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xueqiu.co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今日话题 - 雪球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144 followers
Last updated about 10 hours ago
about 10 hours ago
一,出栏结构种猪2.5万头,头均售价1300元,成本1050元,销售收入0.325亿元,利润0.06亿元。仔猪132.3万头,成本250元/头。估算其中订单交付90万头,平均价格380元/头,利润1.17亿元;订单外市场价销售42.3万头,平均价格450元/头,利???0.85亿元。合计销售收入5.324亿元,利润2.016亿元。商品猪701.9万头,销售收入127.99亿元,均价14.08元/公斤,均重129.51公斤。成本12.1元/公斤,利润17.999亿元。其中:淘汰母猪25万头,均价9.5元/公斤,均重175公斤,销售收入4.16亿元,账面成本1400元。育肥猪676.9万头,销售收入123.83亿元,均价14.31元/公斤,均重127.83公斤。养殖业务合计收入133.64亿元。屠宰业务头均经营性盈利30元,经营性盈利0.658亿元,扩张性亏损0.2亿元,整体盈利0.458亿元。预计6月合计盈利19.37亿元,归母利润18.5亿左右。预计二季度合计盈利62亿元,归母净利润59亿元左右。预计上半年盈利108亿元左右,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左右。二,出栏量测算跟踪三,销售均重6月出栏均重环比下降。四,成本优势五,售价对比六,简要分析牧原作为行业龙头,认真执行发改委调控政策,积极履行企业责任,一方面均重持续提升,完成阶段降重任务,另一方面主动调减能繁母猪,为行业降产稳价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牧原5月底开始降重前日度均重在132公斤左右,6月底日度出栏均重已经低于125公斤,降重7公斤左右,7月继续降重5公斤即可完成降重任务。二季度调减能繁母猪5万头,结合母猪效率提升,未来理论出栏基本稳定。$牧原股份(SZ002714)$ 本话题在雪球有41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阿里巴巴前几天宣布500亿补贴闪购,美团也开启大额补贴,甚至奶茶直接免单。阿里巴巴和美团外卖闪购大战明显升级了,大战结局的确很难看得清,我从6个角度分析一下阿里巴巴和美团各自优劣势。1、从战争意志看,都很坚定,阿里巴巴在外卖闪购大战输了,可能未来电商不但要受拼多多和抖音侵蚀,还要受美团闪购侵蚀,蒋凡开会说了,这是必赢之战,打不赢外卖就打不赢即时零售。马老师亲自布局,蒋凡挂帅指挥;美团如果在外卖闪购大战输了,可能未来进不了中国头部互联公司,只能停留在二流位置,外卖还可能反过来受饿了么侵蚀,美团停了投入超500亿的美团优选,也是准备打大战。2、从双方战备资源看,阿里巴巴现金储备6000多亿,美团现金储备2000多亿,阿里巴巴是美团三倍;去年阿里巴巴非国际会际报告净利润1581亿,美团去年经调整利润是437亿,阿里巴巴是美团3.6倍。战备资源上阿里巴巴远超美团。3、从带头人看,阿里巴巴最能打蒋凡,成功移动化淘宝和最近几年带领国际电商成为阿里巴巴增长最快的业务,马云亲自布局支持;美团负责外卖和闪购的是王莆中也非常优秀,带领美团从30%市场份额做到70%以上,前两年挡住了抖音对到店业务的进攻,王兴一线支持。带头人看美团更优些。4、从历史战绩看,阿里巴巴的淘天是电商第一,1688是批发业务第一,阿里云业务第一,高德是地图第一,钉钉是saas第一,闲鱼是二手交易平台第一;阿里巴巴做得一般的业务也不少,外卖、优酷等,还有的失败的新零售。美团是团购唯一活下来,外卖第一,共享充电宝全国第一,共享单车第一,快驴进货第一,餐饮管理SaaS美团收银第一,美团也有失败业务如,云业务、打车和美团优选。美团大部分做到第一是最近几年做出来,阿里巴巴更多是十年前,而且核心业务电商受到拼多多和抖音较大侵蚀。近期历史战绩看美团更强。5、从战线看,阿里巴巴外卖加闪购日定单8000万,美团外卖加闪购日定单1.2亿,战线看美团比阿里巴巴强。6、从综合能力看,美团骑手、商户比阿里巴巴多,美团配送更快和履约成本也更低,精细化运营也是美团更强;用户月活和日活淘宝比美团多。综合能力美团也更强些。综合对比看,阿里巴巴和美团外卖和闪购大战,美团赢面较大,不过有一方大败可能性较小(市场份额小于10%),一两年后有六七成可能是美团最终占有外卖占有60-70%左右市场份额,闪购占有40-50%左右市场份额;淘宝外卖占30%左右份额,闪购占有30-40%份额。当然这只是大概估估,这种变化的东西实在难以看懂。这样的预测在价值投资中意义也不大,因为还有另外三四成可能是阿里巴巴拿下闪购40-50%左右市场份额。价值投资要是高的确定性,就像坐高铁一样,知道自己会安全到达。商战有时候就像战争一样难以预测,当年德国刚开始进攻苏联,从当时看,德国两年轻松拿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隆美尔带领的德军在非洲长驱直入。还有苏联前期表现,相信当时大部分观察者会认为苏联会失败。但苏军却以2.3个人换德军1个人,拖住德军,并打败德军了。如果阿里巴巴管理层认为闪购有可能较大威胁到电商大本营,不排除持???消耗战,阿里巴巴血条远高于美团,有可耗赢美团;哪怕最后阿里巴巴耗不赢这场战,美团也只会是惨胜。对投资者来说很多钱就永远失去,像阿里巴巴在新零售各种收购中最少亏600亿以上,美团优选至少亏500亿以上。这次外卖闪购大战升级,再一次给我们提个醒,投资商业模式要放在第一位,这次外卖闪购大战本质是零售差异化太小的,就会经常有价格战和补贴战争,京东奶茶卖5块、淘宝卖3块,美团不得不跟进,甚至直接免单。但商业模式好的企业就不会碰到这种情况,例如,腾讯商业模式就很好,没公司会去做无用功挑战腾讯社交地位,网易大话西游道具降价,王者荣耀不需要跟着降价,因为游戏之间差异化很大;还有二锅头卖几块钱,并不影响飞天卖2000以上,因为酒给消费者感受差异也很大。本话题在雪球有94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1、比亚迪2025Q1销量同比增长59%,如果扣除海外销量,则同比增长为49%。2、比亚迪2025Q2销量同比增长16%,如果扣除海外销量,则同比增长为0.65%。3、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同比多卖532971辆车。其中国内多卖264835辆车,海外多卖268136辆车。重点:H1,海外增量首次超过了国内增量。4、国内市场是基本盘,一方面比亚迪还是取得了史上最好成绩,另一方面挑战也是肉眼可见。比亚迪自身的变革也已经迫在眉睫。按照Q2国内销量,比亚迪再不采取有力措施,Q3很可能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如果现在还不重视,后面一旦形成巨大的下降趋势压力,再想扭转就困难了。5、2025年Q2的国内增量是0.65%,具体增量是(886968辆-881215辆)5753辆。把这个数据拎出来,大家才更能清晰看到局面的严峻。6、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3011亿(扣非净利润123亿)。现在整个市场综合估算,2025年比亚迪上半年营收超过4000亿,净利润在200亿-250亿左右。鉴于规模效应和海外销量暴增,营收和利润率数据上肯定很亮眼。7、2024年下半年销量是上半年的1.64倍。2025年估计有一定难度。如果达到,下半年销量大致为351万辆,月均58.65万辆。全年将达到566万辆。8、看完内部看外部,吉利下半年会如何,也值得持续观察。9、我的思考:即使比亚迪五年来的爆发式大发展,已经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但要想继续做大做强,比亚迪还是要解决过去没有解决好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市场是最肥沃的市场,先且不谈赚钱,首先这个全球第一汽车市场,会极大分摊你的研发成本。这是基本盘不能丢,不能松懈。10、几乎没有任何人会质疑比亚迪技术的先进,但是表达很重要,营销很重要,给你忠实的消费者情绪价值很重要,发布会上把你的车用消费者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明白很重要,颜值、设计感很重要,不能总是我技术牛,我便宜,——不能停留在自我叙事里。这是《我》和《你》的世界。如果你面对市场,过多停留在《我》的世界里,那一定会无法获得更好的和应有的效果。$比亚迪(SZ002594)$ $小米集团-W(01810)$ 本话题在雪球有8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泡泡玛特(09992)$ 最近阅读了一遍泡泡玛特2024年报,有一些微小却蛮重要的细节和泡泡玛特纳米股东分享,会分几篇短文说明,这一篇先说说泡泡玛特的股权激励和薪酬。1、2024年股权激励授予股数大幅降低如下表所示,统计了上市以来泡泡玛特每年股权激励授予数,2021年至2023年授予的股数都是大几百万股,其中2023年最高有876万股,但到了2024年仅授予91万股,下降幅度接近90%。同时,根据2025年上半年两次股权激励公告统计,共授予了56万股,和2024年维持一个量级,总体而言,泡泡玛特的股权激励非常克制,我觉得股权激励授予数大幅下降有以下三个原因:(1)股价大幅上涨,股权激励成本大幅降低,股价涨了十倍,可以用更少的股数来支付同等价值的员工薪酬。(2)泡泡玛特是这个行业所有人才选择的天花板,没有匹配的竞争对手抢员工。互联网公司的股权激励成本为什么一直这么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员工被所有大厂争夺,腾讯字节阿里PDD美团等等都是不缺钱的主。(3)早期的创始员工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激励,而现在泡泡玛特最核心的员工是Labubu、SP、Molly等等大明星,但她们都不要你们这些臭钱。其实过去四年,无论业绩如何波动,泡泡玛特每年的股权激励薪酬都在1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这个量级的公司确实比较低,作为对比,我看了理想汽车过去三年每年股权激励费用都超过20亿。2、泡泡玛特股权激励池还剩757万股在港美股,新股上市前一般都会做一个首发股权激励计划,公司增发一部分新股作为未来股权激励池,泡泡玛特上市前后,就增发了2443万股用于未来十年的股权激励,因此这些年的股权激励都是从这2443万股中列支,并没有增发新股。在上市这五年间,这2443万股已经授予了1868万股,考虑失效的182万股,还剩757万股。按照目前发放速度,未来五年的激励计划应该都可以从这个池子里列支,纳米股东不用担心未来五年被股权激励稀释股份了。3、泡泡玛特高管工资还挺低的2024年如此亮眼的业绩,两位二把手司德和文德一的现金薪酬都不到300万,一路跟随王宁十几年的副总裁刘冉,过去五年的薪酬一直维持在100万左右,这个高管薪酬水平在这样一家如此赚钱的公司确实还挺低的,下面两张图对比理想的薪酬可以看出,行业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如此克制的股权激励和薪酬水平,一方面是由于王宁是一个令人放心(抠门?)的老板,更重要的是IP这门生意的超凡商业模式,不仅赚的多赚的久,核心员工还特么不要成本。史努比和米菲兔已经无偿打工了70年,Hello Kitty默默奉献了50年,他们又何尝要过一分一厘,所以泡泡玛特未来一百年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家的大明星们打扮的漂漂亮亮,让它们茁壮成长。本话题在雪球有5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永辉超市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0%以上发生在2021年,主要是因为公司自2021年起执行新租赁准则,将经营租赁转为表内负债。表外负债转到表内,企业实际负债水平没有变化,只是现在披露了而已;这也反映出企业原来的负债水平是被低估的。但是租赁负债在提高负债率的同时,也变相提高了企业的ROE水平。下表是关于超市行业资本结构的财务指标,永辉超市的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永辉超市的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并且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并不好,流动资产占比只有30%多。这种流动性不佳、负债率很高的资本结构,让人不得不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负债率更高的永辉超市的偿债能力。一、租赁负债对永辉超市报表产生的影响从永辉超市的负债构成看,租赁负债是公司最大的负债项目。2024年永辉超市应付款项占比19%,预收款项占比11.45%,短期借款占比11.55%,但是租赁负债占比达到了36.26%。也就是说去掉经营性负债以后,永辉超市的实际负债水平约为48%。先说下租赁负债的定义:根据新租赁准则,租赁负债被定义为承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永辉超市作为承租人,其租赁负债主要包括门店租金及相关费用的现值。具体会计处理逻辑如下:⒈初始计量:租赁期开始日,永辉超市将未来所有租赁付款额按折现率计算现值,确认为租赁负债。例如,若某门店租赁期5年,每年租金100万元,折现率5%,则初始租赁负债为432.95万元。负债端,租赁负债计入非流动负债;资产端对应确认使用权资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起永辉超市的使用权资产占比突然超过了30%。⒉后续计量:每期确认租赁负债的利息费用,会增加租赁负债账面值;支付租金时减少租赁负债的账面值。2024年永辉超市因为租赁产生的利息费用达到了9.58亿元。使用权资产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2024年永辉超市发生使用权资产减值损失1.28亿元,是公司最大的减值损失项目。综上所述,租赁负债转向表内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远非提高负债率那么简单;它的后续计量还会减少企业的当期净利润,2024年永辉超市因租赁负债产生的费用开支达到了10亿元。二、租赁负债正在考验永辉超市的偿债能力永辉超市一年内到期的租赁负债为14.98亿元,再加上合同负债以外的其他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永辉超市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达到了59.86亿元。2024年年末,永辉超市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8.33亿元。乍一看永辉超市的现金储备不足以偿还它的短期债务,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合理;就像用货币资金跟流动负债做比较,以此衡量偿债能力一样,这也是不合理的。偿债能力是一种需要动态评估的综合的能力,而不是用货币资金这个静态的指标去就数字论数字做评估。2024年永辉超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91亿元,经营现金流无法覆盖公司负债;但是永辉超市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达到了220.40亿元,这笔钱增加主要是因为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虽然经营现金流不佳,但是永辉超市能拿出200多亿购买理财产品,50多个亿的负债不会构成巨大偿债压力;实际上永辉超市的资金压力还来自于多个方面。永辉超市偿债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未来经营现金流入不明朗。相比于2023年,2024年永辉超市经营现金净流入已经腰斩;2024年公司关闭了232家尾部门店,使得公司2024年整体收入同比下降14.07%。尽管永辉超市声称公司的战略是“坚定胖东来模式和品质零售的战略方向始终不变,打造更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但是胖东来到底是不是永辉超市炒作的噱头,还有待时间验证。超市行业已经连续4年亏损。这究竟是短期的现象还是长期的趋势?属于线下超市的时代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如果行业不再向好,身处其中的永辉超市,还会有机会吗?就算永辉超市的经营现金流能够偿还负债,但这也不代表超市这个行业就比别的行业好;有的消费品企业,不仅没有负债,连利息费用都是负数。@今日话题 本话题在雪球有18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乐惠国际本来是做啤酒设备,最近几年转行自己做啤酒了,如果可以成功,就会从设备生产企业变为消费企业,所以还是值得关注的。公司的设备利润基本在1亿左右,基本没有增长,最多给15倍,那么设备部分估值大概是15亿。今天乐惠国际的市值是37亿,那么精酿啤酒给的估值是22亿,按照消费平均估值20倍计算,目前市场认为精酿啤酒可以贡献的利润是1亿左右。乐惠国际的精酿啤酒去年开始从自营转为加盟,这是正确的路线。所以精酿业务值多少钱,就要看加盟业务开展的情况。公司给出的加盟店投资模型大概如下,单店投资额15万,门店面积在40平左右。单店平均年营业收入是90万元,其中酒水成本是35%-40%。考虑到门店扩张后,单店收入会下降,按照单店80万收入,35%酒水占比计算,公司从加盟店的店均销售收入为28万元。按照公司提供的单店投资模型,15万的投资,大概年收入90万,25-30万左右的利润。净利润率在24-40%之间,投资回收期在5-7个月。如果可以实现,这个业务还是有吸引力的。从这个模型看,应该是想做成蜜雪这样奶茶店的模式,减少单店投入来提高回报。像蜜雪冰城,绝味鸭脖这样的加盟店,以前之所以加盟火爆,就是因为投资回收期非常短,基本在1-3年。当时主要也是因为奶茶店的模型稳定性差,想持续开店的风险也比较大,所以只有快速回收投资,才能让投资人有信心。精酿啤酒这个赛道目前不如奶茶店那么卷,当然客户群体也不同。这个业务还需要很多的市场培育。按照现在这样的投资模型,我觉得可能门店数据在5000家会是个门槛,想超过1万家就比较困难。按照上面的单店模型,如果开5000家门店,公司这块业务可以做到15%的净利率,那么净利润为2.1亿。如果开到1万家,净利润是4.2亿。那么可以大概估算公司的市值空间了,精酿加盟业务4.2亿,加上网上销售8000万,精酿业务大概5亿。估值按照20倍,精酿业务市值大概为100亿。设备还是按照1亿计算,估值按照15倍,就是15亿。所以如果乐惠国际未来5年可以开到1万家门店,市值大概为115亿。如果门店只能开到5000家,那么市值大概为65亿。乐惠国际目前37亿市值,基本意味着,市场认为精酿业务1亿净利润,20亿市值,对应门店数量为2000家。设备1亿净利润,15亿市值。我觉得门店数据开到2000家,可能是在2027年。而且要实现15%的净利润率,这个难度并不小。所以后面还是要跟踪公司加盟情况,还有加盟店的盈利情况。以上只是初步的一些想法,很多数据还有待考证。不过我觉得这个业务还是有发展潜力的,开店模式更像绝味,所以可以参考绝味来做推演。所以我认为1万家门店基本是这个业务的天花板。2000,5000家会是两个门槛。未来我会持续跟踪这个公司的加盟情况,看数据是否有改善。按照目前的数据,预期4000家门店,公司市值大概为55亿,时间大概需要3年,3年时间50%的空间,我觉得不是介入的好时机,起码有1倍空间才有容错的机会,也就是市值27亿以下,股价20左右。本话题在雪球有39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about 10 hours ago
对比背景:锂短期严重过剩,铜逐级供不应求。所有国内机构说碳酸锂库存严重过剩,行业去库周期高达2-3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2024年全球消耗:碳酸锂2024年锂电池出货1545GWh,折合需要碳酸锂1545*0.068=105w吨,出货电池就算是符合交付要求的,但是行业良率只有90%左右,考虑部分梯次利用(回收的走回收那条线),增加2-3个百分点,则实际消耗碳酸锂105/0.92=114.13w吨。传统行业消耗14w吨,则最终碳酸锂消耗128w吨当量。2024年表内统计生产供应129.7w吨,回收7w吨,总供应129.7+7=136.7。则过剩136.7-128=8.7w吨。过剩比例8.7/136.7=0.0636(6.36%)铜2024年消耗2733w吨阴极铜,同比2023年增加2.92%,大概过剩46.9w吨。过剩比例46.9/2733=0.01716(1.72%)库存情况:说库存之前,我们需要搞明白矿业的库存环节,见下图:也就是不同环节的库存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先分别看看锂和铜在采矿原矿环节的库存情况。现在铜的采矿环节的铜精矿大概是这样的:统计的结果是180w-200w吨当量阴极铜,而按照2733/365=7.49,一天大概消耗7.5w吨阴极铜。所以190/7.5=25.33天。这个库存量在上面表格里面算是偏低的,也算是合理范围。而锂矿这边呢?就目前国内的统计情况是40w吨左右。国外几个大矿实际上综合下来,在给一个30-40w吨就差不多了,毕竟锂辉石也不是唯一的生产碳酸锂的原料。所以综合库存大概是70-80w吨锂精矿,对应的碳酸锂当量是75/8=9.38w吨。按照今年160w吨的需求量来看,160/365=0.49w,大概要消耗,9.38/0.49=19.14天。比铜矿这里库存消耗量还小一点。冶炼环节:目前国内冶炼环节碳酸锂的说法是有库存59032实物吨。而目???单天消耗0.49w吨的情况来看,对应库存是59032/4900=12天。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冶炼环节库存是12天的消耗量。再看铜这块,全球冶炼环节库存大概是80-85w吨,隐形库存10w吨,总体库存是95.7w吨,对应一天消耗7.5w吨的话,是95.7/7.5=12.76天。对应也就是说铜冶炼环节全球库存是12.76天的消耗量。生产加工环节:锂:正极厂库存40635实物吨,对应一天4900吨的消耗,对应是40635/4900=8.3天。也就是说国内生产加工环节库存是8.3天的消耗量。铜:显性库存:全球主要经济体下游加工企业(线缆、铜管、铜板带等)持有的阴极铜原材料库存约120-150 万吨,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2%-15%。其中,中国占比约 60%(70-90 万吨),欧美占比约 25%(30-40 万吨),其他地区占比 15%(15-20 万吨)。按照135w吨来计算,对应一天7.5天消耗是135/7.5=18天,也就是说目前铜加工环节的库存是18天。其他或者贸易商库存:锂:电池及贸易商库存37170实物吨。对应是37170/4900=7.6,大概是7.6天的消耗量。铜:全球贸易商隐性库存:约50-70万吨,按照60w吨算,那么就是60/7.5=8天消耗量。最后库存仓单:这里面因为有贸易商或者一些手里有货的会去注册套保之类的。所以存在重复,但是可以看出来一些问题。仓单的持续下降,大概率是说明现货紧张,至少铜这块是这样在看待的。截止到7月7日,碳酸锂国内仓单15,555吨,最近仓单持续下降,从接近40000吨,下降到15555吨,下降比例高达61%。15555/4900=3.17,对应3.17天的消耗量。铜:全球三大交易所(LME+COMEX+SHFE)阴极铜库存合计41 万吨,国内17.2w吨。其他地方大概是6w吨。大概就是64w吨,对应64/7.5=8.5天。这个仓单的量明显比碳酸锂目前高不少。结论:目前对比锂和铜的库存情况,每个环节锂的库存都比铜要小一些,看不出锂是严重过剩这一说法的。目前国内所有机构将碳酸锂产业链总库存计算累计在一起,然后除以消耗,来证明行业严重累库高达2-3个月,这种行为真的怀疑他们的职业性在哪。看空没毛病,但是这种无知的看空,就显得低智了。如果铜也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库存,那么铜的库存也是高达3个月左右,那是不是也是严重过剩呢?所以过剩与否,不是统计全产业链的库存,然后除以单月消耗,而是在各个环节只要在合理库存范围内,然后再去统计总的供需关系。这样锂统计的结果是今年过剩一些的。但是铜目前也是通过供需也能计算出2024年和2025年都分别过剩一些,过剩的情况在逐级好转。过剩比例方面铜比锂要好很多。去年(2024年)铜大概是过剩1-2%,而锂去年是过剩5-6%左右。所以目前铜在走上升趋势,而锂还没有摆脱下降趋势。我们通过对明后年暂时需求增量和供给增量的详细推算,得出的结论是明年(2026年)供需可以平衡,且略微供不应求,过剩将从去年(2024年)的5-6%,到今年(2025年)基本过剩1-2%,到明年反而是到供不应求2-3%。也就是每年大概有个3-4%平衡。这样对比后,锂矿弹性明显比铜矿要好不少,而碳酸锂后年(27年)则会更加明显的供不应求。详见碳酸锂系列文章《碳酸锂的周期在哪(四》《碳酸锂的周期在哪》《碳酸锂的周期在哪(二)》《碳酸锂的周期在哪(三)》$赣锋锂业(SZ002460)$...
about 10 hours ago
昨天在雪球上随意发帖,一位粉丝点评,提醒我关注锦波生物,花了一天时间初步学习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对医药行业的方法论得以进一步完善。创新药,根据人群市场,大体上分成三大类:治理肿瘤疾病比如百利天恒、百济神州等,占了九成以上。这些药好是好,但价格非常贵,进入医保的限制又很多,导致渗透率并不高。另外,百利天恒这些肿瘤治疗,一个病人的需求量较少,没有复购。从全球范围来看,K药这种广谱要还是很少见的。对于普通投资来说,投资门槛又极高。我把这种类型定义为“小而美”型,相对来说,性价比和可玩性没那么诱人。治理慢性疾病以博瑞医药的BGM0504治疗糖尿病和减肥、广生堂的乙肝治疗为典型代表。这类创新药,有一定的消费属性。尤其是博瑞医药的减肥药,是一种比较典型亚健康改善型消费医疗产品。医疗美容锦波生物的人源化Ⅲ型重组蛋白。ADC药是改变蛋白质的某几个片段实现治理效果。锦波生物的重组蛋白是精确还原人体的某种蛋白质。一个是打补丁,一个是精确模仿还原。跟ADC药一样,属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创新药,有专利保护,需要T3医疗器械认证,海外需要FDA发证书,门槛跟创新药一样高。从产品含金量看,属于全球First-in-Class + Best-in-Class。锦波生物的主要应用场景在轻医美领域,一旦使用了就会反复购买的高档个人魅力增值产品(必须反复购买)。最有希望成长为“大而美”型。为什么要根据创新药+消费两属性来分类呢?1、创新药,负责设立行业门槛,提升资产的含金量。2、消费品,海量消费人群 + 复购率 ,拔高行业天花板,自古消费板块出大牛股。3、具备消费属性的创新药产品,更容易被普通投资者理解和掌握(认知容易普及、更透明、投资群体更分散…)。海外的资本市场,也验证了我的方法论。礼来公司就靠替尔泊肽一款Best-in-Class减肥药产品,短短两年之内涨5倍,将市值提拔到超万亿美金。大家一起再找找,还有哪些 创新药 + 消费,双属性的???标的。特别说明:仅做投资方法论层面讨论,点评的股票均只为行文逻辑服务,不推荐任何股票。欢迎聚焦本主题的各种观点,若是情绪贴,先删后黑。$锦波生物(BJ832982)$ $博瑞医药(SH688166)$ $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 本话题在雪球有58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1 day ago
老李哥昨天发了一篇Terry Smith在2014年写的文章,在文中Terry Smith的结论是:实在找不到不买微软的理由。巴菲特也曾经写过我最喜欢的股票,具体详见:巴菲特《我最看好的股票》的6个选股要点!本篇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原文,我让元宝做的翻译。第二部分,我将套用Terry Smith的定量逻辑来看茅五泸和格老美的事实。第一部分原文:Just the facts when weighing investments!1950年代,一部名为《Dragnet》的早期侦探电视剧中,虚构角色乔·弗莱迪(Joe Friday)在每集开场都会说:“我叫弗莱迪,是个警察。”他还有一句名言,通常在询问证人时打断对方喋喋不休的废话:“只说事实”(Just the facts)。在投资领域,我们都该效仿乔的证人询问技巧。因此,让我们从几个事实开始——如下表所示。你会想拥有一家交出这样成绩单的公司吗?你会投资吗?过去六年,该公司营收增长66%,年复合增长率达8.8%——在经历金融危机和深度衰退的时期,这绝非易事。2009年公司虽遭遇下滑,但营收仅下跌3%,可见其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其现金流表现更为出色:同期经营现金流增长119%(年复合增长率14%),且现金流占营收比例高达43%,利润率异常优秀。总而言之,这是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经营表现。当然,仅凭此不足以做出投资决策。你还需要估值数据——你可能会认为,凭这样的业绩记录,其股价必然高到无法投资。但如果我告诉你,目前能以超过8%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自由现金流除以市值)买入这家公司?其预期市盈率仅12倍?它还支付股息——股息率达3.2%,且覆盖率达2.4倍?更妙的是,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相当于市值的约四分之一?“我该怎么买它的股票?”——这很可能是你的反应,也的确是我的反应。若在这些数字前加上美元符号、后加“十亿”,我描述的这家公司就是微软。此刻,我猜那些对此投资机会垂涎的投资者会感到惊讶。微软不是科技战争的输家吗?我已数不清读过多少计算机刊物、商业杂志、报纸、分析师报告和博客的质疑:“微软能否‘自救’?”拯救自己什么?...
1 day ago
一、综述本文是自己对创新药估值的思考,从估值方法出发,讨论了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的选择;进而阐述了影响估值的因素,比如药品适用人群、市场份额、药品定价。同时,本文创新性地对各参数进行了客观性/不确定性测量,更加有助于理解创新药公司的合理价值。整体上来看,形成了较符合逻辑的体系。本文精简后依然近万字,受限于个人能力,无法十全十美,考虑不周之处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优化。二、估值方法2.1 创新药行业的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创新药行业有两个不同。第一是专利保护期。一旦产品获批上市,在有足够优秀的临床获益的情况下,专利期内可以拥有超强的定价权,获取超额利润。但同时也意味着,专利期后的竞争力面临断崖式下跌。如果药企想持续维持这种专利保护期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投入巨额的研发,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创新。但是,创新药行业第二个不同又出现了。优秀药物的产出存在巨大的随机性。主要又几点,一是基础研究的结论,无法在人体环境中如期复现,判断成药效果必须要在人体中验证。即使是最顶级的生物医学专家,也无法在临床结果出炉前准确预知药品的好坏;二是相同靶点的分子结构优化对于成药的影响直观重要,相同靶点下不同分子结构的优化,可能决定最终真实世界的成败;此外,临床试验设计、剂量使用、剂型设计等等,都会显著影响一款药的最终成药能力。这就导致了即使药企花了巨额资金搞研发,能否产出一款有正向收益的产品,基本无法预知。2.2 绝对估值DCF模型可见,创新药的商业模式显著不同于其???产业。其他产业的生命周期较为平滑,收入、利润率、研发等等比较容易线性外推。但是创新药行业由于专利悬崖、研发的高度不确定性原因,无法较为精准的预测收入、利润率、研发等等。如果使用绝对估值的DCF模型,需要从净利润出发,再预测折旧、资本开支、营运资本变化,才能得到每年的自由现金流。但是如前所述,创新药企业无法准确预测这些信息,特别是利润和资本开支,无法准确计算自由现金流。因此DCF估值不适用于创新药的估值。2.3 相对估值 P/X既然绝对估值不使用,我们来考察相对估值P/B、P/E、P/DCF、P/S。这里要遵循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估值方法要足够稳定。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变化显著冲击估值体系,导致计算出的P/X倍数出现巨幅波动。以周期性产业为例,为什么煤炭矿产等公司的估值选用P/B而不是P/E?就是因为对于重资产投入公司,P/B更为稳定,可以形成行业共识的合理P/B倍数;而P/E受制于产业周期的变化会出现巨幅波动,无法形成一个行业共识的合理倍数。2.3.1 P/B估值P/B来看,创新药的公司的价值在于管线,和公司的净资产无关。我们假设一家公司因为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导致净资产持续缩水。但是功不唐捐,最终砸出了一款世界级创新药,那么未来的收入预期就会非常高。市值也会显著上涨。反映在P/B中就是“极高的估值”。反观有雄厚的净资产实力,比如账面现金及现金等家物有70亿的公司,但是管线竞争力较差,也很难有强劲的未来收入预期,无法给出较高估值。在P/B中就可能是“极低的估值”。显然,这种依靠P/B判断的估值高低无法准确反应公司价值。2.3.2 P/E、P/DCF估值P/E、P/DCF的内涵比较相似,都是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受到利润率、折旧、以及研发开支的影响。但如前所述,这些因素很难形成稳定预期。一家公司的研发可以灵活变化,根据公司具体的战略和财务能力,选择放缓或者加速研发。这就无法较为线性的预测公司的盈利和自由现金流,而这也导致了P/E、P/DCF估值的失真。2.3.3 P/S估值最后看P/S。一旦确定药品的定价、市场竞争格局和药品竞争能力,自然可以得出销售额。而且销售额的变化最为稳定,可以线性外推。因此P/S来估值创新药公司是一个稳定的体系。说到这里,问题变得显而易见了。创新药公司适用于P/S估值,但具体多少倍的P/S合理,是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而这取决于药品适用人群、市场份额、药品定价以及不确定性。简单估值的方案往往好于复杂的,因为市场更容易根据简单的方案快速形成定价,而且简单的方案中涉及到的假设也更少,有争议的点自然会少很多。而DCF模型需要的参数众多,并且在创新药行业里更加难以精确预测。而且,参数的微调会显著影响DCF模型最终的估值。因此综合来看,P/S估值更具备实操价值。三、商业预测模型既然我们认为P/S估值合理,那么如何预测销售额非常重要,好的商业模型是关键。之前我在一级市场工作时,会接触到很多三方机构做的药品适用人群的测算模型。对比下来,Frost & Sullivan用到的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如下图。这是一款小分子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市场空间预测,可以看到预测逻辑是,step1.从“患病率”计算患病总人数;step2. 疾病分型,确认靶点治疗的具体亚型的患者数;step3.计算治疗率。分别比如恶性肿瘤的治疗分一二三线,需分别计算不同线数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step4.药品市场份额。分析药品在每个线数中的竞争力,推测市场份额step5.药品年费再结合药品的市场份额,推出最终销售额。此外,一个靶点还可能用于不同适应症。我们看到这款药还可以治疗其他类型的淋巴瘤,预测方法和滤泡性淋巴瘤一致。因此,如果这款药可以治疗a、b、c三种适应症,那么总市场空间就是,适应症a+适应症b+适应症c,每个适应症按单独按照上文step1-step5方法预测后,再加总。step1-step3决定药品适用人群,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step4在第五章市场份额中讨论;step5在第六章药品定价中讨论。四、药品适用人群4.1患病率/发病率药品适用人群是预测销售额的起点。上面这款药用“患病率”作为预测的起点,而另外一些疾病的预测起点为“发病率”。两者的差别是,患病率是存量数据,衡量一个时间点时此类病人的总数,反映疾病的现有负担,强调现有病例的存在。而发病率是一个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特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病例的频率。它反映疾病的发生强度。实操中,对于病程长、生存周期较长的疾病,比如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使用“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生存周期较短的疾病,比如恶性肿瘤、流感病毒等,使用“发病率”。这里不难发现,病程长的患者一般显著多于病程短的患者,病程短的疾病一般致命程度更高。因此,从药品放量的角度来说,恶性肿瘤的药品放量更快,但自身免疫疾病的放量相对更慢,但一旦上量便是长坡厚雪,市场空间更大。需要强调的是,基于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一般要经过多重论证,而且人的基因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会突然有剧烈的改变。因此,大部分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是一个相对客观而且稳定的数。因此,这个其实数据相对客观。4.2 疾病分型患病率计算的是一种疾病的总体人数,但是一种疾病还会有不同亚型。以乳腺癌为例,辉瑞在专题报告中,将乳腺癌市场分为hr+her2-、her2+以及TNBC三阴乳腺癌3种亚型,具体如下图。不同的亚组适用于不同靶点的药物。在精准治疗的今天,亚组的确认对精确预测创新药市场至关重要。4.3治疗率治疗率用于衡量特定疾病在适用人群中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通常指...
1 day ago
私募,作为资管行业一块重要的版图,虽然发展历程并不长,但是由于其策略多样、投资品类繁杂,几乎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今天,风云君就和大家聊聊私募中一类非常有意思的策略,来看看它的江湖故事。市场中性策略。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配对交易”,闻名于80年代詹姆斯·西蒙斯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这种策略通过同时持有多头和空头仓位,以对冲市场风险,获得无关股市涨跌的纯Alpha收益。文艺复兴旗下的大奖章基金自1989年成立以来,扣除高额费用后年化收益率仍高达35%。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它的故事始于2010年,一场金融工具的破冰之旅。2010年-2012年:崭露头角2010年,被称为中国对冲基金的元年,两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拉开了量化对冲的序幕。4月16日,我国第一个股指期货合约——沪深300股指期货(IF),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启动,首批6家证券公司进行交易试点,标的股票共90只。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出现,结束了A股市场长期只能“单边做多”的历史,引入了杠杆和做空机制,填补了国内市场对冲工具的空白,中性策略也应运而生。2010年9月,国投瑞银首次在其专户产品组合中加入股指期货,主打期指套利策略。2011年2月,国泰君安发行了第一支使用对冲方法的券商集合产品。2011年3月,深圳民森通过信托嵌入有限合伙的方式发行了以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策略为主的三只对冲基金;随后4月,朱雀基金、尊嘉资产也推出了中性策略产品。但在2012年之前,市场对中性策略整体处于观望阶段,参与者稀少,发行的产品数量很少,业绩表现也相对平淡。而2013年开启的小盘股行情,则是让市场中性策略真正站上市场舞台,成为备受追捧的“明星策略”。2013年-2014年10月:快速发展2013年,创业板指数全年涨幅超80%,而沪深300下跌近8%,极致的行情分化为中性策略提供了丰富的Alpha来源。中性策略的底层运行逻辑,是通过股指期货对冲掉市场Beta风险,从而获得与市场波动无关的纯Alpha收益。而在当时,唯一可用于对冲的期货工具是沪深300股指期货,通过做多成长股+做空大盘股指期货,就能够获得丰厚的超额收益。此外,沪深300股指期货在这一时期内,大部分时间处于升水状态,意味着不仅不会增加中性策略的对冲成本,反而还会贡献额外收益。丰厚的选股Alpha,部分基差收益,诸多有利条件下,市场中性策略迎来了快速发展。彼时,私募基金、公募专户以及券商资管都在发行市场中性策略的基金,单只基金规模甚至超过10亿元。截至2013年11月末,市场中性基金收益前三甲分别是锝金一号(21.18%)、朱雀阿尔法1号(15.93%)、盈融达量化对冲1期(14.23%)。这种能为投资人提供年化收益10%以上且风险较小的产品并不多,被视为可以与银行理财相对抗的“类固收”高性价比之选。然而,这种“风格暴露”虽然在当时带来了亮眼的收益,却也为日后留下了一个大隐患。2014年11月-2014年12月:极端回撤2014年年底,市场风格发生急剧反转,大盘蓝筹强势崛起,而狂欢已久的小盘股集体坍塌。尤其在11月21日,央行两年来首度降息的消息发布之后,大盘进入疯牛暴涨阶段,而同期中小板、创业板震荡回落。市场展现极端的“二八分化”,甚至“一九”行情也频频上演。这一阶段,千亿市值以上股票平均涨幅达52.35%,而20亿元以下小盘股逆市下跌-12.42%。极致的风格切换下,中性策略也出现了alpha和beta的双端亏损,在12月单月,市场中性策略私募产品指数遭遇了6%的回撤,存在“风格偏离”较大的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回撤幅度甚至达到10%、20%以上。市场上大量的、以前只依靠市值因子、风控没那么严谨的量化管理人被市场淘汰,这也是整个量化行业的一个分水岭。能扛过这一波极端回撤的管理人,才能在2015年上半年看到复苏的曙光。2015年1月-2015年5月:绝地反击2015年1月份,市场风格再次呈现切换之势。大盘开始转冷,当月沪深300下跌2.81%,然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却有不俗表现,1月份分别上涨10.72%和14.19%。盈亏同源,小盘风格强势回归下,市场中性策略迎来绝地反击。据三方平台统计,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产品在当年首月平均涨幅约为3%。其中,拥有较大管理规模和较多产品只数的朱雀阿尔法系列产品平均涨幅约为5%,尊嘉ALPHA1号通过偏配中小盘+择时减仓实现单月收益7.57%。此外,龙旗、大岩和国金这几家知名机构旗下的对冲产品涨幅也都在3%以上。除市值因子外,基差的变动也给中性策略贡献不少。2014年12月份沪深300的大涨使得期货合约基差大幅扩大,最高时期盘中基差超过百点。而随着市场的回落,基差也在1月份大幅回落,仅基差回落对市场中性产生的贡献就高达1.8%。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2015年4月,上证50(IH)、中证500(IC)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为中性策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对冲工具。自此,空头端不再仅仅依靠沪深300股指期货做对冲,不少管理人开始探索IC对冲或混合对冲的模式,减少市值暴露带来的风险。在2015年Q2阶段,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基金管理规模也达到了首个历史高位。2015年6月-2015年8月:众矢之的6月中旬起,杠杆资金崩塌引发流动性危机,股灾来临,千股跌停频现。从6月12日到7月9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就从5178点暴跌到3373点。许多采用股票多头策略的私募基金陆续遭到清盘,而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反而逆势上涨。根据三方平台的统计,在此次股灾期间,252只经历市场暴跌行情的市场中性策略私募产品平均上涨1.91%,其中几个老牌的产品如锝金一号,股灾期间收益率高达5.79%;申毅对冲1号,股灾期间收益率为3.78%。彼时,不少私募基金认为,经历磨难的量化对冲产品即将迎来“阿尔法”大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是更加严厉的考验。一枝独秀的背后,舆论的硝烟也在逐渐弥漫。2015年9月-2016年12月:空前挑战能够靠做空赚钱的股指期货,在2015年的股灾中被推向风口浪尖。迫于舆论的压力,以及作为救市的一环,2015年9月2日,中金所发布多项严格管控措施,并于9月7日正式生效:股指期货的日开仓手数被限制在10手、保证金比例上升至40%、平仓手续费提高至万分之二十三。一时之间,股指期货成交量断崖式下跌,市场流动性骤降!拿沪深主力合约来说,该合约在2015年8月20日至2015年9月2日这10个交易日里,日均成交量还有143.68万手,但到了后一个交易日(2015年9月7日),成交量萎缩为3.81万手,在这之后至今,股指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就始终处于这种“冰点”状态,在2017年2月10日,沪深主力合约成交量???为0.88万手。对冲端的受限,使得市场中性策略几近失效。更雪上加霜的是,在此之前常态化的正基差转变成负基差,意味着之前对冲端的额外收益(5%-8%)不再,反而变成了高额的成本。一方面,市场持续性的下跌(2016年1月甚至出现了股市熔断)导致股指期货过度反应,出现折价。另一方面,在监管高强度的限制措施下,非套保持仓的减少也使得股指期货出现持续的大幅折价。两者叠加导致股指期货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深度贴水,年化对冲成本在15%-25%。在这样的极端不利的环境下,市场中性策略遭遇空前调整,部分产品通过空仓回避对冲成本过高可能导致的亏损,规模也出现缩水。2017年-2018年:艰难摸索2017年2月开始,中金所分阶段逐步松绑股指期货的限制,保证金下调、手续费降低、非套保开仓手数增加。这一时期,贴水也开始逐渐收敛,中性策略重现操作空间。但是在股市风格严重分化下,中性多头端的选股Alpha仍面临较大挑战。2017年,市场重现“二八行情”,主要股指大幅分化,中证100大涨30.21%,而中证1000全年大跌17.35%。由于上涨股票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市值股票上,“龙头股效应”导致量化选股模型盈利空间明显缩小,策略持仓分散,无法跑赢集中上涨的蓝筹。此外,市场波动率极度走低,达到了历史最低值,超额获取难度增加。部分管理人开始发展具有“多头”特征的指数增强策略,或者适当放开中性策略的风险敞口。也有部分管理人开辟与传统多因子模型不同的量价高频策略,以机器学习、高频交易、非线性组合为方向,将市场中性策略引领至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市场股票中性策略的整体管理规模延续了2015年的低位,一直处于低位瓶颈期,直到2018年二季度触底,为31.41亿元,此时距离基金规模首个历史高位缩水了近90%的份额。2019年-2023年:再迎春风2019年4月,股指期货历经第四次“松绑”后,交易基本恢复常态。此外,股票融券交易也迎来了进一步的放开,两融标的扩充到了1600只。伴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回归,中性策略总算是重新迎来了春风。受益于市场低息、债券暴雷、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市场环境,以及基金审批重新开始的影响,投资者亟需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找到稳健收益的替代性产品,股票中性策略规模快速扩大,发行数量于2019-2021年实现三连增。在此期间,中性策略的年度收益也相当亮眼,分别实现11.49%、14.59%和8.15%的涨幅。2022年7月,中证1000股指期货(IM)和期权正式上市交易,填补了小盘股对冲工具的空白。市场中性策略逐渐走向更成熟和规范化,量化私募行业格局也趋于稳定,策略迭代更注意细节和深度。这一时期,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规模也达到了历史顶峰。截至2023年12月末,运行中的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产品有901只,约为量化多头产品数量的36.7%。2023年,A股市场主要指数震荡下跌,中证500指数下跌了7.42%。在这样的弱势行情下,中性策略却体现出“无关市场涨跌”的稳健特性。据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中性策略2023年的收益均值为7.05%,正收益占比达88.68%!其中,中小型私募的表现最为突出。5-10亿的???理人业绩横扫各大榜单,阜华量化对冲、量宇红番茄、毅润高远一马当先;中型私募中,念空、平方和、倍漾排名前列;宽德、信弘、稳博在百亿私募中拔得头筹。2024年:又遇黑天鹅2024年2月,小微盘股爆发流动性危机,导致中性策略的多头端溃败;同时,股指期货贴水快速扩大,空头端亏损加剧,多数产品最大回撤达-10%。9月股市暴涨期间,股指期货涨得比现货更猛,出现罕见升水现象,对已建仓的空头端造成冲击,很多管理人的中性策略在当时出现了最大回撤。两次至暗时刻后,一些管理人直接宣布放弃中性策略。有的给出的理由是“策略性价比丧失”,难以同时兼顾收益和风险控制;有的是认为极端行情下维护渠道和安抚客户的成本过高,继续运作下去不具经济性。而也有一些管理人,在至暗时刻后能够涅槃重生。一是因为他们的多头端选股能力足够牛,超额表现稳定。二是当遇到极端行情时,他们会根据市场情况做更多多头仓位的暴露。也有极个别的管理人,在基差管理方面做得格外优秀,当基差发生异常变动时及时调整,锁定机会型收益、降低市场大幅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冲击,让收益鹤立鸡群。2025年:回暖复苏今年以来,量化中性策略显著回暖。多头端,受益于小市值风格的强势,超额收益明显;空头端,贴水出现历史极值,已建仓产品的短期净值上涨。在多空双端受益下,多数中性策略都跑出了不错的收益。根据中信建投托管报告,截至6月20日,股票市场中性策略年化平均收益14.33%,在各大策略中收益排名第二,其中磐松、进化论、倍漾、子午旗下产品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工具缺失期的艰难摸索,到政策红利下的规模狂飙,再到市场出清后的理性回归。国内中性策略私募管理人的发展史,是一部政策驱动与技术自救的交响曲。未来,随着机器学习、AI技术的深化,具备较强策略迭代能力且风控优先的机构或将成为新一轮周期的引领者。而中性策略作为资产配置中的“波动稳定器”,其长期价值仍不可替代。风云君整理几只长期业绩稳定,策略经历过牛熊考验的中性私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微信,获取详细名单和解读>>本话题在雪球有1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1 day ago
2024年12月份巴哥就曾写过一篇《2025年各重点行业的利润水平推测》,那么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7个月时间,基本上和巴哥当时预期的差不多。再这7个月的时间里,股市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经营面与股价共同决定投资机会,目前A股很多行业的关键变量或多或少都破掉了,所以投资变得很难了,比过去难太多了,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存量市场,随着地产下行,对很多行业都有打击,盈利随时可能变脸。现在挑选股票非常重要???要优中选优,如果盲目挑选股票很有可能本金就会亏光了,目前这个阶段,非常考验投资者的眼光和心态方面了。鉴于这些因素,巴哥打算给兄弟们出一期最新各行业经营面的看法,可以给你们一个重要参考,好了,游戏开始。巴哥谈2025年最新各行业经营面1、银行 2025年银行业的基本面总体还是稳定的,现在盈利稳定的行业可不多了,银行总体上来说关键变量就是利差,这个生意属于gjd,跟着gjd喝点汤是不会出错的,5月20号存款利率下降25bp,贷款利率只下降了10bp,这意味着银行的关键变量在修复,银行属于中间商赚差价的行业,现在gjd有意保住银行绝对毛利润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他们的盈利会非常稳定,这就是跟紧gjd的好处,叠加利率一路下行,保险公司需要配置大量的高股息股票,银行就是首当其冲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个月银行股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目前银行只适合持有了。2、保险 保险业的关键变量是利率,未来利率不断走低,过去配置大量的资产到期需要重新配置,意味着他们投资收益率会不断走低,盈利能力肯定不行了,保险行业未来的现金流都是基于预测推演出来的,你很难做到他们现金流的真实程度,就算资本市场活跃,我认为也是一次公允价值的变动,一种会计处理手段而已。叠加保险行业很容易囚徒困境,对资本配置的要求非常高,目前看我们保险行业还没有出现一位像盖可保险卢辛普森这样的人才。3、地产 2025年1—5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9%,去年已经到了9.73亿平方米了,还在持续下行中,地产这个行业现在是最难的行业了,一方面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债,其次需求还在不断下行,真是左右为难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没有人会给他们降低成本,只能自己全部消化了,太难了。什么时候地产会有起色得看gjd的支持力度了,但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的动作出台,继续熬着吧,地产股先pass掉吧。4、家电 家电行业属于大消费板块,更是中国政府刺激消费主要方向,所以过去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一轮一轮的推,展望2025年,国补政策还将持续,家电企业受益于国补因素,所以龙头股利润还是会增长的,但国补不会一直持续,说在透支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打乱了企业的价盘,在过几年如果补贴政策退去,我觉得这些企业利润会有一个下滑趋势,家电行业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龙头股利润才会稳定,大部分家电股利润都要倒退,道理很简单,他们属于房地产产业链的一员,现在市场先生也非常聪明了,即使家电股利润高增长,股价却迟迟不反映了,这说明市场先生在进化了。电力、煤炭、石油电力也属于gjd,这年头背后没有一个大腿的生意都很难,电力据说还涨价了,那么这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就非常稳了,股价也居高不下,目前没啥投资机会。煤炭股的关键变量是煤价,只有市场价格高于800元以上他们才过的非常舒服,现在关键变量已破了,很多中小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已经不足了,已经沦为无效ROE,按照目前的煤价,2025年煤炭企业利润还要进一步下滑,当然需要跟踪煤炭价格变化。目前龙头股煤炭股还高高在上,那么我们只是观察但不会买。石油股的关键变量是油价,由于国际形势原因,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成功站上70美元/桶,这个位置中国海油盈利还是非常稳定的,但是明年隔壁那位说要增加石油的开采以降低通胀水平,所???还需要追踪油价,总体上看海油的盈利能力是强劲的。食品饮料 这个板块属于嘴巴股,大消费股大部分企业同质化都太严重了,属于普通商品,很难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双料龙头企业伊利有看头,伊利目前属于A股盈利面确定性高的企业了,现在A股大部分企业盈利都难以预料,2025年二季度伊利利润增长60%没有悬念,全年利润新高没有悬念,市场先生还未反应伊利的经营面,持股耐心等待吧。白酒股 白酒股随着禁酒令的推出,目前量价都在下行,关键变量有所变化,看起来很gjd有意引导开源节流,这对白酒企业不是一个好信号,2025年大概率是白酒比较难的一年,目前股价也下跌了很多了,继续择机,慢慢买入才是主旋律。品牌中药股 品牌中药股的关键变量也破掉了,现在他们的成本居高不下,提价能力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受到了限制,毛利率会有很大的压力,叠加目前这类股票股价依旧没有便宜占,继续耐心等待,未来3年内这个行业或许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继续观察吧。新能源光伏 这个行业没啥好说的,行业还在为过去几年的囚徒困境买单,关键变量还没有修复,2025年集体继续亏损。新能源车 增长没有问题,目前还看不到尽头,但是这种增长对于股东来说是不是高质量就不知道了,或许增长根本毫无意义,对于社会来说影响巨大。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AI) 这个产业未来10年内都属于gjd的大方向,现在他们有意引导资金流入该行业。不过里面一堆噱头公司,骗子公司一大堆,专割韭菜,未来确实是大方向,目前鱼龙混杂最好不要参与,不幸的是,目前这个板块是A股的主流炒作板块,小散户最好不要参与其中,不然就像非洲大草原上那只落单的小水牛,荔枝都给一群斑鬣狗掏掉了。$招商银行(SH600036)$ $五粮液(SZ0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