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huxiu.com

虎嗅网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虎嗅网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58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2 hours ago

曾毓群的换电赌局2.0

about 4 hours ag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间线 Timelines,作者:308,编辑:周易2024 年 12 月 18 日,在举行于福建厦门的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第一个登台演讲——在演讲结尾谈到换电的意义时,曾毓群引用了晚唐诗人罗隐知名度最高的一句诗: 时来天地皆同力。紧接着,曾毓群强调,“换电不仅仅是宁德时代的事业,不仅是每一个生态伙伴的事业,也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事业”。言语之中,也弥漫着这位世界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对于换电未来前景的憧憬和信心。曾毓群对于换电这件事情的坚定和真诚,确实很难被质疑。毕竟从 2025 年的情况来看,宁德时代一直在推进大力换电站建设——至少到 2025 年...

美国软件封锁之下,我们要如何突围?

about 6 hours ago

美国正酝酿新规,任何用到美国软件或设计系统的产品都可能被纳入出口管控。???的电脑要归美国管了吗?新禁令直指软件,如果实行,全球工厂都要被“卡脖子”......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还有人敢报考外语专业翻译专业吗?

about 9 hours ago

从最赚钱的专业到顶级学院关门,翻译专业真的被AI给干掉了吗?那问题来了,翻译行业的衰落和AI关系大吗?这期视频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特斯拉向下,比亚迪向上

about 15 hours ag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One,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题图来自:AI生成10月,新能源汽车界的两大“顶流”——特斯拉和比亚迪,都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实则隐忧”的答卷。先来看看那个总能搅动风云的特斯拉。北京时间10月23日美股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因为季度交付量(49.7万辆)创历史新高,营收同比上涨12%至281亿美元,超过华尔街预期,也刷新了特斯拉成立以来的最高季度营收纪录;但净利润仅为13.7亿美元,同比缩水近四成;归母净利率4.9%,环比上季度的5.3%下降了0.4个百分点。更让市场担忧的是,这份看似不错的成绩单可能难以持续。一位关注特斯拉的投资人分析,四季度销量很可能回落——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廉价版Model 2.5项目,在此次财报中没有再提,“基本确认已经取消”。不仅如此,作为特斯拉未来增长故事核心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其V14版本虽已在北美推出,但付费渗透率依然低迷,该季度确认收入同比下滑;备受瞩目的Optimus机器人,其原型机发布和量产计划也再次被推迟。特斯拉如何维持现在近450美元的高位股价,成为市场最大的疑问。比亚迪的情况同样微妙。虽然前三季度累计销量326万辆,已完成全年460万辆目标的七成,但9月销量(39.6万辆)罕见地同比缩水了近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下降30%。这是比亚迪三年多来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表面看来,特斯拉与比亚迪都承受着“价格战吞噬利润”的压力;但本质上,两家面临不同的增长困境。特斯拉的难题,是当“未来”的叙事兑现受阻,能靠平价车型“向下”抢到多少市场份额?而比亚迪,正铆足了劲,通过腾势、仰望这些高端品牌,以及大刀阔斧的全球化战略“向上”突破。一旦特斯拉的“向下”策略探入比亚迪腹地,两大巨头的较量将全面升级。届???,如果比亚迪的海外销量继续突破,智驾系统渗透率也达到一定水平,或许将改写它仅被视为一只“汽车股”的现状。特斯拉(市值1.49万亿美元)如今高达约283倍的滚动市盈率,对比比亚迪港股(市值9473亿港元)仅20倍的滚动市盈率——这巨大的估值差距,或许也将被改写。一、特斯拉“向下”:“AI”跳票,用销量换时间特斯拉三季度交付49.7万辆,营收281亿美元,其中剔除碳积分和租赁后的核心卖车收入达204亿美元,这些数字都超出了市场预期。但仔细拆解会发现,这份看似不错的成绩单,其实有两大“助攻”的功劳。一是美国市场(Q3销量约17万辆)在补贴(高达7500美元的新能源汽车联邦税收抵免政策)退出前的集中抢购,提前“透支”了未来需求。二是9月针对中国市场(Q3销量约17万辆)推出的Model Y L三排座版本,拉动了销量回升。而欧洲市场(Q3销量约5万辆)因贸易摩擦和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表现平平。如果四季度这些“助攻”消失,销量和卖车收入很可能会环比回落。更让市场担忧的是,即便凭借这些短期刺激获得了销量,特斯拉的利润仍在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比下滑37%至13.7亿美元。究其原因,问题并非出在核心的卖车业务上——其单车收入(4.18万美元)与上季基本持平,核心卖车毛利率(剔除碳积分和租赁收入)环比回升至15.4%,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而是出在对“未来”的狂热投入上——该季度,特斯拉的研发费用(16.3亿美元)和资本开支(22.5亿美元)高达38.8亿美元,主要砸向了HW5.0芯片、Robotaxi和Optimus机器人上。资本开支下个季度将继续增加到28.7亿美元,为FSD迭代和Robotaxi商业化做准备。特斯拉近450美元的高位股价,不是光靠卖车就能撑起来的,它还需要AI业务的支撑。但Robotaxi还在大规模测试阶段;FSD V14版本因付费渗透率低,确认收入不升反降,同时,在中国、欧洲等关键市场获得运营许可也是一大难题;Optimus又一次跳票,3.0原型机从Q4推到明年Q1,量产从2026年初推到年底。烧钱太猛拖累利润,可AI业务短期难以变现,无法支撑公司这么高的估值。于是,我们看到特斯拉开始“向下走”:推出更便宜的车型,用降价走量来支撑估值。市场此前普遍期待特斯拉推出“2.5万美元的全新车型”,但它选择了一条更快的路——直接在现有车型上做减配降价。10月上旬,它在美国市场推出了两款“标准版”:Model Y标准版售价不到4万美元(约28万人民币),Model 3标准版不到3.7万美元(约26万人民币)。这个版本还未登陆中国市场,但市场已经开始猜测。如果按美国市场11%~13%的降幅来算,国产Model 3、Model Y标准版的起售价可能分别降至20万元、23万元左右。如果这个预测成真,意味着特斯拉将直接进入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主战场。二、比亚迪“向上”:利润承压,向上、向外破局再把目光转向比亚迪。与特斯拉高达28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比亚迪港股仅20倍的市盈率——代表了资本市场两种不同的定价逻辑:特斯拉被定价在“未来”,比亚迪被定价在“当下”。比亚迪一直是“当下”表现最好的新能源车企之一,不过也遇到了新的麻烦。先说销量:9月销量39.6万辆,同比下滑了5.5%;2025年前9个月,累计销量约326万辆,同比增长18.6%,相比2024年前9个月32.1%的增速,有所放缓。当然也有亮点:高端品牌方程豹、腾势都在稳步增长。再说利润。二季度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下降30%。这是比亚迪三年多来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关键是,卖车毛利率降至18.7%,单车净利约0.5万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0.8万元。利润下滑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价格战的问题,更是比亚迪在转型期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先来看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比亚迪的DM 5.0插电混动技术,曾经是行业标杆,让它在插混市场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行业技术进步,竞争对手如吉利的雷神电混、长城的Hi4等,都在快速追赶,且在用“更低价格、更高配置、更大空间”的策略,直接对标它的主力车型。结果是,比亚迪在全球插混市场的份额依然领先,但市占率由近40%降至28.9%(TrendForce集邦咨询),丢失的份额主要被吉利、问界等品牌瓜分。再来看比亚迪的商业模式。它采用的是高度垂直一体化的重资产模式——即自己生产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是固定的,销量越大,分摊到每辆车上的成本就越低,当市占率下滑,单车成本就会上升。今年二季度,比亚迪继续加大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和智能化研发,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这是为长期发展做准备,但短期内,市占率下滑导致规模效应减弱,导致二季度的单车成本(11.2万元)环比上涨了1万元。那比亚迪有没有通过涨价来对冲成本上升呢?答案是:有,通过出海和高端化,将单车价格(13.7万元)环比提高了0.4万元,但涨幅有限,最终单车毛利2.6万元,环比上季度还是下滑了0.6万元。比亚迪的应对策略很清晰:一是品牌“向上”,用腾势、仰望这些高端品牌来拉高利润。从数据来看,虽然高端品牌目前占比还不高,但增长趋势明显。二是“向外”扩张,2025年上半年海外卖了47万辆,同比涨了1.3倍,欧洲市场更是暴涨3倍,而且海外定价更高,成了新的利润池。不过,国内市场也有新的麻烦。2026年开始,购置税减免政策要调整了——纯电续航门槛从43公里提到100公里。这意味着,比亚迪多款主力PHEV车型直接少了5千元到1万元的价格优势。比亚迪当然也在应对,9月推出的秦PLUS DM-i 128km版本就是为了满足新政策。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政策对比亚迪来说,未必全是坏事。一方面,提升纯电续航就得用更大的电池,它确实会在短期内压缩利润空间,且这部分成本很难完全转嫁给消费者。但另一方面,那些技术积累薄弱的品牌,可能会因为成本上升被淘汰出局,这反而会为比亚迪这样的头部品牌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三、用利润换空间,谁的赢面更大?当特斯拉“向下”,比亚迪“向上”,两个看似相反的战略,却正把两家巨头推向同一个战场。它们原本各有地盘。特斯拉稳坐20万元以上市场,靠品牌、智能驾驶和科技生态“吃好”;比亚迪则在大众市场,凭借“电比油低”的极致性价比“吃饱”。但如果特斯拉把价格打到20万元左右,它就踏入了燃油车转向新能源的“主战场”——而这,正是比亚迪的腹地。比亚迪在这里布下了最密集的产品矩阵,也拥有最坚实的用户基础。未来两三年,这场攻守战将彻底进入白热化阶段。较量的本质,不只是“谁卖得更多”,实际上是两种估值逻辑的对决。两家的商业模式不同,以2022年为例,特斯拉的净利率高达15.4%,比亚迪仅为3.9%。特斯拉走的是“技术溢价”路线。它用智能驾驶、4680电芯、一体化压铸这些前沿技术,让消费者愿意为“科技感”买单。即使降价,单车利润依然可观。这给了特斯拉一个缓冲地带:用卖车利润支撑AI研发,等待“未来故事”兑现。比亚迪则走“规模效应”路线。它凭借垂直一体化和极致的成本控制,把价格压到竞争对手无法跟随的水平,然后用销量规模摊薄成本。但局面正在变化。到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净利率已大幅下滑至5.3%,比亚迪则微降至3.2%。差距明显收窄。如今,两家都在用“眼前的利润???换取“未来的空间”,问题是:谁的赢面和容错空间更大?特斯拉在赌“未来会按时到来”。它的AI业务是“从0到1”的突破——Robotaxi能不能商业化,FSD能不能大规模普及,这些都是质变。如果成功,估值会大幅提升;反之,估值会大幅回调。比亚迪在赌“转型能赶上节奏”。它的高端化和全球化是“从1到10”的量变,可以循序渐进,也允许试错调整。即便没有爆发式增长,只要方向正确,持续积累也能见效。但这不代表比亚迪就能高枕无忧——对手不会给它太多时间。从更大的视角看,两家都在用“当下”换“未来”,也代表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转变:从“高增长、高估值”的上半场,进入“增长放缓、利润承压”的下半场。特斯拉“向下”,以规模换时间,为AI业务争取验证期。比亚迪“向上”,用利润换未来空间,通过高端化和全球化提升单车利润,摆脱“增收不增利”。在这场对决中,什么样的企业能活得更好?答案不是能讲出“最好故事”的公司,也不是能做到“最低价格”的公司,而是既能守住当下利润,又能看见未来方向,还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公司。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定焦One,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企业变革,要不要平衡利益?

about 15 hours ago

宗馥莉在娃哈哈包括数字化、流程化的系列改革,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宗馥莉的改革,没有考虑内部毅力的平衡。那么宗馥莉的改革是成功的吗?企业变革要不要考虑利益平衡?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不装人的它,为何能一把融6亿美金?

about 15 hours ago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单轮次6亿美金,刷新了自动驾驶赛道(L4)融资记录。不过这次不再是载人出行(RoboTaxi),而是城市物流(RoboVan)。10月23日,中国也是全球的L4级无人城配龙头公司,新石器公司(Neolix)正式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以金额计,这笔融资是迄今为止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一笔私募融资,也是今年内中国私募领域最大的融资之一。根据官方信息,本轮融资由阿联酋磊石资本(StoneVenture)领投,并由高成投资、信宸资本(中信资本旗下)、鼎晖VGC、朝希资本、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及某大型互联网公司重磅联合领投。关于融资的用途,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表示,融资将持续投入算法和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以及完善服务网络,以满足国内外城配市场的旺盛需求。2025年初以来,以L4级无人城配(RoboVan)为代表的无人物流赛道累计吸金已超40亿元人民币,头部企业纷纷获得重磅加持。新石器今年2月,其实已经完成过10亿元C+轮融资,另一家无人车龙头九识智能上周刚完成4亿美元B轮融资,白犀牛在8月下旬完成5亿元B轮融资。无人城配行业为何能够在2025年进入资本的爆发期?本期《智驾雷达》VOL.8,我们为你来解析一下这背后的行业真实趋势。L4技术,在城配场景持续爆发纵观无人城配行业2025年的资本面,之所以这么疯狂,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业公司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在诸多环节中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成熟度,以至于其商业价值已经开始显现,形成了不是“融资在赌市场,而是市场需求在推动资本抢机会”。余恩源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这个转变的过程:“从2022年开始,我们和多家物流公司开始试点无人车项目……到了2024年底,我们和客户都确认了一个事,无人车对于物流配送的降本是可以达到1/3甚至2/3以上的,同时效率还有所提高,于是市场需求开始爆发了。”就拿今年业界透露出来的几个数据为例:中通快递在2025快递物流新质生产力论坛上透露,其无人车保有量已超1800台;顺丰在年报中披露,无人运输领域投入运营的无人车达1800台;近期,中国邮政的7000台无人车租赁集采项目也刚刚落下帷幕。这些快递物流公司已经开始大规模购入无人车的原因,是无人车已经正式进入了帮助客户省成本的阶段。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25中国L4智能驾驶场景商业化发展洞察报告》,无人车的加入可以大幅改变物流城区配送的工作流程:削减两个多余流程,减少末端面包车、三轮车、司机和送货员等资源投入。保守估计下,已经可以节约19%的环节成本。而这还是满负荷场景下的对比,假如客户的需求是短时的运力,无人车的潜在成本削减还能进一步降低。因为机器是最好指挥和匹配的,完全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来让车队响应终端客户发起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无人车企业们还在持续推动产品层面的降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规模化,也是各家推进融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新石器CEO余恩源今年早前在采访中透露,“每台车成本降至10万元以内”、“每天就能交付40台(相当于年产能已经过万)”。而另一家无人车龙头公司,从去年开始则推出了“硬件价格+软件付费订阅”的新收费模式,让车辆本身的“价格”直接下探到了5万元级。无人车的战事,还远没有结束从目前的种种信息来看,在物流城配巨大需求的支撑下,2025年已经注定成为“无人物流车元年”,但在虎嗅看来,接下来行业中的战事仍将围绕三个核心点展开:谁能在L4自动驾驶技术、无人车产品上更领先;谁能够触达最多的RoboVan使用场景;谁能够最大程度平衡好自身成长与服务客户之间的关系。此次融资新闻发布时,新石器还顺便“透露”了其自主研发的L4级无图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已开始商业化交付,并在小范围应用,相当于实现了RoboVan领域的“全国都能开”。根据官方介绍,这套技术方案背后采用的是“视觉-动作”基础大模型“Neolix-VA”(乘用车行业中也有这种路线,也有中间环节加入大语言模型的VLA)。官方表示基于这套技术方案,RoboVan可以能自然融入复杂交通环境,高效、平稳地完成配送;可满足城市公开道路场景任意点到点的物流需求???以及全球化需求。与RoboVan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配套的,还有L4无人配送“全域智能调度中枢”,可以实现“车辆-路网-订单”的动态最优匹配,得以打造“低成本、高时效、可规模化”的运力运营体系。在场景方面,目前各家无人车企业都已经形成了模块化设计的“产品矩阵”,从各种小型/微型快递型车辆,到中型货运型车辆以及较大型的轻型商超或冷链运载车辆,可谓是应有尽有。但目前在成本核算上,部分场景仍无法实现“城配”中的大幅降本,并且绝大部分运输场景早已被各种物流公司、运力平台占据。目前各家无人车企业普遍都采取了和物流公司绑定的策略,例如中通快递,顺丰速运和中国邮政这样的快递物流龙头,在提供现有通用解决方案的同时,未来大概率还会结合各家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应用,例如与各家的冷链配送相结合。除了国内横向的场景拓展之外,试水海外也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新石器此次之所以能够获得阿联酋磊石资本(Stone Venture)领投,最大的原因在于新石器无人车在阿联酋拿到了全球第一张正式颁发的公开道路无人车牌照。新石器规划明年底争取在阿联酋范围内达到5000台无人车的部署规模,到2027年,海外市场能达到5000到10000台的年销售量。总量虽然不大,但整体意义重大。最后是关系的拿捏,物流行业中的企业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研发、应用无人车,例如京东、美团都曾进行过相关尝试。无人车企业目前来看,终究与实际用户,实际物流需求的产生隔了一到两层,就是这一段距离,已经足以影响其对于整体业务的掌控能力。尤其是在满足了最简单的快递城配,无人车企业应该如何单独运营自身的运输能力,又该如何平衡与老客户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成为一个考验。可以肯定的是,无人车行业目前还在持续狂奔的过程中,一来国内光是城配这个场景的需求都远远没有彻底释放,二来更多场景的发掘还将不断提供新的需求。一个重点的趋势是从“计划性物流”拓展向“即时性物流”,余恩源采访中提到了两个:“快递行业用车数量不到100万辆,城配商用车市场规模大约是3000多万辆。”为了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即时需求型客户,新石器今年开启了与滴滴货运的合作。双方在青岛试水无人车送货业务,用户通过滴滴平台下单时,能够选择由新石器无人车负责货物运送服务。在余恩源看来,明年快递行业仍会保持高速增长,但城市配送和即时物流场景更为关键。这两个方向的进展能否反超快递,将成为新石器能否在未来2-3年实现10倍速增长的关键”。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正因为无人车行业基础技术的通用属性,以及行业高速爆发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的玩家还在“跑步进场”。就在上个月,国内汽车行业知名Tier 1德赛西威旗下品牌“川行致远”就在品牌亮相的同时,带来了实际的无人车产品和全新的应用场景。可以预见,无人车赛道所面对的,将会是一场在产品形态、应用场景、客户生态,全球市场多层级混合竞争的业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生存,并且服务好各个层级的客户,将会是每一家无人车企业的终极考验。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卖爆了的特斯拉,赚不到钱了?

about 16 hours ago

特斯拉又卖爆了,可马斯克却高兴不起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储能产品激增81%,公司利润却大幅下滑,净利润骤降37%,毛利率连20%都回不去了。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印度航母:依旧用最不靠谱的方式,表达最坚定的自信

about 18 hours ago

印度航母——航母怎么能少了歌舞和瑜伽,这么多年以来,印度依旧用最不靠谱的方式表达最坚定的自信......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狂卖85座万达广场,王健林还是没等来救赎?

about 19 hours ago

王健林,那个曾说“先挣他一个亿”的首富,如今身家一年蒸发820多亿,机场近照瘦成皮包骨,今天就来聊聊背后的故事。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烧钱万亿,大厂为何越亏越勇?

1 day ago

为何停手比烧钱更难?从滴滴、快的、Uber网约车三国演义,到支付宝和微信的在线钱包大战,揭秘互联网大厂疯狂砸钱背后的资本逻辑。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只接待老年人的火锅店,诈骗数千万元?

1 day ago

只接待老人的免费火锅,背后竟是数千万“云养牛”骗局?杭州最近冒出一家只接待老年人的火锅店,老人免费吃火锅,普通客人给钱都进不去。看着温暖,其实是云养牛骗局的“引流场”。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全季“粪便门”,让四亿中产破防?

1 day ago

最近,北京发生的一起“全季粪便门”事件,让四亿中产破防。10月18日,武汉的张女士与朋友在北京入住了全季酒店安定门店的一家双人房。然而,卫生间花洒的侧面和背面沾染着一些黄褐色不明物,最后他们确认为粪便。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