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huxiu.com

虎嗅网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虎嗅网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45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5 hours ago

从搜索到Agent:AI重构国际贸易

about 7 hours ago

阿里国际站完成全面的AI化,AI能给跨境电商带来什么关键变化?企业该如何高效完成AI转型?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正新鸡排,曾经的炸鸡之王,还有活路吗?

about 8 hours ago

正新鸡排,曾经大街小巷排队的炸鸡之王,如今门店倒闭过半,口碑彻底崩盘。起初靠10元鸡排和免费饮料横扫下沉市场,门店一度突破2万家,营收直逼70亿。那么问题来了,正新鸡排为什么会跌落神坛?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一张照片四五百,撕拉片为什么成了年轻人的自拍盲盒?

1 day ago

明星打卡、摄影馆涨价,拍一张照片要四五百,还有可能是糊的——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在抢着拍撕拉片?它到底是老相纸的文艺复兴,还是“高级智商税”套娃现场?本期鱼丸带你扒一扒撕拉片背后的造富套路。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一年后才能提YU7,雷军比粉丝更着急

2 days ag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作者:彦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在YU7一小时大定近30万单火爆登场后,小米正面临着一场空前艰苦的产能冲刺。截至目前,小米汽车APP的YU7交付时间已经拉长至9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其中,YU7标准版为58~61周,Pro版为51~54周,Max版为39~42周。小米汽车门店的销售人员向字母榜确认了这一点,并建议订购起售价高达32.99万元的Max版,尽量缩短交车周期。对于漫长的等待,小米粉丝并不特别介意。字母榜在探店时发现,动辄一年的等待期,并没有让忠实拥趸热情稍减。这里面有品牌忠诚度的因素,也有大多数购车者均为增购、家里另有车开的原因。但手握数十万张锁定订单的小米,并不敢就此躺平一整年。如何尽快拉升产能,已成为小米汽车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头等要务。目前,小米所有车辆均产自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原本设计年产能15万辆,去年6月开始两班倒,并通过加装机器人等挖掘潜能。目前,这座工厂每76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日产量约1000辆。小米拉高产能的关键,是将于6月中旬竣工的二期工厂。它的规划产能同样是每年15万辆,预计7~8月即可投产。另据招聘信息,二期工厂将实行两班倒,日工作时长达11小时。就在YU7发售前不久,小米还花费6个多亿,在二期工厂旁边拿下一块不到5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外界普遍认为,这块地将用于建设小米三期工厂。此外,去年底至今,小米频频被曝出在武汉、上海招募汽车制造相关人才,有可能是在两座城市分别建厂的先声。但时至今日,除了箭在弦上的二期工厂,小米汽车其他产能仍停留在传言阶段,远水难解近渴。已经锁单的YU7车主们,恐怕不能对提前交车过于乐观。另一边,小米的新老竞争对手正使出浑身解数“截单”,试图抓住小米产能瓶颈期,打一场阻击战。YU7所在的纯电中大型SUV赛道,竞争烈度远超SU7所在的纯电中型轿车赛道。除了占据鳌头的特斯拉Model Y,蔚小理、鸿蒙智行、极氪、智己、传统车企等也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YU7刚刚发布,不少车企就打出了补???5000元锁单费用的旗号,吸引小米准车主转投门庭。图注:小米YU7标准版预计提车时间超过一年而在行业政策层面,时间并不站在小米这一边:2024、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明年很可能大幅退坡,届时每辆车的减税额将从3万元收缩至1.5万元。届时,小米YU7车主可能需要多交1万多元的税款。小米此前雄心勃勃地将年度交付目标上调至35万辆,并预计今年第三四季度盈利。在YU7取得开门红后,能否迅速补齐产能缺口,挡住对手凶猛攻势,尽可能避免订单流失,直接关系着小米汽车今年能否完成KPI,也将对其竞争生态位产生重大影响。一在YU7正式开售前,小米汽车产能已经油门到底,但依然无法满足需求。占地72万平方米的小米一期工厂规格很高,装备了大量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程度处于业内一流水平。它还安装了一台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可以通过一次性压铸大型部件,将车身生产时间缩短近一半,号称国内唯二拥有此类巨型压铸机的工厂。过去一年多,这座工厂的产能持续爬坡,从原先规划的每年15万辆,提升至每天1000辆,折合每年36.5万辆,提升幅度高达140%。小米汽车的交付量也水涨船高。去年6月,SU7月交付量超1万辆;同年10月产量和交付量均突破2万辆;今年3月,已超2.9万辆,与每月3万辆左右的产能相差无几。然而,卖了一年多的SU7,至今交车时间仍在8个月以上。这从侧面表明,日产千辆的小米一期工厂,哪怕只生产一款车型,其产能缺口也颇为巨大。更何况,小米一期工厂的产能,还面临着YU7的挤占。根据官方数据,今年6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5万辆,与三个月前的2.9万辆略有回落。考虑到SU7依旧漫长的交车周期,交付量的下降恐怕并非销售乏力所导致,而是小米主动将一部分产能拨给了YU7,以确保上市后有车可交。雷军和小米管理层早已认识到产能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安抚消费者。今年以来,雷军多次发微博称,小米汽车一直在全力提升产能,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YU7上市后,雷军又转发《小米汽车答网友问》,承诺“一定会全力以赴抓紧生产,争取早日将爱车交付到客户手上”。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则表示,小米汽车中APP显示的交付时间为预估参考,随着产线磨合提效、产能挖潜爬坡,实际交付时间也可能会有动态变化???会动态更新交车时间。规模与一期相当的二期工厂,是小米汽车扩产的关键布局。外界普遍认为,二期工厂7、8月投产后,将主要生产YU7。不过,汽车工厂必须经历产能爬坡。小米一期工厂花了3个月,才做到月产1万辆,半年后才提升到2万辆。以此作为参照,二期工厂有可能要到今年底才能火力全开。字母榜了解到,目前能够较快提车的YU7买家,大都是靠拼手速和网速。在北京东三环的某小米汽车门店,一位用户透露,YU7发布会当晚10点开放大定后,他第一时间下单了“准现车”,预计1~5周即可提车。“准现车”是小米提前生产的车型,只有Max版本,内饰和车漆颜色预先搭配,且加装了不少配置,用户几乎没有调整空间。另有用户表示,他在大定开始后26秒下单,提车时间已经延长至13周。狂热的粉丝叠加漫长的等待,催生了YU7订单转让的灰产。在闲鱼上,一些转手订单要价万元以上。一位准车主表示,现在下单的都是小米粉丝,“大家等得起”。但如果不能尽快交车,那些并非铁粉的潜在买家,完全有可能被动辄一年的提车周期劝退,即便大定、锁单,也有可能转投其他品牌怀抱。面对9个月甚至一年的等待期,小米粉丝或许有耐心,但小米不能不急。要想实现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工厂还需要再加把劲。二产能瓶颈造成的漫长等待,是雷军和小米汽车几乎唯一的肉眼可见的软肋,也是其他车企阻击小米最重要的突破口。在小米完成产能爬坡前,千方百计撬走更多订单,已成为许多车企毫不遮掩的竞争手段。YU7启动大定后不久,蔚来、智界、智己、极氪、阿维塔等车企就发动了阻击:小米准车主锁单后“叛逃”,即可获得5000元的定金补偿。以蔚来为例,小米准车主购买蔚来、乐道车型,可“报销”5000元锁单定金;购买价格便宜的萤火虫车型,也能获得2000元。2024年,蔚来每销售一辆车,亏损超过10万元。对于正在过紧日子的蔚来而言,单车补贴5000元并不是小数,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蔚来的“截单”决心。除了试图以补贴撬走小米准车主,YU7的交付时间也是竞争对手的主要狙击点。在各大车企的门店,不少销售人员在推介自家车型时,都会强调能够快速提车。东风日产某负责人甚至宣称,小米YU7交车需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道歉删帖。7月2日的返场直播中,雷军提到其他车企的“拦截应对话术”,认为“大可不必”。略显凡尔赛的是,雷军还向着急用户的消费者推荐了几款竞品,既有YU7的主要对手Model Y,也有即将上市的小鹏G7和理想i8。此外,一些车企火线调价,试图以便宜招揽客户。YU7发布前两天,智界宣布启动限时促销,旗下SUV车型R7降价两万,纯电版起售价从25.98万元降至22.98万元。R7定位与YU7接近,原本贵了6000多元,降价后有了2万多元的价格优势。被小米在发布会上反复提及的特斯拉,同样有点儿坐不住了。7月初,特斯拉宣称因电池配方改变、续航提升,以及标配“加速提升包”,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但电池同样得到升级的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依然维持在31.35万元。原本就贵了好几万的Model Y,似乎并不希望在YU7风头正劲时贸然涨价。除了老对手,YU7的新对手正在批量入场。小鹏7月3日推出新款SUV G7,定位与YU7接近。何小鹏此前在恭喜YU7时,表示G7争取带来“惊喜和不同的选择”。理想下半年即将推出i8和i6,都是YU7的潜在对手。李想一边预祝YU7大卖,一边强调小米YU7的运动取向,称i8是一款家庭取向的SUV,更多照顾全家人的出行体验。蔚来李斌表示,YU7在运动方面追求极致,将于7月上旬预售的乐道L90追求空间极致和能耗极致。乐道总裁沈斐则在YU7发售后说,现在可以放心选乐道L60了。在纯电中大型SUV赛道,特斯拉、蔚小理之外,鸿蒙智行、极氪、智己、岚图乃至传统车企,也都有一战之力。新老对手不仅提车快得多,其品牌力、软硬件也都各擅胜场。尤其是智能辅助驾驶,鸿蒙智行、小鹏和理想被视为第一梯队,领先其他车企一个身位。提车时间9个月起步的YU7,给了对手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这款来势凶猛却卡产能的爆款车型,在雷军和小米的强势营销下,拿到了天胡开局,也拿到了出生就被围攻的高难剧本。三在YU7发布会上,雷军花费了不小的篇幅,谈论这款车与特斯拉主力车型、去年在中国卖出48万辆的Model Y的差别。小米试图传递这样一种信息:YU7不仅更便宜,产品力也全方位优于Model Y。但至少在产能方面,特斯拉仍然是小米汽车的追赶目标。特斯拉2019年底开始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汽车,2020年交付14.9万辆,2021年就飙升至近50万辆。2022年后,这座工厂每月可交付7万辆以上的新车。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年产能达到95万辆,交付91.6万辆。这些新车除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还向海外多个国家出口。另一边,小米一期工厂用了一年时间,将产能从规划中的每年15万辆,大幅拔高至接近37万辆。但SU7、YU7漫长的提车周期,反映出小米依然面临产能瓶颈。特斯拉之所以能够迅速提高产能,关键原因之一是,Model 3和Model Y的零部件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早在Model Y刚刚亮相时,海外汽车人士就对这款车???行了拆解,发现它与Model...

重磅产品G7终上市,小鹏迎来关键之战|车圈脉动 Vol.2

2 days ago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头图丨小鹏官方7月3日,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中型智能纯电SUV——小鹏G7。 作为小鹏“智能驾驶2.0”战略下的关键新车,G7被视为去年“触底反弹”后最重要的SUV产品,承载着提振品牌与销量的双重使命。目前,小鹏整体销量仍主要依靠入门产品MONAM03支撑,G6与G9在20~25万元主流新能源SUV市场表现平庸,导致市场影响力持续下滑。 要实现2025年四季度扭亏为盈的目标,G7必须取得市场成功,同时还要支撑小鹏整体技术与产品的品牌向上,成为小鹏翻转局势的关键一役。本期车圈脉动(002)聚焦于小鹏G7,分析这款产品的竞争力。【小鹏G7主打:主流市场、智能化】小鹏G7共推出 3 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9.58万元至22.58万元,最高续航702km,核心配置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配备图灵 AI 芯片及智能驾驶能力的等级。Ultra版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构建2250+TOPS的本地算力平台,结合VLA+VLM大模型系统,实现类人理解与决策能力,具备L3级智驾能力基础。智能座舱采用8295P芯片+专用AI芯片组合,支持本地语义理解、跨语言交互和主动服务,打造更主动的智能交互体验。配备与华为联合开发的AR-HUD,并结合视觉联动导航与泊车引导,提升人机共驾安全与体验。轴距2890mm,后排空间与后备厢容量大幅提升,配备39处储物设计;后排提供影音娱乐屏、按摩、加热与无线充电等舒适配置。全系标配太极AI底盘,包含DCC智能减振器,AI融合道路预判与阻尼调节,实现更平稳的驾乘感受。三电采用800V高压平台+5C 电池,支持超快充(10%至80%仅12分钟),CLTC续航最大702km。总结:G7的产品亮点在于其出色的尺寸表现,拥有中型纯电SUV的宽敞空间,并且搭载了高效电池、800伏高压平台和快充技术。同时,各版本车型均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豪华内饰以及丰富的舒适性和娱乐配置。【产品策略:将错位竞争贯彻到底】优势:定价优势:小鹏 G7 价格段在19.58~22.58万元,相比同级竞品起售价低1~3万元左右;在性价比方面:小鹏G7定位于19~25万元的中型纯电SUV市场,主要对手包括乐道L60、极氪7X和阿维塔07,后三者在今年5月的月销量分别为6281辆、4651辆与3440辆;G7在价格相近的竞品上,主打更长的续航、更高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配置、更大的车内空间,更出色的品牌和内饰设计。在配置水平相近的竞品上(例如乐道L60、极氪7X等),G7则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在市场策略方面:小鹏在702公里的超长续航max版本之外,还专门设置了电池更小,续航缩水为602公里的长续航max版本,直接将价格杀入20万元以内,为G7的销量多上了一重保险。不足:智驾暂未搭载:G7交付初期暂不具备整车的自动驾驶能力、自动辅助驾驶能力。智驾VLA的OTA推送预计要到今年9月,智舱VLM能力预计要到今年11月。在智驾能力方面:Ultra版搭载了3颗自研图灵芯片,比Max版定价高两万基本宣告了这一车型并非用来走量,更多是一种秀肌肉;为了控制成本仍有妥协:为了平衡更多配置带来的成本,G7在核心的三电以及底盘平台方面共用了很多G6之前的成果,仅在底盘调教上进行了调整。总结:从产品整体战略来看,小鹏秉持的依旧是“价格类似的,没我配置高;配置一样的,没我价格低”,突出一个简单粗暴可行。智驾方面,小鹏是否能进一步提升能力仍需等待,新的图灵芯片需要先期证明智驾能力确实有提升,消费者才有可能会认可其价值。【小鹏当下面对的多维度市场竞争】市场中强敌环伺,小鹏在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上都有压力。根据自身特点,目前小鹏进一步明确了“在主流市场中,卖智能领先+性价比”的整体策略,目标是同时应对多维度的市场竞争。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高度竞争的必然结果,但也对小鹏的后续经营给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整体政策下根据市场和友商的动作进行精细调整,把握好各个维度的平衡,将会是小鹏最大的挑战。今年一季度凭借小鹏MONA M03的强势销量表现,小鹏整体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24.6%,纯卖车毛利率也提升到了10.5%。虽说MONA M03在总体销量中的占比居高不下,进一步拉低了小鹏的单车收入,但在总体收入、总体毛利率、卖车毛利率的“最终结果”考量维度下,仍能看到小鹏经营情况的全面改善。外界无法直接看到的产品降本,也在成为小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去年三季度前,小鹏在单车售价25万元时,毛利率仅为5~6%。从四季度起,供应链降本成效显著,尽管单车售价降至15万元,仍实现低双位数毛利率。年初改款后的G6与G9起售价大幅下调,同时在续航与底盘方面继续升级,从根源削减成本的能力,为小鹏后续继续在市场中主打“性价比”标签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在2025年下半年如何将G7、新P7,多款增程在内的新品顺利推上市,并且每一款都需要能够实现“拿得出手”的成绩。为了给后续更贵产品铺路,卡在20万元这个“档口”的小鹏G7也必须首先拿出足够出色的成绩。【G7后续关注点】小鹏G7在中型SUV市场的销量位次;G7能否为小鹏带来在SUV市场中的口碑;小鹏全新的智驾VLA-OL模型和智舱VLM模型的实际体验效果,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图灵AI芯片能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显著价值,特别是提升辅助驾驶及智舱服务的表现;在后续友商竞品针对性调整的情况下,小鹏如何自我调整来维持G7的竞争力。✍️...

特斯拉危机四伏|车圈脉动 Vol.1

2 days ago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肖漫头图丨视觉中国特斯拉已经很久没有像一个常规车企一样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六年没有推出新车型,掌门人马斯克也不再醉心于造更多电动车推动能源转型的使命,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政治和人工智能。马斯克说,特斯拉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但特斯拉现在接近70%的收入还是靠卖车,20%的收入还要靠卖电池储能系统。上个月,特斯拉如期发布了 Robotaxi ,这可能是特斯拉最近 5 年唯一没有延期的产品。这是马斯克现如今唯一能给特斯拉续上的新故事。但竞争对手不会给特斯拉太多调整的时间。在中国,近期上市的小米YU7一小时收获的锁单量就已经和特斯拉中国区半年的销量相当;在欧洲,特斯拉今年初的销量几乎腰斩;在美国,特斯拉也面临未知威胁,包括特朗普新政。在销量疲软、股价低迷的双重压力下,马斯克将战略重心转向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试图以技术革新重振品牌。然而,这一转型赌局充满风险。本期车圈脉动(001)将聚焦于特斯拉,分析这家美国汽车公司的转型考验。 【近期动向速览】2025年Q2交付量38.4万辆,同比下滑13.5%,继Q1下滑13%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7月1日,特斯拉高管???米德·阿夫沙尔离开,马斯克亲自接管欧美销售业务,朱晓彤负责全球制造。年内股价累计下跌26%,成为美国科技巨头中表现最差的公司,7月初单日暴跌5.34%。放弃开发廉价车型"Model 2"计划,转而专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开发。6月22日,特斯拉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试运营。 【动作分析:特斯拉进入战略十字路口】特斯拉目前的连续操作,核心是"断舍离+孤注一掷",试图从车企彻底转向科技公司。高管重组,反映马斯克对销售下滑的焦虑,亲自接手欧美市场,意图直接施压扭转颓势。放弃廉价车型计划,本质上是特斯拉主动砍掉与传统车企同场竞技的战线,转向押注自动驾驶等高壁垒技术。推出Robotaxi服务,是马斯克将"软件化"视为特斯拉救命稻草的明证,试图以服务订阅替代单车销售利润,并以此撬动FSD的付费应用。内部人事动荡频繁,包括Optimus项目负责人和高管离职,显示公司内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这一系列操作表明,马斯克正在从"电动车制造商"向"移动科技公司"转型,但过渡期充满痛苦与不确定。 【竞争视角:特斯拉在多线战场失守】同时,马斯克将重心转向X、SpaceX等多家公司,个人行为持续为特斯拉品牌带来负面影响,在欧美市场尤为明显。中国电动车厂商以更低成本生产出更智能的产品,如比亚迪推出的5分钟快充技术比特斯拉超充快4倍。 【品牌判断:特斯拉走向高风险的转型赌局】特斯拉的最大变化不是销量下滑,而是战略方向的彻底转变。从"我是电动车领导者"到"我是自动驾驶和AI公司",表明马斯克已不再相信纯电动车模式的长期增长空间。对于一家以制造业起家的公司,向软件服务和机器人转型存在巨大风险和能力缺口。转型路上,特斯拉面临三大挑战:Robotaxi能否兑现商业价值?单车日净利可能在25-40美元(华兴证券测算),但技术路线存争议且实现难度很大。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怎么办?彭博社预测2025年交付量或降至165万辆,同比下降8%。品牌溢价能力能???维持?毛利率已从峰值的 30.5%下滑至16.3%。 【后续关注点】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若无法延续,特斯拉或每年损失12亿美元收入(数据来自摩根大通);马斯克是否会重新将主要精力放回特斯拉,欧美国家是否还看好马斯克对特斯拉的领导力;特斯拉下一代全自动驾驶(FSD)芯片...

充电宝的召回这事儿,不该全凭良心

3 days ago

罗马仕和安克充电宝召回事件想必大家都已经听说了吧,这件事在全行业掀起了召回风暴,引发了公众爆炸式的舆论关注。这期视频枪仔带大家看一看我们国家的产品召回制度和近年来知名的那些召回案件。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专骗国人的中国汉堡,塔斯汀为啥卖不动了?

3 days ago

塔斯汀曾靠中国汉堡风靡一时,主打“国人胃口”,把宫保鸡丁、梅菜扣肉塞进现烤汉堡胚,20元的亲民套餐一度让肯德基、麦当劳都靠边站。然而不过几年光景,这个掀起中式汉堡风暴的品牌就已经在喧嚣过后显露出疲态,塔斯汀做错了什么?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高通,被中国车圈“卷”飞

3 days ago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作者丨李赓头图丨视觉中国从历史经验看,高通在特定赛道的表现,最终“决定权”往往不在自己手里:在智能手机的黄金十年,是三星、小米们的极致探索,成就了骁龙的霸主地位;而在PC市场,微软与传统软件生态的步调迟疑,也让高通的Windows on ARM战略至今未能真正突破。当战场转移至智能汽车,“决定者”的角色再次出现,顺势落在了中国汽车行业众多的智驾参与者头上。中国智驾伙伴,推着高通往前走6月底,高通再次在苏州举办了“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在这场活动上,一幅完整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图谱被精准地呈现出来。与会者名单本身就是一份宣言:从零跑、上汽通用、北汽等整车厂,到卓驭、Momenta、元戎启行与博世这样的核心一级供应商(Tier1),再到几乎覆盖所有细分领域的软件合作伙伴,高通的座上宾囊括了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角色。然而,与智能手机时代高通定义行业范式、引领技术演进的“固定模式”不同,进入智能驾驶时代:中国合作伙伴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反倒成为了整个生态的主要推动者。一个最明显的迹象,在于一众中国合作伙伴在实际解决方案打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举一个核心例子。此前,高通汽车业务非常强调产品的具体角色定位。比如,去年发布的最新座舱(Cockpit Elite)与智驾(Ride Elite)平台虽源自相同的技术根基,但在设计目标、性能侧重和功能实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的几个主要解决方案诸如8620、8650、8775也都有清晰的能力层级和用途定位,可以说,过去的规划均由高通???导。然而,近期发布的骁龙 8797 芯片打破了这一惯例。它并未如传闻所言成为纯粹的智驾芯片,而是定位为灵活的 “融合中央计算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该芯片不再人为划分座舱与智驾功能域,实现了关键任务的隔离与单芯片的通用化部署。在虎嗅汽车看来,原因有二。首先,新一代芯片的算力大幅提升,骁龙 8797 的稀疏等效算力预估超过 700TOPS,足以同时满足座舱和智驾的性能需求。其次,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合作伙伴在智能驾驶领域带来的发展压力。这种压力和趋势在市场上已初见端倪,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尽管高通同期发布了新一代座舱平台芯片 8397,但部分合作伙伴为追求更强的...

为啥无摩擦的直线电机减震器,让国外底盘优势一去不复返?

4 days ago

能悬浮、无摩擦的直线电机作为减震器量产后,实现了z轴5毫秒响应+1毫米精准控制,此时的电动车能达到的舒适与操控极限,已经让老牌燃油车们引以为傲的底盘优势一去不复返。本期视频就来讲讲直线电机减震器和其他主流减震器的不同。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多少老戏骨,正在悄悄劣化

5 days ago

许多曾被奉为演技保障的老戏骨,如黄渤、倪大红、张涵予、张国立等,近年纷纷陷入角色重复、演技下滑甚至“温吞”敷衍的怪圈,不再自带高光。内娱泡沫下“老戏骨”还是成了易碎符吗?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65亿美元豪赌,OpenAI掀起掌心智能革命

5 days ago

你对AI的认知是否还停留在云端的“隔空对话”?事实上一场将智能攥在掌心的革命在OpenAI豪掷65亿美元收购苹果传奇设计师Jony lve的io公司之后已悄然爆发。关于“智能设备该如何存在”的认知颠覆也在席卷整个AI行业,今天就来聊聊这场从“云上”到“掌心”的AI革命。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