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imzm.i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陈仓颉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37 followers
Last updated 4 days ago
4 days ago
成龙和梁家辉两个老人加起来138岁,主宰华语电影各自领域数十年,然后在2025年的当下贡献出也许是近五年来最好的大荧幕动作戏。我们知道成龙近年来接的电影都乏善可陈,如《狂怒沙暴》《急先锋》《龙马精神》《传说》之类,只有2017年的《英伦对决》可称优秀。 今年这一部《捕风追影》,几乎让成龙重回巅峰,继《英伦对决》后继续发扬老年动作戏演员应走的赛道(如大洋彼岸的连姆•尼森),更何况是成龙这种影视留名的艺术家。相比之下,阿汤哥不过是在努力跟随前辈的后尘,用自己的方式向其致敬。 有成龙的几个“珠玉”在前,我不敢对这部电影抱有预期,本着对成龙出品下意识买票的惯性,以及出于对张子枫等年轻演员的欣赏和梁家辉的尊敬才买票进场。电影上映前,在预告片和拍摄花絮里,能看到营销层面有烂片营销常见的因素,因此预期几乎低无可低。导演和编剧是杨子,履历中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甚至有一部《龙马精神》。 没想到观影后,这部电影竟然大大超出预期,以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最大的惊喜来自梁家辉,他几乎抢走了整部电影的目光,使得其他星星显得黯淡,让主演以外的群像完全失去自己的存在感。梁家辉留下过许多经典影视形象,但是像电影中的“影子”这般冷酷、凛冽、杀伐果断又极具压迫感的角色并不常见。纵向对比,几年前的《怒火重案》中的谢霆锋有些许接近,已经足够优秀,但是远远不及这部电影中的梁家辉。 –以下剧透– 电影的动作戏就完全值回票价,甚至超出不少。电影中我能看到,杨子致敬了许多经典动作片:如电影第一幕反派的变装戏份致敬《碟中谍4》(连换装元素、动作和运镜都几乎一致);紧接着电梯大战致敬《美国队长2》(其中几个机位几乎一比一复???);第二幕中梁家辉以一敌几十的动作戏让人想起印尼的《突袭》系列和韩国元彬的《大叔》;雇佣兵突袭总部的戏份中,成龙的动作戏与《疾速追杀》但动作设计和长镜头元素相似;以及第三幕成龙的洗衣机房动作戏致敬他自己。致敬或参照不是坏事,至少这部电影里这些动作场面的完成度颇高,几个反派年轻演员(在动作戏方面)很优秀,甚至有些许两眼表现,张子枫在的动作戏方面没有太拖后腿。 文戏也有几幕相当出彩的地方,如第二幕菜市场追踪和反追踪的设计,成龙、张子枫和梁家辉在电梯中的对戏,优秀的演技、台词和镜头语言设计让这几场戏张力十足,让观众紧张不已。成龙、梁家辉的对戏和所有动作戏部分便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观看的部分。 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编剧和技术上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 编剧方面,电影试图通过老派猎手(成龙)和现代科技的矛盾形成戏剧冲突,再试图表达当 AI 尝试接手人类往常的工作后会对传统伦理和道德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以及 AI...
8 days ago
这个暑期上映的电影,印象中是近十年来质量最好的一个暑期档。虽然也有不幸踩雷,但其他在影院观看的电影都达到甚至超越了预期。 碟中谍8:最终清算 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碟中谍8:最终清算》,这个系列的第八部,(也许)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距离第一部《碟中谍》(1996)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尽管在第一部中,汤姆·克鲁斯也已经34岁,但是从电影里看,当年的他水嫩青涩,像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就像他在《夜访吸血鬼》或《壮志凌云》中那样。如今60余岁的他还在上天入海,维护着好莱坞老牌动作片的最后荣光。 阿汤哥确实做到了。在碟中谍7中我说,只要汤哥继续拍下去,我就会继续给他的作品买单。这次继续配置最高的 IMAX,运气好选到一个中间位置,感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商业动作片天花板。 在剧本层面,阿汤哥和编剧已经交不出比以往更好的故事了,所以第七部和第八部背靠背拍摄制作,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几个)敌人,以及同样的高难度动作。第八部的节奏和剧本相对第一部要稍稍好些,文戏和动作戏分配相对合理,正常观影下来也没有出现像第七部节奏失控的情况。...
about 1 month ago
行 柳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这座城市有一座机场,但没有地铁之类的轨道交通系统,市民日常通勤主要靠电鸡、摩托车和剁椒鱼头,还有微型巴士。剁椒鱼头——新能源微型电动车无疑是柳州最具特色的风景线,随处都能见到这种能装下两个人的小车子满大街跑,甚至是租车的首选。我想原因除了与这座古老城市的地理有关以外,也一定与当地发达的汽车工业有关。我们所熟知的五菱便出自柳州,它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无论是当今五菱汽车集团或是上汽通用五菱,血液里都流淌着柳州人的奋斗基因。 我们一行6人,若是租鱼头得租3台。考虑到我们有大小行李若干,稍加思索后决定选择租一辆 MPV:广汽传祺新 M8。然而随之带来几个问题:除了停车困难外,路上躲避呼啸而过的鱼头和基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也让我们感到一丝压力。我有近十年的开车经验,经历过从保守到烦躁再到淡定的心态历程,但遇到这种交通情况,还是难免会心情破防。不过入乡随俗,在头一天熟悉了柳州的交通特点后,我和另一位同伴都融入了当地的驾驶习惯,在尽量保证安全的同时,快速达到目的地。 吃 柳州的食物也比想象中要更加适合我一些。我是一个非常挑食的人,不爱吃许多东西,自然包括螺蛳粉。但来到柳州很难不吃当地特色,穿过大街小巷寻得一家六品坊,声称“源于1989年聚宝老牌螺蛳粉店”,可惜同伴们都说并不是特别好吃,我也只是浅尝辄止。但有一家店让我们印象深刻:位于城中区的菟二炒菜,有一种接地气又开着好几家连锁店的矛盾感,毕竟柳州也不止这一家菟二。这家店免费加饭,这对我这种大胃王是好消息,一锅锅电饭煲的米煮熟放在出餐口,食客需要时走过去任意添饭即可。这个场景我只在多年前个体户小餐馆见过。墙上张贴着店里数十个菜式,有些菜式会打上“招牌”的记号,我们点的菜里有几项都是推荐菜。 在这家店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叫做“炸蛋”的菜。起初我并不特别在意,作为吃鸡蛋吃了二十多年的人,心想一个鸡蛋能做到多好吃?结果听着同伴此起彼伏“卧槽好好吃”的赞叹,我尝了尝,没忍住也惊叹这个味道是多特别。我不清楚炸蛋的做法,我只能体会到这个做法把鸡蛋的香味放大了几倍,辅以一些我说不出来的佐料,以至于我在写到这一段时想到这个味道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它像是一个鸡蛋在锅里大火煎着,鸡蛋上方飘着一朵包含佐料的云,不断下在蛋上。如果下次在深圳或者别的城市去到一家与广西有关的餐馆,我定要点一份炸蛋尝尝。 景 我们去了鱼峰区的两个公园:龙潭公园和马鞍山公园。社交媒体上的龙潭公园到处是碧绿的潭水和山草树木,我们去的当天下午酷热难当,衣服湿透了一遍又一遍。公园门口卖的小车车很可爱,能坐下两个人,但速度比行走还慢,价格设置明显是为了宰游客而设计的。好在公园里风景还不错,在烈日暴晒下也呈现出整个公园发着光的状态,只不过地面就像烤熟了一样烫脚。 在龙潭公园里爬上镜山,一路山坡陡峭难走,台阶不仅又高又崎岖,宽度还很窄,遇到上下行人还得侧身让过。途中时不时有游客从山上下来,与我们同上的路人游客大惊:等一下我们下来也要从这里走吗?天气实在酷热,我们爬到一处半山腰,许多游客在此拍照,往前一看,净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形态各异的山峰身上爬满绿植,和天空白云形成一幅如画的风景。忍不住驻足观赏,这样的场景在深圳并不多见。此日进食较少,徒步又大量出汗,很快身体没了体力,在太阳下山前便回了。 回深圳当天下着小雨,我们临回前去了一趟马鞍山公园,这个公园有电梯直达高处观景台。我们到时已经有风有雨,售票处员工数次提醒我们:确定要在这样的天气去观景台吗?我们坚决,于是便购票前去,走过的路线像游戏中常出现的隐秘核设施。游客不算多,电梯处不用排队,进入电梯后只看到只有一楼和二楼,但这个二楼有180米高。出了电梯,一幅现代城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景色出现在眼前,这又是深圳不多见的场景。天空飘着细雨,风还不算小,大伞有些吃力,但盖不住风景奇异。...
2 months ago
读完《系统之美》,我起初以为是一本系统论或信息论的入门书籍,读完以后,我的感受是这本书更像一本系统思考的方法论书籍,比想象中更加入门。书中的各个章节的叙述模式有所不同,既有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推演,也有按照顺序排列各种系统特性,还有更加文学的表达部分。对于系统思考的核心论点,精华都在附录的“系统原理概要”、“常见的系统陷阱与对策”和“采取干预措施的杠杆点”里面。 引子 书中开篇简明阐述了系统的三要素:元素、连接/关系、目标,以此展开,然后介绍存量和调节回路的概念,以及起到重要决定性的因素:时间延迟。后续所有论点都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之上。本书前段到中段是我了解系统思考最深刻、最有效的部分,可以立即应用到现实生活。 在中篇至后半部分“系统的障碍、陷阱与对策和变革方式”中,我逐渐变得容易走神,在不同的概念之间来回翻阅,试图记住这些概念,结果证明这是徒劳的,我不自觉使用了无效的阅读方法。这一段阅读的效率最低,一方面可能是作者对书籍编排能力的局限,一方面是我自己对系统思考的认识产生跳跃感,理解能力不足以跟上作者的表达。这种不理解的感受在书的结尾得到了较好的修复。 结尾部分,我的专注力重新集中,开始理解作者想要借由系统思考给我们表达的核心思想:即用什么方法,以什么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世界,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进而有能力和方法去影响和变革世界。综合而言便是一句话:聆听系统的声音,顺应系统的特性,创造美好的事物,与系统共舞。 作者认为,有没有使用系统思考有一个简易的判断方法:在分析现实世界时,我们能够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透过事件察觉背后的趋势。有了这样的判断,我们便有了系统思考的能力,以便于我们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项问题。 书中按照顺序对系???的6大障碍、8大陷阱与对策、12个变革方式(系统的杠杆点)一一做出解释,这对于深入了解每一个方面的推演有特定优势,但由于书中不存在一个合理的编排顺序(除杠杆点外),只有若干案例参考,对读者记住这些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也许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记住所有对策和杠杆点,而是在读者脑海中形成印象,使得现实中遇见类似问题时能够想起这些对策方法。 书尾附录部分对此做了非常精炼的总结,对我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 以下我尝试详细梳理一遍书中提到的系统核心观点,从抽象的角度总结系统的特性。 系统的核心概念 系统三要素和调节回路 一个系统具有适应性、动态性和目的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自组织、自我保护和演进(进化),最核心的目标是保证自己永存。这是所有系统的原始动力。信息流连接起系统内不同的要素,对系统本身有重要影响。最影响系统的要素是连接和目标。一旦改变一个系统内要素之间的连接,系统会以完全不同的趋势发展。目标往往最隐蔽,却能决定系统的走向。...
2 months ago
《悉达多》 Siddhartha 讲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aka 悉达多·乔达摩成佛的故事。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根据已有史料,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神话元素。而我们知道,悉达多·乔达摩起初并不是一口气创立了诸如六道轮回、四圣谛、八正道和缘起业力等佛教概念,甚至在最初他的思想并不是一门宗教,而是一个教人向善、从苦中解脱的修行方式。赫尔曼·黑塞借由释迦牟尼的部分历史事实,二创出这本《悉达多》。我想用还滚烫着的记忆,写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受。 《悉达多》的另一个译名是《流浪者之歌》,我原先以为这是两本不同的书,读罢后认为《悉达多》是更加直接贴切的名字,“流浪者”反而限定了对悉达多人格的表达。我读的译本是姜乙女士的版本,名词考究,遣词造句优雅华丽,就像一首悠扬感人的散文诗。我跟随黑塞的精神内核与姜乙优美的文字,断断续续用三个小时走完悉达多起伏的一生。 寻找悉达多 在《悉达多》中,释迦牟尼被拆成几个人,主角悉达多 Siddhartha 是读者第一视角,还有好友乔文达 Govinda、“佛祖”乔达摩 Gotama(佛祖全名是...
2 months ago
某天进地铁站时,我碰到一位安检员,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快乐地哼着修炼爱情。他在期待什么,还是在享受什么?这并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的景象,让我开始思考工作是为了快乐这个结果还是工作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是快乐的。 第二天我继续进同一个地铁站,这一次在另外一个进站口,听到另一位安检员在大声抱怨:“啊啊啊!为什么还不下班啊!!!” 声音吸引了我,转头望去,这个年轻安检员把身子用力往后靠,伸直双手,做出一副伸懒腰的样子。他的同事看着他,露出贴心的微笑,向他说了些什么。 深圳地铁开通至今已经运行快二十年,从最初的罗宝线、环中线(现已改名一号线、五号线)两条线到现在逾十七条线路,几乎同深圳巅峰期一起发展。自最初接触地铁到工作后成为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已十六年有余。粗略计算,我的生命约1%的时间都在地铁通勤中,见识过的事情多种多样,可谓一本地铁聊斋志异。 地铁怪谈 最让我感到厌烦的,是那些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上下电梯或是进站出站,总是低着头盯着手机的人群。这种人可以挡住所有正常前行的人类,也会把自己放入一个危险的境地,例如撞到一面墙或者踩空一个台阶。我至今都不太理解,为何存在这么一种人,可以做到眼睛不离小小的屏幕,置身于现代都市,把安全的环境硬生生变得危机四伏。这个特性同样适用于乘坐电梯。在写字楼上下班乘坐电梯时,常常见到有年轻人到了目的楼层,然后电梯门关闭时突然警觉,急急忙忙挤开所有人啪啪啪狂按开门按钮再出去;或者是到了非目的楼层,低着头跟着人群出去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楼层,再急急忙忙拦住即将关闭的电梯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与正常进出地铁的人们发生碰撞,浪费大家时间之余,还使人心生脾气。碰到这种人的概率非常高,几乎每日一次甚至多次,在这么多写字楼从未错过这个人群。 地铁上能见到的人群更多些。其中最影响所有人的是没到站却挡在列车门口的人,以及从不排队,不按照先出后进原则的人。对于这种人群,我在多年乘坐地铁的???历里悟出一个方法,即适时利用好人类身上最坚硬的部位:对想要插队进门的卡住位置,对在列车外不让里面的人出去就想进列车的人抬肘伺候。这种方法,可以方便我以及我后方的遵守规则的人们获取些许优势,让不遵守规则的人吃瘪。代价是当遇到肘部比你更铁的人时,你很难在物理上击败对方。后来我改良了这一方法,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在碰见如上情况时,礼貌抬肘示意,通常能够换取对方较为礼貌的回应。 高峰期排队进地铁时,这类人还能分化出一类细分群体,不分性别年龄,拿着手机或发信息或看短视频或横屏看电视剧,在地铁到来开门的一瞬间,总是能从队伍后方跨过所有排队的人群,冲进列车一股脑抢占空位或者全身倚靠栏杆。早年我还会感到愤怒,想与之起冲突教他做人,现在已经看开,没有爹妈教养的,总会被社会更强烈拷打。 以上属于短暂破坏规则人群,还有一种人群不会在一瞬间使人热血上头,但是会以一种悠远绵长的方式恶心车厢里的其他人。比如狂日钢管侠。高峰期基本很难在地铁上获得座位,这种人会强势霸占一根钢管,用自己的胳肢窝搂住这根钢管,以至于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人能合理握住这根钢管。我也衍生出一种经验,即把自己的一个拳头塞进对方的胳肢窝里。不过这种方法实在有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后来再遇到,我不过把手伸得高些,握住横向的那根钢管即可解决问题。 另一种是手机外放侠。在几年前对这种人毫无办法,只能躲或者忍,后来政府终于出台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建议公共场所调小外放设备音量,以及列车乘务员会监控是否存在这类人并进行规劝。这多少减少了这种恼人的情况,最多在忍无可忍时,向对方表达意见,或者看看贴在列车上的控制外放音量标签,正常人大多能把手机声音调小些。遇到蛮的,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把保护自己当作首要原则,而不应该硬刚。我的血泪经验:向一个老太太礼貌要求调小手机音量,被对方骂了整整10站。 除此之外,我还遇见过各种类型的人群,包括剪指甲侠、占座侠、大声电话侠、喷嚏侠、口臭侠等等等等,使人充分认识到社会的物种多样性。热血青年时期可能会忍无可忍,现在倒是学会了放平心态,把各种现象当作巨大的社会学观察案例。 当我调整的观察的出发点,我便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不会影响心态和情绪,而是试图用理性和感性,去体会“我”以外的世间百态,去贴近一颗颗游荡的人间的灵魂。...
3 months ago
《认知觉醒》这本书常年出现在个人成长类书目排行榜前排,并且有着一个相当突出的封面设计。有趣的是,这本书在豆瓣评分 8.0,短评区全是的低星差评,书评区则大多是五星长评。花了些时间读完,我理解了为何本书评价会如此两极分化。吸取了一些有用的内容,内化为自己所用。 概念 学习有着一个过程权重,学习 → 思考 → 行动 → 改变,权重依次增加。过去几年我花费大量时间在头两步,甚至第一步,使得我尽管摄入再多,对于人生的改变却少之又少。缺乏后面两步的行动,悬在脑海中的事务都是空中楼阁。好在近两年逐渐发觉,加上有掌控习惯的加成,我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比以往更多了些。 书中开篇介绍人的三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后续所有内容大多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上。不知这三个概念在人知科学中是否有足够的科学界认同,但对于利用这三个概念来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帮助。本能脑顾名思义,后两者更加重要,决定了我们在遇到选择时能否理智应对。书中提到:“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注意力...
3 months ago
不知不觉间,在多邻国一时冲动学外语已经700天。把学习第三语言变成一种游戏,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也是知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入脑子的方法。上一篇学习法语100天读起来就像一篇软件评测文章,不像一篇语言学习心得体会,所以在700天的节点写一篇小心得。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当地文化。汉语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使用的语言,其语言和文字系统常常包含不少文字本身以外的信息。相对的,英语是低语境国家的基本语言,每一次表达都尽可能表述出远远超出中文的信息量,从而在同一信息表达的在英文下变得相当冗长。 法语(和西班牙语)的语境介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因此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法语表达比英语更加简练,但又比中文多些信息量,不过在一些特定内容的表达甚至比英文还要复杂。例如著名的法语笑话:如何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数字 99?中文:九十九。英文:ninety nine。而法语是 quatre-vingt-dix-neuf。法语表达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字就像做加法一般。今年以来开始用英语学习法语(原来是用中文学习法语),思考过程中三种语言打架,会强制关闭其中一种(中文),强迫自己用英语思考,更新一下脑回路。 法语的发音方式也相当使人困惑。有些组合在一些句子下要连读,另一些又不用连读。例如入门第一单元必学的句子:un chat et un chien,这里的 et...
4 months ago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4 months ago
Scarcity Brain,作者 Michael Easter。本书内容稍显冗长啰嗦,用了大量讲故事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个核心概念:稀缺循环。排除掉过于繁杂的故事,剩下的理论和实践都是精华。总共七个多小时读完本书,对神经科学有了一点新的粗浅认知。 稀缺循环 稀缺循环是指: 机会 -> 不可预测的回报 -> 快速可重复性Opportunity ->...
5 months ago
我订阅了 James Clear 的 The 3-2-1 Newsletter,每周四固定发一篇心灵鸡汤给我,其中包含:3 Ideas From Me(James Clear),2 Quotes...
6 months ago
五年磨一剑,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还在耳畔回响,没想到转眼到了今年春节,马上就能看到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的作品下限最高,自大电影以来技术力第一档,《哪吒》是最喜欢的动画电影系列之一。不出意外,这是我春节档电影的首选。仍记得第一部对哪吒以及一众角色形象和对原封神榜剧情的魔改,改出一种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审美和叙事,至少方向对了。 观影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续集又成了。动画技术力更上一个台阶,从开场不久的陈塘关人魔大战到片尾神仙大战,可以看到经费在持续燃烧,烧出来这部特效天花板。一刷时尽管我坐在第一排最边边的位置,两个多小时下来脖子酸疼无比,但仍体会到这部电影带来的极致观感。如有可能,务必要看 IMAX 版本,找一个好位置,体会一下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动画制作水平。 春节过后,我回到深圳二刷,这次直接选择 IMAX2D 级别,位置选择在中后区域。这一次,我更加能看清电影中的细节,一刷时错过的小彩蛋和小细节这一次全部看清,并且重新感受了一次剧情带给我的震撼和触动,用更具有代入感的方式支持国产最佳动画片。我甚至忽略了这部电影有整整144分钟(2小时24分钟)。上映以来,《魔童闹海》一直在不停打破国产动画和国产电影的新纪录:春节期间早早就达到国产电影票房第一的里程碑(2月6日),此后是一系列的登顶单一市场票房冠军(2月7日),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冠军(2月9日),一百亿票房达成(2月13日),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2月18日)等等数不清的记录,截止今天(2月19日)已经达到影视票房第八。在密钥延期后,达到全球票房前五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时候票房也不是特别重要了,反而是围绕着电影的一些讨论更加有意思些。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制作方面,《魔童闹海》就是当今世界动画特效第一档。无论是预告放???的切片还是全片内容,该有的特效量大管饱,我是吃得饱饱的,甚至还想在吃一顿 IMAX 版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申公豹划开天空放出海妖的那一瞬(多少想起《蜘蛛侠英雄无归》),还有第二场试炼哪吒和申正道在山间水中的战斗(突出迅猛、简洁、优雅和刚烈),以及最终大战阐教大军和妖魔大军、哪吒/敖丙之间的大战。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制作更加精细纯熟,有种过去多年所有成果都一股脑扔出来给观众检验的感觉。上映后不久得知,这是国内一百六十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代表了国内最高动画特效制作水准。这样的量很大,非常大,大到吃得有些撑,以至于在最终大战时有一点点小缺陷:经历两个小时的视觉盛宴,一波比一波更大,最终大战不可避免出现一定视觉疲劳(也许跟我看的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