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you care about in one place

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

wechat2rss.bestblogs.dev

体验进阶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体验进阶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 10 followers

Latest posts

Last updated 8 days ago

苹果发布会拿热成像当Logo,虽然有点丑,但这个设计真的用心良苦

8 days ago

2025-08-29 08:20 广东 上次液态玻璃概念就被很多人吐槽说“丑。”而这次发布会的Logo出来后,网上很多人都表示,简直是突破“审美底线”。 但说实话,评价苹果的设计,怎么能只看“美不美”? 这个Logo设计肯定是在暗示 iPhone 17 配备热成像仪。这个功能可太实用了,像是找家里躲起来的猫主子、测微波炉加热均匀度、甚至酒店里排查隐藏摄像头…… 以上是开玩笑的,热成像传感器从价格、尺寸和耗电量看,短时间内都不太可能装到手机里。 其实苹果面向消费者的发布会Logo,风格一直比较大胆。你翻一翻后面两张去年的发布会Logo设计,风格差异更大。 不过苹果的设计风格变化这么大,也从侧面反映出设计师在公司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弱了。领导拍板时,更看重的是概念、独特性和技术影响力,审美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大厂组件差别很大,“抄”也要有自己的想法

9 days ago

2025-08-28 08:20 广东 组件设计训练营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无效按钮该变灰还是透明?国内外大厂的脑回路不太一样

9 days ago

原创 邹咿ZoeYZ 2025-08-28 08:20 广东 对比7大设计系统 一个正常可点击的按钮处于「默认态」,不可点击时处于「无效态」。无效态还有一个常用叫法——置灰态。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通常无效态的按钮,颜色是灰色的。但我翻阅了很多大厂规范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无效态按钮是灰色的。而且即便是灰色,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套统一的设计规范,各公司的做法都有区别。大厂的设计规范,相对来说更加经得住考验,但他们相互之间也有不少差异。我们做设计时,如果只参考一两家大厂规范,又不思考这些规范的优缺点,就很容易陷入“坐井观天”的心态,把自己看到的那点东西当做“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我在筹备《组件设计训练营》时,广泛参考了海内外多家主流大厂设计系统,把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这不是为了寻找并不存在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带大家认清不同规范之间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思考。这样我们在设计自己的组件或搭建自己的组件库时,不论选择参照哪个规范,都有清晰的思考逻辑。今天我就以无效按钮这个小小的切入点,来带各位稍微感受一下组件设计的思考与取舍。基础按钮样式按钮不止一种样式,每种样式被无效后,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主按钮的样式比较统一,基本都是主题色的框,里面放入白色的文字(下图1)。次按钮的样式就复杂一些,下面这3个次按钮,都是比较常见的样式。四种无效样式样式1:统一不论主按钮还是次按钮,只要无效,都变成一样的灰色按钮。这种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Atlassian、谷歌 Material Design 3、苹果 iOS 18、蚂蚁金服...

海内外近10种大厂设计系统有何差异?看完你就懂了

10 days ago

2025-08-27 08:20 广东 直播预告 做设计最快的进步方法,就是借鉴大厂设计系统。但是你知道吗?大厂设计系统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如果你只看一两个,或只看国内的,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你以为自己找到了“标准答案”,谁知那可能只是某个大厂的特殊喜好而已。要把所有主流设计系统了解一遍很困难,但是我们这个直播就能带你系统性地过一遍。准备了好多PPT,全是案例干货:海报扫码或者下面的卡片都可以预约: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PM要求塞入海量信息,百度设计师无奈搞出了这套悬停放大卡片

10 days ago

百度MEUX 2025-08-27 08:20 广东 这下真的塞得进了 前言随着投资人群的年轻化与多元化,股票类产品正从功能导向的交易工具,逐步演进为集数据洞察、策略支持与情绪连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面对更加理性、自主的用户群体,平台不仅需提供清晰可信的信息表达与高效流畅的交互体验,更需通过系统化的设计语言与内容策略,持续传递专业性与可信度,构建用户对平台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情感归属。为应对这一变革挑战,设计团队从百度搜索结果页到百度股市通(百度金融官网),展开覆盖搜索结果卡片至落地页的全链路体验重构,系统梳理金融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与产品逻辑,通过统一设计语言与响应式策略驱动体验革新,全面提升百度金融在多端多场景下的专业表达与用户信任感。一、系统梳理体验现状,明确优化方向首先,设计团队以百度搜索PC结果页的金融场景为出发点,从结构层级与交互流程两方面系统排查并归纳出核心问题:1、金融信息体量庞大,页面结构松散,信息颗粒度模糊,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与引导机制,导致用户在关键内容的获取上效率低下。2、内容密度过高,信息节奏单一,易造成阅读疲劳,主动互动和深入浏览的意愿不高。3、各内容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逻辑串联,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用户难以构建完整认知链。4、视觉风格滞后,层级不清晰,核心数据不突出,整体体验与当前主流金融平台设计脱节,难以支撑百度金融“专业性”与“权威感”的品牌认知。二、明确策略方向,构建系统性体验升级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团队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系统优化:a. 提升信息效率:打造清晰有序的内容组织框架b. 强化数据聚合:构建层次分明的结构呈现结构c. 塑造视觉亮点:增强沉浸专业的视觉表达体系1、重构内容框架,提升信息承载与阅读效率为提升股票信息的展现维度,我们结合PC端的大屏特性,将单列流式结构升级为全屏展示,对页面头部进行整体改造,构建高聚合的信息看板,增强沉浸感与浏览连贯性。同时,针对旧版信息权重模糊、关键数据不突出的痛点,我们对内容结构进行重组优化(如名称、代码、市场、报价、涨跌幅、汇率等)核心数据聚合展示于首屏,强化首屏表达,帮助用户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判断。2、引入Bento设计风格,打造高聚合、高感知的浏览体验基于股票数据强逻辑、高密度的特点,我们重构了原有内容的组织结构与页面布局,采用 Bento(便当式)设计方式,将原本零散分布的信息按主题聚合成模块化分区。Bento 设计强调“结构清晰、模块独立”,就像便当盒将不同食材分格盛放一样,在界面上能够有效划分信息类型、增强层次感,使用户更容易在视觉上快速抓取重点、在认知上形成清晰的内容框架。信息结构化以百度股票 PC...

其他大厂都用1.X倍行高,腾讯和蚂蚁却有个不一样的想法

11 days ago

原创 邹咿ZoeYZ 2025-08-26 08:20 广东 行高到底要怎么算? 一般来说,文字的视觉高度=字号。例如14像素的文字,不论中文还是英文,视觉高度也是14像素。上图来源:看懂文字样式的一切,实现100%还原度每行文字必须要有间距,阅读起来才舒服。所以通常会给文字赋予一个超出视觉高度的行高。例如这篇文章的行高就是用的公众号默认的1.6倍字号。1.6倍的行高,用到正文上是合适的,用到标题上就有点太多了:行高这个东西,究竟要怎么定才合理呢?接下来我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用研实验、📚行业建议、📐大厂规范。行高只是设计规范中,一个小细节。除此之外,还有字号、颜色、尺寸、间距和适配……这些很难靠零散的文章承载,所以我都整理到组件设计课程里了。这个课程不只是讲组件化设计和组件库整理,还会讲到组件本身的设计规范(以各大厂规范为依据和案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正题吧:百度用研建议1.7倍行高我之前转发过一篇文章,百度有驾的用研调研了一些竞品后,发现内容型产品中1.7倍行距是最常见的。后续用研也验证,行距在1.7倍时,完读率最高,用户反馈浏览更舒适。图片来源:1.5倍不是最佳行距?百度这个眼动实验颠覆认知了!但是这个数字,并不具备普遍性。因为竞调和用研都只看了内容型产品的正文部分,而且评判标准是完读率和舒适度。一个产品的文字,不只包含内容阅读和正文部分,还有标题、描述等文字。而且从业务考虑,有时也需要为了塞入更多信息而缩小行高。WCAG标准建议≥1.5倍行高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WCAG,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是一套国际标准,旨在让网站和数字内容对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更友好。前端和自己建站的人对这个可能比较熟悉,可以帮助没有设计基础的开网站开发者规避很多基础用户体验问题。下图可以看到,WCAG建议行高至少是字号的1.5倍:上图来源:https://www.w3.org/TR/WCAG21/#text-spacing这个数字也多半是针对正文来讲的。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1.5倍行高对标题来说太高了,不论中文还是英文都不合适。【】到现在为止,这些零散的研究和建议都是针对正文的,而且主要考虑阅读是舒适度。看来只有大厂设计系统,才能给出完整的建议了。大厂设计系统我近期收集了移动端、网页端和桌面端,共计10个海内外大厂设计系统的字号和行高的数据,这数据是不是足够了?分析发现,各大厂设计系统的行高规范分成3大流派。固定比例(4家):行高=字号×N固定差值(2家):行高=字号+N都不固定(3家):行高与字号之间没有明确比例或差值上的关系。可能有其它数学关系,但是暂时没有看到明确介绍。流派1:固定比例苹果、微软和字节都是用的固定比例,但是这三家的处理有点不同。字节是用精准的1.4倍行高,因为官网就是这么规定的:微软提供了字号和行高的表格,算下比例在1.3至1.4之间。之所以不那么精准,可能是确保行高的数值可以被4整除吧。苹果也提供了参照表。桌面端(macOS)的行高在字号的1.2至1.3倍之间。移动端(iOS/iPadOS)的行高在字号的1.3倍至1.4倍之间,唯一的例外是最小字号的行高是只有1.2倍。看那么多单数和质数,我也没想通苹果这么处理的含义。有没有懂的小伙伴能留言解释一下?流派2:固定差值只有两家是这么干的,而且都是国产设计系统,差值还都是8。AntDesign只给了一张对照表,没有解释这些行高是怎么算出来的。但是我结算出的结果就是,行高与字号的差值是8。TDesign倒是给出了行高的计算方式和原因分析,只不过这个原因说得比较简单:而且这两个设计系统,也是我记录的所有10个设计系统中,唯二不指定各字号用途的(除了规定了正文14)。也不???道他俩是谁参考了谁?流派3:都不固定谷歌的 Material 3、亚马逊的...

做设计不是拼组件,要理解组件背后的设计思路

11 days ago

2025-08-26 08:20 广东 组件设计训练营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组件设计有9种状态和3种扩展方式,看我快速捋一遍

12 days ago

2025-08-25 08:20 广东 很少在直播里讲到这么具体的设计方法,这次真的豁出去啦。准备了好多PPT,全是案例干货:海报扫码或者下面的卡片都可以预约:直播现场发放训练营的优惠券,有兴趣的也可以提前了解一下: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废话少说,快讲怎么发钱?这么直白才是好设计啊!

12 days ago

58UXD 2025-08-25 08:20 广东 58改版案例 在招聘领域,平台、商家与用户之间长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平台面临高跳出率,商家苦于招不到人,用户则为找工作而发愁。提升链接率,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2025 年,一场针对岗位详情页的 “精工改造” 应运而生,旨在让蓝领求职者快速匹配心仪岗位,让招聘信息从 “看不懂” 变为 “一眼懂”。当前招聘市场的痛点清晰可见:平台层面:岗位详情页作为连接用户与商家的核心容器,链接率较低,跳出率居高不下;商家层面:招聘信息发布后,鲜有人咨询,“招到人难”...

腾讯元宝悄悄给DeepSeek上了全套装备

18 days ago

原创 邹咿ZoeYZ 2025-08-19 08:21 广东 比原版还好用 国产AI中,DeepSeek是公认最强的。我之前用各大AI模型做竞品分析,对比了一圈后,发现DeepSeek以轻微优势超过ChatGPT夺得第一:《看了一圈,DeepSeek做竞品调研比别的AI强不少?》我是真的很想多用DeepSeek,可无奈它动不动就加载不出,而且还缺少很多功能(例如生成图片/文档、智能体等)——让人却步。后来我发现腾讯出的AI元宝提供的DeepSeek不但速度很快且效果毫无差别,而且还给配套了很多功能。像是上次做竞品分析时,DeepSeek无法用表格来整理输出的结果,而元宝就能做到。最近打开元宝,猛然发现DeepSeek的配套功能又多了!有些功能还真的挺实用的,但如果等DeepSeek团队自己来加,还不知等到何年何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我觉得比较好用元宝版DeepSeek功能。更方便信息输入更多元DeepSeek虽然可以上传图片,但图???识别能力比较弱,主要就是能看懂上面写的文字。而元宝版的DeepSeek,除了文字识别之外,还可以识别图片中的内容。例如,我可以让它识别一张风景图的拍摄地点。另外,元宝版的DeepSeek还支持36种格式的识别,这里面主要是多了一些程序员需要的文件类型。更直观信息输出更多元DeepSeek最可惜的地方在于无法生成图片,尤其对像我这样的设计师来说,这可是常用功能。元宝则可以借用DeepSeek的语言分析能力,提高自身大模型的图像生成能力。例如下图我只给了一句很模糊的提示词,元宝用DeepSeek补充了描述,并最终生成了符合描述图片。还有一个有趣的用法。你上传一篇论文或报告给DeepSeek,它只能给出纯文字总结。而元宝版的DeepSeek却能提供图文并茂的总结,更好理解。上下滚动查看更多而元宝版的DeepSeek却能提供图文并茂的总结,更好理解。上下滚动查看更多更快捷设置常用指令对话式交互有一个缺点,就是每次都要输入一长串的指令。像是我写公众号,就经常需要AI来帮忙找错别字,每次都要特意嘱咐:“把错别字列出来。”很多AI提供的解决方式是智能体,例如创建一个文字编辑的角色。但是创建智能体通常还需要设置头像、名称、性别……像是豆包和通义就是这样,就挺麻烦的。AI对我来说就是个工具,不想玩角色养成游戏。元宝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对话分组,就是相当于去除了人格的智能体。你只需要设置一个名词和工作指令,需要的话还可以上传资料库,然后就完事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在左导航里随时切换。我现在找错别字都靠元宝这个对话分组。更可靠筛选过的资讯来源DeepSeek的信息检索能力很强,每次回答问题,都可以帮我找到数量众多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在答案里标注了。可问题是,这些信息来源不一定靠谱。例如询问“如何办理深圳户口”,DeepSeek使用的很多信息来源都是非官方的,也不确定更新是否及时。而询问元宝版DeepSeek这个问题,引用的信息来源大多是政府官方公众号或网站。如果问“明天天气如何”,原版DeepSeek会用文字提醒你需要位置信息。告知位置后,原版DeepSeek确实给了回答,但是时间却不对(我提问的日期是8月13日)。我把“联网搜索”打开之后,才总算给出准确答案。但数据来源五花八门,有些感觉不太靠谱。而我在没开联网搜索也没开定位的情况下,问元宝版DeepSeek“明天天气如何”,对方不但主动弹窗申请定位权限,而且还自动帮我联网搜索了。看看信息来源,也感觉靠谱许多。更多想象空间腾讯生态给元宝App发文件,可以直接选择微信收藏夹和腾讯文档的内容。元宝App回复的内容里如果有音乐相关的内容,可以直接跳转QQ音乐播放;如果有书籍相关的内容,可以直接跳转微信读书或起点读书阅读。元宝有一个微信账号,你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来加好友。这个入口未必比App方便,主要就是可以无缝从微信发资料给元宝。不过我最近发现,微信好友元宝最厉害的能力是,可以提取视频号的文字稿!这对我这种喜欢看文字而不是视频的人来说真是福音啊。而且,现在应该还没有别家生成式AI能够识别视频吧?总结国产AI的第三条路因为缺乏硅谷那样庞大的资金和底蕴,国产AI走得并不容易,以至于现在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像DeepSeek那样死磕技术的,在竞赛和新闻上确实亮眼,但因为缺乏功能、不提高性能,也不打磨用户体验。这类AI对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还有一种是像豆包那样走亲民路线的,提供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日常功能,但是专业性上对办公和学习场景又不太够用。而腾讯元宝走出了第三条路——为死磕技术的DeepSeek打造丰富的功能,可以保持强大技术同时又方便易用,刚好填补了大众办公和学习场景的空白。元宝???自家APP里对DeepSeek的优化,确实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功能场景上还有很大的扩展和优化的空间,未来如何发展值得继续观察。最后我想问一下,你有用过元宝版的DeepSeek吗?欢迎分享你的使用感受~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微信改了些没啥卵用的细节,但设计水平很高

26 days ago

原创 邹咿ZoeYZ 2025-08-11 08:20 广东 iOS微信改版8.0.62 最近发布的iOS微信8.0.62被很多人发帖公告,然而评论区却有些冷场。随便一翻,一部分在抱怨服务号折叠等其它问题:剩下一部分在抱怨这些改动没多大意义:从用户角度来看,确实都是些小修小补,没啥值得一提的。但是从用户体验设计的专业角度来讲,这些小细节,还真就能看出不错的设计思路。我总结了一句话概括:信息结构更合理了。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就是:把重要的东西强化了,把不重要的东西弱化了。其实微信大部分核心功能场景的信息结构是合理的,所以大部分人使用时不会有明显问题。只是微信有些不那么核心的功能场景,常年存在信息结构不合理的细节问题。而微信这次改进了,所以专业上看有水平,但对用户来说影响不大。接下来给大家捋一捋这背后的设计思路。1. 弱化二级标题下图是改版前,“朋友资料”是一级标题,下面的“电话、标签和描述”是二级标题。这个设计的问题是,二级标题和一级标题之间,除了间距高一点之外,几乎看不出差别。乍眼一看,还以为他们是同一层级,从朋友资料点进去后是电话、标签和描述无关的内容。改版之后,一级标题加粗,二级标题变灰,双方的等级差异就体现出来了。而且,当没有朋友资料时,下面还会出现一段浅灰色的描述,告诉用户进去后可以干啥。这个改动可以避免新用户不明白“朋友资料”点进去后能做什么的困惑。但是对于已经熟练使用微信的老用户来说,这种改动没啥意义。2. 备注名状态更清晰如果没有给好友些备注名,之前朋友资料页的备注名那一行是空白的。于是,你就看不出这个页面的信息是属于谁的,以及不确定备注名是没有设置,还是要点进去才能看到。现在改版后,即便没有改备注名,备注名那一样也会写上对方原本的昵称。只是那个昵称的文字颜色是类似占位符的浅灰色,暗示这不是你自己写的备注名。现在,这个页面的归属就清晰了许多。不过,这个痛点过于轻微,偶尔才会出现一次,大部分人无法立即感受不到这种改版的意义。3. 描述变为备忘+照片很多人给好友写描述时,会贴上名片,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功能。但是改版前的朋友资料页,根本看不出可以贴图片:你只有点进下一级,才能发现描述下面还可以添加图片。微信之前故意这么设计,可能是不想让太多人发现有这个功能。担心太多人给自己好友描述添加照片,会增加运营成本。但这种“把添加照片隐藏起来”的设计,显然是不好的。这次改版,微信终于把照片拿到朋友资料页的列表里了,甚至还直接展示预览图。而「描述」这个词被换成了「备忘」。这样确实合理一些,因为那个位置写的信息,不一定是针对好友的描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经常给好友的资料添加图片,而且「描述」这个词换成啥也无所谓,所以这个改动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影响不大。这对少部分经常留存名片的商务人士来说,可能更用些,但他们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新版本的好处。4. 强化语音通话之前微信一直把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的入口合并,而且故意弱化语音通话的存在感。例如在聊天页的菜单里,这个入口不论是名字还是图标,都看不出语言通话的成分。朋友信息页里好点,虽然图标依旧是视频通话的,但至少文案前面加了个“音”字。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视频通话这个功能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个摆设,大部分人只可能和少数关系极好的亲友进行视频通话。国内就连在线会议都极少开摄像头,又怎么会轻易接受视频通话呢?微信也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版后,聊天页的菜单里的音频通话和视频通话的入口终于分开了。好友信息页的“音视频通话”入口虽然没有分开,但图标变成了音频为主、视频为辅的样式。这个改动很好,但还可以更大胆一点,例如把好友信息也都视频通话也分两个按钮,并且把语音通话放到视频通话的前面。考虑到微信如此庞大的产品,很难快速转向,这次能提高音频通话的重要性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改动对新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找不到语音通话的问题。毕竟以前只有摄像机的图标,可能让需要语音通话的用户不敢去点。但是对已经习惯摄像机图标的老用户来说,不但没什么帮助,可能开始还有点儿不习惯。探讨一下设计改版的困境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每次产品改版,都要面临企业决策层、设计师、老用户、新用户,这四类人群的拉扯。一般都是决策层说了算,但设计师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决策层看不到的细节自由发挥。老用户在网上声量最大,新用户却在默默用脚投票。其实对于微信这种,在国内市场成熟得不能再成熟,在国外市场又难以推广的产品来说,讨好新用户的意义不大。反而是因为人人都用微信,任何问题都容易被人骂翻天。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改版一直很谨慎。微信这次突然为新用户优化这么多细节,还挺难得的。我有两点猜测:一是因为决策层已经不太关心基础功能的设计了,重点放到了视频号、商业化这些业务模块;二是近年我国大搞对外免签,微信也接到了一小波国际游客的流量,也就顺手为他们优化一下用户体验了。不论如何,看到微信的设计师们能多些机会展露一下自己的专业实力,还是挺为他们高兴的。你对这次微信的改版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阅读原文...

实习不是去做牛马的,而是收集信息的

29 days ago

2025-08-08 08:20 广东 最近给一个实习生辅导作品集,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一问三不知。为啥公司要做这个需求?目标人群是谁?他们跟竞品的用户有何差异?你的方案跟竞品有啥差异?我花了1个小时沟通,才梳理出3个非常勉强的设计亮点,然后让对方去自己收集信息了。没办法,小众行业的细分领域,咱也不是目标人群,问AI也问不出来,最好的方法是去问同事、翻公司资料。 好在,这位同学还没离开实习公司,而且行动力不错,几天后就真收集到了不少信息。后面再1v1沟通了一次,发现之前的方案不但毫无亮点,甚至一看就比不上竞品。于是给ta整理出几个有潜力的设计策略,重新改方案。 辅导作品集时,这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只是实习项目会更突出一些。因为很多公司招实习生,主要是为了找低价劳动力做一些打杂的活。很多实习生还真就有当廉价劳动力的自觉,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句话不敢多说。甚至觉得这么有名的公司,能给自己一个岗位,自己就应该心怀感激了。 说实在的,我以前实习的时候,也有一点这种问题。因为过于“听话”而缺乏沟通,导致实习完之后,除了知道上班是怎么回事之外,没收集到太多有用信息,作品集也很难整理。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真的要不得。人家招实习生占到了廉价劳动力的便宜,那实习生也要想办法争取自己的权益。实习本身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更重要的是了解行业和工作环境,为将来的正式工作铺路。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多收集信息。 年轻人脸皮薄,打探工资、八卦领导这种事情做不来,但交给你一个需求,你还不能主动问清楚背景信息吗?这些信息,你知道得多一些,才能做出好的方案不是?你大可理直气壮地去问。 而且这些信息不当场问清楚,事后可能就在没机会了。后面整理作品集,你都不知道怎么整理,岂不可惜? 如果实在是不知怎么问,我们学习社里有《需求分析训练营》,后台回复「课程」就能找到。对了,作品集点评辅导里面也有。 体验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