带着生病的女儿,奔走在不同的医院之间。三个月的时间,花光了三十万积蓄,最终才确诊折磨孩子的元凶,是结核。这个家庭甚至因此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全球每年有上千万人感染结核,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来。他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疾病;或是在等待确诊的过程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加重,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康复难度加大。 夏涵愈发意识到,结核诊断的困境,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取不到的“金标准” 医学界公认的结核诊断“金标准”大多依赖于痰液样本。但问题是,很多患者无法顺利咳痰。 “就像我自己,我是吐不出痰的人。”夏涵笑着说,“如果非让我吐,那最后吐出来的,可能也只是口水。” “我们跟医院检验科的专家去聊,发现即使在医院取上来的痰液样本,也有30%~40%不合格,里面大量是口水。” 真正合格的痰液,需要从呼吸道深处咳出来。如果无法自主咳痰,患者需要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液的产生,还是不行的话,就得用器械吸痰,甚至直接取肺泡灌洗液。整个过程的痛苦程度直线上升。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老人,以及HIV携带者等人群,很难有效咳出痰液。而且,咳出痰液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溶胶,还有可能导致结核菌的传播。 “所以,全球的结核诊断、防治的专家,一直都在期盼能有一个非痰液样本的诊断方法。”...

郑晓明:为守护40亿人的口粮,抢救“野草”

4 months ago

老挝,一片沼泽地里,一艘细长的木船缓缓穿行。 郑晓明坐在船上,从两侧的“野草”上,缓缓收集种子。 这些看似野草的植物,正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杂草?还是战略资源? “第一次见到野生稻的人,肯定认不出来。”研究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郑晓明笑着说,“如果没抽穗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长着很多绿色叶子的杂草。” 长在沼泽地里,野生稻可能达到2米多,人坐在船上,两侧的野生稻遮过来,就像在丛林中穿梭。 野生稻的产量很低,结实的时间也不固定,并不适宜人类耕种,但它却是人类宝贵的战略资源,藏着人类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的终极密码。 这是因为从古至今,野生稻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抗病、抗虫、耐旱、耐盐碱等基因。 实际上,目前全球70%的水稻抗病虫基因,都来自野生稻。杂交水稻的育成,最早也源自于三亚发现的一株不育野生稻。每一次的野生稻考察,都可能改写一个地区的农业命运。 野生稻,正在帮助科学家们培育更高产、更抗逆的水稻,确保粮食安全。   守护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野生稻的“基因宝库”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纸飞机总飞不远?这次带你做一个“永不落地”的纸飞机

4 months ago

纸飞机总飞不远?这次带你做一个“永不落地”的纸飞机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雪影&小线&Sheri 中科院物理所 . 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 小时候教室里,总是纸飞机满天飞,为了飞的更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纸飞机,那么有没有一种纸飞机,能够永不落地呢?有的兄弟有的!实验器材A4纸、剪刀、大纸板、所标杯实验步骤第一步:折纸飞机将一张A4纸对折,并剪下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沿中线对折,展开后,将顶角拉下和底边中线对准;接着将顶角和上边沿中点对准;再将顶角拉下,将上边沿和折痕对齐。将飞机的头部顺着折痕向上折;将机身沿中线对折后折出机翼。最后将折好的纸飞机展开,得到最终成品:第二步:试飞将纸飞机水平托好,松手后观察飞机的飞行状态。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纸飞机呈滑翔状态向前飞行并不断下降。第三步:让纸飞机不落地!拿出大纸板,仿佛手持掌控纸飞机的操纵杆,开始驾驶纸飞机将纸飞机在纸板前上方放飞,将纸板的最大平面垂直于纸飞机的飞行路线,手持纸板向前推动空气,控制纸飞机处于纸板的前上方。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纸飞机终于有了克服阻力,实现上升或水平滑翔的状态,也算是小小的成功吧!但完全掌控纸飞机的革命尚未成功,就让手眼脑协调的大家继续努力吧!原理解说我们今天折的纸飞机是一种能在空中滑翔的冲浪纸飞机,就像冲浪运动借助波浪,纸飞机飞行能借助空气来提供力量来平衡阻力,提供一定升力,所以能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不会迅速下降。在设计纸飞机构型时,重心的位置位于机头附近,从而让飞机向前飞行时机头朝下,因此机身能受到空气提供的斜向上的力,以此提供向前推力和向上升力。此外,较大的翼展和宽平机翼能增加提供升力的面积;机翼的折痕可充当水平尾翼,有利于调节俯仰平衡;对称设计有助于飞行方向的稳定。纸飞机本身具有了能滑翔的优势,而推动纸板能为纸飞机提供额外的升力,让纸飞机更好地发挥飞翔的能力。当纸板向前推动空气时,纸板上方的气流向斜上方流动,主动向上撞击纸飞机,从而能为纸飞机提供额外升力,实现稳定飞行。编辑:雪影&小线&Sheri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这种情况跟抽烟喝酒一样让人老得快,你一定猜不到|环境小喇叭

4 months ago

这种情况跟抽烟喝酒一样让人老得快,你一定猜不到|环境小喇叭 大家好,这里是环境小喇叭栏目的第30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环境研究和新闻:1)极端高温加速人体衰老2)为了巧克力,人们让巨型甲虫濒临灭绝3)没有阳光也能种菜?科学家想出新方法4)用纸做的电池?降解了还能养花5)特朗普拿科研机构“开刀”,这些公开的数据以后用不了了极端高温加速人体衰老最近,发表在《科学·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极端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DNA发生变化,加速生物衰老。老年群体受到极端高温的影响尤为严重 | AP Photo/Lynne Sladky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3600名老年人的血液样本,利用表观遗传时钟,通过检测DNA甲基化的水平来预测人体的生物年龄。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上添加小小的甲基基团,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影响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年龄、性别、饮食营养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有涉及。根据甲基化水平,表观遗传时钟便能推算出人体的生物年龄——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算出来说不定身体比老年人还脆嘞。通过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高温频发地区的老年人,生物衰老速度显著快于凉爽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凉爽天气,在每年不少于140天极端高温(气温高于32.3℃)的“烧烤”下,人们的生物年龄甚至比实际年龄老了14个月,这样的影响与吸烟、酗酒相当。鉴于许多老年人还患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他们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可能还不如研究的预期,即使面对不太热的天气(比如27℃左右的环境),身体也可能会加速衰老。为了巧克力,人们让巨型甲虫濒临灭绝最近,有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昆虫之一——大角金龟(Goliathus)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它灭绝的原因和巧克力有关。全世界约70%的可可都产自西非 | Greenshoots Communications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西非可可种植区的产量出现下降。作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产量减少势必导致全球巧克力市场的价格出现波动。为了缓解产量短缺,西非地区的人们则开始进一步扩张可可种植园的范围,这也破坏了许多宝贵的森林资源。大角金龟是生活在西非森林中的“珍宝”之一——其数量可以反映当地森林的健康状况。数量较多,说明森林生长良好,反之则生长欠佳。大角金龟在西非许多国家都广泛分布 | C.Nahaboo/Flickr因为成年的大角金龟以吸食树液为生,为了调查它们的分布,科学家们选择了追踪渗出树液的树木。不幸的是,结果发现,如今有2种大角金龟已经面临着灭绝的风险。其中一种在西非的部分地区可能已经灭绝,另一种也失去了40%左右的栖息地。除了可可种植园扩张导致的栖息地被破坏,昆虫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角金龟的减少。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Facebook、eBay还是其它平台,都能看到有人在售卖大角金龟。没有阳光也能种菜?没有阳光,蔬菜也能长大?如今科学家探索了一种新的培养农作物的方法:电力农业。电力农业的一大优点在于,减少了农业对照明的需求...

这种肉真的不能吃!很危险!(南方人尤其注意)

4 months ago

这种肉真的不能吃!很危险!(南方人尤其注意) 蛇给人的印象是冷冰冰且神秘的动物,一般人见到蛇都想拔腿就跑,可偏偏有一群人,看见蛇就淌哈喇子,酷爱吃蛇肉。有的人认为蛇肉大补,必须得整点。相???每个湖南人小时候都有看到过“口味蛇”的招牌吧!并且蛇肉在广东人、福建人的餐桌上也容易见到。但是蛇肉真的能吃吗?图源:图虫创意蛇不能吃在北方,吃蛇肉的情况很少见,但在南方却很普遍,甚至还有很多蛇肉餐厅,而且蛇就在旁边笼子里,还是鲜活的,椒盐、清炒、炖汤、泡蛇酒,加工花样繁多。虽然蛇肉鲜美,但在我国真不让吃。蛇属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和滥食已经被证明是许多传染病的源头。因此,我国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蛇就涵盖其中!并且,无论野生蛇还是养殖蛇,均尚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 版)》,无论是经营单位还是个人都不得以蛇为食材加工餐食。也就是说,无论是野生的蛇还是人工养殖的蛇,在我国都禁止食用!商家偷偷卖蛇或食客吃蛇肉以及自己捕蛇吃,都属于违法行为???目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蛇依然可以养,但只能以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目的进行养殖和销售。蛇肉真的大补吗?有些人吃蛇肉也许并不是因为它美味,而是为了追求蛇肉所谓的滋补功效。实际上,但凡说某一种食物吃了获得某种医疗功效,或者延年益寿的说法,我们都要留个心眼。比如很多人觉得蛇胆明目,甚至生吃蛇胆,不仅没用还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那蛇肉营养如何呢?↓营养价值含量蛋白质17~20 克/100 克脂肪0.1~1 克/100 克铁1.5~8.0 毫克钙13~57 毫克钾189~284 毫克锌0.71~4.7 毫克硒3.4~32.4 微克蛇肉的蛋白质含量和我们常吃的猪、牛、羊、鸡肉、鱼肉等都差不多,咱们不吃蛇肉吃畜禽肉一样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相比于常吃的肉类,虽然蛇肉脂肪含量低了不少,只有猪瘦肉的...

“放弃2万月薪回家带娃”:另一半“反向就业”做全职爸爸,你能接受吗?

4 months ago

“放弃2万月薪回家带娃”:另一半“反向就业”做全职爸爸,你能接受吗? 最近,我重温了前两年很受欢迎的《爸爸当家》系列综艺。这是一档男性全职带娃的观察类真人秀,每期节目都会邀请4组素人爸爸,开启长达100天的“爸爸当家”生活。👆图源《爸爸当家》综艺截图在这100天的时间里,爸爸们将独自带娃、做家务、处理家庭琐事……传统观念里搞事业的爸爸们,“男主内”当起了家,还都干得不错。节目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尽管跟全职妈妈相比,全职爸爸还是在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男性,选择回归家庭带娃。男性“反向就业”成为一种趋势?如今,男性回家全职带娃,似乎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普遍起来。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职爸爸占全职父母的比例已达到18%,而在1989年这一比例仅为5%。韩国统计厅(KOSIS)曾发布数据称,2024年因“家务或育儿”退出经济活动的男性人数达到了22.9万人,这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在我国,对于回归家庭做全职爸爸这件事,男性的态度也愈发积极和接受。早在2019年,《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1987名已婚青年的调查???示,在“赞成男性成为全职爸爸”这件事上,女性的比例是45.8%,男性比例则达到了52.4%,高于女性。其中,56%的受访者认为,男性做全职爸爸是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54.6%则认为父亲的陪伴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2022年猎聘发布的《职场人婚育生活状态洞察报告》中提到,当被问起“如果夫妻中必须有一人在家照顾孩子,是否愿意当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时,有46.13%的人表示愿意,其中有37.76%是男性。👆来源:猎聘调研数据这些家庭选择“爸爸在家带娃,妈妈出去工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些爸爸不得已全职带娃。比如爸爸遭遇公司裁员、事业瓶颈期、身体不好想休息一段时间等原因,无奈回家“反向就业”。妈妈在外工作赚钱,爸爸负责在家带娃和照顾家庭,???此作为缓冲期,下一步怎么考虑再从长计议。也有爸爸主动选择当“全职爸爸”,自愿在家里承担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工作。比如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娃,而妻子工作稳定、事业更成功,因此一些爸爸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男主内、女主外”是这些家庭权衡利弊之后,当下家庭责任分工的最优解。爸爸回家带娃,是种怎样的体验?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全职爸爸用视频或文字,记录下自己居家生活的酸甜苦辣。博主@圆圆爸爸曾在大厂工作,有十年工作经验,却在35岁时选择裸辞,成为一名“家庭主夫”。提到“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他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行业不景气,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了瓶颈期,打算休息一段时间重新思考;二是妻子收入稳定,家庭经济压力不算太大,能承受一个人不工作的情况;三是家里没有老人能带孩子,合适的阿姨难找且花费高,不如自己亲自带。如今,圆圆爸爸当全职奶爸已经3年了,女儿圆圆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回顾这段经历,他认为自己是甘之如饴。在他心里,能亲自陪伴孩子长大是最大的幸福。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越来越得心应手,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却让他乐在其中。当被网友问起“不上班会不会焦虑”时,他坦言“确实会???但只能靠自己调节”。在家期间,最让他焦虑的首当其冲就是没有收入,所以平日里,他也会接一些摄影的兼职来补贴家用。相比圆圆爸爸“主动选择、逐渐自洽”的经历,也有全职爸爸过得“苦不堪言”。一方面是来自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位新手全职爸爸在家带娃累到崩溃,打电话跟妻子哭诉:“我快被你儿子弄惨了!”👆图源@白鹿视频他吐槽在家带娃比上班还累——哄不完的娃、忙不完的家务,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是每一个全职妈妈经历过的辛苦,爸爸们也同样倍受折腾,有爸爸表示 “比996、007更辛苦”。另一方面,是来自心理上的煎熬。演员戚薇的老公李承铉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当全职爸爸期间内心接近崩溃,还抑郁了好一段时间。“明明每一天都忙碌不已,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这种付出却看不到价值的感觉,让他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图源《爸爸当家》综艺截图事实上,通过网上这些全职爸爸们的分享,我们也能看到“全职带娃”群体面临的困境:社会刻板印象:???会主流观念依然会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没有工作显得没出息、很失败。经济压力:选择全职带娃,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收入来源,对家庭的经济的确是不小的影响。社交圈断裂:几乎没有时间再去社交和应酬,曾经的弟兄和朋友断了联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自我认同感弱:会感觉自己是异类,在同伴当中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变得不自信、怀疑自我。在这其中,有很多其实同样也是全职妈妈的困境。这是每一个选择放弃事业回家带娃的人,注定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全职爸爸,你怎么看?对于全职爸爸这样的存在,社会上始终有不同的声音。怀着好奇,我在亲友中做了一个小型调查, “你是否愿意做全职爸爸/让你老公做全职爸爸?” 当然,答案并不统一。有坚决反对的:“男人天生就应该打拼事业,在家里带娃不就意味着自己混的不好吗?不愿意。”(队友)“无法接受老公没有工作,情愿我辞职在家带娃。”(好友A,女)有持无所谓态度的:“都行啊,只要给我开工资。”(同学,男)也有双手赞成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试。”(同事,男)“巴不得呢,这样我就轻松了。”(好友B,女)大家考虑更多的是社会评价或个人付出及回报的层面,但抛开这些来看,爸爸带娃这件事本身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爸爸的教育和陪伴对孩子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丈夫也更能体会到妻子的不容易。毕竟,只有亲身经历了带娃的艰辛、家庭琐事的冗杂,才能对妻子感同身受。要知道,全职妈妈已经被误解了太久。但我们也要欣喜地看到,相比过去的稀缺和坚决反对,舆论正在对男性当全职爸爸这件事变得更加宽容、态度也更加包容和鼓励。这其实也是大众认知进步的一种体现。最后想说,要下定决心当一名全职爸爸,除了个人意愿、经济条件、能力匹配度等因素以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另一半的支持。如果把养育孩子看作是一个项目来管理,那么夫妻就相当于这个项目的合作伙伴,双方有着共同的责任。夫妻两人做好分工,互相扶持,才能笃定坦然的走好这条路。不管怎样,任何一个决定,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生活蒸蒸日上,小家幸福美满,孩子茁壮成长。你是否愿意当全职爸爸?你是否愿意让另一半当全职爸爸?在留言区聊聊吧~编辑丨菠萝题图丨图源《爸爸当家》综艺截图5年前成为全职爸爸的他,现在怎么样了?90后做全职爸爸,生活糊弄学无敌重要“假装上班”的全职妈妈:花3000元租自习室,逃离家庭全职妈妈找兼职,赚了1000赔了70000……✍️|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推荐一个美丽又好吃的免签国(不是泰国)

4 months ago

推荐一个美丽又好吃的免签国(不是泰国) 一说起摩洛哥,人们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满是香料气息的集市、色彩斑斓的手工艺制品、蓝色小城舍夫沙万的美丽风景、卡萨布兰卡的谍影、一千零一夜的神秘故事、撒哈拉沙漠的浪漫传奇……真正身临其境,才会发现这里的街头巷尾处处有惊喜,尤其是在味觉的世界里。舍夫沙万丨图虫创意摩洛哥美食大多带着大胆的甜咸交融、浓郁的香料风味,也带着暖意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不论是传统的塔吉锅,还是街边锅气萦绕的小吃摊,每一口都能让你更进一步融入当地人的日常。摩洛哥美食丨图虫创意01 主食解馋 / 碳水来势凶猛 /在“四大古城”之一非斯的街头,常能见到当地人把稀面糊拍在一个倒扣的圆形烤面板上,它瞬间就形成一片薄如蝉翼的面皮,几乎可以透光,看起来精巧又神奇,这就是Warka。由于很薄,Warka熟得很快,人们会把烤熟的Warka层层叠放,它既能直接撕着吃,又能成为帕斯蒂拉馅派(Pastilla)——摩洛哥招牌酥派的“外衣”。Warka直接吃筋道绵软,配上新鲜的果酱,软嫩喷香;做成派则咸香无比,加入鸽肉或者鸡肉,搭配杏仁、洋葱、甜香料做馅,再在表面撒上一层糖粉和肉桂,带出甜咸交错的口感。传说它来自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传统,但却在摩洛哥发扬了光大,如今已成为各大宴席与婚礼的常客。搭配海鲜的帕斯蒂拉派丨wikipedia / إيان同样出现在面饼店里的还有曼斯曼(Msemen)和摩洛哥煎饼(Meloui),前者常被做成方形,层层折叠、抹油后煎得外酥里嫩,轻轻一咬,自带音效;后者则卷成圆形或螺旋状,松软又香甜。有方有圆的饼当地人的吃法是趁热撕下一块,蘸蜂蜜或果酱,或是仅仅配上橄榄油,别看吃法简单,一口咬下去,其实就已经满足得无法言喻了。很多摩洛哥人的清晨就是从一张热腾腾的油饼和一杯甜到心底的薄荷茶开始的。如果你偏爱稍微清淡又有营养的口感,不妨尝试一碗Bissara。它由蚕豆或豌豆煮到软烂,再加盐、孜然、橄榄油调味而成,口感稠厚又朴实,往往搭配松软敦实的阿拉伯大饼同食。在雨后或大雾的清晨,热气腾腾地喝上一碗,又饱腹又暖胃,让人觉得胃里熨帖又妥帖。说到摩洛哥的“国民主食”,自然也就不能不提库斯库斯(Couscous)。库斯库斯是摩洛哥及北非地区的经典主食,由蒸熟的粗粒小麦粉制作而成。它常常与羊肉、鸡肉、蔬菜和香料一同烹饪。但这种经典的主食并不是每天都能吃到。根据传统,每逢周五,每家每户才会在大盘里盛上蒸好的小麦颗粒,全家围坐,分享着吃。干燥的库斯颗粒丨wikipedia / brandi sims粗麦粉本就松软吸汁,配上酥烂的羊肉或鸡肉,可谓相得益彰。除了传统的羊肉和鸡肉版本,库斯库斯还可以灵活搭配各种食材,比如海鲜或牛肉。而每个地区、每个家庭的做法都有其独特之处,酱汁的香料也有所不同,常见的香料包括藏红花、肉桂、孜然和姜等。库斯库斯丨wikipedia /...

女性怎么运动?你怎么运动,女性就怎么运动

4 months ago

女性怎么运动?你怎么运动,女性就怎么运动 “这周,你运动了吗?”针对这个问题,100位男性中,43位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在100位女性中,只有32位会说“是”。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参与运动的比例都显著低于男性,在我国亦是如此。我们不缺乏女性运动偶像,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起,我国女性运动员夺金数始终多于男性运动员;也不缺乏女性运动故事,排除近几年的《热辣滚烫》、《夺冠》不谈,我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是1934年拍摄的《体育皇后》,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的《女篮五号》。可这从来没有改变男女运动参与率的不平衡。除了明显的家庭原因、经济原因外,是什么在妨碍女性踏上运动场?我们接触到四位有运动习惯的女性,她们出现在足球场、拳击台和羽毛球场上。她们地处不同的区域,国内国外,城市乡村,背景年龄不一,其经历却透露出惊人的一致性。 乖乖坐在书桌前 “能踢到圆形的东西,就能踢足球。”王琳大三那年,院里成立女足队,这是当时四处挖人的口号。篮球部的学姐打球落下的伤还没好,拄着拐把王琳拉到了足球场。鉴于大家薄弱的足球基础,教练特别嘱咐:球来了要用脚踢,别用手接。可当球迎面飞来,王琳受下意识驱使,一伸手利索地接住了球。从此,她成了守门员。五人制比赛,王琳所在的队伍满打满算能来六七个人,好歹还有替补。她扑出过点球,扑出过对方的大力抽射,被队友称为“铜墙铁壁”。没当守门员之前,她不知道自己能“滑跪”得如此敏捷,认为这可能和自己从小喜欢打滚有点关系。乡下没什么娱乐设施,小孩子只好自发创造。跟爷爷奶奶去地里,王琳和堂弟喜欢从长满地瓜藤的坡上往下滚。王琳小学时被选进校篮球队,五年级打球脚踝打骨折了,家里人觉得她也到了应该以学业为重的年纪,让她退出了校队。她没辜负家里人的期望,一路从湖南的农村读到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她到云南保山市施甸县永保小学支教,发现有的东西到现在都没变。学习好的女孩依旧文静地坐在书桌前,不声不响地做功课;而成绩好的男孩可以大大方方地打球、玩游戏,在操场上张扬个性。运动场是属于男孩的。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校的操场中心总是一片足球场,总是被男孩占领。法国地理学家埃迪特·马吕尤尔斯(Édith Maruéjouls)认为操场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场域,男孩在舞台中心自如活动,踢球打架肆意喊叫,女孩在舞台之外,只占一块小小的地方,边跳绳边低声交谈。乡下的娱乐设施仍不多,不过有了手机。孩子们刷“快手”一刷几个小时,看到了大山外光怪陆离的世界,也对“性别”有了超出年龄段的认知。六年级的男孩会拍自己赤裸上身抽烟的照片放到网上,彰显男子汉气概。六年级的女孩开始发育,本就处于对身体变化高度敏感的阶段,又受到网络性别文化的浸染,在意身型,在意自己够不够“女人”。身体发育正是需要锻炼增强体质的时候,她们却选择远离运动场。王琳曾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效果欠佳。体育课上,她认为并非整个生理期都得弱不禁风地待着,督促女孩动一动。女孩不愿意,王琳坚持说:“男女生都要跳。”女孩???强爬过去了后,开始掉眼泪。同伴簇拥上来安慰,一群女孩边说悄悄话边偷瞄王琳。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都低于男性,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1 岁至 17 岁的女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女孩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特别是从自我意识强烈的青春期起,女孩退出体育运动的比例显著攀升。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学者安·科林(Ann Colley)等曾要求278名男孩和237名女孩画一个经常做运动的人,超过80%的孩子画了一个男孩。闲暇之余,王琳会踢野球过过瘾,通过别的支教老师引荐,认识了当地的足球教练。教练一腔热血,免费教孩子踢球,还领大家去周围的县参加民间自发组织的比赛,邀请王琳当带队老师。球队20多个孩子,年龄6岁到9岁,男女比例2:1,有的女孩技巧比男孩还过硬。云南气候多变,踢着踢着下起雨来,被激起了好胜心的孩子冒雨也要坚持把球踢完。比完赛,孩子一个个筋疲力尽,却没急着休息,他们把饮料瓶里没喝完的饮料倒掉,再拧好瓶盖。王琳询问原因,孩子说老师教了,这样捡垃圾的阿姨方便些。晚上四个孩子睡一个屋,一大带一小,第二天早晨王琳督促大家起床刷牙,发现每个人都已经收拾妥当。大孩子会自觉帮助年幼的孩子换衣服洗漱。比赛的照片|受访者提供作为教师,王琳知道童年拥有这样一段经历肯定会成为长大后的宝贵回忆。她同时也感到遗憾,随着女孩年纪的增长,她们离如此宝贵的经历越来越远。度过青春期进入成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不少女性会尝试运动。可即便到那时,成长留下的痕迹仍在。 再狠一点! 从三月份系统练习羽毛球起,毛小青(化名)听到了许多她平时极少听到的话——“再狠一点!”、“再凶一点!”。她在生活里总被教导“温柔一点”、“安静一点”、“斯文一点啦,女孩来的”。要打出强有力的主动进攻,得从挥拍中听到风声,那声音像“松风划过雪夜”,划破空气,也划过毛小青的心灵,露出她藏得好好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觉得打球最爽的时刻,是学了新技术后,在好为人师的男球手面前狠狠秀一把。在生活中她总会抑制这种冲动。上学时数学考了第一名,她想发一条朋友圈庆祝却被家人制止:成绩好就努力保持,何必炫耀。渐渐地,她学会了低调。打球之后,她才对自己坦诚:“我也是有好胜心的,我也想展露我的锋芒,我也想赢球以后像个骄傲的公鸡一样环绕球场一周。”毛小青人生的第一个羽毛球拍,买完在路上她像那些莫名其妙做出投篮动作的男生一样,对着空气挥了几个拍|受访者提供同样,打球之后,毛小青才知道自己手臂展开的幅度有多少、手腕能挑到什么样的角度、???一步能迈出多远、身体能扭转到什么程度。学反手球时,无论哪一侧来球,她都下意识往前迈一步右脚以方便击球。教练问她不别扭吗?明明是左前方的球,为什么要伸右脚?她这才意识到一个看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实,“原来我可以伸左脚”。毛小青觉得自己“好像第一次认识这具躯壳”。打球之前,她对身体的控制仅限于吃饭、喝水、走路等日常活动,“空间感这个概念没有在我生命里出现过”。在经典论文《像女孩那样丢球》(Throw like...

说真话 | 别等到换季烂脸,才想起这篇科普好吗?

4 months ago

说真话 | 别等到换季烂脸,才想起这篇科普好吗? 随着天亮得越来越早,气温也逐渐转暖,很多敏感肌的人又开始发愁了——这换季时,在护肤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儿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季节变化是过敏反应主要的诱因之一,加上空气湿度变化、刮风、花粉等原因,表现在皮肤上,较轻的是瘙痒、脱皮、小丘疹等,严重的还会有红肿,甚至引起慢性的皮肤病。我们列出了一些换季护肤常见的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的皮肤在换季时依然服服帖帖!以下建议仅对轻度的皮肤敏感有效。太严重的皮肤问题,还是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皮肤科挂号!除了根据肤质选择产品之外,换季时选择产品还需要避免容易引起敏感的成分。护肤品中成分很复杂,如果已经知道自己对某一成分敏感,那直接避免就好;但是,你往往并不清楚自己对什么成分敏感。所以要尽量选择没有香料、防腐剂种类少的产品。香料和防腐剂是护肤品引起敏感问题的主要因素,而且香料并不只限于成分表中写出的“香料”或者“香精”,很多挥发性的精油成分实际上也是起到香料的作用,同样会引起敏感,比如薄荷油、香茅醇、波旁天竺葵精油、迷迭香精油、茉莉提取物等。欧盟认定的26种易致敏的香料成分在这里,我国的化妆品标签也会标注出来(尤其是香水,在国内香水也按照化妆品管理)。你可以对照自己手头的产品排查。来源: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有一些活性成分,比如有角质剥离作用的果酸、水杨酸、维A醇,对皮肤是有益的,但是往往也会引起刺激。换季时又需要对付痤疮、去除老化角质、改善细纹,又担心这些活性成分引起刺激,该怎么办呢?建议你可以选择和保湿产品同时使用,或者减少频次,每周2-3次,适当减少用量。防晒是一年四季都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有些人还对紫外线敏感,如果不做好防晒工作,甚至会引起日光性皮炎。一年四季都要防晒丨unsplash当然,一些化学防晒剂也会引起过敏,所以建议在使用感能接受的前提下,选择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氧化锌)的产品,或者戴帽子、打伞遮蔽。如果怀疑是护肤品引起的,比如换了新的护肤品后才开始有敏感的症状,那么当然要停用了。如果只是别的过敏反应引起脱皮、瘙痒、皮肤损伤,可以继续使用合适的护肤产品。具有皮脂类似构成(胆固醇、脂肪酸和神经酰胺)成分的护肤产品,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皮肤。对于已经有敏感症状的情况,有可能引起刺激的活性成分(除了以上说的猛药,还有大于10%浓度的维生素C、间苯二酚类的美白成分等)也最好避免使用。很多人都喜欢敷片状的面膜,或者用压缩纸膜泡水来敷脸。一些面膜对某些皮肤敏感状况(脸发红发热)确实有即时舒缓的效果;在敷脸的短时间内,面膜也可以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缓解皮肤干燥。但是如果后续不使用保湿产品,水分还是会流失的。图虫创意角质层的含水量一般在30%左右,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皮肤的屏障作用。所以,如果喜欢敷面膜,此时记得少敷一些时间,不要太频繁,也要记得使用保湿产品。尽量避免使用香皂、肥皂,或者任何皂基类清洁剂(甘油+硬脂酸/棕榈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产品。皂类对皮脂的去除能力很强,会引起皮肤干燥。另外避免用过热的水清洁皮肤,洗澡也不要洗太久,减少刺激皮肤的可能性。此外,有时候自来水中的氯离子也可能是肌肤敏感的元凶。对此,可以用煮沸的方法去除一部分,不怕麻烦也可以加装净水装置。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Deepseek爆火,未来孩子的出路在哪儿?

4 months ago

Deepseek爆火,未来孩子的出路在哪儿? AI时代,孩子到底学啥有用?邀请了几位朋友一起聊聊:AI时代,我们孩子的出路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