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zackwu.com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无辄的栈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32 followers
Last updated 7 months ago
7 months ago
其实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跑步,也不喜欢运动。 我至今记得初中时候,体育课上跑了几圈之后的我,眼前的世界蒙上一层仿佛窒息的白雾,脑中只剩下零星的小黑点乱飞。那时候的我,尤其是在读了《红楼梦》之后,暗暗在心中将自己与林黛玉相对照,甚至带着一点小小的骄傲,认为自己的体弱是某种天妒英才的必然。 所以现在想想也有些奇妙,我后来居然喜欢上了跑步,甚至完成了一场 42.195 公里的马拉松。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今天,距离悉尼马拉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赛后的兴奋与疼痛似乎也快要消散。正好有些空闲,回顾我的跑步历程,复盘人生第一场马拉松。 开始跑步 接上文,初中的我害怕跑步后的痛苦感受,所以在和老师申请之后,避开了所有体育课上的跑步内容。 直到高中时候,某个无甚特别的晚自修间歇,或许是阅读并相信了跑步的益处,或许是意识到了身体健康(对学习成绩)的重要作用,或许是觉得运动可以释放学业的压力,又或许只是单纯想去散散步吹吹风,我下楼来到了操场,慢跑了两圈, 800 米。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决定的,但自此之后,几乎每晚我都会去操场上独自奔跑,一直到高考前的那一夜。 大学时期,应该和很多国内的大学类似,我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量的跑步(大概是...
over 2 years ago
在人生的坐标轴上,倘若我需要为过去一年找到某些独特的标签,那么,唯一可以贴上的,大概只有:这是我第一个全职工作的完整年份。去年今日尚存一些对校园生活的怀念与对照,以及身份切换与来到异国的种种新鲜感,但时至今日,这些似乎已经快要消失殆尽了。 所以,回顾这一年,我的第一感受是平平无奇,按部就班地工作与生活,没有太多的波澜。至少,没有我可以现在公开写下来的波澜,或许不久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文章。 但转念一想,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工作与人生,选择与纠结,似乎早已在过去一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各种不经意间偶然地注定,只是随机地延宕至今。 那么,就用平淡与偶然来标记这一年吧。 平淡 在过去的一年,我的博客没有更新任何文章,第一次让两篇生日文章无缝衔接,其实已然说明了一切的平淡。当然,也有我表达欲的淡退,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翻看去年的文章,其实当时的我已经隐隐感受到了所谓「工作的平凡(triviality)」。但坦诚而言,理性上的认知与实际的长期(其实我知道一年也不算长,毕竟将来的职业生涯还有几十年)感受是两回事,而这一年的平淡更多指的是后者。 去年写下生日文章的时候,我加入字节尚且不到半年,大概处于一种新鲜劲头与繁琐日常的交叠期间。而在之后的这一年,这样的平淡感整体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我渐渐熟悉了解项目、提升能力之后,愈发觉得所做的项目乏味与质量低下,试图推进的一些改变也因为其他人看不到明显的收益和我个人能力不足以独支而无疾而终,因而陷入了更深的倦怠,对工作的兴致转移到生活中的各种其他事情,比如烹饪与运动。 今年四月,绩效结果出来之后,在主动选择和领导建议下,我内部转组到了一个更加有意思、也更加有技术含量的方向,重新点燃了对工作的热情(毕竟工作内容更加满足我入职前的想象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到了许多,同时也稍微做出了一点事情。 然而变化总是无常。在不久前的半年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又因为新加坡与中国的组织架构变动,我被动地转到了另一个更新但是也很有意思的方向。随遇而安,毕竟只是工作而已,再次以新人的身份在组内学习,重新上手。 工作上的事情总是如此,乏善可陈,也不便提及太多细节。 而在热带生活,我也渐渐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真切感知,每天彷佛都一模一样。T...
over 3 years ago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明天。—— 我自己 又是一年的光阴。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是我这辈子第一个穿着 T 恤度过的生日,伴着窗外阵阵夏夜晚风。(所以,本文的 BGM 可以是 夏夜晚风 - 伍佰 & China...
over 3 years ago
简而言之,在过去的一天内,本站完成了以下几件部署上的变化: 域名从 www.imwzk.com 更换为 www.zackwu.com 上一条的潜在影响是,新域名没有(将来也不打算)在国内进行 ICP 备案,所以网站无法继续部署在国内云服务上 因此,本站的部署由 Github Action +...
over 3 years ago
写在前面 本文是一份简单的、不全面的、不一定靠谱的、仅仅依靠我的个人经历产生的个人金融(Personal Finance)事务指南,将会从我的视角介绍新加坡日常个人金融的基本情况,并给出一些仅供参考的建议(当然,绝对更不构成投资理财建议,这里就不赘述免责声明了)。 大体而言,本文会涉及普通外国人在新加坡日常生活会遇到的主要个人金融场景,比如 SingPass(其实这并不属于金融),银行账户,信用卡,数字支付,保险以及投资理财。而出于篇幅和其他原因,本文不会包括租房,水电网络,日常消费,网购外卖,看病医疗,新加坡工作体验等话题,虽然这些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和钱息息相关,也需要一定的探索和适应。不过,将来我或许也会单独开文谈谈这些话题。 在开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国内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两个多月前直接通过校招来到了新加坡的字节跳动,因而从零开始探索了新加坡的个人金融的各个方面,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加之不甚了解新加坡个人金融体系与国内(特指中国大陆,下同)的差异,踩了一些坑,所幸整体还算顺利。因此,写这篇文章,分享我这几个月的经历与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以及两个月前的我,如果有时光机的话。 顺便说明,本文不会带有任何推广链接,所以可以放心阅读。 SingPass 有趣的是,虽然本文的主题是个人金融,但率先讨论的 SingPass 其实并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新加坡政府运营的数字化身份证明。援引一段其网站上的介绍: Singapore...
about 4 years ago
发生了什么事? 得益于近年来网络资料的宣传普???与现代编程语言的强大标准库,编程爬取网站的内容(即写爬虫)成为了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无非是调用各个编程语言自带的网络库,最多再手动设置一些参数以尽可能地伪装成正常用户以绕开网站的反爬限制。对于熟悉 Python 的同学,上面说的内容甚至不过只是两三行代码的事情。 问题描述 然而,几天前,我却遇到了一个相当棘手的爬虫问题(Github Issue):某一个神奇的网站,用户可以正常访问,用 Python 等语言写的(简易)爬虫可以正常访问,甚至直接用 curl 也能正常访问,唯独用 Go...
over 4 years ago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Robert Frost《未选择的路》 今天,又是我的生日。...
over 4 years ago
背景 在你看到这篇文章时,作为应届生的我,已经基本结束了今年的校招面试,并顺利地拿到了所有我有意向接受的公司 offer。 在今年的校招中,我参加了不同公司的无数场面试。幸运的是,除了极个别的奇葩面试与面试官,我轻松且顺利地通过了几乎所有的面试。如今回顾我这大半年(从年初找暑期实习开始计算)的校招经历,虽然结果尚佳,但是其间倒也确实走了一些弯路,收获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故写此文,简单总结与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参加校招的同学。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岗位校招,对于非互联网企业、非技术岗位或者非校招,仅供参考。 校招流程 如果你和大半年之前的我一样,尚未经历过校招,那么,你首先需要对校招流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般来说,按照时间线,校招流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部分公司的校招流程可以跳过标有星号的阶段): 网申 / 内推投递...
over 4 years ago
背景 大约一个月之前,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前端基础的小白(仅仅手写过简单的 HTML + CSS 页面),在一直从事的后端开发领域之外,突然对「现代化」前端产生了浓烈的好奇与兴趣:毕竟,我学计算机的初衷是创造美好的事物,总是和命令行打交道,不由得觉得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虽然靠着魔改现有的 Jekyll 主题,这几年我陆陆续续给我的博客进行了多次改造,但其实我一直有股彻底重写、制作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审美的博客的冲动。伴着 Ruby 的式微,Jekyll 虽然背靠...
almost 5 years ago
前言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做规划与反复思索的人。 而坚持写博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时不时翻看之前写的文章,宛若跨越时间的荆棘,与曾经的自己促膝长谈。 回看我在大二那年,十九岁生日当天写下的文章,十九岁,我不愿让一切走向庸俗,那时的我写道: 前路漫漫,迷雾中有无数条通向远方的路,但我永远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所谓学术与科研,或许是许多人推崇之道,但我始终持着怀疑的态度,怀疑这条路是否与我不搭;所谓出国与进修,如果没有目标,单纯地为了出国而出国,又意义何在?或者有着高远的目标,又是否愿意在失败之际委屈将就?所谓毕业后就职,似乎更加直截地宣告了平庸生活的加速到来…… 现在的我,或许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始终保留着选择的权利,暂时不做选择亦是一种选择。 出国、保研、就业,三条通向远方的路。何去何从,这样的纠结很早之前就已经缠绕着我,让我时不时感到困顿与惘然。 而在我大三那年,二十岁生日那天写下的文章,二十岁,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纠结,随着我不断努力的观察与思考,并未淡化,反而愈加如浓雾般抹不开: 现在想来,十九岁时,我的迷惘归结下来,即是对将来自己的出路无所适从:出国留学,国内升学,抑或是早日进入职场。这几条路上,都有前人留下的无数足迹与丰碑,但也无可避免地悬着前人用泪水濯洗的种种失败警示牌。我曾尝试从中选出最优解,然而反复的纠结过后,我所意识到的,是这种比较的注定无结果:每当我觉得某个选择优于其他选择时,总会有某些信息刷新我的认知,让我匆忙撤回自己的决定。一如盲人同时摸象与鲸鱼,用片面的认知去比较复杂的事物,注定失败。 不过,随着体验的不断丰富,校内实验室的「科研经历」也好,企业的实习经历也罢,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渐渐丰富我对「大象与鲸鱼」的认知,让这三条路的形象渐渐具象而清晰。 而此时此刻,在我放弃了保研,选择了就业之后,或许是时候给这一切画下总结的句点。 我的选择...
almost 5 years ago
前言 关于微软实习面试的体验,我其实在上一篇文章 (2020 年,我寻找暑期实习的经历与经验 中已经有所涉及: 而最后一轮面试,由部门 leader 进行,形式和前两轮差别不是特别大,不过技术的比重比较低,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谈人生」(即技术之外的价值观与理念). 当时对此一带而过,主要出于不愿过多泄露面试细节的考虑,以及自己当时其实对这场面试尚且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今旧事重提,完全缘于最近所阅读的 《构建之法》——一本由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发经理 邹欣...
about 5 years ago
概述 2020 年,大三,按照常规的人生节奏,我踏上了寻找暑期实习的征途。 先开门见山一下,在写此文时,我基本结束了寻找暑期实习的历程。总的来说,我一共投递了 5 家公司(谷歌,微软,亚马逊,腾讯,蚂蚁金服),并最终选择了微软。具体情况是: 亚马逊,可能是因为投的太晚了而直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谷歌,面试进行到一半,突然宣布今年因为疫情取消了国内所有的暑期实习 腾讯,成功拿到了 WXG 微信事业群,微信支付部门,后台开发的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