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jiongks.name

囧克斯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囧克斯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4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4 months ago

有序退网

4 months ago

该文章部分内容与我在《代码之外》参与录制的 2024 年终总结内容有所重叠,算是一个文字版的整理。 直奔主题,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开始渐进式“退网”,并分享一些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 首先,别误会我,互联网很好——总体上它是的。作为一个标准的从业者,它伴随我从我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到现在很多年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很多互联网改变生活甚至改变世界的高光时刻,并作为参与者与有荣焉。但同时,我也逐渐觉得,自己深陷其中,到了一种过度和对自己不利的程度。 这次的“退网”更多的是针对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使人上瘾的 (addictive)”部分,尤其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社交媒体。Paul Graham 在 2010 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加速成瘾”的文章,其中也提到,这个世界客观上就是会变得越来越“addictive”。现在这个加速成瘾的主战场无疑就是互联网。 当然也不要误会,把东西变得...

我和 Vue.js 的十年

10 months ago

本文是我在 VueConf 24 CN 的开场演讲稿,分享我和 Vue.js 的十年的故事。 文中截图来自我的幻灯片。另外我试着挑战了一下 Paper Mario 的主题风格,希望大家喜欢。 VueConf...

写给我的奶奶

over 2 years ago

(本文写于 2022 年 11 月)大约一周之前,我突然接到父母亲的消息,说九十多岁高龄的奶奶身体突然变得非常不好,感觉很难坚持了,虽然立刻飞回去不太现实,但还是希望可以安排个远程视频,见一面。我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一面就是最后一面了。隔天早上,我们安排了视频见面。我们上一次见面也是视频见面,当时我们还能相互交谈个几句。这一次,奶奶的身体靠在家人身旁勉强可以坐起来,除了睁大眼睛看着屏幕对面的我,已经动弹不得,也说不出话了。我不确定她还能不能听到我说话,总之我努力说了很多。那一刻,自己心里特别耐受——一是不愿看到这一幕,二是悔自己没有办法来得及回去亲自看看或身体力行帮着做点什么。除了伤感,我决定写一点关于我奶奶的东西,让更多人认识和记住她。关于我奶奶最早的记忆,应该是自己很小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们是个大家庭,从爷爷奶奶到我父母还有几个亲戚家都住得特别近,很多时候我们也直接住在爷爷奶奶家陪他们。白天我爸妈上班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在家带我。那是一段其乐融融的日子,当时的街坊邻里也都关系很好,经常有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来我们家串门,逗我玩送我小礼物什么的。虽然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但我有一个细节一直到现在都记得,就是奶奶每天很早起床给一家人准备早餐。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奶奶就先起床了。然后我才会被叫醒吃饭,直到我后来上了学都一直这样。那个时候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能饱饱得吃上一顿早餐,感觉一整天都是开心的。渐渐的,我自己也慢慢长大,一点一点懂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能回忆起的事情也具体了起来。我记得自己变得叛逆,不想每天生活在长辈们的教唆和监护之下。比如我吃东西的时候不喜欢别人看着我——现在想起来很荒唐不知道为什么——然而我的小孩现在也这样对我说过相同的话。作为家长,希望确定小孩吃完了吃饱了,然后就可以安排你出门上学或什么别的事情,连我自己现在都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当时自己就是赌气不喜欢。有一次我早上上学前一个人吃早饭,我的奶奶为了迁就我的情绪,就坐得远远的,但是又放心不下,就一边远远坐着一边偷偷看我吃,结果被我发现了,我还因为这个发脾气,把气氛搞得非常不愉快;我自己出门上学,那是大概十分钟左右的路途,我奶奶总是在我出门之后站在阳台上看我,直到我走出从阳台能够看到的视野才罢休,我因为不喜欢这样,总是想办法躲开她的视线,每天贴着墙根走,但中间还是总会有一两段路会被她看到,于是我就每天尝试不同的走法,直到找到了一条路奶奶完全从阳台上看不到,然而晚上放学回家之后才听我爸妈说我奶奶就在阳台上看了一整天,一直放心不下不知道是不是我出了什么事。这大概就是我跟我的奶奶童年时期的典型互动模式,有点像猫捉???鼠,但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自己的做法很幼稚。而这个循环似乎又延续到了我跟我的小孩之间。再往后,我逐渐考到了一个离家比较远的高中,然后是大学,然后工作,跟家人见面的机会一点一点变少了,偶尔过年过节才回去。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是每次回家见爷爷奶奶,有件事仍然格外重要,就是吃饭。奶奶总是在知道我要回去看他们的第一天就开始问我喜欢吃什么,一定要做给我吃,然后就开始每天盼我回去。所以每次我回去,总能吃到我最馋的家乡菜,什么莜面栲栳栳、小炒肉拌面、过油肉,到现在回忆起来,自己还是会流口水,怀念那些风味。我奶奶一直觉得不管是上学还是打工,出门在外就是吃得没有家里好,所以做一顿好饭就是对我最好的欢迎仪式。再有就是每次一顿饭下来,只要桌上的饭菜没吃干净,奶奶就会小声念叨说是不是做得不好吃;只要桌上的饭菜吃完了,奶奶又会小声念叨说今天东西做少了不够我们吃。总之永远有操不完的心。那时的我,虽然自己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但还是有些不解风情,甚至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北京、杭州、还有其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其实吃的一点也不差。现在想想,老人家可能就是觉得别的也帮不上什么忙,也不一定懂,但是谈到吃的,老人家最自信了,而且确实拿手,也许在我们之间,这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情感联结的纽带。不论念叨什么,也可能就是想找个话茬聊聊天吧,哪怕是尬聊。倒是自己那么当真,较劲。渐渐的,奶奶年纪越来越大,家里人也不让奶奶亲自下厨了,我每次回家看爷爷奶奶,大家也就基本聊聊天寒轩个几句。奶奶还是忍不住会问吃得好不好——这真是个永恒的话题。再有就是,我们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找我爸或我姑姑之类的亲戚,拿出相机或手机拍几张照片,录个视频什么的。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接受这件事,因为人吃饭的时候难免嘴上手上弄得脏兮兮的,表情也难免怪怪的,就更别说我们这代人好多都是拍完照会 P 个半天直到所有人满意为止的。后来爷爷跟我说,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就特别怀旧,平时想见见我们没有什么机会,就喜欢看照片。而每次过年过节正是一大家人团聚的时候,就非常想借这个机会把大家的一举一动都尽可能记录下来,等我们各自回去工作上学了,他们可以拿出来看……是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在我们自己每个月用手机拍上百张漂漂亮亮的照片的时候,爷爷奶奶只在乎有没有照片看,有就愿意津津有味得看。从那以后,我虽然有时家庭聚会吃饭拍照还是有点抗拒,但同时也告诉自己,平时生活在外,要尽量拍些自己日常的生活照发送回去。而且给爷爷奶奶带了个 iPad 回去,这样看最新的照片和视频也方便。现在回想起我的奶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永远是她慈祥的笑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她老人家一生经历了很多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想象和感同身受的事情,心有永远惦记着的是家庭,还有默默无私的付出。奶奶的想法也很传统,也会跟其他中国式家长一样,在你长大之后问你什么时候找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要不要再生一个,也会说想让我们生个男的这样的很传统甚至今天大家觉得“政治不正确”的话。我觉得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极其朴素而又单纯的一面。奶奶的眼里、心里,一直在盼着这个、盼着那个,照顾这个、照顾那个,我很少见到她谈论她自己,或者说自己想要个什么东西,想去哪里玩,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奶奶自己很舍不得花钱,但是却每年都包大红包给我们晚辈们。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奉献给了这个大家庭,奉献给了她身边的人,可能也就是除了想多看几张照片,到最后想见大家一面罢了。现在想起来,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我回忆和记录这些,其实也不只是为了我的奶奶,还包括我的爷爷、已故的姥姥 (外婆)、已故的姥爷 (外公)、爸爸妈妈、丈母娘、老丈人以及其他生活中的长辈们。不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处,他们都是你的家人,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跟你有代沟。但在生活和生命面前,这些都只是插曲,永恒的是哪些抹不去的情感记忆和最后对一切的和解。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感受着一些变化,也感受着一些变化。人们的距离被拉进,但也被疏远。每个人在不得不向前走的同时,也值得时不时回头看看吧。奶奶和其他长辈们与我之间这些共同的记忆,会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来自何方,又该向哪里而去。如果还有机会,我会由衷的跟奶奶说,我今天吃得特别好,我们全家人都是。最后,我很喜欢也相信一部动画片《Coco》里的设定,只要一直被人记得,你就在。我会一直记得奶奶,也相信她和我的姥姥、姥爷及其他已故的亲人们一样,一直都还在❤️这是我在 B...

中文格式化小工具 zhlint 及其开发心得

about 5 years ago

介绍要给小工具给大家:**zhlint**这个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格式化中文或中英混排的文本。比如常见的中英文之间要不要用空格???标点符号要用全角字符之类的。看上去这工具似乎和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关系不大,但其实也是有一定由来的。项目的由来自己之前参与过一些 W3C 规范的翻译工作,这其中除了需要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表达技巧之外,最主要的部分应该就是格式了。因为大家对诸如空格、标点符号等细节的使用其实不太统一,这在团队协作的时候其实会变成问题,大家都花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在格式讨论和校对上。感觉这部分工作比较枯燥且机械,但又不得不做。只能花更多时间在上面。后来因为接触 Vue.js 的关系。这个项目在早期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它,而且当时社区普遍比较迷信像 Google 这种大厂官方推出的技术方案,对“野生”项目都不是很有兴趣,所以我希望可以把这个项目介绍给更多人认识。结合我之前的翻译经验,我觉得翻译文档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于是就发起了 Vue 中文文档的翻译,结果没想到这件事一发不可收拾,我就不知不觉从 2014/2015 年做到了今天。随着 Vue...

vue-mark-display:用 markdown 语法轻松撰写幻灯片

about 6 years ago

为大家介绍一个刚刚开源,但其实自己已经使用超过 5 年的小工具:vue-mark-display。你可以用它把 markdown 格式的文本转换成幻灯片并在浏览器中播放和控制。开发背景我自己工作中经常需要准备各式各样的幻灯片,所以逐渐觉得用 PowerPoint 或 Keynote 来做幻灯演示略微显得有些笨重。这体现在板式和样式设计、文件大小、打开、编辑和播放的方式等很多方面。加上我从事的就是前端开发的工作,对语义化的信息格式非常敏感,深刻的认为,那些你表面上想编辑的“样式”其实是信息的“类型”+“配套的样式”罢了。所以决定用 markdown 外加自己扩展的一些小功能,来撰写幻灯片,并研发了相应的工具,也就是最近开源的 vue-mark-display。最早这个工具是用...

我对技术会议的一些看法

over 6 years ago

如题,今年陆续参加了一些技术会议,有些新的感触,尤其是今年第一次尝试多参加了一些境外的会议,有在 HK 的,有在 TW 的,有在 JP 的,感受很不一样,当然也参加了年初的厦门 CSSConfCN 和刚结束的 VueConfCN。另外网上越来越多人在讨论或是质疑参加技术会议到底有什么意义、好的技术会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以写这篇博客的方式参与一下。会议的意义我发现越来越多人讨论说会议里的内容很多都不是独家的,会后还会把幻灯片和视频放网上,那去会场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沉浸式体验:参考电影,你在家看电影和在电影院看电影效果肯定不一样。而且这次 CSSConfCN 和...

VueConf Hangzhou 见闻

over 6 years ago

先说分享一些自己参加 VueConf Hangzhou 的流水账见闻。Vue 3.0这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来自小右的第一个大会分享。坦白说这部分内容我之前是有所了解的,也参与过内部讨论和之前的一些宣讲。所以听的时候心态相对比较平静。我个人觉得比较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数据系统升级,支持新的 ES 数据类型,基于 ES Proxy/Reflect 实现,支持 reactive/immutable 两种数据结构更友好的...

第四届 CSSConf CN 见闻

about 7 years ago

上周末作为一名分享者参加了 CSSConf CN,在厦门。其实除了自己的分享内容,这次我是带着很明确的目的参会的,因为有两个主题我特别关注,就是:第一个:响应式的组件第三个:从 API 的角度看组件的 CSS(两个分享的标题都被我稍微“演绎”了一下)这两件事都是自己工作上正在特别关注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很少从 API 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组件的 CSS 该如何组织和管理,所以这个标题就特别吸引我,另一方面响应式组件的分享者是来自新加坡的前端工程师 Zell (我个人一直觉得国内的响应式都是在瞎搞,看了很多周围团队都没有认真做这件事,甚至不相信响应式的价值,从设计师到工程师),因此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能近距离学习一些国外的同行们是怎么看待和实践响应式的。所以尽管我们团队的差旅经费已经用完了,还是决定自费来厦门近距离交流一下。现在证明这次真的不虚此行。当然参加这种线下活动,“面基”的目的是一定有的……恩,这个不值一提。响应式组件在谈这次分享内容给我的收获之前,我想说,实际上我不只是从几十分钟的分享中学习了响应式组件的东西。我这次去厦门的行程特地提前了两天,周四就到厦门了,就是希望能多一些分享的准备和现场交流。正好...

[译]Web 表单的未来

almost 8 years ago

译自:https://blog.prototypr.io/the-future-of-web-forms-4578485e1461 Matt West 的 The Future of Web Formslicense: CC BY-SA 4.0如何通过会话式的界面让数据收集更加人性化。Web...

[译]苹果正在做一些他们的程序员明摆着不想要的东西

almost 8 years ago

译自: https://medium.com/make-better-software/apple-is-about-to-do-something-their-programmers-definitely-dont-want-fc19f5f4487Jul 29, 2017作者 Anil Dash 是 Fog Creek Software 的 CEO,致力于让科技变得更人性和道德一些,同时他也是...

[译]为什么我不会无偿加班且你也不应该

about 8 years ago

译自:http://thecodist.com/article/why_i_don_39_t_do_unpaid_overtime_and_neither_should_you原文写于 2012 年,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这篇文章又被大家翻出来热烈讨论,看过之后有些感触,所以翻译了一下我是一个在美国待了 30 年的程序员,我有过一周工作超过 40 小时的经历,这在行业里面并不常见,但是我很难因此而得到更多的薪水。总之,我现在发现整个做法很恶心。我并不是针对自营或创业等多干活儿就能得到更多回报的情况。我曾经在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开过两个小的软件公司,并且工作时间也很长,但是我们会共享全部的成果,而第二家公司我们在合同里就定好了多劳多得的规矩。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如果我为一家大公司工作并且谈好了薪水,那我的预期就是我在标准的时间内,即公认的 (至少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