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1byte.i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0x01 byte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0 followers
Last updated 4 months ago
4 months ago
2025 年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我也不免俗写一下总结和展望。 工作 我 2023 年底离开了 TapTap,2024 年在 EMQ 管研发团队。这是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因为创始人是美籍台湾人,员工也大半在台湾,所以公司文化算是东西结合。每个公司从内部看都会有一堆问题,但是从我的偏好来说,EMQ 人比较少、关系比较简单、团队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方式比较体面,我相对更能适应一些。 职业生涯到现在,我对公司管理最深的体会是业务方向对,在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业务上停滞,管理者又缺乏办法的时候就很容易开始卷成本和绩效。因为寻找好的业务方向很难也很不确定,而短期的降本增效很有确定性。辞退掉一些人一定能把成本降下去;绩效上的压力也很容易让大家看起来都很努力。但很少有公司失败是因为员工不够努力,也很少有公司成功是因为员工加班够多。确实有很多成功的公司员工也都很辛苦,但往往是因为他们看好公司的业务,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换来足够高的回报,自然会更有动力。Google...
4 months ago
过去虽然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因为懒基本从没写过游记。每次出游别人写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也避免了很多麻烦,所以我准备此后尽量在每次旅行之后也写一写。除了能给人借鉴,也作为自己将来的回忆。关于行前准备我推荐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网站 Wikitravel,上面会有很多国内内容平台上的游记攻略没有的内容,特别是中国游客不常去的小众之处,可以作为补充。 我小孩上的双语学校因为在圣诞和新年之间外教放假,学校的 project week 允许学生请假,所以我决定趁此机会带他旅行一下。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去需要超过一周的地方,就选择了我也没去过的曼谷。不需要签证也比较方便。 因为是节日,看了一下喜欢的酒店价格都不划算,就选了 Somerset Rama 9 服务公寓。上次住 Somerset...
6 months ago
提起 Richard Dawkins, 大部分人想起的是他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他后来写的 the Blind Watchmaker 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和进化论相关的一些问题,我最近看了后觉得同样有趣和重要。和自私的基因一样,这本书比较老,第一版出版于 1987 年,但是内容一点都没有过时。现在能买到的大部分是...
11 months ago
最近我偶然看到了王垠 Substack 上的《不要去医院验光》,当然因为没付费订阅我只能看到开头几段1。然后点上面的链接到了他博客上的「自然视力恢复法」。考虑到这两篇文章的危害,我觉得值得写一点东西给看我博客的人做一些参考。 王垠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他从清华退学的时候我还在读博,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来评论这件事,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那时看他写的宣布退学的文章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个很聪明但视野有些片面、想法有些偏激的年轻人,没想到他后来变得越来越极端和愤世嫉俗,成了阴谋论的传播者。他的聪明和在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天分让他成为了一个 influencer,颇有一些追随他意见的人。而当他推广的看法超出计算机领域,有可能实际影响别人的生活时,就危险了。 首先验光之所以要散瞳,就是为了测量在肌肉彻底放松的状态下眼睛的度数,这样才能让眼睛在戴眼镜后也能尽量放松,不存在他说的「度数会验得比实际需要的度数大」。而且医生也往往会透过放大的瞳孔检查其他眼科疾病。散瞳并不像他说的一样是「故意的欺骗行为」。他在文章里说: 而且散瞳用的阿托品会麻痹肌肉,这种药物应该也是有毒物质。偶尔一次可能还好,经常往眼睛里滴这种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后果。 如果不知道的话,恐怕不应该凭想象说某种药物「应该」也是有毒物质。 他在自然视力恢复法一文中提倡的基本观点是,近视是由于眼球外部肌肉长期紧张导致眼球变形造成的,近视的人应该戴度数浅一些的眼镜或者不戴眼镜,这样可以逐步让眼睛恢复正常。他说: 近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紧张地看近距离的物体,而跟光线,遗传什么的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代医学广泛接受的结论是:遗传是近视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王垠在文章里引用的主要依据是...
11 months ago
读博士的时候我们系每年春季都会有一两天让在读的博士生留出特定时段待在自己的办公室,因为一些接到耶鲁的 offer 但还没有做决定的学生会到学校参观,他们可以到系里走访在读的学生,通过提问交谈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和院系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有一次走进来一个头发已经有点白的人,我还以为是本校其他系的教授,而他告诉我他拿到了我们系的 offer,所以来看一看。他多年前毕业于一所知名法学院,在纽约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律师,但是他后来对计算机更感兴趣,所以决定不再做律师而从头开始学计算机。和我面谈时他已经完成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学业,并被几个学校的博士项目录取。我问他是不是希望做计算机犯罪之类与法学相关的领域,他说不是,就是想完全转行。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一直记得。在我学生时代的认知里,高考时的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一生的方向,而这个人在人生到了一半的时候不是只改变了方向,而是回到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开始。 今年我一位侄女高考,所以问了我一些关于学校和专业选择的问题。我的基本建议是优先考虑报一所好的学校,专业是其次,尽量和兴趣接近就行。因为学校决定了未来四年的学习环境,这是很难再改变的因素。而大学里通常所有课都是可以选的,想在另一个专业再拿个学位也不是不行。这是我在走过这条路后回过头来按理性的思维给的建议,但是我自己高考的时候却是反其道而行,所有志愿填的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并且不服从调配。当时我们还是先提交志愿后参加高考,不确定性更高。那时自己的概念???大学专业就决定了未来的从业领域,所以即使被录取到差一些的学校也不想在专业方面做妥协。所幸没有考得太离谱,还是被按第一志愿录取了。 我曾经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幸运,在中国的同龄人里较早开始接触计算机,从小就知道未来想做什么,所以在别人纠结专业的时候我完全不需要选择,而自己的兴趣也正好是发展很快、机会很多的领域。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因为过早地在某方面产生强烈兴趣而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未必是一件好事。Nike 创始人 Phil Knight 在他的自传 Shoe Dog...
11 months ago
过去一两年有多位投资人朋友和我讨论过 AI 相关的创业机会。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大的机会基本上是巨头的,小公司没有特别好的机会。 当技术上的突破让小公司有机会颠覆大公司时,新技术最初的应用都在巨头看不上的新兴细分市场。随着这些市场快速扩大,小公司在成长起来后迅速地进入主流市场抢占原主导者的份额。随着原本不存在的个人电脑市场兴起的 Intel、Microsoft 等是最好的例子。近年来 AI 的发展在技术上有很大突破,但商业上的局面却没有给创业公司颠覆性的机会。一方面这是巨头们从一开始就重视的领域,投入很大;另一方面机器学习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数据,所以大公司或者他们投资的企业往往更有能力持续产出最好的成果。 另一个原因是新 AI 技术的应用往往是对现有场景和过程的改进或补充,没有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全新场景,所以对于已经掌握了用户关系的产品来说,后来者无法形成威胁。我喜欢举的例子是 Adobe...
11 months ago
我 2007 年至 2010 年在 Google 工作的时候,中国的同事们都说百度无良,欺骗用户,把广告显示得和原生搜索結果几乎一样、难以区分。Google 的搜索广告在 2013 年之前一直是通过背景色与原生结果明确区分的。 带背景色的 Google...
11 months ago
我一直很喜欢 Out of the Gobi1 的作者单伟建。他的三本书我都读过。他在文革时被流放到戈壁六年,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但从没放弃学习。没有放弃对更好未来的追求。在文革结束后他抓住了机会到美国留学,在金融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创立了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集团 PAG。他在母校旧金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2,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三方面: 坚持终生学习。他本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如果他在离开学校后没坚持学习就沒有后来的一切。 好的判断力(good judgement),他特别提到这比 Angela Duckworth...
about 1 year ago
我看书大部分时候是用 Kindle,偶尔也会从京东、多抓鱼,或者嘉里中心的现代书店买纸质原版书。新书的扉页背面基本都会盖这样一个章。 扉页背面的审查印章 我原本以为这基本是一个形式,获准进口的成年人类别的纸质书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会在这一页上盖这个章。直到前几天在一本很厚的书中间的一页看到这个章以及被涂改液覆盖的脚注。 被审查涂改的页面 没想到我国内容审查的粒度竟然那么细。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中国的税率那么高,社会福利安全网却还比较差。从这件事的人工成本就能想见政府运行的成本有多高,应该说大家的税还是没有白交的… 从某个时候起,中国的任何互联网产品只要有任何形式的 UGC(包括头像昵称等),就会有很高的审核成本。这类产品早就不是小创业公司能做的了。 如果你好奇,这本书是 Behave,是一本讲人类行为的科普读物。涂改液覆盖的内容是: (11) Mao-induced...
over 1 year ago
在 LeanCloud 被心动收购快三年的时候,我离开了心动和 TapTap。 Removed from LeanCloud GitHub organization 一段时间前我看到 Will Larson...
almost 2 years ago
「如何反转一个链表?」是一个在面试中被问滥的问题。我参与的面试中偶尔也有我们自己的面试官问。 如果你去别的公司面试被问到这个问题,要是给出的答案是(以 Python 为例): def reverse(l) l.reverse() return l 或者是: def reverse(l):...
about 2 years ago
这是我一年前发在 TapTap 内部 Confluence 的一篇文章,经过一些修改后公开出来,希望对更多人有价值。 Google 的很多软件工程实践都在对外发布的各种 Tech Talk、CppCon 的演讲以及多本已出版的书里提到过(比如 Software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