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tumutanzi.co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土木坛子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50 followers
Last updated 10 days ago
10 days ago
以前读过一部分《明朝那些事儿》,我觉得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方式向我们这些对历史研究不深的人有趣地描绘了明朝的历史。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手法以及深邃的思想境界,比如他在书中所说: 按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当年明月”的真名叫石悦,离我并不远,当时是一名在广东顺德的海关公务员。据说凭借这部小说,他的版税收入已列入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行列,超千万元,实现了人生的财富自由。 后来听说他去了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中心,仍旧从事公务员工作,并得到了提拔,因为赏识他的一位“大佬”调任到了那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当年明月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当年明月没有再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这也正常,毕竟担当重任去了。 但最近一两年,我陆续听到一些关于他的传言。据说他原先的上司已不在位,而他更是被送入某家精神病院,原因是对女性下属有不当行为。具体的事情真假不得而知,但他进了精神病院这一事实,似乎八九不离十。作为这样一位对历史看得通透的人,最终竟以精神病院为归宿,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里可能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他真的患上了精神疾病。在体制的旋转盘上,即使他再聪明、再通透,也难以独善其身,最终真患上了“精神病”;第二个可能是,像他对历史那样的熟悉和敏感,察觉到了某种危险,于是主动“装疯”,进了精神病院,这反而对他是一种保护。不论何种可能,虽然他如此了解历史,最终似乎也成了历史的牺牲品。 另一个人物是对岸台湾的柯文哲。我很多年前写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对他非常敬佩,我曾说着他是一个敢言的人,超越党派之争、利用新媒体宣传、选举过程中透明公布竞选经费,这些都是新的变化,并期待柯文哲在台北市长职位上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他曾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台大医学教授,对生活和人生也看得非常通透,并不是个享乐主义者。后来他竞选台北市市长,从政多年。但最近我也得知,他因贪腐问题被捕,最终落得入狱的结局。看到他满头苍白的头发,我不禁感到唏嘘。 两位优秀、有才华、有专业技能,甚至怀有抱负的人,前者出生于1979年,后者出生于1959年,只因进入政坛,结局却并不美好,纵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坛。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事,还是被人陷害,不得而知。但从当年明月到柯文哲,我想这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许并没有真正看透命运;即便他们看透了,却不相信自己大概率会落得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 他们可能不相信一旦进入体制,融入政治这台庞大而冷酷的机器,便难以自保。无论他们多么聪明、多么有智慧,也难逃例外。甚至相反,他们的聪明、智慧与才能,反而成了推向他们走入深渊的力量。 我们常说“激流勇退”,但真正能落到每个人身上,又有多少人能拒绝诱惑、做到激流勇退?想到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曾说过: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11 days ago
我不吸烟,对烟草行业不了解,读完《褚时健传》这本书后,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传记比较完整记录了褚时健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历程。这本书有五百多页,对于一位活到90多岁的名人来说,用这么些篇幅来记录他的生平,并不算多。 我刚开始甚至不认识他的姓氏:褚。读完后我有一个整体感悟: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与时代有很大的联系,命运脱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背景。褚时健无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牵绊。 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生于云南边境华宁县的一个小村庄矣则村,他的事业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云南。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农村少年,小时候和其他小孩子没什么两样,家里孩子多,作为老大的他,平时上学、抓鱼,干农活。家境贫寒、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 一个人的优秀,从小事中就能看出来。比如说他在家里酿酒时,就比别人更动脑筋。他发现温度决定酿酒酵母的生长,于是他通过控制温度的方法,提高了酒的产量,小小年纪,酿酒产量就是比村里的人高。从这里便能看出他一生大概率会有所成就。这让我体会到,做事情要动脑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就代表着有多少先进的生产力。 对小时候的褚时健来说,他一生中很重大的一个转折,是他的堂哥从省城昆明回来劝他要继续读书。他最终得到母亲的支持,离开家乡去省城读书,这使得他终于走出了出生地,像我这种普通人家,如果不是求学,基本上是走不出自己的出生地的。他的堂哥可以说是他的贵人,当然他的堂哥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当年就算是地级市的状元了,万里挑一都不为过。 到了省城以后,在学校表现优异的褚时健,在建国前成为一名游击队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选择的队伍在后来看是非常正确的,他跟对了党和政府。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他,他有牺牲在战场,而他的家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火中死了好几位亲人。 作为一位根红苗正的老革命,解放后他自然算是革命功臣。在早期革命工作中,不论是征粮还是其他事务,他都兢兢业业,干得风生水起。但风暴终究会来打破平静。或许在工作中有过失,留下了被人抓住的“辫子”。在反右时期,他还是被划为右派。 被划为右派后,褚时健跌入了人生谷底。在红光农场改造时,他甚至看不到人生希望。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命运就是这样,到了谷底或许就有转机出现。他调到了糖厂当副厂长。当时虽说大家都在搞意识形态的革命,并不真在乎生产。但世界总需要一些实干的人。褚时健从原料到技术,不断进行改造,在有限的资源下,活生生把糖厂的生产水平提升上来了,这一系列过程,锻炼了他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团队的管理能力。 我个人认为他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实事求是。比如在糖厂,他着力改善职工福利,职工群众得到了实惠,自然也就打心底拥护他的领导,无论哪种意识形态,谁不愿意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呢?他甚至开动脑筋,把糖厂的甘蔗渣拿来造纸,实实在在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和成果。 褚时健人生真正的巅峰,是他离开糖厂后进入玉溪卷烟厂。烟草行业本身就是垄断行业,更是暴利行业,我认为,相对而言,理论上比糖厂就更容易干出事业,就像赚钱就要离钱最近的行业才能相对容易赚到钱。 虽然对于烟草行业很陌生,但万法不离其宗。褚时健改革了玉溪卷烟厂的生产水平,提升了该厂的烟草质量和品牌。他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提高了农民的烟叶种植水平,串换到了难得的辅料,提升了职工薪水和福利,总之把整个玉溪卷烟厂推进到全国前列,甚至走向了世界。从烟叶质量、生产制度、生产设备、成本控制和烟草专卖等各方面,都做得极好。 我回想起90年代看电视时那句久久不能忘记的广告: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它就是玉溪卷烟厂基础上形成的红塔集团,我才想起当年在广东销售但不知来源的阿诗玛香烟原来也是由它生产出来和。红塔集团后来还探索了海外发展,投资能源、交通,甚至涉及金融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战绩。...
23 days ago
加密货币中的稳定币这个概念其实很久了,USDT存在都快十年了。只不过现在美国政府和香港政府极力拥抱它,大众便开始热议起它来了。 如果你有使用过USDT和USDC(前者相对不受监管,后者受美国政府监管),你会发现它确实提高了支付效率——使用者不需要银行账号,没有中间商,只要有网络就行。降低了成本——费用极低,哪怕一笔几十亿的转账,它的gas费用(可理解为转账费)只需要几毛钱或者几块钱即可,要是不上公链的话,甚至都不需要费用(可理解为同一银行系统内部转账)。降本增效的东西怎么会没有市场? 目前,一些不方便使用美元支付的公司和个人在使用稳定币,比如灰产、黑产行业,据说好些做外贸的人就在使用USDT。还有众多不发达国家,它们有很多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直接使用稳定币,此外那些法定货币汇率贬值严峻的国家民众,也愿意使用USDT。即使这些使用群体,它的体量也已经巨大,已经比肩Visa和Mastercard的支付量了。 如今美国政府如果立法支持稳定币,它的可靠性就更为可靠了,扫清了政策障碍,各大银行大机构都会跟进,毫无疑问它会更大程度上扩大稳定币的使用场景和人群,整个稳定币的体量也会变得更大。 这对美国有什么好处?按照稳定币的法律要求,每发行一枚稳定币,它的底层要求发行方都要有一比一的美元储备,这些储备一般会购买美国国债产生收益,这样来讲相当于美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使用,美元的发行体量也进一步增大,说得夸张一点,也就相当于可以凭空印出更多的美元,稳定币变成了美元的法定的影子货币。无利不起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政府支持拥抱稳定币有利于巩固美元的地位,而不是削弱。 对于加密货币来讲,美元稳定币一美元就是一美元法定货币,本身和法定美元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它不依赖于银行、以相对去中心化的方式的流通、支付、和储藏价值(对于那些货币贬值厉害的国家而言),稳定币实际上拓宽和方便法币进入加密货币行业???因此对于比特币来讲,它存在潜在利好,长期来讲是让更多的法币进入到加密行业,这样有利于比特币的价格上涨。 对于普通用户来讲,稳定币可以作为一个更好的支付工具。真正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好的东西,不需要你发红头文件去推广,它自然而然就得到用户的支持和使用。 那么,其它国家发行自己国家相应的稳定币行不行?我认为没有太大的戏。稳定币的底层逻辑还是它相应国家的法定货币,相应国家的法定货如果不强,你发行相应的稳定币也不会有太多人使用。 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讲,关注稳定币本身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套利空间,因为它的币值跟法定货币一一对应。但是作为一个既新又不新的东西,美国政府如此重视它,它肯定是值得研究的。我们怎么从中发现投资机会呢?投资讲究的是趋势,你发现了这个趋势,可以看与它相关的哪些东西可以挖掘出价值?发现了金矿,未必要挖金矿。为了避免麻烦,这个问题就留给朋友们自己思考吧。
about 1 month ago
香港的加密货币交易所HashKey近日被媒体报道,揭露其运营困境,甚至被批得一无是处:暴跌、裁员、现金流告急:HashKey陷入风暴中心……对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凡事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思考过。我身边就有朋友在使用HashKey,反馈体验其实还不错,不信你可以注册一个账户试试(HashKey注册链接)。 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背靠大陆,最大的市场潜力正是来自内地。虽然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向大陆用户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就此消失。事实上,当前法币(尤其是人民币)与比特币之类的加密货币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看看那些基于人民币的OTC加密货币交易,动辄遭遇冻卡,甚至涉及违法犯罪。而通过香港合规交易所如HashKey,则可能打造出连接法币与加密货币的安全通道,毕竟人民币在大陆与香港之间的流通相对畅通。 目前已有少数人开始利用香港的加密服务为内地用户提供支持,实现加密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双向兑换。通过港币或美元进行合规跨境汇款,或以其他方式实现资金进出内地,这个需求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规模巨大。一部分人如我前面所说已直接使用香港服务,还有更多人则通过香港的代理渠道实现这一目的。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如果你拥有香港身份或HashKey交易权限,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套利管道,帮助无法使用香港交易所的内地用户间接实现法币与加密货币的流动,特别是人民币与加密货币的交易。虽然目前HashKey对这一需求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块市场潜力会逐渐被发掘和利用。 乐观来看,若未来内地有条件放开香港交易所服务,带来的市场规模将不可估量。此外,随着香港合规稳定币的发展,或许能通过这一桥梁间接连接内地与加密货币市场。到那时,香港交易所将发挥出更大的枢纽作用。 说到底,HashKey虽然香港本土用户有限,境外用户也缺乏使用动机,但其真正的未来在于服务内地用户的刚需。即便当前真的面临困境(目前的报道有可能是竞争对手抹黑),HashKey仍有其存在价值。若能渡过眼前难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全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about 1 month ago
这几年越发有这种感觉,感觉很多身边的人眼光比较浅薄。看到他们忙忙碌碌,却又收获不多,一方面有大环境和制度等原因,但也不得不承认,和他们自身的水平也很匹配。 于是,大部份人都过得很痛苦,却又找不到原因。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也只能默默表示理解,却又无能为力。 这个世界变了吗?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人性依然,物质世界依然。再困难的时候,也依然有一些机会——只是机会少一些罢了。人类社会还在进步,否则早退到原始社会了。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看看教员写的词,他说的就含有这个意思。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哪怕是这样的环境,依然有俏花枝。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相信人的一生,运气很重要,但运气对每个人又是公平的,如何发现运气?如何抓住运气?这就需要每个人增大自己心中、眼中、脑中的世界,只有在更大的世界,我们才能发现其它的东西,包括机遇。 因此,一生都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探求欲,像水中的花粉颗粒一样,做着布朗运动一样的随机漫步,去发现更大的世界,在更大的世界里,才可能有俏花枝。
about 2 months ago
最近,有位学生在课后主动找我聊天,向我请教一些问题。交谈中,我才发现他胸有成竹,思路清晰;而他也对我的看法表示了认可与欣赏。 事实上,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深知:课堂上的言论有其框架与规则,可说的东西有限。正如那位同学所言,课堂上虽讲授了大量知识,但真正有深度、有态度的见解往往难以在课堂里尽情表达。 教师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必须遵循既定规范;而在课堂之外,撇开“老师”这个身份,我才能更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会你的见解:缘分未到,分享的对象未必能理解,甚至可能曲解、误用,反而害了他们;或者对方根本不把你放在心上,你再好的观点也只是“对牛弹琴”。与其错付,不如静待有缘之人。 面对众多学生,我不可能也无力兼顾每一个。我既非神仙,也非菩萨;我能做的,是稳稳地“撑船”: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顺利毕业,才是我的本分。至于课后的深入交流,就看缘分是否足够。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会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水平,然后再虚心请教。只有这样,对方才更可能真诚地分享他们的真知。这也是一贯以来我的原则。
2 months ago
因为偶尔会有一点新加坡的小收入——小到只能解决吃饭而已,我需要将它转到香港的银行账户里,这怎么办? 以前我用新加坡银行的电汇功能(其实就是国际汇款),这个办法最为传统,但速度要几天,关键是手续费不便宜,综合费率都是1%以上。 后来,我用了Wise的汇款功能,这个速度很快,但是有一定的手续费,虽然没有传统银行那么贵。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使用一个更好的办法,利用长桥券商的服务:资金划转(跨券商资金划转)。直接将资金通过资金划转,在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之间移动,只要开通两边的券商账户并授权即可——在同一个长桥APP里,使用它划转资金完全免费。速度方面,一般隔一个工作日就能到账。 券商自己还提供换汇功能,比如新加坡元可以兑成美元或者港元,反之亦然。如果资金闲置的话,长桥还有余额通理财功能,其实就是货币基金,美元产品的收益率目前年化是4%以上,好过香港银行的存款利率。 估计长桥没有想到我对它们产品是这么利用的,这也说明不同地点之间的资金流动便利性是多么重要,而我们的传统金融服务跟上这个时代了吗? 其实长桥券商还有更多的功能,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比如下图,这些便利就等着朋友们自己去开发了。 需要注册长桥开户(开户入金教程)的朋友,长桥官方给土木坛子博客读者配置了一个渠道专属注册优惠,推荐码是:783XQW,专门的注册开户网页链接: 香港长桥:https://app.longbridgehk.com/ac/oa?account_channel=lb&channel=HB100006&invite-code=783XQW 新加坡长桥(可买数字加密货币ETF):https://activity.lbmkt.ing/pages/longbridge/7415/index.html?appid=longbridge&orgid=1&account_channel=lb&lang=zh-CN&channel=HB100006&invite-code=783XQW 渠道专属活动,注册后(注册时填写土木坛子渠道邀请码:783XQW)通常每个月都有丰厚福利奖励(长桥新加坡账号入资对应等值新币,奖励相应免佣等福利)。 PS...
2 months ago
9年前,我曾写过日志,担心(特朗普)川普会不会是下一个希特勒,所幸他第一任总统期间不是。时间到了2025年,他再次入主白宫,又一次掀起贸易风暴,在全世界大打关税战。 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关税,这一次明显看得出来,对于中国这种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我想到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次的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它们之间能和平相处吗?历史上16次这样的情况,有12次以战争冲突解决。 关税大战之下,股市大受冲击,新兴资产市场也不例外,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唯一例外的是黄金,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之前建议朋友们买的黄金ETF有福了。而包括美元在内的法币,正在丧失信用和地位,贬值自然不在话下。 更令我惊奇的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川普总统不断抛出不符合经济常理的观点,连《经济学人》都接连发文批评他颠倒是非、信口雌黄,我越来越感觉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另外,川普似乎是作为一个强人领导在治理他的国家,并且他的政策似乎只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段话就算宣布。而且,他的政策也不断变化,一会儿宣布要加关税,一会又说要和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整个世界就被他一个人牵着鼻子走似的。 在这样的一个反全球化、甚至可能会产生战争冲突的大环境下,我担忧的事情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小个体,如何增强自己的反脆弱性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3 months ago
每个人心中的成见,都是一座大山。 在这个被短视频和直播统治的时代,我始终保持着某种不合时宜的坚持——对文字近乎偏执的偏爱。作为在互联网深耕十余年的内容创作者以及书籍阅读爱好者,我的创作工具始终是键盘而非摄像机,思维载体永远是字符而非影像。直到最近读《乔布斯传》,那个改变认知的瞬间突然降临。 文字于我而言,是最高效的信息载体。当他人以2倍速追赶短视频时,我早已在字里行间完成信息的捕获与筛选。纯文本文件占据着我的创作空间,没有格式的干扰,没有视觉的诱惑,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思维保持着最本真的流动轨迹。这种近乎极简的创作方式,曾让我深信自己掌握着信息处理的终极密码。 但历史总是充满反讽。乔布斯在1984年推出的Macintosh电脑,用图形界面革了命令行交互的命。这个划时代的创举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技术突破临界点,形式革命将无情淘汰固守者。就像今天,命令行界面早已退守极客圈层(比如服务器领域的Linux命令行),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图形化操作系统中获得解放。 面对新时代的信息洪流,我的坚守开始显露出认知裂缝。优质视频创作者用镜头语言构建的知识宫殿,其信息密度与传播效率令人惊叹;智能算法对影像内容的精准解析,使视频检索不再是大海捞针;5G网络加持下的即时传输,让高清影像流转如文字般轻盈。当这些技术突破层层叠加,我不得不承认:对视频的抗拒,不过是数字移民对原住民的本能抵触。 信息载体的进化史,本质是人类感知系统的扩展史。从甲骨文的刻画到活字印刷,从电报编码到图形界面,每次媒介革命都在拓展认知边界。今天,当虚拟现实开始融合多重感官体验,当AI赋予影像智能交互能力,固守单一媒介无异于在数字文明中自我放逐。 在这场认知突围中,我逐渐领悟:优质内容从不受困于载体形式。文字垃圾与视频糟粕同样需要甄别,正如深度长视频与优质长文都值得珍视。真正的信息素养,在于建立跨媒介的批判思维——既能享受文字构建的思维宫殿,也能解码影像传达的认知图谱。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回望,我坦然接受这场迟到的觉醒。或许我们这代创作者注定要经历这样的认知迁徙:从坚守文字伊甸园到拥抱多媒体矩阵,从媒介偏见到形式自由。这不仅是技术倒逼的妥协,更是认知维度的跃迁——当信息的呈现方式突破感官界限,思想的表达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永远保持及时更新自己固有的偏见观念,拥抱变化的世界。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3 months ago
某日听我朋友也是前同事讲,他说他身边至少有4个朋友在我的影响下,开始了写公众号,包括他自己。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实际上,我已经很多次和别人讲——尤其是年轻人,建议开启自己的自媒体。正如微信公众号的官网有这样的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个体也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个人IP。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是从2006年开始写博客日志,到如今差不多20年了。这么多年的经历下来,这件事对我的受益或许是最大的。这么多年来,我分享记录自己的经历,这么多年的所想、所思、所见和所得,一切都是随性分享,愉悦自己,甚至也没想到给别人带来什么用处。 但是,当一个人在自己小众的范围内去研究,只要做得比别人好——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你的能力会得到增长,认知会提升,你分享的东西会被别人看见,当实现了这些之后,赚钱的事情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如果你有需要的话,财富本来是对认知的变现,否则有了也守不住。 你的公司可能会裁掉你,甚至它自身也可能会倒闭,但是你的自媒体和能力永远属于你自己,你分享自己的见解,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这些内容的传播边际成本的编应很低,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地被重复,不断地被扩散,不断地被人看见,假以时日会产生复利的作用,产生飞轮效应。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写了近20年博客文章的人的真切感受,它带给了我超乎想象的收获,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相信自媒体的魔力,更没有去认真执行。
4 months ago
这两年关注香港金融比较多,比如HashKey和长桥证券。我其实是HashKey的推荐大使,但数据表明通过我的推荐链接注册的人数不多,通过验证使用的几乎没有,比起通过我的长桥注册链接的朋友数量,HashKey似乎存在感不强。 其实,香港的另一家加密资产交易所OSL一直让我去实名验证,发了数不清次数的邮件催促我,但我根本不愿意去体验(它比HashKey规模小)…… 难道我的感觉是错觉?香港的加密资产交易市场现状是不是真的不行?这是为什么? HashKey作为香港最大的合规加密货币交易所——一些香港证券公司甚至套壳使用它来交易加密资产,它每天的交易量非常小,通常BTC/USD交易对一天只有几百个BTC,香港的本位法币BTC/HKD交易对就更小了,一天甚至只有个位数的BTC交易量,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位数。 比起Binance动辄上万个BTC的交易量,HashKey的交易深度完全不值一提,而事实上HashKey的交易体验非常好,完全支持法币的出入金,交易费用也不高,和Binance并无区别。 另一方面,香港的现货加密ETF资产交易量也不大,流动性较差,比起美国的也是不值一提,哪怕香港的ETH现货ETF已经实现质押收益(美国目前还没有实现)。 为什么没多少人去使用HashKey?其实原因不复杂。 香港本岛人口基数并不大,因此光靠香港本地人,用户数量自然不大,而且不少有钱的、年轻的香港人似乎去了其它国家。香港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人家完全可以使用欧美的交易所,或者Binance之类的交易所。欧美用户正常情况下有大把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为什么要来香港交易?除非为了避税。 更为关键的是,数量最为庞大也是最有需求的内地大陆人,鉴于目前的合规要求,不得使用香港的加密资产相关服务,包括HashKey和加密货币ETF交易。 虽然HashKey目前的交易量很小,但不排除它在未来有很大的潜力。 首先,香港本身作为曾经的世界金融中心,如今极力拥抱加密资产,非常需要它来???活经济活力。而香港也能作为内地的一块试验田,在未来完成内地的一些想法,毕竟美国都把比特币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了,其它国家不可能忽视它。 此外,还是有一些人群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需要使用香港的加密交易服务,比如,我们的确看到香港有些人背着成袋的资金去香港的找换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