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rsshub.app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少数派 -- 首页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34 followers
Last updated 16 days ago
16 days ago
☕️ TL;DR近期佳作推荐:[港剧] 三命、[日剧] 幸福就是吃饭睡觉等待、🔦 [电影] 便衣警察、[美剧] 彩排 第二季、[美剧] 都市侠盗:救赎 第三季、[国产] 今人不见古人玥、[动画] 魔女与使魔、[动画]...
16 days ago
在一段辛苦的工作过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小长假。上半年辛勤工作所带来的疲惫,可能让你不想在假期再出远门,只想在家好好宅一顿。当然也会有朋友选择诗和远方,借此机会出门游览。无论你的选择是哪种,我派为你准备了一些适合的商品,让你在五一宅家/出行都可能会用得到。活动时间:4.25 19:30:00-5.5 23:59:59进店看看 >[直播预告] 今晚 7:30,小红书直播间等你恰逢 BANG!CASE 发售一周年,少数派将于 4 月 25 日...
16 days ago
@水獭 Store 说:恰逢 BANG!CASE 发售一周年,我们在最近再次针对该产品展开了诸多活动,向大家重新介绍。下文虽说是一款偏向教程的配对指南的文章,但如果你对这款产品感到好奇,看完后也可以对产品本身的原理和作用有所了解。如果你有意购买 BANG!CASE,少数派将于 4 月 25 日 19:30 在小红书账号...
16 days ago
写在前面2025 年,是我在日本生活的第五年。这五年里,我见过无数场樱花,从东京街头的行道树,到京都河畔的垂枝樱,从北国雪未融尽时的早樱,到南方海边迎风盛开的夜樱。每一场花开都很美,却也渐渐让我开始思考:还有什么,是我没见过的樱花风景?于是这个春天,我决定踏上一场特别的旅程——去追逐传说中的「日本三大樱」,亲眼目睹一下那些跨越千年依旧盛开的巨樱。从山梨的山高神代樱、岐阜的淡墨樱,再到福岛的三春泷樱,它们不在都市闹市,而是都藏于深山、乡野与古老的神社之间;它们不是短暂的惊鸿一瞥,而是跨越千年仍能盛开的树中传奇。这趟旅程,就从这里开始——向着三棵被时光守护的樱花树,出发。山高神代樱篇山高神代樱三大樱花的旅程,我们选择从山梨县开始。与其他两处动辄需要大半天的交通相比,静冈是离东京最近的一站,也因此成了我们此行的首选。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前往山高神代樱所在的山梨县北杜市实相寺。还未进入实相寺的入口处,我就已经看到里面的人山人海。除此之外,眼前的景色也很美丽:视线之中,樱花正在最灿烂的时刻绽放,树枝相互交织,形成一片由粉色、浅白与淡紫色构成的柔软云霞。它们高低错落,有些枝头已经完全盛放,绚烂夺目,有些则还保留着含苞待放的姿态,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才刚刚开始,最美的日子仍在继续。樱花树下,游人如织,却并未显得喧嚣。我顺着人流的方向望去,从远处看到了那棵传说中的「山高神代樱」。她安静地屹立于寺院深处,被细心围护起来,古老的树干巨大而虬曲,仿佛一座生命的丰碑,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从樱花树的缝隙中看去,远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甲斐驹岳正清晰可见。雪峰耸立,与樱花互为映衬,形成了一种极富张力的视觉美感:春天的烂漫与冬日的肃穆,就这样巧妙而神奇地相逢。目光回落,抬头所见的近景也同样春意盎然。枝头的樱花此刻已然绽放到极致,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花瓣轻盈而通透。阳光透过细密的花瓣洒落下来,宛如细碎的光点,闪烁着春日的温柔与明媚。步入实相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巨大的枝垂樱。这株樱花树姿优雅,枝条如垂落的长袖一般柔美,盛开的花瓣层层叠叠,如粉色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这棵树名为「宇宙樱」。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子曾于 2008 年 11 月搭乘美国太空梭奋进号(Endeavour),在无重力状态下,于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希望号」内旅行长达 8 个月之久。2009 年 7 月,这些种子伴随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返回地球,随后交由当地武川中学的学生播种。这批珍贵的种子中,仅有两粒成功发芽,而其中一粒便被种植于眼前的实相寺内。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茁壮成长,并绽放出了美丽的樱花。我仔细观察着这棵经历过太空之旅的樱花树,树干与枝条尚且年轻,但花朵却一样明艳而丰盈,似乎并未受到失重环境的影响。生命的坚韧与神奇,跨越太空与时间,在这一刻以最美丽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顺着人流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此行的主角——著名的山高神代樱。眼前的神代樱树,树种为江户彼岸樱,据推测已有接近 2000...
16 days ago
你可能错过的新鲜事一加发布一加 13T4 月 24 日,一加发布小屏旗舰手机一加 13T。整机重量仅 185g,具备平衡配重与黄金 R 角。硬件方面,一加 13T 搭载骁龙 8...
17 days ago
关于栏目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北鸮:ELECOM MNL 背包入手价格:870.96 元这是我买过最贵的背包。之前我的双肩包是个背了七年的 JanSport,三百来块,分区都是最基本的类型,相当实用,到现在也还没坏。它的问题也很明显:作为书包它很合格,但当我背它出门旅行,身上带着一堆小东西时,过于基础的分区就捉襟见肘。飞机安检时,要把所有单独安检的东西掏出来再装好都很麻烦,还常常有要用的小东西沉进包底,很难翻找。后来甚至发展成了为了过安检我还专门带个手提帆布包,等过了卡再把东西往背包里塞。买 MNL 是看了一个穿搭博主的推荐。他说这个背包是宜丽客和日本的背包评测 YouTuber 合作的,在置物空间划分上下了很多心思。唯一的问题就是它的售价是我平常包的三倍。纠结了一两周,我还是本着一步到位的心态下手了。到现在背它出了一趟远门,感觉这钱没白花。背包主袋是一个 180° 的大翻盖,我旅游的时候在这一层装衣服。前盖上有两个网兜拉链小袋,我自己拿它装充电器和线材。主袋内有两个夹层,靠里的一个带绒布内衬。两边还有立式收纳袋,底下 MNL...
17 days ago
前言当我又频繁打开谷歌地图、Booking、极简汇率、换乘案内等这些 App,我就知道我在旅行的路上了,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日本高松。很多人乍听觉得陌生,我之前是因为电影《濑户内海》而关注到濑户内,不过当时 2019 年的国际艺术祭早已赶不上了,没想到当时种下的种子,在 2025 年才得以开花。ps.和《东四十条》一样,电影《濑户内海》也不是那个濑户内海,是两个高中生在河边的胡吹海聊。「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在今年 4 月 18 日开幕,艺术节上会有过去保留的很多作品,同时会新增来自 21 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新作的...
17 days ago
你可能错过的新鲜事Instagram 推出视频编辑应用《Edits》4 月 23 日,Instagram 平台正式推出了《Edits》,一款专为创作者打造的视频编辑应用。《Edits》不仅能够与 Instagram 深度融合,还可以兼容其它社交媒体平台,如 TikTok 等。该应用配备了完整的视频拍摄、编辑工具,并且支持添加 AI 动画、抠图等特效。此外,《Edits》还设有专门的板块用于记录创意、管理项目以及导出内容,同时提供了一个灵感推送功能,用户可以在这里浏览到各种热门视频片段,并获取相关的表现数据,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参考。产品...
18 days ago
引言操作系统,作为计算设备的灵魂,一直以来都承载着连接用户与硬件的核心职责。而几乎每一代操作系统,从桌面到移动端,都会随之附带一批内置应用程序(built-in apps),这些应用程序构成了操作系统最基本的体验。在我学习人机交互(HCI)课程时,曾浅浅研究过“系统内置应用的演化”这个课题。一种有趣的观点认为:操作系统是否好用,关键就在于它的内置应用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并不来自那些光鲜复杂的高级功能,而来自最基础却不可或缺的工具——记事本、浏览器、相册、邮件、文件管理器等等。你或许会安装第三方 App来取代内置应用,你也总是能够找到更好的选择,例如你可能会使用 Spark、XX笔记这样的第三方应用,但可能兜兜转转你又用回了系统内置的那些应用。“笔记应用鄙视链”以 iOS 为例,算上库乐队、可立拍等扩展应用,国行 iPhone 在 2025 年的预装程序数量已达到 50 个,且随着...
18 days ago
Matrix 首页推荐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去年一年,自己读书很少,实在是羞愧。但读书少的原因,一是因为太忙,二则是渐渐发现了「不读书」的好处。实际上,在「不读书」的一年,我对读书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从2020年末开始动笔,断断续续写了有三个月,算是对自己多年读书经验的总结。文章将读书的问题分为「应不应该读」「要不要读」「应该读什么」「应该怎样读」四个方面,篇幅足足有一万字。此外,这也是我在「少数派」这个平台发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水平有限,可能出现的错别字和纰漏请大家无情指出!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毕竟,在知识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应不应该读书?对于这个问题,你一定会认为我给出的答案是「应该」,但事实上,我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你去读书。从我个人的情感上讲,「应不应该」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但如果从理智上回答,那么答案还是——应该。原因如下:读书对个人而言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特别是某一领域的导论性书籍,内容涵盖了某一学科体系的绝大多数经典内容,也正因为经典、全面,导论书籍是一个人进入某一学科的必经之路,而这种体系的建构,无论是影视资料还是其他途径都无法替代,此之谓「最佳途径」;读书对个人而言是获得知识最经济的途径。就价格来看,一本书,如果不追求装帧设计,单独关注内容,价格实在算不上多贵,便宜的书十几块,稍微贵点的三四十,稍微奢侈的书上百,以这样的价格来换取「知识」,不可谓不「经济」;读书对个人而言是获得知识的最快途径。这点可以从读书与其他途径的比较中看出来,当一个人想要了解某一领域知识,如果依靠听书、观影的方式,他花费的时间一定不少于完整读完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这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经济」,除此之外,人的大脑乐于接受富有色彩的、动态的刺激,而对于文字这种单一的刺激却不容易接受,所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依靠图像或影视的方式呈现,可能会更容易接受,但只能留下粗浅的印象,但头来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消化,而书籍则不然,由于文字本身是「单调、无聊」的,关于内容的消化则伴随着阅读全程,你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印象必然不限于一行字一句话,而是整体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你看,我给出的三条理由都是「对个人而言」的,并且明确指出了「获取知识」这个好处。所以,如果你需要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那么不要犹豫,你应该读书。但与此同时,必须提出一点:在我看来,读书,尽管是一件「应该」去做的事,但读书也是一项危险的活动。所以,不分青红皂白推荐所有人读一切书籍的人,哪怕他是读书人,也一定值得怀疑。要知道,一本好书给人的滋养可能存续一生,而一本烂书(坏书)也可能荼毒一辈子。当然,关于好书和烂书的观点每个???每个时代各有不同,这涉及到一定的价值判断,此处不予详细讨论。但在「全民不读」的情势下,与「好书烂书」的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最适合你的书是哪一本?除了上述的三条理由之外,许多读书的人也许会给你列出一系列关于读书的好处,例如说陶冶情操、道德教化、情感发泄等等,这些当然也是应该读书的理由,但这些大都是文学作品(虚构类作品)所具有的功能。我非常喜欢读虚构类作品,而且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感。因此,本文讨论的「读书」不限于你为了获取某一领域知识而进行的阅读,还包括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的阅读,当然,更为重要的论述对象是前者。总之,如果你想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读书吧!要不要读书?搞清楚「应不应该读书」之后,「要不要读书」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并非如此,这两个问题有细微的区别:「应不应该」讨论的是读书的「应然性」,而「要不要」则讨论的是其「必要性」。即使一件事情是应该去做的,你也未必一定要去做它,反过来,即使一件事情不应该去做,你也未必一定不会去做它。举个例子:依照公众场合的道德规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公交上给弱者让座,但我们未必会这样做,反过来,每个人都不应该闯红灯,但你在某种情况下偶尔也会闯一下。读书,也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应该去做」但「没有必要」人人去做的事情。没有必要的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只能去做最重要的事。如果读书尚且不能让你生存下来还会大量占用你的时间,那么把时间花费在「求生存」上更为合理,正如罗翔在其访谈中所讲,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警惕这种 「学者的傲慢」;读书并非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它也许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最经济、最方便的渠道(这仅仅是我的观点而已),但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并一定适合你。我们所处的时代叫「数字时代」,能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非只有文字,还有演讲、播客、视频、VR、AR 等等。相比于文字,图像化的知识对我们而言也更容易接受,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趣味,那么,有什么理由它们不能取代「读书」呢?再者,每种知识一定有它最适合的获取方式,读书也只是这些方式之一,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最适合的那种。读书并非获得最佳情绪体验的唯一渠道。我的一个主张是,读书如果不能给人良好的情绪体验,那还不如不读。当然,我这里所讲的「快乐」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体验,读书的过程中可能还会伴随着痛苦、满足、无聊、愤怒等多种情绪。那么怎么定义这个「良好的情绪体验」呢?痛苦与愤怒算不算的上「良好」呢?也许,应当算上这些我们认为的负性情绪。一般来讲,在小说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情绪体验会非常明显,特别是情节特别吸引人的类型小说(武侠、科幻、言情等),这种情绪的起伏在阅读过程中是正常的,而且小说本身就具有情绪宣泄的功能,作者创作本身的部分目的也是如此。但在这个时代,「快餐文化」往往给人更大的冲击,让人获得情绪体验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了快节奏的情绪体验。举例而言,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世事沉浸在电影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然后抽离出来,而读书是一种「慢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显然无法满足人们这种「快」的需要。说「读书是一件应该去做但没有必要人人都去做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我不主张读书,在获得更为长久的情绪体验,获得思想磨砺、头脑锻炼上,读书是无可替代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十二岁沉浸在《水浒传》世界当中的快感和通宵读武侠小说的乐趣,也记得小时候为《四驱兄弟》而着迷的场景,而现在的人可能对电子游戏的印象更深,就情绪而言,这些或许并无分别,但在能力的提升上,只能说是「各有千秋」罢。一款优秀的游戏胜过一本好书,但不能完全替代这本好书(这话反过来说也没有错),因为游戏是松散的、即时的,而图书是紧密的、永久的。相反,一些游戏能帮助人获得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大多数书籍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没有必要」读书的原因之一。应该读什么书?抛弃「书籍的类型、内容」来谈「是否应该、有没有必要读书」这个问题是空洞的,我们不应该指望书籍承载太多功能。You are what you read,这句话也说明「内容」,而不是「书」这个物质本身或者「阅读」这种行为本身,才是塑造你个人的因素。所以,我们当然逃不开这个话题——「应该读什么书」。图源: unplash.com电子书...
18 days ago
关于「共创幕后」一个创意是如何诞生的?可能是一件生活里的小麻烦,也可能是脑海里忽然闪过的灵感火花。无论起点是什么,真正让它走出来的,是那些愿意动手的人——他们把想法一点点推向现实,最终变成一个可用的产品。「共创幕后」记录的,就是这些从零开始的过程。我们会邀请共创项目的发起人,分享他们的灵感源头,以及在实现过程中经历的挑战与转折。那些试探、碰撞,甚至一度想放弃的瞬间,也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在这里,你会看到每一个产品背后不那么「标准」的一面:创意如何出现,过程如何展开,人是如何坚持的。希望这些幕后故事,能让你看见产品的另一面,也更理解「共创」的意义。不久前,朱海舟在少数派发表了一篇名为《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博物馆开张》的文章,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数码收藏爱好者,在「大收藏家」项目中的发起过程与开发心路。这篇文章不仅获得了年度征文「共创赛道」的奖项,收获了不少读者共鸣,「大收藏家」也加入到少数派共创项目中来。编辑点评中提到:「相比大多数把藏品当作数据条目的软件,大收藏家试图以一种审美性的、信息丰富的方式,为每件物品建立数字化身。」而这正是这个项目吸引人的地方——它不是工具的再发明,而是试图重新定义:我们为什么收藏,又该如何记录这些「非标准化」的爱?本期「共创幕后」,朱海舟将分享这款 App 从灵感到落地的完整过程:热爱如何催生动机,动机如何转化为产品,又如何在现实的限制中,一点点接近最初的理想。🔥少数派共创限时优惠,年度会员仅需 ¥30.00 ¥38.00,了解详情→π: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我叫朱海舟,我是一个数码爱好者,也是一个数码收藏家。我因为热爱手机数码,曾经在科技美学做过测评,后来加入锤子科技,参与了最后几款手机和大屏产品的规划工作,现在在 OPPO 担任 AI 和大屏业务的软件产品规划。由爱好驱动的产品参与这个项目的伙伴,本身都有各自的收藏爱好,比如我们的开发同学收藏马克杯,设计同学收藏球鞋和表,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做起来蛮有意思的,是一个「有搞头」的产品。π:是怎么想起来做「大收藏家」这款应用的?这是一个由爱好驱动的产品。说起收藏,那历史可以追溯到学生时期,我每个阶段用的手机、开发的工程机、购买的竞品机,都完好地保存下来,渐渐地形成了「博物馆规模」,也正是这个契机,我渴望在有生之年开设一个数码博物馆。开设一家线下博物馆挺难的,至少要等到退休以后,自己当一个讲解员大爷,向来访者讲述一个个藏品背后的故事。但如果开设一个数字博物馆,似乎现在就可以动工,毕竟算是本专业范畴内。更重要的是,如果做成这样的一个产品,不光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收藏癖,还可以满足很多有类似爱好的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儿。在之前的共创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标准产品规划流程下必不可少的用户调研,包括收藏球鞋、唱片、手办等各种同好的反馈和需求,既然调研结果成立,那说明产品本身是有章可循。这个产品介于物品收纳统计、收藏回顾和藏品分享之间,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应用场景,大收藏家 VOL 1.0 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完整的链路出来。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功能尚不完善,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创。π:目前你是独立开发这个...
18 days ago
如果你手中已经有少数派与 Bitmo Labs 共创推出的 BANG!CASE,却发现自己的快捷指令库还没有完全建好……不用担心,BANG!CASE Playbook 来帮你打开思路!BANG!CASE Playbook 一站式集成多个实用且可直接导入 iPhone 快捷指令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