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frostming.com

Frost's Blog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Frost's Blog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3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3 months ago

河南行拾遗

3 months ago

这不是一篇正经的游记,事无巨细地记录行程、餐饮、住宿并非我所擅长,很容易写成流水账。我不希望文章变成那样,所以只是写下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河南在我心中的印象。 五一假期我和老婆去了河南,尽管预料到人会很多,但在国家实行统一长假的框架内,还是只能如此。就算我是数字游民,但老婆不是啊,所幸女儿没有和我们一同前往,事后回想这次如果带上了她,想必会艰难加倍。 4/29 我看过一本书叫《中国八大古都》,可能大家只对七大古都熟悉,而这本书里提到的第八大古都,就是河南郑州,因为这里发掘了商早期的都城遗址,有郑州商城遗址。这里的道路很宽很平,太阳很大但并不觉热。我们去了两处适合网红拍照的景点瑞光路和油化厂创意园,差强人意。 晚上去吃了葛记焖饼 ,两个南方人只能吃一份,被服务员反复确认,我感觉受到了鄙视。 4/30 今天安排了重头戏,就是去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是一个有着 21 个剧场的戏剧主题园区,其中有 3 个主剧场,买的单日票是包含一个固定场次的其中一个主剧场,也不用贪心,因为要看完全???...

再也别问 Singleton 了好吗?

5 months ago

起笔的原因是群里的一段聊天: 不禁感叹 Singleton(单例模式)作为一个经典的设计模式,是如何被滥用的,特别是在 Python 这门语言中。它竟然成了一个八股式的面试题,就像「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一直被问个没完。但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回答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他们参考的网上的答案,也很少有能讲正确的。 先说结论 在 Python 中,你不需要 Singleton。 如果需要,就用模块级别的变量。 至于原因,让我们来看看几种流行的...

我的 2024

8 months ago

工作与技术 在 BentoML lead 了几个重要的 feature,包括 1.3 和 1.4 两个大版本,以及 Codespaces 和...

一个 monkeypatch 引起的循环引用问题

8 months ago

最近社区里有人提了一个PR^1,解决了一个潜在的内存泄漏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在很多场景都容易忽略,所以分享在这里。 上代码 import gc class Foo: def bar(self): print("bar") foo = Foo()...

功不唐捐

9 months ago

我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我就拿着群里他们班级的合照,挨个问她每个小朋友都叫什么名字。一方面是想看看她集体融入得怎么样,另一方面是自己想留个底,争取每个小朋友的脸和名字都能对上。 她当然不能每个都叫出名字来,但配合群里其他家长聊天的信息,三天后我就基本能全叫出名字了。有回我正在问,丈母娘见了在旁说,「知道这个有什么用,你又不是老师。」面对这种言论,我只能一笑了之。 我觉得,总会有用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下面几个用处: 首先,安全。以后万一有突发事件,我能对号到人。做个假设,有一天我女儿和她同学出游走丢了,我能凭借这些信息,更好地找人,不至于「纵使相逢还不识」。 其次,我能更好地了解她的生活。她跟我讲八卦时,我能知道说的是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Last but not least,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若是上学放学路上碰到同学打招呼,我能很好地回应。 但丈母娘这个看法就见识短浅了,她才是接送孩子的主力。我已经不知多少次听她说路上碰见个幼儿园同学,做了什么举动,却不知道是谁。 今天去幼儿园参加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其实就是小朋友在上课活动时家长在旁观看。户外休息时,很多小朋友围到我身边来,因为他们发现我能叫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知道小名。于是就疯狂地来考我,乐意跟我聊天。 我突然觉得,两年前做过的功课没有白做,今天派上了用场,不是什么大用,能温暖我一阵子,也足够了。...

表达的阈值

10 months ago

我一直在思考要在博客写些什么,我能写什么。刚好看到了 @laike9m 的这篇推文: 有很多观点我是不敢在网上表达的,只能和女朋友说说。有的是因为太个人化,有的是违反了普遍的认知,以及第三种情况:解释清楚要花太多时间,而我的时间本就不多。于是每次都是想想,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了。 确实,很多时候阻挠我表达的,是四个字「大可不必」。我要表达的观点会有人认同吗?或至少,会引发一些思考吗?如果两者的答案都是否,那就「大可不必」发表了。或者即使,观点或许有一些价值,那么我要怎么表达呢?是不是得安排逻辑结构、旁征博引、收集数据案例,这些值不值得?「大可不必」,这四个字又在我脑子里冒了出来。 于是,很多想法可能就这样,只停留在了熄灯后的卧谈,甚至,更普遍的情况是,只停留在了脑海里,永远没有见天日的机会。 我们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的表达设定了一个阈值,超过了这个值的,才会出现在对外分享的表达中。而要克服这个阈值,很需要一些能量。我死去的半导体课上学过的知识又突然袭击了我,价带电子需要一定能量,才能跃迁到导带。 所以我有时非常羡慕一些生活博主(特别是居住在国外的),坐了什么公共交通上班,吃了什么饭,日落时没云彩,下雨忘了带伞,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心想要是按他们这个阈值来,那我每天不得发 24 条动态。 但有时候我又会想,大可不必。 感谢今天战胜了我的阈值的我的表达欲。

《21世纪》与主流文化

about 1 year ago

上周末《从 21 世纪安全撤离》(后简称《21》)在深圳点映,一直很期待导演李阳的作品,距离《李献计历险记》已过去十多年了,那时房祖名还在呢。于是一出来就买了票和老婆一起去看了。看完后我和朋友聊的感想是: 我最大感想是,感谢所有资方,感谢电影工业,感谢演职人员,信任李阳,帮他完成这个作品。 没错,李阳在所有中国导演中都是一个异类,只有他能拍出这种味道的东西。怪诞、热血、信息量爆炸、莫名其妙。可以预见,这将会是一种评论两极分化的片子,密集的视效和神奇的转折之下,是破碎的剧情和二维的人物。我个人是很喜欢的,我记得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吴晓亮演的角色在家里打《街霸》,我疯狂地扯我老婆,说这是《我爱我家???里贾家的布景啊哈哈哈,这个彩蛋我 GET 到了,但她没什么反应。我突然有些明白了,喜欢这部电影的会是什么人群,诚然导演是拍他自己喜欢的事物,没有刻意要迎合谁,但这个受众人群的画像的轮廓,却渐渐在我脑中浮现了出来。我甚至于认为: 李阳这部作品等了这么久,难说不是因为这群人成为了社会中流,时机才成熟了。 这群人大概是:从小看日本动画长大、玩街机、爱摇滚、听唐朝乐队,现在喜欢二次元,喜欢上破站,喜欢宫骑英高,喜欢新民谣,喜欢万能青年旅店。 如果你全中了,可以在评论区扣个 666。问题是,这些就代表了全部的人吗?那些不喜欢这些的,看不懂《21》的,也是和我们同龄的人。我个人的话,符合 70%...

我「接见」了诺奖得主

about 1 year ago

:::note[版权声明] 本文谢绝一切转载,只能以链接形式分享。 如同这个 Drama 的标题所写的,在我 34 岁生日这几天发生了一件非常 Drama 的事情。到现在我依然感觉有些不真实,但事情就是,我「接见」了诺贝尔奖得主。 收到邀请 5...

友好的 Python:封装和复用

over 1 year ago

Photo by shraga kopstein on Unsplash 最近我写了一个 TTS(Text to Speach) 库 Tetos,为的就是统一各种云...

我们生活在差异里

over 1 year ago

Photo by Shashank Rana on Unsplash 对不起余华老师,小小碰一下瓷 上周我去了上海,见了我研究生时代关系最好的同学,我们已经快九年没见了,他头发理得很短,略显发福,就称呼他为亮子吧。亮子还在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上班,从毕业后到现在一直没换过,已逾十年。这对于我来说有些不可思议,疫情以来,「降本增笑」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谈资,而他却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生活,难能可贵。 亮子过着高度重复机械的工作生活,每天要到十点以后才下班,周末也得去。他说:「有时就连洗个澡,都会影响我的睡眠时间,往往回家倒头就睡。」我向来痛恨此事,他却说:「这和那种无效加班不同,是真的安排了超出负荷的任务,多到做不完。」问及为何不换工作,他说被公司上市的饼钓着,员工签了协议,已经预缴了一部分资金。 亮子还向我要了翻墙的教程,说想在领英上更新一下简历,而领英在大陆已经不能用了。临走我非常想让他平时多在社交网站上联络,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但看他的现状,恐怕也是奢望,于是我挥手道别时,只是说了一句:「祝你早日脱离苦海!」 我如今做着完全远程的工作,也得益于工作的自由,能陪老婆孩子去上海玩了一圈。我平时习惯了上墙外的网,和跟我同样喜好的「网友」们互动,谈笑风生,臧否时事。我们在这种自由的氛围里,些许爹味的言论就会被喷,久而久之就汇集了一些有相似生活态度的人。但我有些反感「同温层」这个词,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上久了,不要忘了现实中那些曾经的同学、朋友,他们还真实地生活在这个差异的世界里,体会着他们的悲欢。亮子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并不是老家县城小学的同学,我们的视界起初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后来,被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渐渐地塑造成现在的样子。正如《代码之外第一期听众来信》所说的,第一份工作决定了我现在的样子,我至今非常感谢它。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aba6940c9873af30c76886...

PDM Internals(2)

over 1 year ago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lock strategy of PDM based on the...

PDM 的内部实现(2)

over 1 year ago

这篇文章将???介绍 PDM 的 lock 策略,基于当前最新版本 2.13。英文版由 LLM 辅助翻译。 PDM 是如何解析依赖的? PDM 底层是用的一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