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feeds: blogs, news, RSS and more. An effortless way to read and digest content of your choice.
Get Feederrsshub.app
Get the latest updates from 知乎日报 directly as they happen.
Follow now 295 followers
Last updated 2 days ago
2 days ago
瞎扯 · 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 知乎日报 查看知乎原文 Q: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 @晴日春 :看到这条推送一怒之下从床上站起来,然后低血糖两眼一黑又躺下去了。 Q:把蛇养大以后,蛇会排空肚子,然后吃了你,这是真的假的? @Megalodon :假的,蛇只吃大象,而且吃完后会变成帽子。 Q:缺乏地理常识,是种怎样的体验?...
2 days ago
艾比斯,点点关注 查看知乎原文 这个问题看似简短,其实隐藏了多个疑问。 1 、茶树、咖啡树和可可树是独立进化出的咖啡因,还是从同一祖先遗传而来? 2 、为什么三种树都会进化出咖啡因,对它们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咱们分开来说。 茶树、咖啡树和可可树咖啡因的独立进化咖啡因的合成过程 咖啡因是一种苦味的白色结晶嘌呤,是一种甲基黄嘌呤生物碱,在化学上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腺嘌呤和鸟嘌呤碱基有关。 嘌呤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合成的基础原料,在代谢过程中,嘌呤会被代谢为中间产物: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在生物中广泛存在,没有特异性。 在生物中,黄嘌呤只需要三步甲基化就可以合成咖啡因,黄嘌呤→...
2 days ago
怪罗先生,喜欢人类历史,自然规律,我的公众号:怪罗 查看知乎原文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晚上关灯之后,只要过一会儿,我们的眼睛就能适应黑暗,并看见东西。 然而,您很难在黑夜看到颜色,您只能看到物体的轮廓,但这也已经足以让我们在黑夜中辨认周围环境了。 夜视能力,这绝对是哺乳动物眼睛的天赋,虽然其它种类的动物也可以在黑夜中看到东西,但绝对没有一种动物的眼睛能像哺乳动物这样适应黑夜。 为什么在黑夜我们无法看到颜色? 我们的眼睛中有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是脊椎动物用于分析光线信息的细胞,包括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其它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这两种细胞来感知光的。 视锥细胞是用于感知光线波长的,这意味着我们是通过它来感知到颜色的。所谓的二色觉,本质原因就是它们眼睛中的视锥细胞只有两种或者说只能被两个波长范围的光激活,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而言,它们蓝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人类则多了一种红色视锥细胞,而很多鸟类其实还有还有紫色视锥细胞——它们有一部分视锥细胞会被紫外线部分波长范围所激活。 无论脊椎动物是几色觉,它的视锥细胞都只能被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光激活——对于人类而言这个范围叫可见光。 △ 可见光在电磁波谱中是非常小的一个范围 视杆细胞则不同,它可以被大部分波长的光激活,但是它无法分辨出光的不同波长,这意味着视杆细胞无法分辨颜色,它只能感知光的亮度。...
2 days ago
读古籍有必要读直排(竖排)繁体影印本吗? 星辰格格,教育/母婴/京东数码研究所上榜博主,用心,用爱,陪宝成长! 查看知乎原文 从题主的表述看,题主现在应该是中文系本科大二大三左右吧。 这么说吧,看你的目的。如果为稍稍了解,则都无所谓。若是就学术研究而言,参考用的古籍一般必须是:古代刻本、影印本、繁体竖排本。 如果你在参考书目中用简体横排本的古书,碰到认真的老师,你会被批得很惨的。本科还好,硕士的话,会被视为硬伤。博士的话,凭这一点,你的论文可以被一票否决了。(除非该书没有影印本,没有繁体本,又查不到刻本) 因为:出版社出版古籍的简体字标点本,其定位就是普及类读物,而不是专业的参考。 以近些年比较受欢迎的中华书局“三全本”为例,这一系列的书为简体横排,纸张、印刷、装帧都不错,然而,不能作为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我曾经参与过这系列书籍中两本书的译注。译注的标准和目的,就是要帮助业余爱好者方便地阅读理解古籍。因此,尽量简明、清晰。但要更进一步做“专业研究”,这一系列的书是用不上的。如果你在论文中引用这本书的注解,绝对会被导师批。 每一个研究古代文史的学者,无不希望自己的著作能以繁体字出版。如果哪个学者一生都没有一部书是繁体印刷的,他肯定会终身引以为憾。 至于繁体竖排的标点本古籍,一般都是精校精注本,是阅读该种古籍的比较权威的校注本。例如: 同为《吕氏春秋》,这一部汇集了古代高诱注、古代其他人的见解和许先生的研究成果。因而若在专业研究上使用,肯定要用这一部而非上面那部。因为此书定位的读者群就是有一定专业素养者或研究者,因而用繁体竖排,更能保留古书原貌,而且避免了繁简转换造成的错误和不足。(许多时候,古书的字体是不宜简化的,具体等有时间再详谈)...
2 days ago
瞎扯 · 你是如何走出人生的阴霾的? 知乎日报 查看知乎原文 Q:你是如何走出人生的阴霾的? @韩东燃:多走几步。 Q:你在家闯过最大的祸是什么? @扎伊耶克:每次我爸修车时,我都在轮胎上放个长钉子,只要倒车钉子就扎进去,为此我爸修了好几次车,而每次我都放钉子,都没被发现,我爸还为此十分纳闷。直到有一次放钉子刚好被我爸看见。 Q:人类真的想象不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吗? @爱吃卤煮王富贵:有一次坐高铁,旁边一个小女孩在玩手机游戏,结果没电了。然后就有了如下对话: 小女孩的妈妈:等充满了再玩吧,你睡会觉。...
2 days ago
中科院物理所,没错,我就是那个物理所。 查看知乎原文 人在打哈欠时出现短暂听力下降,是生理结构与神经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张大嘴巴打哈欠时,下颌的剧烈运动会触发中耳内的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发生反射性收缩。这两块肌肉原本的作用是在遇到强烈噪音时拉紧听小骨链(锤骨、砧骨、镫骨),通过减少振动幅度保护内耳免受损伤,但打哈欠时的肌肉联动会“误激活”这一机制,导致声音传导效率降低,产生类似闷堵的听觉模糊感。 与此同时,打哈欠会牵动连接中耳与咽喉的耳咽管短暂开放,快速平衡中耳内外气压。这一过程中,鼓膜和听小骨可能因气压波动而暂时改变振动特性,进一步削弱声音传递的清晰度。 此外,打哈欠常伴随困倦或疲劳状态,大脑对声音信号的注意力处理可能减弱,主观上强化了听不清的感受。不过,这种听力变化通常仅持续几秒钟,随着打哈欠结束、中耳肌肉放松、耳咽管闭合,听觉功能会迅速恢复正常。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人体保护性反射的无害表现,但若听力下降持续或伴随耳痛、耳鸣等症状,则需警惕中耳炎等潜在疾病,及时就医检查。 参考文献: Atcherson , Samuel R .Hearing :...
2 days ago
环形剧场现任负责人,不回答斗兽/变相斗兽(XX为啥能/不能成为地球霸主等)类问题 查看知乎原文 水下呼吸什么的,对于高代谢率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就别想了,标准大气状况下的空气含氧量有 283.8mg/L,而自然状态下的海水溶氧量只有 6~12 mg/L,实属负担不起 另外,目前还没有发现节肢动物类群内部有重归海洋的物种,海黾、二叉摇蚊等所谓“海生昆虫”其实都是海面上的漂流者,而蛛形纲中做得最好的也就是能在潮间带活动的潮蛛。 对于陆生节肢动物来说,回归海洋的最大阻碍可能不是水下呼吸,而是海水盐分带来的高渗透压。单论水下呼吸,许多生活在淡水中的节肢动物都各自独立发展出了通过气泡收集水体中溶解氧的技巧:它们体表疏水的蜡质刚毛可以将空气以气泡形式束缚在身体???面,当下潜到足够深时,水压就会驱动水中溶解的氧气渗入气泡。刚毛的疏密分布要对气泡的性能影响很大,若是太过稀疏则气泡会因无法抵御深水水压而破裂,若是太过密集则气泡容积过小,难以满足动物呼吸的需要 潜水铃蛛 Argyroneta aquatica 仰蝽...
2 days ago
为什么有人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2℃ 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是真的吗? 瞻云,先让一部分知识有趣起来 查看知乎原文 题主你显然被忽悠了,或出现了严重误解! 不要忘了,我们正处在第四纪冰期的间冰期。 2024 年《Science》的最新相关论文显示,我们正处于 5 亿年来的最低温[1]。 过去的大量研究都显示出,我们此时正处在地球历史气温的最低谷[2]:...
2 days ago
One Two,效果拔群。 查看知乎原文 众所周知,每过去 1 分钟,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 60 秒,所以在现实中人类直接体验一亿年有多长肯定是没戏了[1]。即便是我们找到一个一亿年前的生物化石,或者观测到距离一亿光年[2]的天体,两者都只能算一种时光切片,并不能呈现事物在一亿年时间里的变化。 体验时间,我想有一个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事件,比方说钟表的时针走过一圈,就是一小时过去了;从日出到日落,我们便知半天时间过去了。寻找与时间尺度匹配的合适事件,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才能称之为「直观地体验」。 虽然现实中不存在某些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时间控制器」,但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改变时间流逝的速度,那么体验事物在一亿年尺度下的变化还是有可能的。 有了控制时间流速的手段,接下来要操心的就是找到有助于我们体验时间流逝的参照事件了。例如题主最关心的一亿年尺度,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距今约 1.75...
2 days ago
窈慕颜,靠吃记路的斜杠设计师 | 分享艺术、分享美 查看知乎原文 河蚌。 春日尝“鲜”,是味蕾历经了一冬冬菜(尤其从前蔬菜品种少,冬菜多是腌肉、咸菜、土豆、白菜之类耐储存的食材)洗礼后的蠢蠢欲动…… 前阵子陆续写了许多春日的野菜,荠菜、马兰头、蒌蒿、椿芽、草籽 / 草头……小舅舅给我投喂的自家菜地拔的大萝卜、山上挖的笋,也是鲜嫩的很。 还有一罐自己腌的咸菜,特意嘱咐了要多放几天,更香,用来烧江鲜河鲜,最是妥帖! 说起江鲜河鲜,清蒸钱塘江鳗、春笋烧步鱼、家烧溪坑鱼、盐水小河虾,以及黄鳝、螺蛳等等,是是吴地春日的独特味道。 蒸钱塘江鳗...
2 days ago
HAKU,喜欢写历史的美酒美食爱好者 查看知乎原文 虽然没有网络,但在几百年前还是有纸这种媒介传播消息。 古代同现在一样谣言永恒的生存法则——在真相缺席的真空中,恐惧比风传播得更快;而当辟谣迟到时,流言早已在每个时代都预备好的贪婪与恐慌之床上,结出铜臭味的果实。 聊聊我熟悉江户时代谣言的传播 江户时代,瓦版(一种早期的新闻出版物)作为一种媒体广为人知。 其实瓦版更多被称为“読売”(读卖)。读卖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报道煮粥小屋的位置等。但是读卖也曾毫无顾忌地传播夸张的谣言。 读卖曾报道三姐妹殉情事件或年轻女性复仇事件,这些报道会增加一些更吸引人的“内容”更加夸张。不仅如此还有诸如“八岁女童生子”“继母用热水烫死七岁孩子”“人鱼或妖怪现身”等荒诞不经的谣言,甚至配图的瓦版也在市面上流通。 传播这类谣言是违法的,幕府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是读卖依然继续传播假新闻,原因很简单——赚钱,在娱乐活动比较少的时候,人们比现在更加热衷于这些奇闻。读卖通常是两人一组行动,其中一人用细棒或扇子指着瓦版的小册子,用吸引人的声音朗读部分新闻,吸引人群围观。有时候读卖还会表演三味线弹唱。 与时代剧不同的是,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读卖通常戴着深编笠(一种宽边帽)在夜间售卖。由于他们销售的内容多为不实报道,一旦遇到巡查官员,他们会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当时的瓦版多为木版单页印刷,售价四文。幕府严禁像读卖那样用头巾、编笠或面具遮挡面部。在享和元年(1801 年)十二月发布的法令中明确写道:“近来,许多人佩戴遮挡面部的头巾,为避免与町奉行所的通缉犯混淆,今后严禁佩戴任何形式的头巾。”此外,法令还规定:“若发现佩戴头巾者,无论在何处,应立即摘下头巾,查明身份,若发现可疑之人,可直接逮捕并送交町奉行,无需事先报告。”...
2 days ago
瞻云,先让一部分知识有趣起来 查看知乎原文 你以为的生存优势:看起来各种牛 X 的技能,天上飞、水里游,外骨骼,最好还能上月球。 实际上的生存优势:只要不死,能生崽就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我们的鱼类祖先“献祭”了鳃,才有了今天的人类。 5.3 亿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是类似皮卡虫这样的 4cm 动物。 它们在初代霸主奇虾的眼里,只是一根小小的辣条。...