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pansci.asia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PanSci 泛科學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53 followers
Last updated 1 day ago
1 day ago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患者必看!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常見五問 血液專科醫師詳解》,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3 days ago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現代主流藝術的「色感」豐富,卻缺少傳統東方繪畫的「質感」。 — 張元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下稱師大文保中心)主任張元鳳口中的「質感」,並非一種難以定義、不證自明的高尚,而是傳統顏料能被感官接收、儀器量測的物理特質。透過顯微科技,文物藝品的「質感」更能被突顯、深入分析。 張元鳳剖析,傳統東方畫顏料來自天然礦物,如青金石、藍銅礦及珊瑚末等。經過搗碎、研磨、淘洗去除雜質,並以水沉澱,區分顆粒大小,製成多彩的色粉。 多次沉澱淘洗之後能獲得小顆粒顏料,與初期沉澱的大顆粒色粉雖來自完全相同的礦物,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飽和度。-----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師大文保中心學生的礦物顏料練習作品,一種成分的顏料形成多層次色彩。攝影:楊雅棠 張元鳳解釋,「東方繪畫不靠顏料混色而增加色彩,是利用顏料顆粒半徑差異。因為光的亂反射,顏料顆粒愈大就愈鮮艷,顆粒愈小的顏料就愈加淺淡。」而傳統礦物顏料特性的創作風格,至今矗立在我們的生活中。 張元鳳舉例,「台灣廟宇最常見的傳統彩繪模式,是衣甲、雲彩的漸層色彩。內圈的顏料最鮮艷,愈向外就愈淡素,形成華美的漸層。這種技法在日本被稱為繧繝彩色(うんげんざいしき)。」 這種色彩梯度,可以用手指觸摸出來。神像彩繪上,鮮艷的中心顏料顆粒明顯、粗糙如沙礫,素雅的外圍小顆粒顏料則十分滑順。張元鳳說,現在廟宇彩繪已改用油漆等現代顏料,但畫師依然遵循這種衍生自礦物顏料的風格。 由於對礦物顏料的研究,張元鳳對顯微技術的數位化印象深刻。她說,「早期並不容易看見顏料顆粒全貌。現在能堆疊...
5 days ago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深蹲之後尿出醬油 – 橫紋肌溶解症(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8 days ago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七月颱風丹娜絲來襲加上近一個月的豪雨,重創南台灣也帶來類鼻疽疫情;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截至七月底國內累計35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2例死亡。 類鼻疽的病原菌是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主要傳染途徑是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引起,也可能經由吸入、吃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人傳人的情況很少發生。 「類」鼻疽又被稱為「偽」鼻疽,這是因為它與由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mallei)引起的鼻疽(glanders)在臨床症狀上相似,都可能導致肺炎、皮膚潰瘍與全身性感染。事實上,類鼻疽在首次被觀察到時,確實一度被誤認為鼻疽;直到經過一連串的培養實驗、動物試驗與顯微鏡觀察,研究者才確認它其實是全新???病原菌。-----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意外發現的偽裝者 故事要回到 1911 年的英屬緬甸仰光。當時的皇家總醫院(RGH)仍是木造建築,病房昏暗潮濕、護理人手短缺。英國病理學家阿弗雷德‧惠特莫爾(Alfred Whitmore)被派駐於此,負責法醫檢驗與末期病患的照護。 在這個資源匱乏的環境,惠特莫爾卻堅持醫院必須有實驗室,因為「診所與實驗室的密切合作,才是高品質醫學的基石」,顯微鏡也成了他探尋病因的武器。...
9 days ag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意外發現膽囊息肉該怎麼辦?會不會是膽囊癌?圖文懶人包》,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10 days ago
本文轉載自宜特小學堂〈矽光子開發為何這麼難?驗證手法是關鍵〉,如果您對半導體產業新知有興趣,歡迎按下右邊的追蹤,就不會錯過宜特科技的最新文章! 談到「漏電」,你一定很熟悉;但「漏光」呢?在積體電路(Electrical 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EIC)的世界,短路、開路、金屬遷移,是工程師每天要面對的課題。然而,當「光」也被整合進晶片,遊戲規則就完全不同了。 在矽光子積體光路((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PIC)的世界,要處理的不是電子,而是光子:耦合損耗、波導裂縫、散射與吸收,都可能成為隱形殺手。你不再只檢查電流是否順利通過,而是要量測不同波長下的衰減(Insertion Loss)、偏振依賴性(PDL),甚至追蹤隱藏在波導裡的漏光點。 在邁向 CPO(Co-Packaged...
11 days ago
在這個人人都能喊出「AI創新」的時代,最稀缺的其實不是想法,而是讓想法通過科學驗證的能力。由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主辦的 Next Star Demo Day,聚集北北基桃各校青年團隊,用數據、模型與材料實驗,測試那些「如果這樣做,世界能不能更好?」的假設。他們的共同語言,不是商業口號,而是科學方法。 從靈感到實驗:創業的第一步,是找到可被驗證的假說 「新北市青年局一直在支持青年創業,但大家在真正開始『開公司創業』之前都在哪裡、做什麼?我們發現在大專院校裡願意試驗、求證的學生,可能就是我們在找的下一代創業者。」新北市青年局局長邱兆梅說。她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以創業為終點,而是以「實驗」為起點。他們將 AI、材料科學與人因工程視為工具,從生活問題出發,設計出能被測試、能被修正的模型。這樣的態度,其實與科學研究相似——先提出假設,再以資料驗證真實。 「新創潛力獎」得獎團隊,「智載穿梭」。 / 圖片來源:日日寫真 賴永祥攝。...
15 days ago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減少髖部疼痛,增加髖部活動度,坐姿、站姿、躺著也能練(示範影片+圖解)》,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我們常說現代人面臨的身體困境中,最常是因為「久坐」???引起的。因此,髖部疼痛、髖部緊繃就成了許多人的日常。...
16 days ag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言 「2025 VentureStar新北新創之星挑戰賽」以競賽結合輔導,扶植並激發青年的創業能量,為期半年的賽事歷程,決賽獲勝的3組團隊獲得為期三個月的「創投陪跑」機會。創投導師變身為「指導教練」,給予公司發展、商業模式和募資規劃等具體建議,幫助團隊接軌市場,把夢想變現。 延續首屆「新北新創之星」競賽,今年邁入第二屆,新北市青年局局長邱兆梅表示,雖然活動以「競賽」為名,但過程反而更像是為新創團隊串接資源,成為創業加速的起點。有鑑於全球數位轉型與氣候變遷趨勢,2025新北新創之星聚焦AI與綠能,鼓勵青年創業者以新北為基地,有了政府資源的挹注,無後顧之憂開發新技術、推動產業升級,並建構台灣新創生態系。 「台灣有很好的科技人才,我們觀察到許多技術創業者都先累積了一些工作經驗、在市場上看見某些未解的問題,於是在30多、40歲選擇創業,自己打造一個創新產品或服務來解決他看見的問題。」邱兆梅說,科技創業必須從初期就思考規模化,必須透過持續與產業鏈合作來驗證產品、更新技術,擴展影響力,而規模化的關鍵就是「投資」。因此,去年起,新北市政府青年局與創投公會合作舉辦「新北新創之星挑戰賽」,實際練兵把募資流程搬上舞台。-----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侯友宜市長與三組獲勝團隊合影。(左起:第二名「應援科技」、第一名「歐姆佳科技」、第三名「恰口科研」) 「這個計畫正是我們推動加速新創落地、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邱兆梅指出,有別於傳統競賽的形式,挑戰賽模擬真實創投情境的設計,讓新創團隊真正接觸到創投與市場的需求。除了獎金之外,另邀請頂尖創投專家,進行一對一實體輔導,可針對痛點、盲點即時回饋,解決創業難題。創投陪跑機制可協助團隊在實戰中學習與提升,而且競賽全程陪跑,一路手把手的陪伴,協助團隊更快「接地氣」進入市場。 新北新創之星的比賽原型借鏡新加坡,有效連結相關資源,對新創產業發展帶來極大助益,未來將一步步升級為具國際影響力的平台。邱兆梅說,從首屆賽事到今年第二屆,建置新創生態系,進而啟動創業再到陪伴團隊成長,過程真的非常難得。今年以最火紅的「AI人工智慧」與「綠能永續」兩大概念為主題,號召全台具潛力的新創團隊參賽,共吸引全台72組新創團隊參賽。經過層層考驗,「歐姆佳科技」獲得評審青睞奪得冠軍! 第一名「歐姆佳科技」 第一名「歐姆佳科技」 聚焦於半導體與通訊???域的量測、校正與測試服務,其「陣列快速校正演算法」核心技術可大幅縮短測試時間,從過去的數小時壓縮至數分鐘。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利用AI演算法自動比對多組感測數據並預測誤差分佈,再透過機器學習修正量測模型,讓設備能自行完成高精度校正。這樣的自動化流程,不僅能節省人力與能源,也呼應「綠色製造」的趨勢──以智慧化取代耗能式的反覆測試,讓產線更有效率、更環保。歐姆佳科技以實驗室研發出身,展現了AI在硬體產業鏈的實際應用:AI不僅生成內容,也能優化製造。-----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7 days ago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晚期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很關鍵,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提升手術切除率》,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喔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彭上軒醫師接受我們的訪談。...
19 days ago
在亞熱帶的台灣,除了楝樹、欒樹、鳳凰木、小葉欖仁等十幾種樹冬季會落葉,一般闊葉樹都是四季常青。在溫帶地區就不一樣了,除了針葉樹,一般闊葉樹到了秋季都會落葉,因而引伸出成語「一葉知秋」,意思是看到一片葉子掉落,就知道秋天到了。 成語「一葉知秋」,也作「落葉知秋」,典出《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率領門客編寫的。全書共21篇,第16篇「說山」提到:「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看見一片葉子落下,推知一年快到了盡頭。) 圖/AI 生成 「落葉知秋」,比喻由細微的徵兆,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讓我試著造兩個句吧。 這是件小事,卻能一葉知秋,反映出值得重視的問題。 智者對於世事的觀察體認,往往一葉知秋,見微知著。 落葉是怎麼誕生的? 造完了句,要談談這個成語的科學意涵了。在溫帶地區,一旦進入秋季,日照變短,氣溫開始下降。接著進入冬季,就會下霜、下雪,樹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秋末時,葉柄和樹枝之間的細胞會產生離層素,使細胞壁變厚,進而產生「離層」,樹葉就脫落了。-----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樹葉未脫落前,葉綠素分解,原本隱而不顯的葉黃素、胡蘿蔔素和花青素就透露出顏色。尤其是花青素,隨著酸鹼值變色,是植物顏色的主要來源,紅葉就是這樣造成的。高山植物花青素較多,到了秋季,自然格外爛漫了。 秋季的大自然變化,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的創作泉源。如杜甫的〈秋興八首〉,歐陽修的〈秋聲賦〉等等。這些詩文對小朋友來說,或許深了些,等小朋友長大了再找來讀讀吧。 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先生,晚年曾在一篇散文裡寫道:「台灣的樹,雖在深秋,也從不凋盡,……今天的風,算是溫和的,可那落葉,並不直接落下,東邊一盪,微微的翹起,一個轉折,一個俯仰,西邊的一晃,再一個轉折,一個俯仰,又盪回來。……一陣風過,它又飄起,迴旋轉折一番,對生命,它是多麼留戀,但是,時辰到了,它還是得走,終於落入塵土,這次它不再起來了。」...
21 days ag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我們知道癌症是台灣人健康的頭號公敵。 為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介紹最新、最有效的抗癌方法之一:免???療法。 免疫療法中最重要的技術就是抗體藥物。科學家會人工製造一批抗體去標記癌細胞。它們就像戰場上的偵察無人機,能精準鎖定你體內的敵人——癌細胞,為它們打上標記,然後引導你的免疫系統展開攻擊。 這跟化療、放射線治療那種閉著眼睛拿機槍亂掃不同。免疫療法是重新叫醒你的免疫系統,為身體「上buff (增益) 」來抗癌,副作用較低,因此備受好評。-----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尷尬的是,經過幾年的臨床考驗,科學家發現:光靠抗體對抗癌症,竟然已經不夠用了。 事情是這樣的,臨床上醫生與科學家逐漸發現:這個抗體標記,不是容易損壞,就是癌細胞同時設有多個陷阱關卡,只靠叫醒免疫細胞,還是難以發揮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