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icebeer.top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 IceBeer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8 followers
Last updated 4 days ago
4 days ago
今年上半年我写的 AI 编程手册,修改了部分章节后在亚马逊出版了,不到一周时间进入了畅销排名前十(是的,又一个人生成就 Get)。 目前这本书只有 Kindle 渠道,如果你想阅读,可以在文末找到关键词,免费获得此书的电子版。 原来自己写一本到出版,并不需要沿用书架上摆着那一堆教我写作书里面的方法,原本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竟然能给我如此大的收获。 发布到 Amazon Kindle 平台的初衷,是前几天我在听播客的时候,主播说的一句话,她说:...
24 days ago
朋友,国庆假期快乐。 在半个多月前,我尝试了一个App团购的项目,但项目似乎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兴趣。 在我的项目设想里面,App团购肯定是有机会的,但需要找到用户的痛点是什么,就能够把项目推出去。 在复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个设想之中。 连用户需求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根本没法承诺一定是有机会的。因为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搞明白,仅凭自己对事情的感受,而忽视了最根本事实:所有产品/项目的成功,都是用户主动性选择的结果。 这种思想我在不少文章和书里面都曾经读到过,叫做自我认知的偏见:人会偏向于按照自己对事情的认识,认可「自我感受」,而忽视最???心的问题。 从书中读到的,跟实践中得来的,在我的经验体系中,完全就是两码事。 从别人的实践中接受知识很容易,但在实际项目中接受与自己认识相反的知识,却非常的困难。 我可以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引用各种名人的思想,显得自己非常「聪明」,但到了实际项目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新的项目的来源,一定是完全基于对于用户价值的理解,找到用户、找到需求、找到需求跟用户匹配的场景。如果需求是来自于别人的经验、已成功的项目或者是行业报告,那不得不说,这会是一个很平庸的洞察。 正如张一鸣一直讲的:做一个 ego...
about 1 month ago
判断一款产品有没有价值的唯一条件,是能有效匹配用户需求。凡事在验证后发现是臆想出来的需求,会被称为是伪需求,有效的需求会才会被进一步验证、细分和具体化。 推演到最开始,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抓住变化窥得其中的需求,这个问题应该是作为一名独立开发者所最需要关心的。 那么,需求是从哪里来的呢? 主要有三个途径:1 技术的变化 2 文化变化 3 自我的变化。 1 技术的变化 今年的苹果的新品,我最喜欢的是...
3 months ago
拉着窗帘,上午的空气显得格外沉闷。 天气预报里说今天会有大雨,屋里的我完全感觉不到,空调吹到身上的凉意,并没有感受到下雨天应该有的潮湿气息。 一杯加了好多冰块放了几片柠檬的玻璃杯,外壁上厚厚的水雾,提醒着我窗外应该是知了都闷热得吵叫不停的夏天。 一整个星期时间里,只有这短暂的几个小时完全属于我自己。 01 在三十五岁这个时间段,身边就会认识各种人,有的人已经是知名企业的高管、有的人在自己创业开始展露头脚、有的人在体制内正处于爬坡状态、有的人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热爱运动、有的人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玩游戏、有的人全世界地旅行、有的人在山区支教、有的人在陪小孩、有的人在失眠 … 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距离人生的结束还有很长的路。 身处于迷雾之中时,就会因为看不到远处而丢失坐标,不知道如何做下一个选择,也不知道现在的方向对不对,会有种卡住的感觉。游戏里的战争迷雾,通常去过之后一切就会明朗,如果开局不去探索的话,敌人从哪里来可能都不知道,只能被动的防御。 而???续的被动防御,找不到出招的对象,才是最累的。 02 在我很小的圈子里,那几个「过上了更好人生」的人,他们都具备一个共性:有很稳定的内核,不会因一些琐事而...
3 months ago
程序员是世界上最依赖确定性的职业。 前两天我在逛 reddit 时看到国外一名前端小哥的吐槽: 每周我们按照需求文档和 Figma 设计做功能,今天上线,第二天就要重构——因为有人又改需求了。…我们要重新做第十次,只因为产品自己都没想清楚想要什么。 看来全世界不论是哪里的公司,都有不停改需求的习惯,程序与业务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共同所面临的历史性问题。 程序设计是一条因果链。之所以会对变更需求存在抵触情绪,是因为之前的沟通中已经明确了需要的输入是什么,流程怎么走,每个分支如何捕获、错误如何处理等等每一处逻辑,一旦其中一个细节发生变化,整体都会受到牵连。 可以说,没有非常确定性的需求,就无法正常完成工作。 也因此,程序员会对确定性的细节有极强的执念,不能拿到???情的每一处细节的做法,就不清楚应该怎么完成工作。 编程是面向确定性的工作,而业务则完全相反,业务是在随机性的市场中动态地获取信息并转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研究如何通过不确定性获益的工作。...
3 months ago
我的思路卡在了做 PC 软件之中。 做过的几款 App 都没能获得预期的反馈,一直苦于找不到原因。近期发现,竟然是因为我的思路出现了问题。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介绍 App 的时候说:这是一种新的范式,用户可以直接触摸到软件。 我丝毫没 Get 到这句话的点,觉得...
3 months ago
先来看一个问题,小米汽车纽北跑圈意味着什么? 纽北是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简称,拥有170多个复杂弯道,地形复杂,而且刷圈的话要在时限内完成,对一辆汽车来说可谓是底盘调教、动力性能、高速制动、操纵精度等各方面的整体成绩。 小米作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全系都有刷圈记录,还在纽北而取得了 7 分 04 的好成绩,要知道保时捷 911 GT3 最好成绩也只是 7 分...
4 months ago
AI 帮我做的第二款 App 已经在测试了。 原本是没有做 App 的想法,是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因为低头看电脑,时间久了就会脖子僵硬疼痛,但因为工作专注的时候会忘记,不经意地就习惯性长时间低头。 我把苦恼发给 ChatGPT ,交流了几轮,告诉我可以考虑开发手机 App 来监测有没有低头,在低头时实时发送推送消息,慢慢养成不低头的习惯。...
5 months ago
每次 Apple 发布会之后,都会在网上看到非常多的吐槽。早些年会说只会屏幕拉长、摄像头突出容易磨损,这几年集中在刘海屏、挖洞屏不够美观,系统越来越像安卓等等。 说到底,其实就是 iPhone 并没有满足网友们对所能想象到手机的样子。或者说,你所能想到的,苹果也都想过了。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你要是问用户想要什么,用户只会觉得自己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而这就是优秀创新者的分界线。 网友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更符合「手机样子」的手机,设计语言、外观风格这些都要符合「常规的」认知。然而,苹果给你提供的并不是一匹更快的马,由于不符合你对马的认识,就会下意识产生反感,直到你体验到了,就会发出“哇,手机还能这样”的感叹。 把手机做得「像手机」,诺基亚、黑莓就???被自己认知所困住了的猛兽。 Apple 的每一种前端设计都是在为背后的创新妥协。iPhone...
5 months ago
可能是我一直没有注意,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打车支付的时候,页面上出现了「信用支付」按钮。 虽然我知道滴滴打车做金融很久了,但如此明目张胆地嵌入到打车业务中,也看得出来是迫不得已。 美团月付、抖音月付、京东白条、微信先享后付 … 大平台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都在使用作为大平台才有的优势:大数据。用大数据判定用户的信用,并设法让用户在平台中无感知地消费,在大量消费后,某天一次性还清全部,平台从中赚取利润。 就像是一场体育比赛,只要有一名选手使用了兴奋剂,其他人虽然表面上不会说什么,内心里也会想着使用兴奋剂,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赢。 各个平台之间的就是在进行着一场囚徒困境的博弈,大家都不做还好,只要有一家吃到了甜头,其他平台一定会参与进来,不惜牺牲用户的产品体验。但各大平台在高回报率面前会很在乎用户体验吗,这我不知道。 真的会有人支付不起打车和外卖的费用吗?还是借???降低用户对金钱的感知,把用户当成印钞机器,诱惑用户消费,然借此赚到高额的利润呢? 这些平台也一样,他们为了用户口袋里的那点钱可谓是操碎了心,一个打车平台在高峰期不加价打不到车,反而花心思去搞信用支付,一家独大所带来的,的确是傲慢和对市场的不尊重。 现在打开滴滴首屏很明显的位置,就有一张“完成首次借钱获得10张15元折扣券”的广告,进入“我的”页面,订单下面就有“预估可借20万”很醒目的提示,真的有必要做到这种地步么? 如果说微信红包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线下支付模式,但更多所曝光出来的是社会中恶意,在更便捷的支付系统表象背面,是透支了用户信任和信用的暗箱操作。钱的总数没有变多,但想从用户口袋里掏钱方法的花样百出,所有人都陷入了零和博弈,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条件。 这就是有限游戏玩到了最终章:所有平台都在争抢相同的蛋糕,并为此将「体面」作为代价。...
5 months ago
最早的「稍后读」应用 Pocket 在前几天宣布了关闭服务的通知。 他们说: 人们对于网上内容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更加符合用户当前习惯的方式上面。 去年十一月,开源的稍后读工具「Omnivore」被一家 AI 公司收购时, Reddit 上面就看到不少关于只能收藏网页是不是太单一的讨论,没想到的是下一个撑不住的竟然是 Pock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