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102no.com

把酒诗代码,趁乱写年华。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把酒诗代码,趁乱写年华。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5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about 6 hours ago

客家腌面三及第🥣

about 22 hours ago

第一次听到「三及第」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寓意也很棒,一下子就和「状元及第」这个事儿联系起来了,下次如果有考试什么的,考前来喝上一碗哈哈 。这个好像也是地域性非常强的食物,甚至只在广东省内的一部分才有这个食物,深圳这个地方得益于是个移民城市,所以虽然小众但是也能吃到,也有客家同事吃过这里的说是味道也能有个七七八八。客家广东有三大民系,潮汕、客家、广府,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语系方言:潮汕话、客家话、粤语。这个食物就是属于客家地区的,大致是在广东、江西、福建的三省交界的地方,据说客家地区的早餐、夜宵一般都有这个,一碗三及第汤,再加上一碗腌面作为标准配置。腌面一般和三及第汤配在一起的叫「腌面」,最著名的是梅州腌面,这个「腌」字儿呢,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腌菜」的腌那个意思,而是在客家话里「腌」的意思是把烫熟的食物加上调料汁,然后用筷子翻拌均匀这一做法,所以可以理解为广东常见的叫法「捞面」,或者更通俗一点叫「拌面」也行。现在外面的除了配腌面,也可以配米饭,或者腌细米粉、腌河粉之类的其他主食。腌面通常使用的是扁一点的生面条,跟武汉的热干面有个类似的地方就是也是使用的碱水面,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面条煮熟以后,趁热加上猪油、炸的成金黄色的,香香脆脆的蒜末、以及一些葱花,加上少许鱼露或其他生抽之类的调料,还有肉末之类的,用筷子拌匀即可上桌,香味非常浓郁,一定得趁热吃,醇厚香浓的味道才能发挥到最大。三及第汤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官网介绍,三及第的由来: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 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汤底基本上就是使用猪骨高汤,加点酒糟、咸菜一起煮沸,煮沸之后加入枸杞叶,再加上上面说的「三及第」,等到猪杂刚刚熟好,就可以盛出开吃,枸杞叶做汤也是在广东才知道的,枸杞叶竟然能做汤。汤的味道我还记得第一次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鲜」,一碗汤里也没什么异味、仿佛是把这个猪杂里面的鲜味全部都提取到这里来了,猪杂也是非常嫩爽可口,一点也不柴,当前前提是猪杂得新鲜。不知道传统的客家的及第汤里有没有「五及第」「六及第」这个说法,还是说这些个超过「三」的如同椰子鸡一样是「深圳发明」,由于没去过客家地区,也暂时无从考证,不过这些也都是在原有的三种内脏上加了其他猪杂来扩充汤的复合味道,也未尝不可。

砂锅糊饽🥘

about 1 month ago

从小时候起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糊饽」这俩字儿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的,虽然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它,毕竟这个东西更广泛的叫法可能被称作「薄饼」或者「烙馍」、「烙饼」,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问了AI才知道这俩字儿原来是这么写。但是它和广义上的「薄饼」还是有点差别的,毕竟它是作为一种像「面条」一样的食物是带汤吃的,通俗点就是把「薄饼」切成宽点的面条状叫「糊饽」。砂锅糊饽真的是太少见了,上一次吃它应该我都不记得是在初中或者高中了,襄阳牛肉面至少还能吃到,砂锅糊饽真的是完全吃不到了,连卖的都找不到了,我只能回想一下这个面食的味道,不知道这个砂锅糊饽是不是真的只在我们这个南不南北不北的小地方才有。砂锅砂锅就是那种最便宜的砂锅,随处可见,颜色有深有浅,丢了也不心疼的那种,带一个长一点的把手防烫。吃的最多的时候就是在上学的路上,尤其是秋冬时候,最喜欢吃这个了,外面的雪刚停,路上还有不南不北地区的半化不化的雪水混合物,踩上去既是「嘎吱嘎吱」又「噗嗤噗嗤」的那种,比正在下雪的时候还冷得多,一大早上六点钟不到就出门上学去,走在路上天都还没有彻底亮,天色就是半墨半留白的,带点脏脏的灰色的那种天。到学校半路途中常吃的那家砂锅店的灯还亮着,店老板把煮砂锅的整套装备都直接放在门口两排小灶砂锅轮番上阵,整个门头基本都被水蒸气笼罩,光是远远瞅着就感觉气温上升了好几个摄氏度,这个时候来一碗这个还正在沸腾着的砂锅糊饽,一碗下肚从头到脚寒气彻底被驱赶一空,有时候甚至脖颈背后还能有微微出汗的感觉,这也让在这家店过早,成为我们寒冬腊月上学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了。糊饽炕的有点微微发糊的薄饼,切成大约两指宽,其实这个干的糊饽就是可以直接吃的,只是在砂锅里过了一遍热汤之后,味道会更浓厚了,汤头基本上就是一些调料加上鸡骨头熬成的鲜汤,微微发糊的糊饽直接把汤汁吸得饱满浓厚,有些年纪大一点的喜欢把糊饽在砂锅里煮的软软的,舌头一抿就吸溜下去了。而我还是喜欢有点口感的,等待砂锅里的汤刚刚开,利用余温直接把糊饽过一下就可以端上来了,这样吃起来糊饽的表面上还是有汤的味道,内芯儿里面可以让牙齿过瘾的嚼劲还在。有时候老板还会允许我们这些学生自己带上几个鸡蛋丢进去窝成荷包蛋,早餐营养直接提升一个层次,其他的配料上都还是常规选项,肉丁、胡萝卜、土豆、豆腐丁儿之类的,辣椒自助,基本也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干光一整锅。除了砂锅糊饽,还有砂锅面可以选,汤底配菜都一样,只是把糊饽换成了手擀面,有时候糊饽???腻了,也会换成面来吃一吃。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吃一次砂锅糊饽。

刀削面🍜

about 2 months ago

为啥没有加「山西」两个字儿呢,一来是因为我没去过山西,二来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刀削面大概率不是山西的,我也不知道那边的正宗的山西刀削面是什么口味的,只是刚好我小时候楼下一个小老板,自己找了师傅,学了拉面和刀削面,就在我们那里一开就是好些年,对刀削面的初印象就始于这里。后来吃到的刀削面,都是拉面馆里顺带的那种,显然跟山西的相去甚远,啥时候还是想去山西尝一下真真正正的刀削面。刀削面的刀,我记得当时楼下小老板是弄了一个像是带了钩子一样的铁片,然后把一边儿磨得很锋利,再卷起来成钩子状,用那个钩子的弯进去的地方钩面。后来额看过其他的削面师傅,好像就是直接用的一个弯一点的刀,直接用刀刃削面,我感觉这种能叫「刀削面」,才有「削」的感觉。现在市面上好像也有卖那种快捷的削面刀,有点像水果刮皮刀一样,中间挖了一个洞,加一个刀片,属于是家用版本,像是「刮面」,奈何本人不擅长做面食,也就没去体会自己「削面」的感觉。削削面也是有技巧的,那个小老板也是找的师傅学的削面,所以最开始削的时候非常的粗细不均,粗的粗,细的细,不过好在老板人不错,一般都给了比平常更大的一碗,要是太粗就说你们自己把粗的挑出来扔掉,如果一整碗都是那种粗的没法吃的,老板就会给再换一碗。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后面也改用那种弯弯的刀片削了,而且还能让老板定制,一整晚都粗,一整碗都细。面一开始要揉的像枕头一样的大面坨子,把一个木板垫在下面,放在小臂上,开削。我一直喜欢艮啾啾有嚼劲的那种面的口感,刚好刀削面的这个面正合我意,有时候厨师手感不好,削的厚了一些,我也觉得能够接受。后来我就更喜欢那种,细但是更韧的面,除了更有口感,吃面吸溜的那个感觉也更足。后来在超市买过那种机器削的刀削面自己煮过,但是那种不管是鲜面还是干面,都没有那种现削出来的爽滑感。刀削面的浇头,番茄鸡蛋最多,不过小老板那也没那么讲究,他那卖的面挺杂的,牛肉、海带豆腐、肥肠一些其他面的浇头也都直接浇在刀削面上面,味道也还不错。就是不知道和真正的「山西刀削面」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第三十三年春分

3 months ago

都过完年了才想起来我的年终总结还没有写,往上翻一翻发现去年也是到了来年才写了上一年的,不过去年是还没过农历新年,今年连春节也过了,直接从冬至干到春分了属于是。也好,不管怎么样,先把标题跟文章创建了再说。2024年一共写了9篇文章,比2023年多了一篇,虽然微小,但也算是一种进步,希望是后面的每年都比上一年多,先立了flag再说。知乎注册知乎也差不多马航14年了,也就最近两年开始真正的有记录一些东西。在知乎涨粉了有个小几千吧,也写了挺多篇的「爆款」,抓了苹果发布会的热点,跟风了几个回答,比去年的爆款输出的更多一些,阅读量都也还不错,而且就在昨天,被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关注了,说明这些东西也还真的是算是有一些价值的,也算是一个小节点,对一个知乎小透明的肯定吧。其实写知乎的这些文章,最开始并不是真的想去做自媒体什么的,而且我自己本身就很尽量的在避免自己沉入这些算法导向的app里面,就把知乎当做一个记事本一样,顺便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跟AI相关的领域的技术类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现在是大模型时代,所有的开发人员是必须要有了解这些的,后来没想到确实是点赞收藏(收藏的比点赞的多得多)的挺多,就一直持续写下去了。变现上也没有多少变现,之前都还提现,现在我都留着不提现了,确实没多少,不过后续还是继续写一些东西在知乎上,能输出更多个人观点出来,写一点没那么AI,「有人味儿」的文章,就像在这个博客的吃面系列一样。(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把吃面系列放知乎上,流水账写的太笨拙怕被喷)「未完待续」

南宁老友粉🍝

5 months ago

还是广西美食,暂时还没跑出两广,也是另外一种口味比较重的美食,也是到了广东才吃到这个粉,而且还是最近几年才吃过的,它的知名程度没有柳州螺蛳粉那么大,可能出了两广基本就吃不到了,而且做这个粉还需要使用小锅烩炒一下,更增加了它推广的难度。由于是现炒现烩的,风味满满、锅气腾腾,基本上算是跟柳州螺蛳粉不相伯仲。最近经常吃的那家老友粉倒闭了,卖老友粉的门店也没那么多,想再吃一下得跑好远。南宁提到广西,最出名的应该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其次是「五菱宏光上山了」的柳州,好多人可能还以为广西的省会是桂林,实际上南宁才是广西的首府,穿插一个小知识,民族自治区的省会一般叫「首府」,南宁也算是一个低调的首府之一。老友这俩字的来源是一个温馨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南宁一家茶馆。有一天,老翁因感冒没去茶馆,茶馆老板便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肉末、胡椒粉等配料,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送给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热汗,病状减轻,这碗饱含友情的面条就被称为“老友面”。后来,这种面条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老友粉。我在没听到这个来源传说以前,笃定的认为这个「老友」的意思是指里面的各种猪杂,肉片、粉肠、猪肝什么的它们都是来自于猪身上,算是「老友」,我真的好地狱的想法。老友粉的做法就是一碗一烩,热锅凉油,放入蒜末,小火慢炒,炒香后放入酸笋,然后放辣椒、豆豉一起翻炒到干爽、炒出酸香,通常会加一些切碎的番茄丁,一起继续翻炒不过有些人可能是吃不惯带番茄的,在店里点单的时候,会有「去番茄」的选项。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加上生抽、盐、鸡精,加入水,沸腾之后加入肉片或者猪杂划熟,如果觉得不够酸还可以加点醋,最后放入米粉,煮熟后出锅的时候加点葱花,还可以加点紫苏。大功告成,酸辣开胃、汤浓味稠、鲜香扑鼻。粉据说以前老友粉是面,后面改成了粉,粉是又宽又扁的,跟广东这边的河粉还是有点差别,不过我吃到的基本就是河粉做的了,河粉这种有棱有角的粉,比圆粉更能挂汤,再加上这个汤本身就够浓,嗦起来那是相当过瘾。

柳州螺蛳粉🐚

5 months ago

其实没有在当地吃过这个粉,都是来了广东之后才吃过这个来自广西的米粉,没想到其实挺合我的口味,虽然至今都还没吃过正宗的螺蛳粉,但是在广东的螺蛳粉已经比较算是征服我的胃了,我自己总结下来就属于是有河鲜打底,臭味引领,辣味开胃,香味饱满的那种汤粉。前几年在公司附近有一家螺蛳粉店,那时候几乎每周都要吃一次,香辣中带点臭味,中毒一样,欲罢不能。柳州没去过柳州,甚至连广西也没去过,公司有同事是广西人,了解到广西广东这个两广中的「广」是现在的梧州,省会南宁、旅游胜地桂林、螺蛳粉和五菱宏光产地柳州,也就这几个地方。之前有一个同事甚至是柳州本地人,评价这边的螺蛳粉就是说做的太正经了,在本地都是满大街到处都是,小料、辣油都是自己自助随便加的,甚至好多门店连个门头都没有,辣油也没那么辣,吃起来不够过瘾。而且他说正宗的本地螺蛳粉是不臭的,这把我震惊了,我也没去过那边,下次有机会去了验证一下子。螺蛳我依稀记得,那个柳州的同事跟我说的是正宗的螺蛳粉里面是没有螺蛳的,只是烫头是用螺蛳熬的,取其一个鲜味来,但是现在去吃的全部都有螺蛳在里面,也是有点恍惚了。这个螺蛳也不是某种特别固定的种类,那边常用的就是当地的石螺,我经常在这边吃的都是田螺做的。可能味道没有当地好吃这个螺蛳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吧。酸笋酸笋就是螺蛳粉中的臭味来源,应该是在发酵中产生的,我在菜市场有看到过完整版的酸笋、散发着臭味的那种,不过由于这种酸笋在发酵中还会产生大量的谷氨酸之类的鲜味物质,所以又好吃又臭又别有风味就是这么来的。炸蛋不是炸弹💣,别看错了哈哈。说起来这个炸蛋还真的是一绝,一点少少的蛋液都能炸好大一个,螺蛳粉的绝配就是这个炸蛋,我一般喜欢直接放在碗里,让多孔酥松的炸蛋直接吸满了螺蛳汤和辣油,然后饱满的一口连吸带咬,直接让这个「炸弹」在口腔中爆炸,当然这个这个蛋也是吸油大户,吃上一个感觉胆固醇立马爆表,但是精髓就在这李了,有时候被辣油呛到也得继续吃。垫在碗底的青菜必须是空心菜,这个是柳州同事跟我再次强调的,拿生菜充数的都是异端!其他的配菜比如花生、木耳丝、以及炸腐竹,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螺蛳粉这种重口味美食,吃的就是一个复合口味。粉其实我不太喜欢圆粉,我自己吃起来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塑料口感,所以每次去吃我都会让店???把粉换成细面。当时那个公司我经常去的原因就是那个店家有细面,而且允许给吃「柳州螺蛳面」,要是没有细面,就换成河粉,嗦起来感觉更加过瘾。螺蛳粉现在也有方便装,也搞成一个产业了,但是包装的总是没有现做的好吃。什么时候去广西了必须得嗦它一大碗。

炒细米粉🍝

6 months ago

初来广东的时候,这边的很多平价食物我都是不太容易接受的,跟老家的饮食习惯差别太大了,在深圳落停的第一顿饭,在一个城中村里面点了一碗汤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白开水上放了一撮米粉,上面飘着几片白花花的肉片,碗底几片生菜叶,吃起来也是寡淡无味,最后还是搅和了点湖南辣椒酱才吃完的,可能从重口味的省份初来乍到这里大都是这个感觉。所以像是肠粉、汤粉、之类的我都是吃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接受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炒细米粉」,这个我从第一次吃就觉得很好吃很喜欢,虽属于是街边基础款牛马食物,但是炒一般就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城中村路边有一个摊位,有时候可能是个三轮车,车上挂着一大罐子液化气,简易灶台上面一个已经变形凹陷的黑褐色铁锅,台面上都是四处散落的米粉还有烤焦的配菜,一条粗壮的手臂不断地上下翻腾颠锅,颠锅的过程中会用脉动做的调料瓶挤一些自制的生抽进去,再来两下手勺加一些鸡精味精之类的调料,一靠近就有仿佛是大圣进炼丹炉那样烤人的感觉,以秒为计时单位搞定一份米粉,基本上这种就不会难吃,就得是这种粗粝又猛烈的感觉才能炒到这个感觉。细其实我老家也有类似的炒粉,但是基本都是炒的宽粉,这里是宽粉而不是广东的那种河粉,比河粉更宽一些,更薄一些,口感也算是软的哪一种,整体更加浓油赤酱一些。这种米粉虽然很细但是很有韧性,配菜的豆芽和一点青菜都很脆生爽口,也有加点胡萝卜丝增加点颜色,鸡蛋也是松散吸味,最重要的是非常有锅气,必须得是街边的大火猛灶炒出来的才算是焦香入味。米粉米粉的主要成分就是米,一般也不会自己做米粉,都是直接送成品米粉到店里。店里面一般都是把米粉都泡在桶里面,炒的时候直接抓一把控一控水,如果生意比较好的直接就一份一份的分好放在一次性饭盒里。也正是因为这种很细但是又韧的特点,爆火猛炒几下几乎就完事儿了,也不会断掉,当然也有软烂的那种,炒出来就容易稀糊糊的。一份炒米粉必须得干香、松散、入味、美拉德反应的集中表现,如果炒出来碗底有油水流出,那这份米粉算是失败了,吃起来会非常的腻,从几块钱一碗吃到十几块一碗,从鸡蛋炒的到加了肉丝、香肠、牛腩,价格一直在上涨,就是路边的摊摊也越吃越少了。

热干面🍜

6 months ago

好像整个湖北省算得上全国闻名的面食也就「热干面」这一款了,以前在武汉上学的时候,对于热干面的态度是不冷不热,不主动吃也不拒绝吃。虽然小时候在老家也有卖这个的,但是吃的频次也不算太高,只记得楼下有五毛钱一两,那时候早上上学,爹妈说早上可以吃二两热干面去,是的,那时候热干面不是用碗来计算,是用「两」这个单位。热干面虽然没在我本人的面食排行榜靠前的位置,但是属于特别时不时的还是想吃上那么一碗,再加持上老家滤镜,写一篇文章还是没问题滴。热这第一个词儿的来源就是已经烫好的面,其实面已经是熟了的,一般的小店在头天晚上就把碱面煮好,一般放在一张大桌子上面,一边用筷子挑起来,一边撒油,一方面是可以快速降温,一方面是可以防止面粘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架上电风扇降温降的更快。这个过程称之为「掸面」,在油和这种力气活的作用下,掸出来的面一定是根根分离的。待面都晾凉之后,就可以等待出餐使用了。直接徒手抓上个二两头天准备好的碱面到笊篱中,在沸水中来回搅动几下,上下荡一荡,整个过程也就那么个十几秒,最后控一控水,把笊篱中的面抖的稍微干一些,就可以放到碗里面了。干早餐摊点上装热干面的碗,一般都是一次性的纸碗,上班上学的很多也没空坐在位置上细嚼慢咽。飞奔,对就是这个词,在武汉上班上学的时候我就这么干过,左手端着热干面,右手拿着筷子,一边脚下不停,赶着上班上学,一边把热干面搅拌开,搅拌开之后直接大快朵颐,走到半路基本一碗热干面也干光了,擦擦嘴上的芝麻酱,遇到垃圾桶直接连同纸巾一起丢进去,继续赶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依稀好记得更厉害的大大神,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吃热干面,属实是登封造极了。热干面最开始发明的时候就是属于码头文化,码头上做气力活的工人们,在干活的间隙,快速便捷的进食一大碗碳水,这种没有汤水的冒热气的挂着芝麻酱的干爽面条无疑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面黄色的碱面一直都是不可动摇的,后面也有做成热干粉、宽粉之类的其他主料,但是碱面总是不可替代,在老家我从小到大吃过的碱面差不多有三种,一种是细一点的圆面,一种是粗一点的圆面,还有一种是扁面,扁面通常拿来做汤面。热干面大都是粗一点的那种圆面,我个人是偏爱细一点的那种。面里面的配料最最基本的就是辣萝卜丁+芝麻酱,有时候小店里有自助的酸菜沫和小葱,也都可以加上几勺子,有爱吃辣椒的加上点辣椒油。现在也有卤水搞上几锅在旁边,也算是多了几种配菜,卤水干子、香肠、卤蛋什么的,也可以让老板把里面的卤水搞一些到热干面里,加一些复合的味道。也许真就应证了我同学说那句话:热干面是连着多吃几次就会腻,但长时间不吃就会想一下子的那种面。

Kong 3.7重磅上线!Kong AI Gateway 正式 GA!

9 months ago

Kong Gateway 3.7 版本已经重磅上线,我们给 AI Gateway 带来了一系列升级,下面是 AI Gateway 的更新亮点一览。文转载自 Kong Inc...

豆角蒸面🍜

12 months ago

「蒸面」、「卤面」、「焖面」,听上去都是河南特色的面食,可能是由于我的老家跟河南离得非常近,所以我从小到大也吃这个,家里也是经常做这个。不过我也不太能分得清这三者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同一种面,而且在我家,「蒸面」和「卤面」的叫法会更多一些,做法也很简单。河南当地、陕西、山西好像都有这种面,有的是需要先整一下,有的是直接连锅焖,大同小异。来深圳之后我也经常自己做着吃,稍微还原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也算是我第二喜欢的面食,自我排名应该是在《襄阳牛肉面》之后。豆角豆角蒸面顾名思义,豆角就是这个面食的主角,豆角可以用四季豆,或者是长的那种豇豆都可以,需要长时间的蒸煮,四季豆豇豆这种耐蒸耐煮的蔬菜就成了做蒸面最黄金的搭档。配料就是五花肉、或者加一些黄豆芽,但我本人又不喜欢吃黄豆芽,不喜欢黄豆芽里「豆」的那个口感,我自己做的时候就不放黄豆芽。也有其他地方加一些其他配料,比如茄子、番茄、土豆,我媳妇儿就喜欢里面加一些土豆。蒸面蒸面用的面条最好是湿面条,有蒸的过程在湿,湿面条更容易蒸熟,而且口感会更好一些、蒸的也会更均匀。如果用挂面就会太干,比较容易干一块湿一块,调料也不太容易入味。小时候吃妈妈做的蒸面的时候,就经常去楼下街对面的专门做面条的小店买一点湿面条,通常是宽面,但也没有特别宽,有时候是细面,我自己更爱细面一些。要是楼下的做面条的小店没开门,或者懒得跑出去买了,也会用挂面,就是得需要多加一点水、再多蒸一会儿。未完待续

Kong Gateway 3.6.x 正式发布,较大改变!

about 1 year ago

原文地址:https://docs.konghq.com/gateway/latest/breaking-changes/在升级之前,请审查此版本和之前版本中的任何配置或重大更改,这些更改可能会影响当前的安装。重大更改和弃用项通用项如果您在自定义代码中使用 ngx.var.http_* 来访问 HTTP 头,那么当同一个头部在单个请求中多次使用时,该变量的行为稍有变化。以前,它只会返回第一个值;现在它会返回所有值,以逗号分隔。Kong Gateway PDK header 获取和设置工作方式保持不变。Wasm为了避免与其他与Wasm相关的nginx.conf指令产生歧义,Wasm shm_kv nginx.conf指令的前缀已从 nginx_wasm_shm_...

灭蟑螂

about 2 years ago

今天在V2EX上看到一个帖子是问怎么灭蟑,与蟑螂对抗这么多年,也走了不少弯路,目前正在使用的灭蟑方案是比较可行的,也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基本看不见蟑螂了。呋虫胺买带「呋虫胺」成分的那种喷剂,或者买粉剂回来自己兑,然后持续喷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定期喷,基本都能保持住,这个东西算是比较新的技术,目前能应对大部分的蟑螂。成分或者使用效果在知乎上面有很多介绍,基本就是类似于蟑螂的兴奋剂,所以杀死的时候蟑螂都特别兴奋,最主要的事还可以抑制蟑螂卵鞘,防止下一代祸害人间。使用经验喷的地点: 家里其实有很多蟑螂窝点,就照着这些地方喷,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也喷一些,还有一个经常忽略的就是外来蟑螂,领居家、大楼里、等等地方,家里杀干净了,蟑螂还是会从外面进来,所以家里出入口、门缝内外、外窗户、窗户缝都喷一些最好。喷的时间: 第一次喷完之后会发现死一大批成年蟑螂,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会比较干净,那如何判断下一次啥时候喷呢,就是会看到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蟑螂出没的时候,这时候其实就是下一批小蟑螂又出生了,再按照 [1] 的方法喷一次。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就会发现后面每次需要喷的时间间隔会拉大,就会保持比较干净。后面可以定时去喷,就可以长期保持住了。最开始喷完的时候会看到蟑螂全部都四面八方的跑出来手舞足蹈挂掉的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第一次喷量大的会吓一跳,勿惊慌,基操。「呋虫胺」对人体是有微毒的,虽然杀蟑螂含量很低,但是家里有小孩的还是要注意一些,不要让小孩靠近。「呋虫胺」的宠物毒性木有了解过,可自行搜索一下,但是应该也都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