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huxiu.com

虎嗅网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虎嗅网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52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23 hours ago

市值超越贵州茅台,A股芯片之王终于起飞

1 day ago

寒武纪,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国产AI芯片公司,市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支跻身“5000亿俱乐部”的千元股,风头直逼贵州茅台。那么寒武纪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寒武纪的背后站着谁?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新一轮智驾PK,迈入实战时刻

2 days ago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AI生成如果不是年初官方按下智驾宣传的“急停键”,近期“智驾”或许早已再次被炒上了天。原因无他,只因中国最头部的一批智驾势力,几乎都选择了在近期落地自己最新的智驾能力:理想汽车借i8上市,推送 “VLA 司机大模型”;Momenta携手智己,完成R6飞轮大模型上车;元戎昨天(8月26日)发布了自己的VLA大模型;小鹏今天(8月27日)的新P7发布会上发布自己全新的VLA大模型;华为透露9月即将推送的ADS 4。如此整齐划一的步调,不禁让人想起上一次“端到端”模型引领的行业浪潮。但这一次,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轮竞赛为何集中爆发?各家命名不同的模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分野?新一代智驾,究竟“聪明”在了哪里?本期《智驾雷达》VOL.5,我们就来提前“纵览”一下智驾圈即将发生的这一轮竞赛,并尝试为你先讲清楚其中的脉络。新一轮智驾竞赛,时候到了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行业内的动作如此集中?虎嗅汽车综合多家智驾势力的信息,总结出了四大关键驱动力:监管加强和舆情时间拖后了部分公司的既定节奏;各家公司智驾技术和产品,最底层是AI最底层的创新突破,时间起点相近;将AI底层技术套用到智驾上,需要相当多的训练和调整投入,需要的时间周期相对固定;各家公司都看到了这一轮智驾能力提升的潜力,对其他家优先发布技术和产品担心,基本都选择了先发布“基础版”再优化的思路。其中最重要的必然是第4点。元戎启行CEO周光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就专门表示:VLA模型(当前版本)的下限已超过端到端(可以简单理解为2024年中的大模型技术水平)的上限,未来会越来越好。注:E2E 1.0模型可以看到中间的模型部分存在“分块”,对应E2E 2.0的VLA模型则为一体周光也在现场通过PPT解释出了这个趋势的底层原因:相比第一代“端到端”,VLA大模型实际上去掉了规控时代留下的“环节”(不再在大模型中划分感知、定位导航、预测、规划等环节),不再是单个环节内一个CNN模型,最后再将多个模型拉通形成一个“大模型”。而是从传感器到控制端只有一个完整的模型。其次是模型本身从CNN(早期AI围棋、人脸识别等应用的底层技术)为底层核心升级为Transformer(就是GPT等大语言模型崛起的核心底层技术)为核心,大幅提升了智驾大模型对人类大脑的模仿学习能力。        相比智驾行业上一轮普及的VLM大模型,VLA大模型在架构和能力上更贴近智驾能力的需求这种技术深层次的改变,让VLA具备了思维链(CoT)能力,模型本身不再是一个从感知输入(视觉)到控制输出(行为)的 “黑箱”,而是通过引入语言作为媒介,模仿人类驾驶员的思考模式,将复杂的驾驶决策分解为一系列连贯、有逻辑的中间推理步骤。同是端到端模型,VLA也获得了能力上的大幅提升:增强决策的逻辑性和可靠性:面对复杂或罕见的(长尾)路况,具备Cot能力的VLA模型能够一步步分析:“识别校车,需减速慢行”>“检测到路边儿童,存在突然横穿马路的风险”>“综合判断。这种分步推理远比单一的、直觉式的端到端输出更为可靠和安全;提升系统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Cot将模型的决策依据以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帮助了研发人员进行模型的调试和优化,也为事故追溯、责任界定提供了清晰的依据,从而增强了用户和监管机构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通过在海量数据中学习推理逻辑,Cot使得VLA模型能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驾驶知识和常识应用到从未见过的新场景中。它不再是单纯地记忆驾驶行为,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让应对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的复杂交通状况成为了可能。除了VLA路线,目前华为和蔚来主推的是另一条路线:世界模型。后者虽然更强调“海量使用云端模拟的数据、来让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学会驾驶”,但其最底层的世界模型仍需要Transformer技术驱动。华为此前在和和浙大、港科大的相关科研成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新一代模型,让AI“学会害怕”?理论上的强大,最终要靠体验说话。在对元戎启行VLA模型的实际测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防御性驾驶”能力的提升。周光用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词来形容这种能力——“让AI学会害怕”。这种“害怕”并非迟疑,而是一种高级的智能表现: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对潜在风险保持先验性的警觉。右下角为VLA模型的CoT运行界面,包含对环境的文字定义、推理和决策(下同)在深圳常见的立交桥下辅道,人车混行,视野狭窄,VLA模型会持续进行自我推理,主动将车速降至绝对安全的范围。在被花坛遮挡视线的路口,当感知到对向车道有电瓶车高速驶来,它的驾驶决策会立刻从“控速”升级为“主动降速”,预留出足够的反应空间。在丁字路口的汇入场景,VLA也能在没有驶入路口之前,提前分析识别,降低车速再进行汇入车流的动作,避免因为车速过快导致车辆被迫拐入其他车道。在老城区复杂的十字路口,它能综合天气、路边违停、行人动态等信息,推理出潜在风险,以一种近乎“敬畏”的姿态,缓慢而安全地通过。总而言之,新模型的体验提升并非体现在某个单一功能上,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飞跃——更顺滑的控车、更果断的反应和贯穿全程的“安全感”。尽管在极端场景(全程共两次,一次是在盲区状况下低速变道遇到了施工路段,另一次是路口临停车多导致转向过晚)下仍需人类接管,但那种驾驶时“心里有底”的信任感,是此前任何系统都难以给予的。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文字指令的关系,这套智驾系统已经可以用语音进行基础性的操作,例如“请开快、开慢一点”等指令能够被系统接???,并以决策的形式给到操纵端。VLA也已经可以直接读取交通标识上的文字说明,并且按照指示优化驾驶(例如有些路口左转红灯可以进待行区)。接下来的智驾竞赛,将会如何展开?在昨天的发布会交流环节上,周光自己表示:VLA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思维链(CoT),目前这一技术路线的得分也只是到6而已(满分10分),还有大量的优化要做。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持续收集和丰富自有测试车队、量产车数据,以及生成数据;另一个是看清技术趋势,持续完善VLA的后训练,不断优化大模型的表现。对于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周光也提了一些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是:VLA的成本差异主要在芯片,具体的成本差异不确定,但目前来看15万元以上的车型都可以适配,10万元级别的车型通过优化也有机会搭载;早期的智驾芯片主要针对CNN设计优化,VLA模型应用之后,芯片一定会加强对Transformer的支持,尤其是在FP4、FP6等精度的算力优化上;如果车企或供应商想自研辅助驾驶系统,也很难跳过从规则算法、端到端1.0到VLA模型的过程,每个发展过程有自己的Know-How。顶多可以压缩某些阶段的时间,但不可能完全绕过。如何让AI真正地“理解”并“敬畏”真实世界,从“会开车”到“会思考”,智驾技术和产品正悄然迈入一个新的实战时刻。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三分糖五分糖微甜少甜少少甜,奶茶糖度怎么这么玄?

2 days ago

请问微糖少糖少少甜,哪个糖加的最少?再请问不另外加糖和不加糖哪个更甜一些?现在奶茶店的这些操作让我有点想复活秦始皇统一标准了。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九三阅兵前,日本又作妖?各国如何站队?谁又在拆台?

2 days ago

据报道,日本通过驻外大使馆等外交渠道跟欧亚的各个国家说:我们的九三阅兵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呼吁各国谨慎考虑。这种颠倒黑白的行为简直可笑,他们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心虚了!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让必胜客都眼红的达美乐,它到底凭啥?

2 days ago

达美乐披萨曾连续三年在中国血亏9亿,被认为“没救了”,却在2024年强势逆袭,营收突破40亿,门店数突破1000家。沈阳首店开业当天卖出52万,刷新全球纪录,向来被必胜客压过一头的达美乐,它是怎么翻身的呢?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娱乐圈已经没有黄种人了?

3 days ago

内娱和东亚娱乐圈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黄种人”了——舞台上清一色冷白皮,美颜滤镜把每张脸都修成塑料蛋。这期视频就来聊一下东亚娱乐圈的审美降级。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一口气深入了解中国如何撬动世界反法西斯战局

3 days ago

问你个问题:二战是从哪年开始的?你随便拽个西方人问问,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1939年9月1日。但明明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侵略我们了,别再被西方叙事带偏!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中国空间站有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它是干嘛用的?

3 days ago

中国空间站有个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这新闻大家都看到了吧。根据央视新闻报道,这个“炼丹炉”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3100℃,突破世界纪录。以后我国宇宙飞船的铠甲以及更先进发动机的材料有着落了。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顶级阳谋,一夜变天的“豪车税”究竟谁在受益?

3 days ago

听说了吗?豪车税的起征点下调到90万了!油电同权、豪华市场重塑,豪车税背后的政策深意你看懂了吗?今天就来聊聊豪车税变化背后真正的利与弊。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短剧出圈|盘一盘短剧营销的机会与泡沫

3 days ago

“连雷军都来短剧客串了?!”“重生之我在古代卖咖啡!”“霸道总裁省钱靠神券?”最近,短剧又火了一把,不同于过往的土味狗血剧情,这次的短剧出圈,离不开品牌的推波助澜。瑞幸、蜜雪、小米、星巴克、美团等大牌,密集推出品牌短剧,韩束创始人却警告:“去年8月后入局的品牌都在亏钱。”本期内容,咱们基于事实和数据,一起来盘一盘,短剧营销是机会还是泡沫?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马斯克救不了特斯拉

3 days ago

作者|Eastland头图|视觉中国2025年H1,特斯拉营收4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其中,整车销售收入下降17.9%);净利润16.1亿美元,同比下降42.9%;整车销量72.1万辆,同比下降13.2%。2025年5月,马斯克正式从“政府效率部”离职,但他的回归并未扭转特斯拉颓势。除财报业绩之外,还有四个坏消息:第一,被寄予厚望、证明“特斯拉是科技公司”、撑起万亿美元市值的FSD(Full Self-Driveries)业务,上半年确认收入4.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2%;第二,特斯拉的现金奶牛——直接计入净利润的“碳排放配额”交易(2024年贡献净利润的38.6%),收入从2024年Q2的8.9亿美元降至2025年Q2的4.4亿美元(大概率进一步下降、直到归零)。行将就???的“卖碳翁”生意,对特斯拉Q2净利润的贡献竟然达到64.2%! 第三,原定6月25日发布的Model 2/Q杳无音信了;第四,”划时代“的4680电池,原计划2021年量产,全球规划产能达60亿颗。但后续实测表明4680电池能量密度反而低于2170电池,快充性能也不理想。加之负极产气、工艺良率等问题,到2024年4680电池产量仅1亿颗。好在,马斯克为拥趸准备了“精神食粮”: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德州指定区域启动内测。用于测试的10辆Model Y搭载FSD 13系统;6月27日,一辆无人驾驶的Model Y行驶27公里把自己“交付”给客户(截至8月24日,没有第二例);Optimus将于2025年底试产,2026年预计5万到10万台,2027年预计50万台,2028年预计100万台;“大饼”虽美,能否吃上还不一定,比如Cybertruck——美国是皮卡天堂,Cybertruck全球预订量超200万。但实际交付持续低迷:2023年交付4-5万辆,2024年交付3.9万辆,2025年H1仅交付1.07万辆。不如意事常八九1)销量 整车销售是特斯拉的基本盘,占营收、利润、现金流的大头,但近年来表现疲软:2023年,交付181万辆、同比增长37.7%;2024年,交付179万辆、同比下降1.1%;其中Q1、Q2销量分别下降8.5%、4.8%;2025年Q1,特斯拉交付33.7万辆、同比下降13%;2025年Q2,特斯拉交付38.4万辆、同比下降13.5%。  2025年H1,特斯拉共交付72.1万辆;其中,Model 3/Y交付69.8万辆、占比96.8%;其他车型(Model X/Y及Cybertruck)交付2.3万辆。2)“中式”改款 特斯拉销量下滑的原因是产品迭代不及时、消费者审美疲劳。...

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改变世界历史?

4 days ago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到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这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并不清楚的问题。我们真的打透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了吗?西方真的正视过我们的牺牲吗?今天这条视频,就回答这些问题。咱们知史鉴今,一口气讲清楚。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